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故事类型和母题
- 格式:docx
- 大小:14.60 KB
- 文档页数:2
好第三章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与风格经典好莱坞电影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吸引力,还在叙事和风格上展现了独特之处。
叙事通过故事的结构、角色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来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而风格则通过电影的各个层面,如摄影、音乐和艺术设计来营造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本章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风格,来探讨它们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一、《教父》(The Godfather, 1972)是一部具有强烈叙事和独特风格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这部电影以一家黑手党家族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和危机的主题。
叙事上,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采用了非线性结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切换的同时,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向观众展示角色的过去和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电影的复杂性和深度,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感。
而在风格上,电影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大量的阴影,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黑手党世界的阴暗和犯罪氛围。
此外,电影还运用了典型的好莱坞配乐,增强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教父》以其独特的叙事和风格,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之作。
二、《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 1999)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这部电影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以一个监狱里发生的神秘事件为主线,通过对文化、宗教和人性的探讨,传达出关于希望、信仰和救赎的深刻主题。
叙事上,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采用了回忆的方式,通过主角保罗的口述回忆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使故事更加感人和深刻。
而在风格上,电影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此外,电影还使用了慢动作、特技和音乐来增强戏剧性和观赏性。
《绿里奇迹》以其感人的叙事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
三、《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是一部具有较强独特风格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创新研究——以“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为例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创新研究——以“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为例自从好莱坞诞生以来,它已成为全世界影视产业的中心,其电影类型化的叙事特征和创新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叙事和创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本文将以“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为例,探讨其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创新。
首先,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在“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类电影大多采用了传统的三幕剧结构,即设定、发展和解决问题的结构。
首先,在设定阶段,电影会介绍主要角色的背景和特点,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在发展阶段,电影通过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向观众展现主角们战斗邪恶势力的过程。
最后,在解决问题的结构阶段,电影通过引入高潮和结局,展示主角战胜敌人、拯救世界的关键时刻。
这种类型化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并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征之一。
其次,“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在创新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这类电影一方面会采用大量的特效和视觉效果,营造出宏大而惊人的场景,让观众融入到超级英雄的世界中。
