比较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法国的影响比较方法、美国的平行比较方法等其他想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1、影响比较法:某些个别的影响会使作家作品受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2、平行比较法:它包括两种,一是研究作品的种类,二是不同作品的对比,查看没有关联个作品是否有雷同现象。
3、媒介学,也就是翻译,或者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给另一个国家的翻译家,主要用于促进和交换文学的研究。
4、诗文的比较,对不同国家的诗学进行研究,讨论,比较,找出其中对应的范畴语,进而研究其中的不同。
5、文化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学也各有不同,很多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因素决定的。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用来比较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主题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否相似或相反,以及它们对相同主题的处理方式是否一致。
通过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见解和表达方式,进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经验。
第二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形式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来揭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从而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形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文化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从而了解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蕴。
通过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时空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从而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
通过时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如心理比较、意象比较、文学批评流派比较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比较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简述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它对于文学研究和人类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索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深入思考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比较文学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种类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和普遍性,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共同的文化和情感。
比较文学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对作品的解读能力。
比较文学也有助于促进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学传统中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激发我们对于文学的创作灵感。
比较文学可以打破文化的隔阂,增进各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欣赏。
比较文学也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一步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全球化的文学研究视野,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比较文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影响。
比较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
比较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在于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和探索。
比较文学的三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致力于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和分析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下面将介绍比较文学的三种常见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拓展。
1. 主题比较法:主题比较法是比较文学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象,揭示出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关注点和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者对于爱情、友谊、社会问题等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态度。
通过这种比较,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
2. 风格比较法:风格比较法注重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者的叙事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语言是否冗长或简洁等。
这种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3. 文化比较法:文化比较法强调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
这种比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冲突,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主题比较法、风格比较法和文化比较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揭示不同作品所传递的思想、风格和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学作品。
1.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本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分别是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学科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P3 (乐黛云学生杨乃乔)2.中西文学的差异:命运西方积极抗争,奥尼尔《毛猿》,《百万宝贝》中国消极接受,儒释道3.中西文化的差异:耻感和罪感;爱情和生死;拯救和逍遥4.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中西文化文学的相互影响1麦当劳地位的变迁2.进化论与新文化运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关系: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它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时,不可能没有理论的指导或影响,有些人认为从事具体文学批评可以不要什么理论,就事论事即可。
其实,这不过是让头脑中原有的理论占了统治地位,而新的理论遭到拒斥罢了。
文学理论同时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
5.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的事物,只有认识了别的民族的文学才能更好认识自己的民族的文学。
这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
P76.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谋求新的发展包括以下内容:1.彰显突出自己的特点(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点),中国古诗用心灵俯仰的眼睛观察万物,西方诗歌视角基本不变 2.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如日本诗歌学习中国诗歌“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3.用一种文学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获得新的诠释和理解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形象 4.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一种新的生长和发展《玩偶之家》进入中国胡适《终身大事》,《伤逝》对娜拉的模仿5、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跨学科研究)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同样的作用。
P87.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以不同民族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P7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魏晋六朝时期和五四时期。
实现途径:认同和变异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一致的阐释,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文化转型的原因:①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②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③人类思维方式的新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表现在: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就是指某些人或某些民族、某些国家总是想把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观念强加于人,覆盖全球,形成单边统治。
(如美国)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或是某些民族或是某些国家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如阿拉伯国家)P11比较文学的四个作用①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②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③有助于从他人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④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建构的重要途径世界文学:①定义:世界文学是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
