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pdf
- 大小:172.52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九味羌活汤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摘要:九味羌活汤记载于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为张元素所首创,是治疗外感风寒,湿热内蕴的传世名方。
后世医家在充分继承先贤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步。
本文将从现代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创新等方面简单总结。
关键词: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创新九味羌活汤,又名冲和汤,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生地黄、川芎、黄芩、甘草九味药物组成。
据书中记载:“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征三阳禁忌。
解利神方”。
是进一步完善麻黄汤证及桂枝汤证而创立的方子。
在中医同仁的努力下,我们不断的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取得创新,使其作用范畴不断扩展。
现综述如下: 1.现代实验研究:九味羌活汤是古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临床运用疗效显著,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医家已不再满足只在临床上去摸索发展,也开始采用现代实验技术来研究和阐释其作用原理。
如卿玉玲[1]等人给2, 4-二硝基酚致大鼠与家兔发热模型,醋酸扭体法与热板法研究中的小鼠模型以及巴豆油、醋酸致炎研究中的小鼠炎症模型用药,结果证明此方可以有效抑制发热模型动物体温的升高,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的肿胀度。
体现其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沈映君[2]等人通过小白鼠试验证明此方可以明显促进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加速机体对内毒素的清除。
高灵玲[3]等人用九味羌活汤对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的细菌做了细菌抑制实验,证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邱赛红[4]用九味羌活丸和九味羌活袋泡剂10g/kg灌胃大鼠, 结果提示本方对角叉莱胶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2.临床实验研究:2.1 方解:连建伟[5]解读此方为防风、苍术辛温发散,助主药祛风胜湿,汗而发之,是为辅药。
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抑制头痛身痛;黄芩清气分之热;生地清血分之热;又防大队辛温香燥之品伤阴劫液,且汗本于阴,汗化于液,生地补阴,即是托邪之法,以上皆为佐药。
羌活愈风汤临床应用医案
在中医药领域中,羌活愈风汤是一种旨在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以羌活(Radix et Rhizoma Notopterygii)为主药,辅以薄荷、防风、当归等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行气的功效。
在临床上,羌
活愈风汤被广泛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患者张某,女,60岁,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长期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经过中医辨证施治,
采用羌活愈风汤加减治疗。
具体方剂组成为:羌活30克,薄荷10克,防风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
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治疗,张某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关节肿胀减轻,疼痛感明显减弱,活动范围逐渐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随后逐渐
减少西药的用量,继续服用羌活愈风汤。
三个月后,张某的症状进一
步减轻,相关指标明显改善。
经过治疗,张某康复出院,病情得到有
效控制。
羌活愈风汤在临床应用中,通过祛风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有效
改善风湿类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
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加减,以提高治疗效果。
羌活愈风汤作
为经典方剂之一,仍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广
泛认可。
羌活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一、性味归经羌活的性味为辛、温,归经为脾、胃和肾经。
二、功能主治羌活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作用:1.祛风散寒:羌活能够温通经络,驱散寒湿之邪,对于寒湿痹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活血化瘀:羌活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对于血淤引起的疼痛、瘀血积聚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3.止痛缓解痉挛:羌活具有镇痛作用,能够缓解疼痛,对于痉挛引起的疼痛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祛湿消肿:羌活能够祛除体内湿气,减轻湿气引起的浮肿、水肿等症状。
5.促进消化:羌活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能够增加胃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
6.抗菌抗炎:羌活对于某些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抗菌抗炎,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三、使用方法羌活可以制成药酒、药丸、药粉、贴剂等多种剂型,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1.药酒:将羌活研磨细末,加入适量的酒中,浸泡数天即可制成药酒。
每次取适量药酒,口服或外用涂抹患处。
