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生态镇创建规划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2
生态乡镇环境规划说明书前言**镇位于##县城西20公里处,西北与兰考县为邻,西南与杞县接壤,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全境,辖4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219个村民组,耕地面积6.6万亩,总人口5.6万人。
苹果是**镇在##县发展最早,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乡镇,曾以豫东苹果之乡而闻名遐迩。
目前苹果树面积 3.2万亩,果树品种主要为红富士、新红星、华冠、嘎啦、美八等5大优良品种,2005年被省确定为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充分利用区位及资源优势,**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植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全乡人民,发展苹果生产32361亩,优质小麦48657亩,棉花12078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2.3%。
在310国道北侧建立了100亩花木基地,栽植流苏,大叶真、木瓜、丝绵木等名贵花木品种10多个。
西屯村青年农民李国礼以自建的养猪场为依托,流转农民土地200亩创建了的“猪—沼—菜”现代农业生态园示范基地,建成蔬菜大棚22个,猪舍22栋,沼气池22个,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60多人,年实现经济效益800多万元,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2009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位于全市前列,2004年被命名为“商丘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9年被商丘市政府命名为“20快乡镇”,被河南省住房和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今天的**镇正快速进入环境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和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新阶段。
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发展经济、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地区品位及其生态文明水平,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宏伟工程,是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十七大上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我们要把小镇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镇。
让这里的居民生活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享受到绿色发展的成果。
二、具体措施1.规划布局(1)合理划分功能区。
将小镇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休闲区等,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
(2)优化交通布局。
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
2.生态建设(1)绿化提升。
加大绿化投入,提高绿化覆盖率,打造绿色景观。
(2)水系治理。
加强水系治理,确保水质清澈,提高水环境质量。
(3)垃圾分类。
推广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节能减排(1)推广清洁能源。
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2)建筑节能。
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提高建筑能效。
4.社会和谐(1)优化公共服务。
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丰富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三、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小镇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制定方案。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详细的生态镇建设方案。
3.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生态镇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
4.分步实施。
按照方案步骤,逐步推进生态镇建设。
5.监督评估。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确保生态镇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四、预期成果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绿化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优良,水环境质量提升。
2.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建筑能效提升。
3.社会和谐程度提高。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4.小镇知名度提高。
生态镇建设成果显著,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五、注意事项1.因地制宜。
结合小镇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态镇建设方案。
2.保障资金。
确保生态镇建设资金充足,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3.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项目质量。
4.动态调整。
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5.重视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生态理念小城镇规划设计【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镇规划建设也随之被人们广泛关注,这也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以生态视角为出发点,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水平,全力打造生态小城镇。
论文通过对生态理念的介绍,对当前小城镇规划设计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关键词】生态理念;小城镇;规划建设1引言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对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人们只重视城镇发展,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破坏环境、乱排乱放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都使得周边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态发展不平衡,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而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对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生态小城镇规划理念小城镇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已逐渐经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人们正在采用自然环境与生态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建设无污染、无有害物质的生态小城镇。
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小城镇的实际情况以及在进行建设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提出了“生态城镇”的全新规划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3方面:1)规划与环境相结合。
对于小城镇的自然条件及建设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城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并且要对小城镇和城镇周边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进行明确的分析和了解,最终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城镇规划设计方案。
2)真正做好城乡统筹,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对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控好,努力做好城镇公共设施的资源共享,使小城镇产业可以向周边村镇靠拢,把城镇里面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可以延伸到周边的村落,把城镇公共服务覆盖到周边的各个村落,渗透城镇的现代化文明,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真正转型。
3)将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再利用。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城镇环境受到不必要的破坏,通过城镇发展的实际性质来最终确定其发展的方向及内容。