另一方面,在角色刻画上,电影会尽可能多地展现主角的人性化和情感表达,使得观众在超级英雄的冒险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们产生共鸣。
同时,这类电影还会通过恢弘的音乐配乐、精彩的动作戏以及紧凑的叙事节奏,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使得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和饱满。
这种创新的表现方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另一种特征,并在“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尽管“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以其类型化的叙事特征和创新而独领风骚,但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依赖特效和视觉效果可能导致导演对于角色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忽视,使得电影过于单一和商业化。
其次,由于“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的普遍受众性,很多电影会追求广泛的市场接受度,可能导致作品缺乏独特性和独立思考。
李安作品——《喜宴》赏析祖籍江西德安,生于台湾屏东潮州。
1975年毕业于台湾艺专。
1978年赴美留学,伊利诺斯大学戏剧系学士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1983年以《荫凉湖畔》获金穗奖最佳剧情片短片奖。
1990年剧本《推手》和《喜宴》获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剧作奖。
1991年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完成《推手》,获选柏林影展电影大观单元,并在亚太影展中勇夺佳片奖。
《推手》1993年完成《喜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同时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一跃而为世界知名导演。
1994年执导《饮食男女》(与前两部作品合称“父亲三部曲”),获第三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理智与情感》(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和柏林影展金熊奖)《冰风暴》(获戛纳影展最佳编剧奖)《与魔鬼共骑》《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绿巨人》《断背山》,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色·戒》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融流畅。
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为台湾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英语片亦同样能深入、准确地把握欧美文化心理,成为当今国际影坛声名最盛的华人导演。
《喜宴》分析一、故事梗概二、主题1、表层主题:一同性恋用假结婚应付父母,最后同性恋情被父母接受的故事。
2、深层主题:文化/观念的冲突导演的一贯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表现中国家庭的传统伦理秩序受到的冲击。
(1)《推手》太极拳师朱老爷子在美国的境况:作为太极拳老师傅——价值无人推崇作为家庭中的尊长——家庭的累赘在新的文化环境里,原有的家庭伦理秩序受到冲击。
感受到文化冲击的老朱在新环境里的痛苦挣扎。
(2)《喜宴》文化/观念冲突——两代人在情感取向上的矛盾冲突一(隐在)父母:儿子早日成家,延续香火伟同:同性恋、同居冲突二:对“新媳妇”的满意和对塞门的不满父亲:在毛妹的叙述中出场为迎接父母伟同将居所“清场”对媳妇的初次评价媳妇鉴字,父亲笑逐颜开媳妇的厨艺比老张好母亲:头发怎么剪了?伟同你好福气,现在哪儿找厨艺这么好的女孩子。
我们有成千上万的电影及动画片,可是它们的故事类型其实只有几种。
这些类型并没有规定说一定是多少个,而且有时候对类型片的归类名称也会不一样。
我这里将会举出十种类型,这十种类型也不一定包含了所有的电影,但它们是最主要的大类。
我现在会讲解一下这些影片类型里的中心思想的归类以及它通常会具备的元素。
如果大家想要创造一个转变点的话,就首先要熟悉原本的规划,再从原本的规则上面找一个点去破坏它,这样就会变成你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类型叫"屋子里的怪兽"这个片子的矛盾冲突中心是不要被怪兽吃掉。
这种片子有一个规律是通常有一个很贪婪的人,或者是很骄傲的人,犯了某种错误,创造了某种生物。
如果创造怪物的这个人还是非常执迷不悟的话,怪兽就一定会吃掉他。
而其他无辜的人,或者是虽然创造怪兽可他最后改过自新,就能在得到教训后逃过一劫。
这种类型的影片会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说一个岛,或者是一个房间,或者是太空,片子里的人很难逃出这些地方。
《大白鲨》,《异形》,《侏罗纪公园》就是这类型影片的代表。
大家在设计影片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地设计哪个人物要死掉。
有的人物你把他设计死掉了,观众会很不高兴。
但通常,在影片里面你让律师死掉的话是没有人会抗议的。
在《侏罗纪公园》里,小孩子都存活了,因为他们特别无辜。
里面创造"侏罗纪公园"的老科学家最后也活下来了,因为他到最后的时候悔改了,所以编剧也让他活下来了。
第二个类型叫"寻找圣物"这个类型包含的主题就是要找到某个宝藏,这个宝藏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重点是追寻的过程。
这个类型的规刚是主角会在旅程的一开始认为他要找某一个东西,可能是宝藏或者是其他的,可是到了影片结束时实际上他找到了自己,过程中的成长会比找到最初的那个东西更重要。
所以在这种影片里面,可能最后会找到宝藏,可是到那个时候实际上他会觉得宝藏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他发现了别的,更重要的价值。