2.药丸:将羌活粉末和其他适宜的药材混合,按照医生建议制成药丸。
每次服用适量的药丸,可随水服用。
3.药粉:将羌活研磨成细粉,可直接泡水或和其他药材混合使用。
4.贴剂:将羌活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膏药基质中,涂抹于纱布上,贴敷于患处。
注意:使用羌活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适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或遵循医生的指导。
四、常见副作用与禁忌症使用羌活可能会出现以下副作用和禁忌症:1.皮肤过敏反应:部分人羌活可能会引发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红肿、皮疹等。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治疗。
2.胃肠不适:羌活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但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胃肠不适,如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3.孕妇禁用:羌活性温辛热,孕妇应避免使用,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4.肾虚病人禁用:羌活具有温热之性,肾虚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五、食疗推荐除了药物应用外,羌活也可以用于食疗。
试述羌活胜湿汤的临床应用现状李影;刘红宁;邓晓霞;丁舸;林色奇【摘要】羌活胜湿汤载于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论》,具有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症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等。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羌活胜湿汤治疗风湿相搏,侵犯肌表,营卫不和所致的内科、骨科等多种疾病现状。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3页(P113-114)【关键词】羌活胜湿汤临床应用综述【作者】李影;刘红宁;邓晓霞;丁舸;林色奇【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9羌活胜湿汤为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名方,由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七味药物组成。
原方主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方中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胜湿,善止头痛;川芎活血祛风;蔓荆子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配伍,辛散温燥,轻而扬之,汗之以除风湿,止痹痛。
近年来,医家对该方及其加减方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运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治疗,古方新用,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综述如下。
1.1 关节炎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向珍蛹等[1]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发现寒湿阻滞证是膝骨关节炎的基本证型之一,寒湿是膝骨关节炎的基本辨证要素之一。
临床研究发现[2-3],羌活胜湿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寒湿阻滞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有效方药,且安全效果确切。
此外,奥沛源等[4]认为膝关节损伤之后,元气耗损,逐渐由实转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于膝关节,运用羌活胜湿汤配合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湿、利关节的中药熏洗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安全可靠,愈后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关键词】九味羌活汤;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中医疗法九味羌活汤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出自张元素《此事难知》,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证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袪风寒、利关节、止痹痛,为本方之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功可发汗祛湿;两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散寒袪风宣痹以止头身痛;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调表里,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作用。
1 对九味羌活汤主治的认识笔者认为该方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此解表而兼清里之剂。
节庵治三时感冒风寒,每用此方,代麻黄、桂枝、青龙等汤。
气薄则发泄,故以羌、防、芎、芷、辛、苍之气薄者,散其寒邪。
胜热,故用地之甘寒养阴,芩之苦寒清热。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竣;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医方考》言:“防、苍、辛、川、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
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而防风,又诸药之卒徒也。
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热,而甘草,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之中热也。
”笔者认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急性荨麻疹等病症,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2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
