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 格式:pptx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1
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课程名称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分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气候分区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气候分区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位旅行家在中国各地游历的见闻,引发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中国气候分区的基本概念、分区标准和各区特点,结合地图进行讲解。
3.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气候分区,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课堂小结:总结中国气候分区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专注度和互动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气候分区的掌握情况。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综合性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1课时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通过阅读教材图1-1,了解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通过展示有关人口数据的统计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3.通过案例,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
4.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本课时的核心思想是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这一点,有利于总结规律,从宏观上把握本课时的知识体系。
对于人口增长阶段的特征及其对应关系,在相关折线图和相关表格资料中,通过比较和探究式学习,掌握古代、近代、现代的人口增长特点,从而得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爆炸性增长”的结论。
对于人口问题的学习,课前分组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世界主要的人口问题,并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交流。
1.通过数据和图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状况及原因。
2.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正确认识目前世界各国主要的人口问题。
对于“人口增长”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采取读图析图法、材料阅读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方式。
如阅读教材图1-1“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与特点;展示有关人口数量的统计资料,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讨论人口增长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阅读教材中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的有关资料,讨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而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理解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对于“人口问题”的教学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合理分组,课前利用网络、书籍、走访、问卷等形式,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资料,然后分析整理找出主要的人口问题。
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女子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下图为“我国2003~2012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03~2012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是(B)A.出生率大幅上升B.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C.死亡率持续下降D.人口总数不断减少2.我国实施该项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B)A.人口迁移数量减少B.老年人口比例下降C.人口进入高增长阶段D.环境人口容量增加1~2.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A、C明显不合题意;因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
第2题,该项生育政策可提高少儿自然增长率,少儿比重会增加,老年人口比例将会下降。
因为启动的是“单独二胎”政策,不会使我国人口进入高增长阶段。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B)A.住宅区B.商业区C.绿化带 D.工业区4.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流向是(D)A.东北风、向北流 B.东北风、向南流C.东南风、向南流 D.西南风、向北流3~4.解析:第3题,①位于城市的中心,占地面积较小,最可能是商业区。
第4题,若工业区布局合理,则图中④地为工业区,其位于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
完成5~6题。
5.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B)A.自然条件 B.市场因素C.农业技术 D.交通运输6.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A.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B.生物多样性减少C.环境污染加剧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5~6.解析:第5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农业要不断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适时调整农业生产类型。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方法,以期为地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教学趣味性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3. 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地理学科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实现学科的协同发展。
三、地理跨学科整合教学实践案例1. 案例一:地理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教学主题: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讲授: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讨论:分组讨论,探讨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4)总结: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强调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案例二:地理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教学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地理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生物多样性》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2)讲授: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地理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实验:分组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实验,观察地理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讨论: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地理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选择题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回答8~9题。
8.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解析】该产业构想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轻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 B9.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北方的退耕还草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解析】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而A、B、C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 D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建设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回答10~11题。
10.下面的生态生产体系示意图反映该生态园( )。
①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②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③摆脱了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和地域性④实现了生产过程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利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受水热等条件的限制,甘蔗生产具有地域性,这就使得以此为原料的相应工业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该生态园在生产过程中将甘蔗的生产与相关工业结成产业链,有助于促进甘蔗种植的企业化;由于产业链使每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能被下一个产业作为原料,使能量与资源都能被逐级利用起来;同时,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中国地理《整合与评价》导学案为界把我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四、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和湖泊1.我国河流分为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河水量少、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外流河流量大,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内流河主要是塔里木河;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多⑦、以北多⑧。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两季少;⑨、东多西少。
六、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1.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
2.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七、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糖料作物有甜菜和甘蔗;油料作物有大豆、油菜、花生、棉花。
2.我国的牧区包括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3.我国的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八、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1.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为辽中南工业基地、⑩、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地带为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的特点。
九、中国的区域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南北方以为分界线。
2.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径流量大、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径流量小、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十、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1.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远,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农业以畜牧业和为主。
第15课时第2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一)【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从海变陆,陆变海两方面举例。
2.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活动方案]活动一海陆变迁下列图片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小组讨论后推举代表解释原因。
(1)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分析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2)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
(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4)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活动二大陆漂移阅读课文39-40页,完成下列问题。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假说,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_________,它的周围是一片___________。
后来原始大陆___________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哪些?[检测反馈]()1.下列不属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A.地壳的运动B.太阳的活动C.海平面的升降D.人类的活动()2.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3.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扩张当中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D北美洲()4.下列事实可作为海陆变迁证据的是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②杭州湾两岸架起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③台湾海峡海底发展森林遗迹④岛礁有时被淹没有时露出来⑤珠江口沿岸出现赤潮A ①⑤B ②③C ②④D④③〖巩固提升〗()1.证实陆地变成海洋的证据有A.高山上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B.海底有古河道的痕迹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C.海底有火山的存在D.海底有海沟的分布()2.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A.牛顿B.魏格纳C.张衡D.李时珍()3.下列事实不能说明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连在一起的是A.非洲西岸与南美东岸轮廓十分相似B.驼鸟、海牛在非洲和南美都有分布C.大西洋两岸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南美西岸高大山系的存在()4.与非洲西海岸轮廓线最相似的是A.北美洲东岸B.南美洲东岸C.南美洲西岸D.澳大利亚西岸()5.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6.下列不是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A.赤道附近广泛分布热带雨林B.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C.大西洋两岸动物的共同性D.南极洲发现有煤炭资源存在。
章末整合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活动探究1.ESRI公司的发展状况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ESRI公司)成立于1969年,总部设在美国加州RedLands市,是世界最大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即GIS)技术提供商。
在丹佛、科罗拉多、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明尼苏达州、圣路易斯、密苏里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全美各地都设有办事处,美国本土共有职员超过1 800人。
其商业合作伙伴仅在美国就有超过1 700个领域开发商、咨询服务商、增值代理以及数据提供商,分布在全世界的超过79个国际代理,构成了ESRI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网络。
多年来,ESRI公司始终将GIS视为一门科学,并坚持运用独特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开发出丰富而完整的产品线。
公司一直以帮助潜在和现有用户在设计、开发和实施基于地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目标。
它所提供的ArcGIS解决方案已经迅速成为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
全球超过三十万个用户单位正在使用ESRI公司的GIS技术,以提高他们组织和管理业务的能力,应用于政府部门、国家测绘部门、石油公司、健康机构,以及电力、国防、航空航天、商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目前,ESRI公司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rcGIS产品家族软件已成为中国用户群体最大、应用领域最广的GIS技术平台.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将秉承ESRI公司一贯的探索精神和独树一帜的管理风格,以开放、合作、以人为本和对社会负责为立身之本,并结合多年来为中国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集成的经验,为广大中国用户提供满足今天需要的服务,更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同时还为中国用户提供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
同时,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也希望与国内各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不断促进和提高中国GIS和遥感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整合与评价》一、从世界看中国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1.我国地势①,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第一、二级阶梯交界线:②等;第二、三级阶梯交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三、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④,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
根据≥10 ℃积温多少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我国东西干湿差异较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自⑤递减,夏秋多、冬春两季少。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类干湿地区。
3.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以⑥为界把我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四、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和湖泊1.我国河流分为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河水量少、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外流河流量大,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内流河主要是塔里木河;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多⑦、以北多⑧。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两季少;⑨、东多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