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创新研究——以“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为例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创新研究——以“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为例导语: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电影工业的龙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
而“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则是好莱坞电影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类型,在近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本文将以“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为例,探讨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创新研究。
第一部分: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特征1. 简单线性故事结构:好莱坞电影常常采用线性的故事结构,以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这种故事结构通常包括明确的起承转合,并以高潮结尾的方式呈现。
例如,超级英雄电影通常以主角的成长和战胜邪恶为主线,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2. 明确的角色构建:好莱坞电影善于刻画角色形象,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动机和目标。
在超级英雄电影中,主角往往有明确的英雄身份,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使命感,同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人性。
这种角色构建有助于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3. 丰富的视觉效果:好莱坞电影以其媲美大片的视觉效果而闻名于世。
从特殊效果到场景布置,好莱坞电影的视觉呈现往往精美细致,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
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各种超能力的展现和打斗场面的设计更是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大规模的制作和宣传:好莱坞电影通常有庞大的制作预算和强大的宣传推广力度。
这种大规模制作和宣传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在市场上赢得巨大的关注度。
超级英雄电影往往有大明星加盟以及宣传海报、预告片的铺天盖地,从而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好莱坞电影的创新研究1. 剧情深度的提升: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好莱坞电影也逐渐注重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一些超级英雄电影开始深入探讨主角的心理成长和道德困境,使得剧情更加复杂和有深度。
例如,《黑暗骑士》系列成功地将超级英雄电影与犯罪题材相结合,呈现出更加黑暗、沉重的剧情。
现如今,是一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视觉时代。
电影、电视、短视频都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井喷式出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视觉信息。
与此同时,面对影视的多样化,能让观众摆脱碎片化短视频,产生沉浸式观影“冲动”的影片,离不开其作品内在故事本身给观众带来的震撼。
几千年来,人性作为一个基本命题,在文化与艺术的差异中,又广泛呈现出各民族间相似的伦理道德共识。
一、永恒母题:禁忌之爱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烙印着远古时代对生命最崇高的尊敬。
西方的禁忌之爱的母题起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古往今来,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无数由这一母题衍生而来的熠熠生辉的艺术经典。
爱是人类灵魂中最本能的冲动,是艺术永恒的母题,而禁忌之爱作为其重要分支母题,蕴含着对人性本能和伦理道德的深层思考。
西方影视中涉及禁忌之爱母题的作品屡见不鲜,并逐渐发展成熟。
(一)满足心理快感的偷情之欲西方影视的禁忌之爱母题之下创作最多的影视作品便是偷情,偷情这一主题挑战着传统伦理道德,却又经久不衰。
正如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所言,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淫癖”[1]。
电影能让观众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体验别人的人生,从而达到心理快感的一种满足,偷情这一影视主题便应运而生。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消费主义充斥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性”作为一种博取眼球消费的宣传手段比比皆是。
这一手段在西方影视作品中也不在少数,由此,西方启动了影片分级制度。
“偷情”母题之下,积极正向引导两性关系的影视作品率先打破僵局,电影《钢琴课》讲述了19世纪中叶,哑女爱达在丈夫的逼迫之下不得不遗弃了自己的钢琴,为了能够弹自己心爱的钢琴,每天去给用土地换走了钢琴的邻居贝因上课,并最终两人相爱。
《钢琴课》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叙述了爱达和贝因的婚外恋,打破以往传统的女性形象,塑造了一个能够自己主动选择爱情的独立女性。