生态小镇策划方案1. 引言生态小镇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低碳、智能的理念打造的一种城市形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生态小镇的策划方案,以满足人们对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 环境评估在策划生态小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人口状况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合适的地点和规模,以确保生态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和设计3.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环境评估的结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农业区、公共绿地等。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3.2 建筑设计生态小镇的建筑设计应注重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建筑物应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节能设备和材料,以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
3.3 交通规划为了减少车辆排放和交通拥堵,生态小镇应制定完善的交通规划,包括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道和步行街等。
此外,应鼓励居民使用电动车辆,减少尾气排放。
4. 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4.1 水资源管理生态小镇应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收集雨水、灰水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等,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并保护当地水体的水质。
4.2 生态恢复和保护在生态小镇的建设中,应注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采取种植植被、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当地物种等措施,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5. 社区参与和教育为了促进居民的参与和意识,生态小镇应开展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此外,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环保意识。
6. 经济发展生态小镇的经济发展应以绿色、低碳为导向。
可以引进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论通过环境评估、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步骤,可以实现生态小镇的策划和建设。
生态小镇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小城镇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一、综述小城镇环境规划是指对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合理的规划,可以提升小城镇的整体形象,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并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本文将结合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小城镇环境规划方案。
二、自然环境规划1.生态保护:在城镇周边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严禁乱砍滥伐和随意开垦。
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建立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2.绿化增加:在城镇内铺设绿化带,增加绿地面积,种植各类乔木和灌木,优化城市空气质量,并增加城镇的美观度。
3.水环境保护:加大对河流和湖泊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禁止乱排污水和投放有害物质,建立废水处理厂,净化城镇的水环境。
三、社会环境规划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保证市民的出行安全和交通便利。
2.垃圾分类处理: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站,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推动可回收物的再利用,减少垃圾的填埋和焚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城市安全:加强治安管理,提高城市安全等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增加城市的安全感。
四、人文环境规划1.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城镇内的文化遗产,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相关措施,进行修缮和保护,提升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美化环境:在城镇内建设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增设健身设备和花坛,提供市民一个优美的休闲环境。
3.教育设施建设:增加城镇内的教育设施,建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图书馆等,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五、可持续发展规划1.新能源利用:加大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业的可持续性。
3.节约资源:提倡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可持续消费模式,降低资源的浪费。
小镇建设方案范文
一、建设背景
1.1目前,我国的乡村小镇建设正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
振兴和乡村开发形成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2.1建设小镇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解决当前乡村的经济开发问题,促进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乡村社会环境。
3.1同时,建设小镇也需要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
情况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小镇,提升本镇的整体形象,引进更多的投资,
促进本镇的经济发展。
二、建设主题
1.1小镇建设的主题将是以旅游、文化为主,以农业、产业为辅的经
济发展模式。
主要侧重挖掘小镇的文化资源,构建小镇文化的特色,优化
小镇的社会环境。
2.1挖掘当地小镇的文化资源,并优化小镇的社会环境,提升小镇的
旅游文化服务水平,构建小镇文化的特色,丰富小镇的文化活动,促进小
镇的文化发展。
3.1加强小镇农业,发展小镇科技产业,拥抱新技术,采用信息化等
新技术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
4.1发展小镇的基础设施。
第一章概述一、规划背景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
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
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
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
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
长顺县睦化乡村镇规划(2007—2020)文本·说明书·图纸黔南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7年8月一、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化。
经济环境的变化削弱了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供给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增强了市场、技术等对经济的影响。
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
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对工业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引导等均直接影响到睦化乡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集镇建设的蓬勃兴起。
为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及抓住发展的机遇,睦化乡急需一个合理的规划来指导经济发展和集镇建设。
二、规划依据1、《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3、《长顺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4、《长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5、《长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6、《长顺县志》7、《长顺县综合农业区划》8、《睦化乡年报统计资料》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10、其它有关资料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远近结合:在充分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解决近期建设中的问题,同时考虑到远期发展的多种可能,使规划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2、适当超前、兼顾现实:规划既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又与实际密切结合,切实可行。
