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545.50 KB
- 文档页数:35
缺一不可。
1.土壤化学性 化学性是指与pH、EC、CEC等有关的化学性质的因素。
(1)pH值 化学上的中性定为pH值=7,但植物的化学中性定为pH值=6.5,大多数植物在pH值=6.5时生育状态最好。
水稻幼苗特殊,适宜土壤pH值=4.5~5.5的育苗床。
pH值的调整主要靠肥料来进行,所以肥料可分为碱性肥料和酸性肥料,即使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也必须经常注意这点。
使用酸性肥料,促进了氢离子的蓄积,会使土壤酸化,反之多用碱性肥料则会使土壤碱性化。
(2)CEC(盐基代换能) 盐基代换能,亦称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构成地力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所谓CEC,就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量越多,就说明它对正离子肥料的吸附能力越强。
由此可知,CEC的大发酵堆制有机肥的中性腐殖质的CEC为600)。
因此,CEC大些是很重要的,一般是25~30。
(3)EC(电导率) 电导率过高时,会降低作物对营养的吸收。
降低过多,会使作物因营养不足而生长发育不良,与此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是硝酸态的氮。
我国建国后至今,土壤CEC 、EC等基础工作尚未完成,这就导致了我国化肥的施用依然停留在以作物为中心的盲目施肥阶段,应该加速转移到以土壤为中心的施肥阶段,才能把化肥用量真正减下来。
2.土壤物理性 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是土壤的物理性质,对作物吸收养分和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土壤中的氧含量决定着作物根系的呼吸能力和对养分的选择吸收能力。
在通气性差、氧含量不足的土壤中,作物根系的选择吸收能力受到阻碍,容易引起施肥障碍。
在水田土壤中,由于21灌溉水阻碍土壤空气的流通,所以土壤表现缺氧。
在土壤中,作物根系是依靠呼吸作用(氧化)而生存下来的,吸收养分也靠呼吸作用。
如果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空气流通受到阻碍,作物的根系会因窒息而死亡。
即使没有窒息,也影响作物对硅、钾、氨、锰、钙等元素的吸收,尤其是对硅和钾的吸收影响最严重,对磷的吸收反而增加。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3 或tm -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3 或tm -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 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1—块状结构 2—柱状结构 3—棱柱状结构 4—团粒结构5—微团粒结构 6—核状结构 7—片状结构(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土壤结构、颜色、质地、水分、酸碱度等。
2. 掌握土壤性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分析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本实验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测定,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土壤筛、烘箱、电子秤、PH计、滴定管、蒸馏水、醋酸、NaOH等。
2. 实验试剂:醋酸溶液、NaOH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3. 实验样品: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
四、实验方法1. 土壤结构观察: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结构:观察到的土壤样品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通过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出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4.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
5.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粘壤土的理化
粘壤土是一种具有较高粘性和良好物理性质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以下是对粘壤土的理化性质的详细介绍:
1. 物理性质:
粘壤土的颗粒较细,质地较粘,呈可塑性。
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分和养分。
此外,粘壤土的毛细作用较强,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分和养分。
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性质,粘壤土通常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
2. 化学性质:
粘壤土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粘土矿物、氧化物和有机质等。
其中,粘土矿物是主要成分,能够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也能释放出养分。
此外,粘壤土中的氧化物能够提供养分,有机质则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3. 保水能力:
粘壤土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分和养分。
这是由于其颗粒较细,比表面积较大,能够更好地吸附水分和养分。
此外,粘壤土的毛细作用较强,能够将水分和养分从地下深处逐渐吸收到地表。
4. 养分供应能力:
粘壤土具有良好的养分供应能力,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这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能够保持养分并逐渐释放出来。
此外,粘壤土中的有机质和氧化物也能够提供养分。
5. 改良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粘壤土的理化性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以改善土壤结构;合理灌溉,以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加强土壤侵蚀保护措施,以保护土壤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适当进行耕作管理,以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排水等。
总之,粘壤土是一种具有较高理化性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为了保持其良好的理化性质,需要采取适当的改良措施。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分析一、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是地球的表层,由矿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理化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1)土壤颗粒组成:土壤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和粘土。
砂颗粒在0.05-2.0mm之间,具有较大的颗粒和较好的通气性;粉砂颗粒在0.002-0.05mm之间,具有适度通气性及适度保水性;粉土颗粒在0.002-0.02mm之间,具有较好的保水性;粘土颗粒在小于0.002mm,具有良好的粘合特性。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和连接方式。
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气性、渗透性、保水性和透水性等。
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块状结构、柱状结构、自由颗粒结构和块状颗粒结构等。
(3)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土壤单位体积的质量。
土壤密度的大小与土壤孔隙度、通气性和根系生长有关。
(4)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包括田间持水量、枯萎点和毛管水等。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及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2.化学性质(1)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H+)浓度的负对数。