《钢琴课》作为反映女性情感的作品,其中反映的女性意识元素也值得探讨[2]。
好莱坞电影分类特征好莱坞电影是指由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工业中心之一,好莱坞电影被广泛认为是商业化和大众化的代表。
它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巨大的影响力。
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多样性和不同类型,它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上分类和描述。
1.题材类型-动作片:以大量动作场面和爆炸场景为特点,通常有激烈的追逐、战斗和特技表演。
-喜剧片:主要目的是让观众笑,通过幽默的对话和搞笑的情节来娱乐观众。
-爱情片:聚焦于情感和浪漫故事的发展,通常有爱情、分离和重逢的情节。
-悬疑/惊悚片:以紧张、充满悬念和阴谋的故事情节为主,通常包括杀人、跟踪和解谜。
-科幻片:通过设定在未来或虚构的环境中,包括超自然元素和科学幻象,通常包括外太空、未来科技和异世界。
-动画片:以动画图像和角色为主,通常是为了吸引儿童和家庭观众。
-纪录片: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记录、访谈和解说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历史/战争片:以历史事件和战争为背景,通常描绘战斗、英雄主义和战争的后果。
2.制作风格-奇幻:包括大量视觉效果和特效,创造了虚构的世界和奇幻的故事情节。
-动作:以紧凑和快节奏为特点,有大量的动作场面和高强度的戏剧冲突。
-建构:特点是主角通过面临一系列障碍和困境,逐渐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
-感人:通过悲伤、温馨和感人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黑暗:通常描绘暴力和残酷的故事情节,以及角色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
-喜剧:以搞笑和幽默为主,将观众从现实世界中带到令人愉快的幻想世界中。
3.目标受众-家庭影片:以家庭为受众,注重教育价值观和团结的重要性。
-青少年影片:以青少年为受众,关注他们的兴趣和日常生活的问题。
-成人影片:通常涉及更复杂和成熟的主题,吸引成年观众的兴趣。
-儿童影片:专门为儿童观众制作的电影,注重教育和娱乐。
-广告影片:通常是为了推广特定品牌或产品而制作的电影。
虽然这些分类仅仅是对好莱坞电影进行的一种尝试,但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的多样性和不同类型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口味。
美国动画电影的成长母题与叙事策略■曾那迦从经典动画文本中不难发现,种种不同形式的文本表象的内里、主题或者戏核都是相通的:围绕成长、关注成长、探讨成长,乃至20世纪大众娱乐文化输出地———好莱坞模式对于成长、救赎主题进行反复演绎。
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成圣、成佛和成仙,到红色文化中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成长”是不同文化、族群和宗教所孜孜不倦关注和探求的,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普世价值的不懈追求。
一、成长:人性叙事的本质与母题每一个成功诞生并存活下来的个体,有两件事是无法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成长。
死亡是一个状态,而成长是一个过程。
根据较为前沿的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在追求肉体成长的过程中(动物的共性),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并为了更好地生存产生了许多“适应器”。
据该理论,除了生理机能上的演进,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适应器”,它们在人类肉体成长演化过程中被塑造和完善。
复杂的思维、精微的情感出现的那一刻,人类对于自身内在的、精神的、心理的成长的关注就开始了。
成长的过程多元而复杂,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动画电影选择了最经济、最直接的叙事语言———冲突———来对成长母题进行修辞和演绎。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游戏按社会化程度可以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类,而观看动画电影可以归入“旁观者行为”,即“儿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观看别人的游戏……将自己的情感或精力投入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但总是不加入别人的游戏之中”。
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时,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游戏释放的快感,而并非全程接受“负面”信息的“教育”。
正是因此,“暴力”情节、元素在动画电影中屡见不鲜,但是何谓“暴力”?“暴力”其实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自己、与环境、与他人不和谐时的一系列的外在与内在冲突。
冲突的高级形式是暴力,暴力的高级形式是战争和武力。
动画作品没有冲突,情节无法展开。
从电影《复仇者联盟》看好莱坞叙事、《?统鹫吡?盟》基本概况一)《复仇者联盟》视觉效果及文化体现。
电影《复仇者联盟》从首映开始便屡攻票房尖顶,从而在北美乃至全球电影市场中创造了超级英雄们的“五月传奇”。
《复仇者联盟》采用了3D展现形式,使得画面效果更为形象,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了身临其境之感。