3、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合理安排集镇各项建设用地,优化集镇用地结构和布局,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引导集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全面考虑、突出重点:规划涉及集镇建设的各个方面,应依据国家相应规范和现状情况,着重研究解决集镇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和生态环境等主要问题。
生态小镇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生态小镇的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小镇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
本文将针对生态小镇建设提出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生态小镇建设目标。
1.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3.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三、生态小镇建设实施方案。
1.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小镇建设首先需要进行生态规划设计,确定合理的用地布局和建设规模。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2. 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小镇建设要注重建筑的生态性,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设计建筑结构和布局,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要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城镇空气质量。
3. 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小镇建设要鼓励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引进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项目,提高当地经济效益,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4. 生态交通建设。
生态小镇建设要优化交通布局,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步行系统,减少机动车污染,改善交通环境。
5.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小镇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当地水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
四、生态小镇建设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
加大对生态小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生态小镇建设。
2. 技术支持。
加强对生态小镇建设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提高建设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 资金保障。
加大对生态小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确保项目资金需求。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模版为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宜居古镇”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文明新___。
二、定位和目标小城镇发展的定位: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宜居古镇。
小城镇发展目标:到___年将___镇建设成为功能区分明,空间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较现代化的经济、文化、文明小城镇。
三、规划布局(一)镇区规划布局1、基本情况___镇镇区东起东,西至小,北至村南,南至村北,面积___平方公里。
2、规划布局(1)对政府驻地前后面积___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道路,成为行政办公区和居住新区。
(2)对___老市场进行改建,建设商贸服务区。
(3)对镇区东--___、西--___、小--___进行治理,按河道实际情况,构筑拦水坝,分段拦水,建设防渗项目,形成水面景观,对河坝两侧进行绿化。
上述建设项目尚待详细规划。
(二)镇域规划布局:按照镇域规划要求,全镇建设“两大市场”、“四大区域”、“一大基地”。
“两大市场”即___市场、___市场;“四大区域”即___大峡谷风景区、___故里旅游区、生态林种植区、林果种植区;“一大基地”即___养殖加工基地。
四、实施措施(一)、实施“一化三集中”模式,加快小城镇建设与管理转型“一化”即市场化。
小城镇项目,通过市场运作、能够吸引外资的项目,有多少项目就要筹集多少资金。
规划要市场化,放开规划市场,积极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提高小城镇规划水平,镇域要做到统一规划设计,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一经确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和修改。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回顾1. 规划背景1.1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当今世界,总体趋势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愈益明显,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1.2 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升级给广东落后地区带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和先发优势,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产业升级时期,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外转移。
广东省提出以珠三角为核心,带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协调发展,加强泛珠三角的区域协作,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及其转移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给广东省相对落后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
1.3 中心镇为广东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由于中国的国情,小城镇历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意识到小城镇的集约与规模发展的重要性,在省内选择了273个中心镇集中发展,推进广东省城市化的进程,中心镇建设是广东省城镇化的重要战略。
1.4 “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个梅州”,即“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提出要以开放梅州为先导、工业梅州为重点、生态梅州为基础、文化梅州为动力,这对某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某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 某镇成为某县的中心镇现在的某镇所指为原来的某、文葵、大都合并后的镇,取名为某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某县的中心镇。
中心镇的确立给某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某镇的空间得到了拓展,某镇的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和民营企业的集聚发展和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某地形较平坦,是某南部商贸集散中心,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番禺生态小镇规划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小镇作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番禺作为广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番禺生态小镇的规划方案,以期在建设生态小镇的同时,保护好广州番禺的生态环境。
二、规划内容1. 绿化在规划生态小镇时,应加大绿化力度,利用花园化的手法提高空间的舒适感和生活品质。
小镇的布局尽量宜人,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同时,规划中应建立足够的公共场所和配套设施,以便居民和游客去享受绿地的同时,还能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
2. 建筑设计建筑应选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建筑设计应符合生态小镇的特点,即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文化内涵为主题,以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营造和设计。
同时,建筑设计应注重生态理念,将小镇的生态与建筑融为一体,达到生态小镇的目的。
3. 海绵城市规划海绵城市被定义为一个能够让城市有吸收、保持和调节雨水的过程的城市。
在生态小镇规划中,需要进行海绵城市规划,以保证水的卫生安全和自然环境的网络化。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使城市变得更具有自我适应性和抵制力。
4. 风景区的保护其中的一个重点是保护风景区。
小镇需要将废弃土地、河滩等进行修复,改造成观光景点。
当然,这些地方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旅游等服务业,甚至是康养游等更为高端的旅游方式,进一步提升生态小镇的用户价值。
三、总结生态小镇的规划,需要从宏观上进行良好的规划,从微观上进行细致的设计。