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
羌活的配伍应用
王业龙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和宽叶的根茎和根。
味辛、苦,性温,归膀胱经、肾经。
功能散表寒,祛风热,利关节,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其临床配伍应用为:用于外感表证
羌活气香性散,善散在表之风寒湿邪,治表证属风寒夹湿,寒热无汗,头痛如裹,项背强痛,骨节酸痛,肢体沉重常与独活、防风、藁本等同用,以祛风散寒渗湿,如《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
若患者阳虚气弱,外感风寒头痛,不能做汗者,可用本品配人参、黄芪、附子等益气助阳药中,以扶正祛邪,如《伤寒六书》再造散。
本品虽属辛温之品,但近年对表证风热偏胜,发热无汗。
咽喉肿痛者,常与板兰根、蒲公英等同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用于风寒湿痹。
羌活有祛风湿,散寒邪,利关节而止痛,为治痹之要药。
因其有直上顶巅,横行肢臂之特点。
故痹证之痛在上半身者用之尤佳。
并随邪之偏胜配以有关之药,如风邪偏胜,常与桂枝、威灵仙、姜黄等同用,以祛风通络;若寒邪偏胜,常与附子、细辛、炙甘草等同用,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常与薏苡仁、苍术、防己等同用,以化湿除痹。
用于水肿
羌活能疏风透表,治阳水半身水肿,二便不利,常与商陆、木通、
泽泻等同用,可使在表之水从二便而泄,上下分消,水肿自退。
如济生方《疏凿饮》。
用于疮疡肿毒
羌活辛温解表,凡疮疡初起,见有风寒表证,寒热无汗,常与荆芥、防风等同用,使邪随汗解,疮疡可消,如《医宗金鉴·外科》荆降败毒散,保安万灵丹。
羌活的药性与功能主治药性羌活(学名:Rhizoma Notopterygii)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根茎具有丰富的药性。
主要成分包括羌活内酯、羌活酮、羌活醇、羌活酸等。
羌活具有辛温、苦、微麻的特性,归于“寒”性药物。
功能主治羌活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常用于中医药治疗以下疾病和症状:1.风寒湿痹:羌活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阻滞、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
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独活、防风、川芎等。
2.风湿痛:羌活具有温通经络的功效,对于风湿引起的关节痛、筋骨酸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与桂枝、独活等药物合用。
3.头风痛:羌活能够祛风散寒、清热燥湿,适用于头风痛、头目眩晕等疾病。
常与黄芩、菊花等药物合用。
4.寒湿痰喘:羌活具有祛寒化痰的功效,对于寒湿痰喘、咳嗽、痰多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常与半夏、苏子等药物搭配使用。
5.关节炎:羌活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常与红花、川芎等药物共用。
6.高血压:羌活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可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7.神经痛:羌活具有镇痛作用,可用于缓解神经痛引起的疼痛症状。
常与当归、川芎等药物合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羌活作为中药材,可以制成颗粒剂、饮片、丸剂等不同的剂型。
使用时应根据医嘱进行合理用量和用法。
一般建议每次口服3-9g,每日2-3次。
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程来确定用量。
在使用羌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处理。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儿慎用羌活。
•长期大量使用羌活可能会导致药物性皮炎、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遵医嘱使用。
•在使用羌活的同时,应避免过度劳累、寒冷刺激和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药效。
总结羌活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辛温、苦、微麻的特性。
其内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痰、温通经络等功效。
在中医药理论中,羌活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头风痛、寒湿痰喘等疾病。
当归拈痛汤临床应用举隅
陈琳;陈永景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生》
【年(卷),期】1998(014)006
【摘要】当归拈痛汤为金元李东垣所创名方之一.由当归、羌活、茵陈、黄芩、炙甘草、防风、泽泻、猪苓、知母、升麻、葛根、苦参、人参、苍术、白术组成.原治湿热相搏的四肢关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都痛,或脚气肿痛,以及腿脚生疮,红肿作痛,脓水较多等症.笔者用本方加减变通治疗一些外科、皮肤科疾病屡获佳效。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陈琳;陈永景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州市裘公乡卫生院;安徽省宣州市裘公乡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当归拈痛汤临床运用举隅 [J], 尹奉儒
2.当归拈痛汤化裁运用举隅 [J], 张顺琴
3.张佩青教授活用当归拈痛汤临床举隅 [J], 李仁武;陈明;张佩青
4.当归拈痛汤皮肤科应用举隅 [J], 邱洞仙;边莉;白艳秋
5.当归拈痛汤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J], 徐莎婷;唐现莉;欧阳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草药羌活的功效与作用羌活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被称为“天麻”。
它在中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效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羌活的功效和作用,包括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副作用与安全性等方面。