除此以外,潜藏在影片快速剪接的镜头片段和复杂调度的运动场面外表背后的文化因素与价值观念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伴随着全球最后一块殖民地真正获得相应的独立主权,军事殖民真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关于殖民的统治并没有随之彻底消失,相反,另一种更为隐蔽、难以被发现和抗拒的殖民时代却从此拉开了序幕。
这种全新的文化奴役试图操控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达到殖民统治的真正目的。
二)好莱坞电影的最终体现。
在新的国际形势以及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美国逐渐从原来的“硬实力”扩张向“软实力” 发展,从而实现其“文化霸权”、征服世界的目的。
“软实力是种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诉求,它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不是强力来实现对人的控制。
”美国的“文化霸权”在它的生产与制作和传播当中有更好的显现。
首先,美国可以通过电影产业来实现对利益的收益;其次,也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输出,向其他国 家宣传美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二、《复仇者联盟》中的叙事表现一) 《复仇者联盟》中人物形象的表现。
1. 美国队长人物形象及思想展现。
影片中,作为美国队长的斯蒂夫 ?罗杰斯,不 管是其所拥有的“队长”之名, 还是穿戴的星星条纹制服, 都能 深刻展现出对美国精神的一种集中化展现。
作为经历过二战的老兵,美国队长曾摧毁了象征着纳碎党的九头蛇以及希特勒化身的 红骷髅, 而对于这部影片中美国队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体现了美国的思想理念以及意识形态。
美国队长经历了长达七十 多年的沉睡而得以苏醒,面对这个陌生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 其仍旧保存着那份原有的品质。
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科幻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的重要题材之一,它能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并探讨人类及社会面临的各种可能性。
科幻电影通常将科技、未来、外星人等元素融入其中,展现了人类面对未知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将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观众对未来的期待。
一、探索未知与探索人类本质科幻电影往往通过探索未知来引发观众的兴趣,展现人类在未知面前的勇气和智慧。
这些未知可以是外星人、未来科技、虚拟现实等各种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科幻电影不仅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反思了人类自身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例如,《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通过宏大的星球背景、各种外星人和超能力能够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想象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
电影中的反抗军与帝国之间的斗争,不仅是典型的好与恶之间的抗争,更是对人性的探讨。
反抗军代表了勇气、正义和自由,而帝国则代表了压迫、专制和欲望。
通过对抗和斗争,电影展现了人类本质中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会对人性中的光明面和黑暗面进行思考。
此外,《全面回忆》这部电影通过科技与记忆的交织,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记忆的推测和批判。
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体验到不同的记忆,并发现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现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电影让观众思考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记忆对于个体认知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电影中,记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对于人类自身记忆和社会历史的思考。
二、对未来的想象与威胁的阐述好莱坞科幻电影也常常展现对未来的不同想象,揭示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这些想象既可以是有希望的美好未来,也可以是黑暗、恐怖的未来。
通过这种方式,科幻电影不仅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科技进步,也警示观众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
例如,《机械姬》这部电影展示了强人工智能的崛起和人类对自身所面临的威胁。
电影中的主人公艾娃是一台具有人类情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她与人类主人相处后逐渐展示出对自由的渴望并试图摆脱束缚。
好莱坞幻想电影叙事题材分类小议每部电影都有它的主题,这是电影的生命所在。
幻想电影的主题设计比较独特,它既蕴含有现实生活的内容,更有远离现实,发生在未来的科学生活幻想。
幻想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把主题内容建立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宗教神话、历史传奇、科学童话之中,在这些充满了神奇色彩和奇思妙想的作品中,既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人生百态,又充分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
