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历史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6
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探析作者:宋存国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摘要:濮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圣地,有“中华龙乡”之称。
为了更好的挖掘和展现濮阳的历史文化,本文对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濮阳;历史文化;遗迹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中华第一龙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
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为了更好的展现濮阳的历史文化,本文对濮阳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一、四牌楼四牌楼又名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56平方米。
该建筑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
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
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
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状。
四角套兽下垂铜铃,风吹摆动,叮当作响。
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
外壁四块额板,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书法家刘文选所书。
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
四牌楼为何时所建,多概言明嘉靖年间。
嘉靖《开州志》载:“四牌楼坊,在十字街心,东扁宪副,西都宪,南颛顼名都,北汲黯故里,知州龙大有立……”。
今《濮阳县志》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兴建中心阁”。
嘉靖《开州志》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王崇庆主持编修,十月书成。
濮阳市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现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五县一区,并设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区,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总人口363万。
濮阳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上古时代,濮阳是上古“五帝”第二帝颛顼及其部族的活动中心,故有“颛顼遗都”之称。
濮阳同时还是上古“五帝”第五帝舜及其部族的活动中心,有“帝舜故里”之称。
造字圣人仓颉曾在这里发明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创造了文字文明。
仓颉陵墓就在濮阳。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考古时,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并发掘出轰动国内外学术界的墓葬,在墓葬中发现了三组蚌壳摆塑龙虎图。
据碳14测定,发掘的蚌壳距今6400余年,蚌壳龙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濮阳因此被命名为“中华龙乡”。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在濮阳建都388年,诸侯14次在卫国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
孔子曾周游列国14年,在当时的卫国现濮阳就待了10年,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吕氏春秋》的编撰者吕不韦、天文学家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历史名人均诞生或生活在这里。
濮阳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张、范、姚、秦、顾、孟、骆等姓氏均发源于此,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华夏子孙来濮阳寻根问祖。
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濮阳市东北庄被授予中国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并称“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濮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濮阳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居中原要冲,东靠黄河与山东省荷泽市隔河相望,北与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聊城市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十分便利。
京九铁路穿越濮阳的台前县。
汤(阴)台(前)铁路西连京广、东接京九,沟通两大动脉。
濮(阳)鹤(壁)高速公路西连京珠高速公路,东接我国第二条南北快速通道大广高速公路。
连接大广高速公路和山东环省高速公路的濮(阳)范(县)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未来的濮阳将成为中原地区又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汇集地。
濮阳市历史文化濮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北部,是黄河下游的重要城市之一。
濮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一、濮阳历史濮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
濮阳市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十分丰富,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春秋时期,濮阳市为卫国、晋国、鲁国的领地。
战国时期,濮阳市为魏国、齐国、楚国的领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濮阳市为东郡的领地。
此后,濮阳市的历史一直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二、濮阳文化1.龙文化濮阳市的龙文化历史悠久,被誉为“龙乡”。
据考古发现,濮阳市的龙文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濮阳龙”,这是一种以蚌壳为材料制作的大型龙文物,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姓氏文化濮阳市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众多姓氏源于此。