一、羌活的药理作用羌活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羌活素和羌活甲素,它们属于多种活性有机化合物。
羌活素在中药药理研究中被广泛关注,它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镇静、抗抑郁、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
1. 抗氧化作用羌活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细胞内过氧化物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2. 抗肿瘤作用羌活素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研究发现,羌活素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止肿瘤发展。
3. 抗炎作用羌活素具有抗炎症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的疼痛。
4. 镇静作用羌活素具有镇静作用,可以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减轻焦虑、烦躁和不安等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5. 抗抑郁作用羌活素具有抗抑郁作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血清5-HT水平,缓解抑郁症状。
6. 抗惊厥作用羌活素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对癫痫和惊厥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羌活的临床应用羌活作为一种中草药,广泛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中。
它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风湿病。
下面是羌活在临床上常见的应用:1.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羌活具有镇静、抗抑郁、抗惊厥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症、失眠、癫痫和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治疗风湿病羌活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缓解关节疼痛和关节红肿等症状。
3. 缓解颈椎病症状羌活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头痛、肩痛、颈肩背部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其他应用羌活还可以用于治疗牙痛、偏头痛、眩晕、雀斑、胃痛和腰痛等疾病。
羌活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中药羌活古今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通过文献各家论述,分析羌活古今临床应用资料。
结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羌活具有抗缺血、抗炎,镇痛,抗心率失常,促进脑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
结论:羌活临床应用广泛,其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关键词】羌活临床应用中药【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58-02羌活,别名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西羌活,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独活项下,视为别名,直至唐代《药性本草》始将独活、羌活分列。
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其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
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
主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
羌活临床应用:1、羌活善祛上肢之风。
《医学启源》曾引《主治秘要》说羌活:“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疼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风湿头痛,五也”。
《珍珠囊》“治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
《汤液本草》“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
临床上第一用于表邪寒热头痛,全身肢节疼痛等证,多与防风、川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第二常用于风湿相搏之风寒湿痹腰背肢节疼痛或酸痛。
如《外台秘要》历节风痛方。
可与独活、秦艽、桂枝、海风藤等祛风湿药同用,配伍以当归、赤芍、黄芪等活血益气药,取其祛风除湿止痛之功用,如《证治准绳》中的蠲痹汤,惟非风寒湿邪而属气血不足忌服,盖恐其温升,愈耗阴血,疼痛益剧之故。
2、羌活治疗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为单侧头痛,发作规律,可连续数周至数月,中医学认为“癫高之上,唯风可到”,风寒湿邪上犯头面,或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或侵犯足厥阴肝经,均可使清阳之气被遏,气血瘀痹不通而为头痛。
羌活可散寒除湿祛风止痛,长于人体上部,尤其是头部,故可治之。
花金方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经验举隅10针推刘签兴李晓洁指导老师花金方花金方,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五十年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收效颇佳。
笔者有幸跟随花教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花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经验介绍于下。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症”的范畴,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有记载“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故在临床上花教授认为引起该病的原因,以“肺热叶焦”和阳明“发为肉痿”为主,另外与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诱因多为七情内伤,或过度劳累伤及脾肾,湿困脾土,肺热失养等。