同时,通过开展各种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小镇居民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意识,真正将小镇打造成为一个绿色、低碳、生态的社区。
虽然番禺生态小镇的规划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社会力量,寻求本土化的解决方案,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小镇会不断地演变、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多彩多姿的生态小镇。
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规划调整背景一、新战略、目标和举措的确立目前苏州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拐点,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的重大战略部署。
把实践“三区三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方向和落脚点,是实现阳澄湖镇经济跨越式增长的新举措。
二、阳澄湖镇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苏州“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改革任务。
苏州已列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国家发改委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国家发改委中澳管理项目四个试点城市之一。
相城区人民政府在总结市委市政府选择确定了23个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先导区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阳澄湖镇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布局结构,尤其是镇村体系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需要总体规划作出相应调整。
三、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为适应苏州市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一系列发展计划,2009年相城区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将原下辖于阳澄湖镇的沺泾社区成立为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2009年编制了苏州市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4月获得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该规划也对阳澄湖镇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应及时进行新一轮镇总体规划的调整。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随着阳澄湖镇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着土地制约瓶颈,而在城乡一体化政策背景下编制的《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镇村布局规划(2010-2020)》为阳澄湖镇打破用地瓶颈、谋求更合理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
新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需要通过对原总体规划的调整来落实。
综合以上背景条件,对阳澄湖镇原总体规划作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指导阳澄湖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章规划调整重点一、结合城乡一体化规划,调整人口和用地规模城乡一体化规划提出“三集中”集约发展的原则,即农村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由此镇域人口及用地布局发生变化。
双胜镇小城镇规划说明书(索引号:FKK-000-00-0200000-2008-003 文件编号:产生日期:2008-5-20 添加日期:2008-7-31)第一章总说明1 规划背景“小城镇建设”无疑是21 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逐渐扩张,我国进入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1998 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
“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解决“三农” 问题,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加快发展小城镇则是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规划是建设城镇,管理城镇的依据,是保证城镇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济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国家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这是建设部关于围绕“三农”问题,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因此,小城镇规划是当前工作的先行,做好小城镇规划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重点。
《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双胜镇为市域四级重点城镇之一,城镇职能为商贸集散职能为主。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范文____年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一、综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的发展成为了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特制定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造现代化、宜居的小城镇。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到____年,建设一批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的小城镇,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居民福祉和社会和谐;- 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立足当地,注重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合理规划,确保城乡一体发展。
三、具体举措1. 基础设施建设(1)改善道路交通:加大对乡村公路的投入,修复现有公路,打通交通孤岛,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供水供电:完善供水供电设施,提高供水供电的可靠性和供应水质量。
(3)互联网接入:推动小城镇的互联网接入,提供高速稳定的宽带网络,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
2. 社会事业建设(1)教育:构建完善的小城镇教育体系,建设新的、现代化的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2)医疗卫生:建设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居民就医难问题。
(3)文化娱乐: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游乐场等,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 经济产业发展(1)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行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现代化。
(2)产业扶持: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加就业机会。
(3)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国家招商引资政策,引进外资和优质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
4. 环境保护(1)加强环境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和可回收利用,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生态修复: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湿地保护、林地恢复和草原保护等生态修复工作。
生态型休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以紫金县凤安镇总体规划为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促进了我国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
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小城镇近年来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主要选择。
为保证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良好发展,针对其景观规划和景观塑造的相关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以紫金县凤安镇总体规划为例,对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休闲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旅游发展中,休闲旅游旅游已占据了非常大的比率,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针对这一趋势而进行的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此也对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单一的观光式小城镇规划理念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规划的设计方面已开始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多元化方式集于一身的方向转变。