据统计,中国有近2000个姓氏源于濮阳市,其中著名的有张、王、李、赵、刘等。
这些姓氏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文化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3.杂技文化濮阳市的杂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传统的杂技表演项目有几十种,如空中飞人、走钢丝、蹬技、吞火等。
近年来,濮阳市的杂技表演逐渐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杂技文化。
4.麦秆画文化濮阳市的麦秆画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是以麦秆为原料制作的绘画作品,技术精湛,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被誉为“中华一绝”。
5.泥塑文化濮阳市的泥塑文化历史悠久,以清丰县的泥塑最为著名。
清丰县的泥塑源于宋代,以小型人物和配套戏曲故事为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历史遗迹濮阳市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华严寺、皇甫谧陵园、郑板桥纪念馆等。
其中,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之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甫谧陵园是中国东汉著名医学家皇甫谧的墓园,具有很高的医学和文化价值;郑板桥纪念馆则是一处展示郑板桥书画作品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
河南濮阳名胜古迹介绍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河南濮阳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河南濮阳名胜古迹:戚城文物景区濮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
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戚城文物景区总占地面积760亩,自1991年3月起,历时5年建成,其中有纪念景点5处,文物及遗址展示3处。
戚城又称“孔悝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
向北隔黄河与晋国相望,南与鲁接壤,西与郑毗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成为诸侯争夺的一个战略目标。
同时,戚城又是卫国孙氏家族的采邑,孙氏家族权倾朝野,其立场的向背直接影响到卫国的政局和诸侯势力的均衡,所以,史书记载,许多历史事件与戚城有关,孔子戚城遗址的弟子子路就是在与戚城有关的政治事变中遇难。
河南濮阳名胜古迹:单拐革命旧址单拐革命旧址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
1944年9月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迁驻清丰县单拐。
1945年3月邓小平率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到达冀鲁豫边区,同时也进驻单拐村。
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军区政委邓小平、司令员杨勇及-等同志先后在这里居住长达一年之久。
他们在这里不仅领导了有名的锡山战役和解放阳谷、封丘、延津等战役,还积极发动这一带贫苦农民建立农民政权,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斗争,并在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成功制造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清丰县对该旧址进行了多次修复,并按原址建成3个展区、8户旧居和19座展室,并从全国征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余件,各类珍贵图片400余幅,并建设了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革命旧址广场。
濮阳市传统文化调研报告濮阳市作为河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为了进一步了解濮阳市的传统文化,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濮阳市的传统艺术、传统节日和传统工艺等方面展开,以下是对濮阳市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一、濮阳市的传统艺术濮阳市的传统艺术包括濮阳石刻、汉剧、曹陵剪纸和夏石书法等。
其中,濮阳石刻是濮阳市的文化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在濮阳石刻中,既有传统的佛教题材,也有与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以及美丽乡村风光相关的题材,展示了濮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汉剧是濮阳市当地的传统戏剧形式,它在古代曾是贵族文化的象征,如今仍然保留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情线索。
曹陵剪纸是濮阳市的传统剪纸艺术,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夏石书法则是濮阳市的传统书法艺术,它以其大气磅礴的风格和深远的艺术内涵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二、濮阳市的传统节日濮阳市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中秋节等。
清明节是濮阳市人民瞻仰先人墓地和祭祖的重要日子,也是缅怀历史和传承文化的时刻。
在这一天,濮阳市人民会烧纸钱、拜祭墓地,并进行一系列的传统祭扫活动。
农历七月半是濮阳市的传统鬼节,人们在这一天会设宴款待祖先和鬼神,也会举行灵车游行和放放烟火等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濮阳市人民也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赏月、品尝月饼和举办文艺晚会等。
三、濮阳市的传统工艺濮阳市的传统工艺主要有濮阳纸扇、欧石窑制瓷和丹炉铜器等。
濮阳纸扇是濮阳市的传统特产之一,它以其精美的造型、细腻的纹理和色彩鲜艳的图案而闻名。
欧石窑制瓷是濮阳市的传统手工艺,它以其纯净的材料、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瓷器风格受到广大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丹炉铜器是濮阳市的传统铜器制作技艺,它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的“丹炉之乡”。
综上所述,濮阳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艺术、传统节日和传统工艺等方面。
河南濮阳文化遗产介绍400字
河南濮阳市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濮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
下面将介绍濮阳市的一些主要文化遗产。
首先是濮阳城遗址。