②183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目,他认为总有一天,各民族文学的特点都将充分显示出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综合体。
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意识形态互相往来,最终形成了世界文学。
8.多元文化发展与比较文学1要解决世界问题,首先要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否则会引起矛盾和冲突,甚至诉诸武力。
如中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非洲的戮老的观念不同。
2.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爱情和政治的冲突《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中王后自杀,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介容于门第富贵的阿芒家庭忧愤而死,但是这些冲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却不同。
9.最早使用“比较文学”—1816诺埃尔、拉普拉斯的《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三个标志:1877梅次尔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第一本杂志;1886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第一本专著,文学的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同等重要;戴克斯特1897第一个讲座《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是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重要贡献就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填空10.苏联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日尔蒙斯基强调比较文学应成为确定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阶段之间互相对应的规律性手段,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在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建立“总体文学”。
11.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其《比较文学论》比较全面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做了系统论述,是集大成者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特点。
局限性①他是以欧洲为中心来讨论比较文学的性质和任务的②他强调沿着“放送者”。
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溯“源流以及主题,思想或形式的”假借。
12.法国学派特点注重事实联系;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科学,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前提理论主张: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法国学派:卡雷的学生基亚指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影响研究范例分析《雷雨》受《俄狄浦斯》影响 1.乱伦原型俄狄浦斯-母亲周萍-繁漪,四凤 2.命运观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与命运挣扎搏斗却走不出命运的漩涡3.追溯法倒叙的方式,但《雷雨》中亦有正叙内容。
13.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对于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其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分类: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学科史 1.20世纪60年代以前徘徊不前2.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a.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b.批判定证主义的方法 c.批评了法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d.认为法国学派忽略了文学的审美 3.哈瑞·列文《比较的重点》 a.关注争论的性质,方法论之争b.提出文化相对主义c.提出突破欧洲中心主义d.提出批评方法,多元主义4.艾德里《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a.纯粹比较:两部作品间的类同,对比b.研究方法主张多元主义c倡导东西方文学比较d.提出比较诗学美国学派: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提倡平行研究的原因:新批评派思潮的兴起(关注文本);和美国的多元文化兴起有密切关系;为了改变影响研究的被动局面;美国文学自身的繁荣。
(200多年历史)14.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区别:【法国学者】提倡影响研究,强调的是可以依靠事实依据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把文学理论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甚至对欧洲文学大范围的综合研究也表示怀疑。
【美国学派】提倡平行研究,超越事实联系,关注的是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同性,而且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
15.韦勒克: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莱州教堂山召开了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年会,会上,韦勒克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挑战性发言。
16.钱钟书和《管锥篇》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以《管锥篇》《诗可以怨》《通感》为标志 1.根本出发点:坚信“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
2对“诗心”“文心”的探讨,寻找中西作者艺术构思的共同规律3.跨学科“神韵说”4.双向维度,用中方文学理论解释西方文学理论,用西方文学理论解释中方文学理论 5.译介说,“化境”译出的的文本非常符合中国的文学传统惯例 6.研究体例方法举例-西方观点+自我评说-回到例子,一个新的例子西方阐释法+诗论+诗话+笔记《管锥篇》①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而出版于1979年8月,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的独到心得。
②伟大贡献:纵观古今,横察世界,从"针锋粟颗"之间展示出极其丰富多样的文学现象并总结出重要的文学共同规律。
③最大特色之一: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以寻求共同的“文心”和“诗心”,此外,关于各时代各地域之间文学的实际联系,这本巨著也曾给予一定的注意。
④其中很多篇幅进行了以西方文艺理论阐释的中国文艺现象和以中国文艺理论阐发西方作品的双向阐发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则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想通。
17.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与发展:吴宓:弹词,荷马史诗陈铨:《中德文化研究》三四十年代比较文学实绩: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起点:80年代北京大学的五位教授相继发表了五本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宗白华的《美学散步1981》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198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983》金克木的《比较文化论集1984》杨周翰《攻玉集1984》P66 18.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中的文学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既可以对某种文学的题材,人物母题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程演变做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重要原则,主题学由民俗学发展而来。
P7019.一般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的区别:前者侧重内涵,后者侧重方法和手段外部;前者侧重点,后者侧重流传,演变—>线,面20.素材-题材-母题-主题母题: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客观的抽象的。
主题:主观的抽象的,有倾向性,如“龟兔赛跑”母题:骄傲意志毅力(无倾向性,无褒贬),主题:骄傲必败,坚持就能胜利(有褒贬)区别联系:1.母题往往呈现较多的客观性,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的高度。
2.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
3.数目上来讲,母题的数目显然不少,却是有限的,但主题的数目从理论上来说却是无限的。
21.题材,母题和主题的比较研究盗火英雄体裁与灰姑娘题材一母题的比较 1.母题多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俄狄浦斯的俄狄浦斯情节2.由母题引出的人物,牵红线母题-母题智慧母题-诸葛亮二主题的比较1人生的意义何在《西西弗斯神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困难而《命若琴弦》(史铁生)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2.人的异化:张欣欣《疯狂的君子兰》与《犀牛》的比较,对人的异化的批评3.至死不渝的爱情,李商隐“春蚕到死···”与叶芝《当你老去》22.意象,象征与原型的比较研究一意象: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如赋予某种特殊含义的具体形象,如春蚕吐丝:为了事业爱情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意与象比较西方:夜莺东方:杜鹃相同点:二者都是传说,凄美的故事;情绪凄婉不同点:夜莺:愉快+哀伤,多义杜鹃:哀伤;文学流派:夜莺与浪漫主义二原型的比较原型: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原型:水在伊甸园中-生命力艾略特《荒原》中-内在的生命力,精神动力沈从文《边城-人似水柔情,湘西水世界23.期待视野指在文学阅读之前或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的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