1休闲旅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的构成元素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建立,必须以其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为前提,以旅游产业作为其城镇主导产业,进行相关的资源规划和设计开发。
而旅游资源则体现在由当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两个方面,针对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应基于城镇自身的地域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创新的规划手法和设计方法,突显其旅游环境的生态特色,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的目的。
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在休闲旅游型小城镇的形成过程中,它们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自然要素包括城填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
自然要素对于度假型小城镇的建立产生的影响在于,因为土壤条件而对景观植物生长产生的限制、因为地形地貌而对当地建筑类型和建筑布局产生的限制、因为气候水文而对当地村镇布局产生的限制。
《合川区二郎镇环境保护规划》
(2011-2020年)
文本
规划委托单位:合川区二郎镇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0
第二章环境现状 (1)
第三章环境污染负荷预测 (2)
第四章规划目标及主要控制指标 (3)
第五章环境容量分析 (3)
第六章环境功能区划 (4)
第七章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5)
第八章农村环境保护方案 (9)
第九章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 (11)
第十章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12)
第十一章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 (13)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 (14)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5)
附图
附图1 二郎镇区位图
附图2 二郎镇行政区划图
附图3 二郎镇环境监测点位图
附图4 二郎镇主要工业污染源分布图
附图5 二郎镇生态功能分区图
附图6 二郎镇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图7 二郎镇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图8 二郎镇声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图9 二郎镇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着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二郎建设成为市级生态乡镇。
第二条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5)环境规划与其它有关规划相协调;
(6)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条编制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意见及相关规范文件;重庆市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及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合川区及二郎镇环境保护相关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
镇域总面积38.1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
本规划以镇区和村民聚居点为规划重点,兼顾整个镇域范围,规划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
规划时限: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以2015年和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近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其中以近期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第二章环境现状
第五条主要工业污染源
二郎镇的工业以精米加工、猪鬃加工、酿酒、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镇内主要企业有联珠酒厂、正街酒厂、二郎老酒厂、东升大米加工厂、二郎镇猪毛加工厂、富强猪鬃加工厂、龙多山食品厂、二郎镇屠宰厂等8家。
第六条大气环境现状
二郎镇的生活用能镇区以电和天然气为主,部分为液化气(主要是餐饮业),城镇居民的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农村以燃煤和木材为主。
工业用能以电力为主,工业耗煤量较低,镇区内燃煤污染造成的大气环境压力相对较小。
2010年二郎镇工业烟尘排放量为5.1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5吨;生活用煤烟尘排放量为8.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0吨。
SO2、NO2和PM10的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整体上空气质量较好。
第七条水环境现状
2010年二郎镇水污染负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为487.1吨、 197.4吨、 67.7吨、 24.0吨。
超英水库能满足《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功能要求;兴隆河不能满足《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功能要求。
二郎镇水体污染源污染负荷(按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畜禽养殖、生活污水、水土流失、工业废水。
第八条声环境现状
声环境质量良好,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功能区标准。
第九条固体废弃物排放现状
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8504吨,主要是煤渣、粉煤灰等,均采取了综合利用的措施;医疗废物年产量为36吨,均经消毒处理后进行简易填埋;生活垃圾是二郎镇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为2027吨,经集中收运后运往二郎镇六合村苟家湾的垃圾填埋场简易填埋,垃圾集中清运率90%。
第十条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覆盖率34.2%;水土流失总面积4.1平方公里,强度与极强度流失面积0.8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19.5%。
第三章环境污染负荷预测
第十一条社会经济发展
2010年总人口25700人,其中城镇人口11200人,城镇化率43.6%。
根据《重庆市合川区二郎镇规划》(2009-2020),2015年城镇人口1.6万人,城镇化率60.4%,2020年城镇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74.1%。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1440万元,2015年达到37784万元,2020年达到63668万元。
第十二条环境污染负荷预测
(1)水环境污染负荷预测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015年为1792吨/日,2020年为2560吨/天。
水污染负荷COD、BOD5、TN、TP,2015年分别为621.6吨/年、271.1吨/年、76.0吨/年、26.2吨/年,2020年分别为803.2吨/年、357.4吨/年、95.9吨/年、30.3吨/年。
(2)大气污染负荷预测
2015年工业耗煤量180吨,居民耗煤量159吨,SO2排放量12.6吨,2020年工业耗煤量411吨,居民耗煤量162吨,SO2排放量25.1吨。
(3)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按照二郎镇人均垃圾日产量2015年为1.2千克,2020年为1.15千克预测,2015年二郎镇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9.2吨/天,2020年二郎镇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3.0吨/天。
第四章规划目标及主要控制指标
第十三条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减轻,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城乡生活和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把二郎建设成为市级生态镇。
近期目标(2011-2015年):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并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区域重大环保设施基本配套,城镇环境污染状况得到初步控制,生物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远期目标(2016-2020年):城镇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全镇环境保护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确保市级生态镇指标全面达到,建成市级生态镇。
第十四条主要控制指标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大类,具体指标见附表1。
第五章环境容量分析
第十五条水环境容量
兴隆河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现状COD、BOD5、TP、TN均超过水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