濮阳城位于濮阳市城区北面的一片高地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濮阳国故都,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濮阳城遗址的总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墙体遗址长约
10公里,是研究中国古城市规模和城市结构的重要遗址之一。
其次是郑文公庙。
郑文公庙始建于公元前575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郑国文公而建。
庙内有牌坊、碑廊和神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整。
郑文公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庙宇建筑的典范之一。
另外,濮阳汴京遗址也是濮阳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濮阳汴京遗址是宋代汴京城的前身,位于濮阳市城区南部的汴京山上,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皇宫所在地。
遗址内保存有殿阁、建筑遗址和石刻等,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濮阳市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产,如成皋渔阳古运河、清昭陵等。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濮阳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濮阳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通
过展览、考古发掘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将濮阳市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濮阳的历史和文化。
濮阳文化濮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濮阳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濮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人们常说的:民国历史看南京,元、明、清历史看北京,汉、唐历史看西安,上古历史看濮阳。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育,濮阳曾起过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
厚重的濮阳历史文化濮阳历史文化的厚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二是积淀深厚。
历史悠久。
从考古发现方面说,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
一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
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
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
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濮阳“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邹衡曾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白,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龙在古代是美好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人们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称为龙文化,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颛顼、帝喾是上古“五帝中的二帝”。
早在4400年前,二帝继黄帝轩辕氏之后,相继而立于帝丘(今濮阳市),为华夏之祖先。
颛顼是黄帝之孙,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之族侄,尧之父,成汤之十五代祖。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颛顼的生日。
现如今,每年的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群众都要来这里赶庙会,祭二帝。
2000年10月,二帝陵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积淀深厚。
濮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的积淀;漫长的古代社会,曾有多个政权在此建都。
每一个政权建都后,都要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形成制度,从而形成厚重的政治文化。
第二,思想文化的积淀;濮阳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历史发展中,思想理论文化的积淀更是非常深厚。
易学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儒、法、兵、佛等各种思想理论文化,无不在中原创始或发展。
第三,科技文化的积淀;唐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家僧一行是濮阳市南乐县人。
近现代濮阳又有石油地质学家孙建初。
名医王冠英、董云祥等科技名人。
第四、艺术文化的积淀;漫漫历史长河中,濮阳出现过元杂剧作家官天挺,以赋诗绘画著称的良吏郑板桥,梨园名秀孙藻,大弦戏红生党复修,大平调仰脖红脸翠德贵等。
建筑方面有仓顿陵庙、子路墓祠、四牌楼、八都坊、南乐牌坊,清丰普照寺大雄宝殿、南乐文庙大成殿、濮阳天主教堂、濮阳清真寺等多处遗址胜迹。
历史文化名域名副其实2004年9月,国务院依法确定濮阳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濮阳市又增添了一张弥足珍贵的城市名片。
从此,这座既凝聚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又充满着新时代无限生机的华夏名城和北京、西安、苏州、平遥等诸多名城一样将以更加光辉的形象屹立中国、走向世界。
构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近四个世纪的卫国故都,历代州郡治所和兵家必争之地,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中心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来连绵不断,每一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存,且有史可考,有物可证,有城可观、有事可说,有诗可吟,有戏可唱。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点是:古城与新市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相映生辉。
其精华之处在于气势恢宏的澶州古城城墙和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街区。
澶州古城,始建于五代,城墙南直北拱,呈卧虎状,故称“卧虎城”。
其周长一万二千米,占地二十一平方公里。
现在城墙虽已断壁残垣,却连亘不断。
濮阳老城仍保持着澶州古城格局。
