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21.36 KB
- 文档页数:4
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脑微出血的相关分析郑立冠;陈薇【期刊名称】《医药前沿》【年(卷),期】2022(12)10【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脑微出血(CMB)评估出血风险,为进一步做好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7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头颅MRI+SWI检查,比较CMB检出情况;根据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将观察组分为脑微出血组和无脑微出血组,比较两组资料差异。
结果:观察组C M B检出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16.6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收缩压及24 h舒张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微出血组年龄、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脑白质疏松评分均高于无脑微出血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微出血组糖尿病史、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舒张压水平、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HCY、SCR、FIB、HBA1c与无脑微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高于健康体检者,年龄、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脑白质疏松评分会影响脑微出血的发生,通过SWI检查脑微出血,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页数】3页(P79-81)【作者】郑立冠;陈薇【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循环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研究2.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4.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微出血的相关性分析5.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脑微出血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微出血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作者:田梁佳孙丽杨凤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6期【摘要】目的研究脑微出血与各型脑卒中并发的发生几率,并对形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研究本院近3年来各型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发病率,并与同期健康体健人群相比较;对脑微出血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查找形成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各组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比例高于正常者。
结论脑微出血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率最高;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是形成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脑微出血;脑卒中;危险因素随着磁共振检查的普及,磁共振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 GRE)T2加权扫描序列的广泛应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患者检出率日益增增多。
脑微出血是指患者本身无明显症状体征,常规的CT、MRI检查均不能较好显影,但在磁共振成像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上显示圆形、类圆形低信号,周边无水肿,直径约为2~10 mm信号缺失区域[1]。
病理组织学研究发现形成原因为脑小血管破裂出血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2]。
脑微出血本身虽无明显症状,易被人们忽略或误认为是小血管断面流空影。
而目前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脑微出血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
特选取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医院近3年来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及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脑卒中患者176例,其中男103例,女73例,平均年龄(64±20.6)岁。
其中急性脑梗死4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5例,脑出血患者40例。
脑血管病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入院前均行头CT检查证实。
对照组为本院外科同期非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90人。
组间性别、年龄均具有可比性。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脑微出血的观察孙亚楠;孙晓敏;孙凤娇;宫恒恒;滕继军【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脑微出血发生率、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
方法对82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同期无脑血管病住院病人96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老龄、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灶、较严重的脑白质病变(Fazekas3、4级改变)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具有提示意义。
35例(42.7%)病人存在脑微出血,以脑深部最多见,高血压和Fazekas 3、4级脑白质病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4~10个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灶、Fazekas 3、4级脑白质病变在脑微出血者中更常见。
脑深部和幕下区域微出血的数目与脑白质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r=0.399、0.404,P〈0.05),脑深部区域微出血的数目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呈正相关(r=0.552,P〈0.01)。
结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脑微出血较常见,可能是高血压性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
【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意外;危险因素【作者】孙亚楠;孙晓敏;孙凤娇;宫恒恒;滕继军【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减退与脑微出血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J], 方翔;唐斌;陈光;林庆喜;全丽芳;曹丽云;童承敏;陈孝锋;曾钦霖2.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脑微出血的临床特征及与肾功能减退的相关性分析[J], 冯清春;黄达;胡少敏;吴碧莹;王兴文;梁赋;陈小丽;彭美娟3.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J], 陈后勤;吕秋石;何敏;汪文兵;邵凌云;左健;宋飞4.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后进展性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肾功能减退的关联分析 [J], 牟庆梅;李高华;王胜英5.不同部位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进展与慢性肾脏疾病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J], 蒋德峰; 丁红梅; 牟英峰; 耿德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1003 2754(2022)06 0568 03 中图分类号:R743.34 doi: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48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刘 丽综述, 王丽华审校 关键词: 脑微出血; 脑小血管病; 脑白质疏松 Keywords: Cerebralmicrobleed; Cerebralsmall vesseldisease; 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 收稿日期:2022 02 05;修订日期:2022 03 30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通讯作者:王丽华,E mail:wanglh211@163.com 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small vesseldisease,CSVD)是一个术语,包括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CMBS)、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等微血管病变[1]。
脑微出血(CMBS)是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的T2序列中表现为小的、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的直径2~10mm低信号病灶的含铁血黄素的小集合,对磁敏感加权成像更敏感。
CMBS的存在与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2]。
尽管CMBS具有临床意义,但其形成机制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发生在不同脑区的CMBS有不同的表现。
然而,深部或幕下(DI)和严格的脑区叶CMBS分别与高血压和载脂蛋白E4基因型相关[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通常涉及多个血管区域,包括颈动脉、冠状动脉、颅内和其他外周动脉[4]。
1 CMBS的流行病学脑微出血(CMBS)可以出现在脑梗死及脑出血等疾病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人身上[5]。
CMBS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健康人群为3%~27%,血管疾病或风险患者为6%~80%,认知障碍患者为16%~45%)。
与脑叶微出血相关的因素及疾病研究进展曾叶婷1,杨嘉君1,秦小娇2(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200233;2上海海洋大学)摘要: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以微小出血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通常没有明显临床表现。
临床上将病灶位于脑叶的微出血称为脑叶微出血。
脑叶微出血常见于老年人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其危险因素主要有脑淀粉样变性、APOE ε4、肾小球低滤过率、高胆固醇血症、炎症因子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临床上,与脑叶微出血相关的疾病主要有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及神经精神性疾病如卒中后抑郁、偏头痛等。
关键词:脑叶微出血;脑微出血;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卒中后抑郁;偏头痛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9.09.026中图分类号:R74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 (2019)09-0091-04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PKJ2014-Y08)。
通信作者:杨嘉君(E-mail :sd_yangjj@sumhs.edu.cn )脑微出血是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影像学图片上,直径为2 10mm 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信号区,周围无水肿,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以微小出血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通常在做头颅核磁共振(MRI )时被发现[1]。
脑叶微出血常见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Gregoire 等[2]根据脑微出血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3类:位于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的皮层或皮层下白质的病灶称为脑叶微出血,位于脑灰质、基底节、胼胝体白质、胼胝体内外区及极背膜的微出血灶称为深层脑实质微出血,位于脑干及小脑的微出血灶称为幕下微出血灶,不在脑叶的病灶统称为非脑叶微出血。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微出血病灶的发现率逐渐增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脑微出血与神经内科疾病的关系,但是对单纯脑叶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疾病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 ,Dec 2012,Vol 14,No.1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辅助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患者中所出现的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 ,CMB )等脑微小血管病变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 的情况,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研究病例为2008年9月~201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平均年龄(67.56±12.34)岁。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均在72h之内,合并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血管瘤、脑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以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不予纳入。
经头部磁共振检查发现微出血灶者为阳性组,未发现者为阴性组。
所选患者均能够自愿配合完成头部影像学检查及问卷调查,并能够提供完整的调查资料。
1.2研究方法1.2.1一般资料记录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一般情况;生活方式与习惯(吸烟及饮酒史等),既往患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梗死等病史)、家族相关病史及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吸烟及饮酒史等);性格、应激性生活事件等社会心理因素;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史。
1.2.2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入院后每天定时检测患者血压,同时予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检查。
所有入选病例均予以颈内及颅内磁共振、作者单位:421002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蒋福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微出血(CMB )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脑微出血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各项记录指标,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脑微出血阳性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