pH值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电导率:土壤的电导率是指土壤溶液的电导能力。
电导率是土壤盐碱程度的指标,高电导率表示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
(3)有机质含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
有机质对土壤结构、肥力和水分保持等有重要影响。
重金属在土壤中是常见的存在形式之一,但过量的重金属含量会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土壤的环境质量。
1.采样与准备首先需要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采样,采样点应尽量避免受到人为干扰。
采样时使用干燥的工具,将土壤样品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面积采集,并混合均匀。
将土壤样品分装到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2.化学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可以使用多种化学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
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2O-27等被还原成Cr+3,剩余的重铬酸钾(K2Cr2O7)用硫酸亚铁(FeSO4)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
其反应式为: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2K2Cr2O7+3C+8H2SO4=2K2SO4+2Cr2(SO4)3+3CO2↑+8H2O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O测定步骤:1.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0.3000),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溶液10ml,(在加入约3ml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
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标准硫酸亚铁(FeSO4)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经过绿色、淡绿色突变为棕红色即为终点。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土壤功能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功能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土壤功能地理的基本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提高学生对土壤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地点:XX地区2. 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2021年X月X日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4. 实验器材:土壤取样器、GPS定位仪、记录本、相机、土样袋、烘箱、天平、pH计、电导率仪等。
三、实验步骤1. 野外调查(1)选择实验地点: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进行野外调查。
(2)确定调查点:利用GPS定位仪确定调查点的经纬度坐标,记录相关信息。
(3)采集土壤样品:使用土壤取样器采集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样品,并记录样品的采集深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信息。
(4)观察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结构,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等特征。
(5)植被调查:调查植被类型、生长状况、覆盖率等。
2. 室内分析(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测定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等指标。
(3)土壤水分分析: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指标。
(4)土壤养分有效性分析: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效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本地区土壤pH值范围为5.5-7.5,有机质含量在1.0-2.0%之间,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1-0.3%、0.1-0.3%、1.0-2.0%。
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土壤结构较好,水分含量适中。
2.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酶活性较高,其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分别为0.5-1.5U/g、0.5-1.5U/g、0.5-1.5U/g。
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指导书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存基础之一,为许多生物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水和高质量的栖居环境。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土壤肥力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产生着重要影响,对环境中的物质及能量循环及土壤中物质的吸收和转移也有重要影响,因而,开展土壤理化性质的实验研究,对于研究土壤肥力及识别土壤的特性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导书旨在为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提供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使实验者可以衡量各项参数及结果,最终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和信息。
本指导书所涉及的实验原理、步骤、设备、实验手段及正确处理方法,可为各种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提供参考。
一、土壤理化性质实验原理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验,以衡量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以及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以此来表征土壤的品质及肥力特性。
二、实验步骤及流程1.首先,确定试样区域,将有待测试土壤按照体积、质量等多种参数进行采集,采集的土样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仔细抽样,以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2.采集的样品要经过缓冲剂处理,以除去有机物在实验中可能造成的影响。
3.实验中,要同时测试土壤的理化性质、质量特征、营养养分以及有机物的含量,比如土壤的湿度、PH 值、流动性、透气性、电导率、溶解性固体、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这些参数都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用来反映土壤肥力特性。
4.除了测试实验外,实验还要对试样进行样品储存及保护,以保证样品不因实验或其他原因而污染或受损,维持原有的状态,以完成实验测试。
5.实验完毕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确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肥力特性。
总之,实施土壤理化性质实验,需要遵守以上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设备实验中需要使用的设备有:PH计、土壤湿度计、水分旋转蒸发仪、热重仪、称量仪等。
四、实验手段和正确处理方法1.实验前要先清洁实验器材,妥善保管,以避免受到污染。
2.实验中使用的样品要重复抽样,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