城中历史街区约2.8平方公里,街道纵横成棋盘式,青石板铺路。
两侧民居、店铺,青砖黛瓦,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多为歇山式建筑。
板搭门环环相扣,砖木雕栩栩如生,独具明清风韵。
六百居香肠、王五辈壮馍等百年老店鳞次栉比,八都牌坊、天主教堂、中心阁、回銮碑挺立其间,更显古色古香,平添几分历史沧桑。
居于十字街中心的明代四牌楼庄重古朴,四面分悬“颛顼遗都”、“澶渊旧郡”、“河朔保障”和“北门锁钥”四块匾额,堪为这座名城历史地位的千古题照。
而在城西南隅出土的“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出土牌坊及巨型“中华龙碑”则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象征。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像几千年上下贯通的血脉可触可摸:传说中的上古“颛顼遗都”和二帝陵,六千多年前的西水坡遗址,春秋时期的卫都高城遗址、戚城遗址,五代时期的澶州遗址和明清古城,几千年连续不断,又息息相关,而子路墓祠、回銮碑、唐兀公碑、仓顿陵、普照寺、单拐革命旧址、刘邓大军渡河处等,星罗棋布,闪烁在濮阳历史的星空……每一处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一幅壮丽的画卷。
发生在这里的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晋郑铁丘之战、三国濮阳之战、宋辽澶渊之盟又何尝不是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在这里生长的吴起、商鞅、吕不韦、僧一行等灿若群星的历史文化名人,老树生花的戏曲杂技、丰富多彩的舞龙秧歌和各种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又为濮阳锦上添花。
据此,我们可见濮阳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之一斑。
荣誉称号中华龙乡 1988国家卫生城市 1995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 1996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 1997.04国家园林城市 1999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1999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12.28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市 2001.0616国际花园城市铜奖 2002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2.01.05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002.01.05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200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4.10.01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05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 2008.11中国精彩城市 2009.08.28中国杂技之乡 2009.09.20历史名人事迹●三皇五帝——颛顼、帝喾、尧、舜●仓颉,史皇氏,今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三皇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叫季路,以擅长政事著称,曾任卫国蒲大夫、后为卫权臣孔悝的家将,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儒学后人尊其为仲夫子。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宫廷政变中为保卫孔悝而战死,留下了"君不死,冠不免"的历史佳话,死后葬于濮阳戚城东,即今子路墓祠。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中华和圣-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岁,山东新泰(一说河南濮阳)人,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
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年-727年),是中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和比丘(佛教指和尚)。
汉族,魏州昌乐人(河南濮阳南乐县,一说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河南濮阳南乐县(一说魏州今河北魏县)。
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
酒文化2011年4月10日,濮阳市盘锦花园建设施工中,意外发现一处西汉中前期的古墓葬群。
文物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西汉墓葬230余座,已出土600余件遗物。
令文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对第134号墓发掘中,意外发现一西汉铜提梁壶,该密闭的壶出土时内仍保存有液体,约一斤多。
5月10日,经层层送检,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的联合鉴定机构——北京质谱中心对该液体做出鉴定,认定该液体属于酒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美酒”。
是迄今为止国内经认定的历史最久远的酒类。
文物专家南海森称,“该酒属国家珍贵文物,对研究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濮阳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此发现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据介绍,秦汉时期,濮阳属东郡(全国13个郡),郡府在高城(今濮阳县南),当时濮阳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和繁荣,且物丰水美,酿酒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公元175年,曹操上任顿丘县令。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曹操此举,引爆顿丘全境沸腾。
顿丘百姓封曹操为“曹青天”。
曹操不但是饮酒高手,还通晓酿酒技术。
他曾向汉献帝呈献过一套“九酝酒法”,它跟近代连续投料的酿酒法大体相似:即在酒醅中,不断投入原料,经根霉菌糖化,补充了酒醅中的糖,使酵母菌能一直在合适的糖度中发酵,酿出的酒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顿丘历史顿丘,河南濮阳的一个县,顿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代设县。
经济以农为主,小麦、玉米,花生、棉麻;林、牧、副亦发展,果木、鸡、羊,兔、猪、草辫。
面粉、酿酒,中华大地口誉;猪毛草品,海外各国畅销。
1985年,顿丘酒厂所产“高粱老窖”、“黄河一杯”酒,被河南省评为优质名酒,从而饮誉四方,成为酒市紧俏产品,1985年一年销售475吨。
辉煌成就已载入清丰县志,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