痿症一旦发病,病程长,病势重,治疗困难。
对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法则,《内经》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大法,此一语而诚活人妙法,后世宗之者甚众。
在《丹溪心法》中,朱丹溪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并首创名方虎潜丸。
而在《临证指南医案·痿》中则提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从而确立了从肝肾肺胃四经综合论治的治法。
在《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中另提出“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的论述。
在《名医类案·痿》则有“故治痿之法,独取阳明而兼清肺经之热”之论。
花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本病应从脾肺论治,以补脾清肺为治疗大法。
在调补脾肺的同时,加以辨证论治,调整人体功能,使气血以充,筋脉得养,而痿废自除。
花教授依法拟方,拟方之中,重用黄芪为君,以其既善补气,又善升气,非他药可替,故重用之,始能奏效;配以白术、茯苓、山药为臣,以三者皆可和中益气,健脾除湿,且山药兼有肺、脾、肾同补之妙,相得益彰;辅以活血除瘀之丹皮、丹参,养血益阴之当归、白芍,补益肝肾之山萸肉,醒脾除湿之砂仁,清泻肺热之桑白皮,行气解郁之枳壳,调和诸药之甘草。
中药羌活性味归经及药对羌活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
【药性】辛、苦,温。
入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应用】1.风寒感冒,头痛项强本品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
2.风寒湿痹,肩背酸痛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痛作用,常与其他祛风湿、止痛药配伍,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用法用量】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
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本草备要》羌活宣,搜风,发表,胜湿辛苦性湿,气雄而散,味薄上升。
入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肾、肝)气分。
泻肝气,搜肝风,小无不入,大无不通。
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同川芎,治太阳、少阴头痛。
凡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并太阳经),刚痉柔痉(脊强而厥,即痉证也。
伤寒无汗为刚痉;伤风有汗为柔痉。
亦有血虚发痉者。
大约风证宜二活,血虚忌用),中风不语(按∶古人治中风,多主外感,率用续命、愈风等汤以发表,用三化汤、麻仁丸以攻里。
至河间出,如云中风非外来之风,良由心火暴甚,肾水虚衰。
东垣则以为本气自病。
丹溪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世人复分北方风劲、质浓,为真中;南方地卑、质弱,为类中。
不思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
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奄忽不知人也;四风痹,诸风类痹状也。
风证尽矣,何尝有真中、类中之说乎?此证皆由气血亏虚,医者不知养血益气以固本,徒用乌、附、羌、独以驱风,命曰虚虚,误人多矣。
真中定重于类中。
焉有类中既属内伤,真中单属外感乎!河间、东垣皆北人,安能尽舍北人而专治南病乎),头旋目赤(目赤要药)。
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主药。
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
《本草便读》羌活羌活图片辛温雄壮.散肌表八风之邪.独走太阳.利周身百节之痛.湿留于表.由汗能宣.病在于颠.惟风可到.(羌活一云产自西羌胡地.其形较独活为雄.其气较独活为猛.其主治虽与防风相似.而尤过之.以防风之散风.甘而润.羌活之散风.辛而燥为异耳.余详独活条.羌活入足太阳气分.雄而善散.以治游风.与独活之气香.入足少阴血分.以治伏风者.辛苦温燥则同.而主治不同也.)《本草崇原》羌活气味苦甘辛,无毒。
玉真散临床应用举隅马华【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1页(P256-256)【作者】马华【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莱阳 26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玉真散出于《外科正宗》,由天麻、白芷、羌活、防风、天南星、白附子组成。
笔者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病,收到较满意疗效,今举案例4则如下。
1 面神经炎李某,男,42岁。
患者突然感觉右侧面部麻木,向左歪斜。
在当地针灸及中药汤剂治疗10余日,无好转,故来我院求治。
查体:神志清楚,四肢活动正常,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其右侧面部向左歪斜,右眼闭合不全,鼓腮实验右口角漏风。
颅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
脉证合参,当属风痰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玉真散能祛风化痰,定搐止痉,通络,可促使神经功能恢复[1]。
方用天麻、防风、白芷、白附子、天南星、红花各10g,僵蚕、地龙各9g,赤芍20g。
水煎服,早晚各服药1次250mL,连服6剂,症状明显好转,又予原方再服10剂而痊愈。
2 眩晕赵某,女,55岁。
5d前因感冒头痛,发热恶寒,全身痠痛,在当地卫生院输液3次,口服藿香正气胶囊、速效感冒颗粒症状好转。
2d后出现头晕目眩,不能站立,伴有胸闷恶心,呕吐痰涎,故来诊。
诊其脉弦紧,苔腻垢,血压:140/80mmHg。
此属外感内侵与痰浊闭阻经络,清阳不得上升所致,治以疏风祛痰,和胃降逆为主。
方用:天麻、防风各10g,白芷、羌活、半夏、藿香各9g,茯苓15g,葛根20g,水煎服,早晚各服药1次250mL,连服4剂痊愈,未再复发。
3 三叉神经痛刘某,男,50岁。
右侧头面部阵发性疼痛8个月。
时轻时重,重则以手按压太阳穴方可暂缓。
曾多处求医,用针灸、中药汤剂口服及外敷等均不效,故求治于余。
查患者形体肥胖,面部浮垢,舌淡、苔厚腻,脉沉滑。
脉证合参,当属风痰壅阻,经络不通所致。
方用:天麻、羌活、白芷、柴胡各10g,防风、天南星、全蝎各9g,细辛3g,白芍、当归各15g,水煎服,早晚各服药1次250mL,连服3剂,疼痛大减,又服6剂痊愈,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