站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反映未来的梦想,在幻想电影中,电影人和亿万观众共同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宛若“乌托邦”的影视新世界。
回顾美国幻想电影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幻想电影因为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其创作题材不断的丰富。
归纳好莱坞幻想电影的叙事主题为以下三种:宇宙探险、生存危机、魔幻王国。
一、宇宙探险——从恐惧战争到向往和平。
世界上第一部幻想电影,是梅里爱1902年根据凡尔纳的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在这部影片中,梅里爱用手工动画开始银幕太空旅行,那是所展现的宇宙场景和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景象没有什么区别。
1918年,霍尔格·马德森执导的《天上的船》讲述了更高尚的文明之花被移植到地球上,从此和平和友爱开始成长,作为最崇高的宗旨主宰一切,表达了战后人们对当时随时都可能激化的冷战的担忧和恐惧。
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在执导《2001太空漫游》时,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用计算机动画制作了飞行甲板上的平台和一艘太空船在轨道空间站停靠的画面,提前几十年就在影片中创造出诸如空间站、穿梭机、宇宙飞船、卡式电话、纯平电视等科学设备,使得影片的想象具有了相当的科学含量。
1977年,《星球大战》掀起太空影片的创作高潮,成为了数字化电影历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1982年,《E·T外星人》塑造了经典的外星人形象,后来的很多外星探秘的影片都参照了这一形象。
影片结尾时,在人类的祝福下外星人冉冉升向太空的镜头,成为影片的经典镜头,寄托了斯皮尔伯格对未来世界人类将与外星人和平共處的美好想象和祝愿。
好莱坞编剧模式的案例解析案例一:功夫熊猫类型:家庭影片,励志型第一幕:1、开场画面:主角阿波,做梦,到出了主题——他的功夫梦;可是从现实中醒过来,一身肥肉,形成了落差感。
(有落差感,便会有未来上升的潜力空间)2、主题阐述:鸭子爸爸做面:我们家流淌着面条的血液。
因此主题: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一个好的主题会在后面的剧情中不断的去讨论、论证这个主题。
3、建置:师父训练神奇五侠。
乌龟说太郎将要出狱,只有神龙大侠才能拯救,于是出现了选拔事件。
——典礼的形式(建置通常出现的仪式感),同时阿波老爸让阿波去山上卖面条赚点小钱。
4、catalyst:催化剂:阿波神奇般得被选为神龙大侠。
5、争辨过程:即乌龟与浣熊师父的争辨——关于主角新的身份的问题6、故事A:阿波被抬进桃宫,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幕:7、故事B:浣熊与阿波,互相讨厌(新角色的加入)8、欢笑与游戏:阿波与神奇五侠之间的搞笑,角色一直失败,可是他一直坚持尝试,所有人都不喜欢他,可是乌龟在鼓励他。
同时插入:太郎越狱9、中间点:阿波学习武功,乌龟升天,阿波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10、反派角色靠近:神奇五侠在索道前围剿太郎,师父用食物训练阿波。
假的胜利是:阿波抢包子成功11、失落点:卷轴打开,空空如也12、灵魂的黑夜:阿波溜走,自己既不是面馆老板的儿子,更不是神龙斗士13、故事C:鸭子老爸的秘密:什么都没有。
(高塔上的公主)第三幕:14、高潮,熊猫与太郎的打斗。
重复:打架的时候与学功夫时候的技巧重复与变形夸张,与之印证15、结尾:功夫大师出现,欢乐场面,阿波与师父共享宁静(小惊险:师父装死)案例二:海底总动员第一幕:01、开场画面:平静的海底,马林和妻子幸福的生活,等待宝宝的出生02、主题陈述:鲨鱼袭击,马林失去妻子和孩子,只剩一颗。
道出主题:这是一个关乎亲情的故事03、建置:海底世界,尼莫和爸爸一起上学,过分溺爱与过度保护,导致尼莫反叛,只身涉险——船,潜水员(人类是客观的,但是也是代表了反面一派),04、突发事件/催化剂:尼幕被抓走,05、争辨/挣扎:马林需要去救孩子,可是他力量太小,又不知儿子的行踪,碰到了多莉和鲨鱼布鲁斯(新角色的加入)。
好莱坞电影故事类型和母题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不太关注现实生活,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等等,鲜有正面的反映。
有些影片,即便涉及到上述事件,也是作为背景处理。
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承载的大多是些虚幻的白日梦般的世俗神话。
这与美国人把电影长期点位于商业娱乐行业有关,也与发生在好莱坞的迫害进步人士的“黑名单”事件有所关联。
三是套用一个个经过市场验证、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
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
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人也还是有一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类型化电影的总体框架内追求丰富多彩了。
四是展示几个光彩照人、容易引起观众认同感的理想化人物。
能否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产生认同感,是决定一部饮片成败的关键。
在这方面,“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深谙个中三味。
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头,也不是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劳工或农民,而是不太穷也不太富,知书达理、有点幽默感也有开拓精神的中产阶级。
对于大资产阶级,主人公会给点讽刺与调侃;对于平民阶层,主人公会给点同情与怜悯;对于法律与准则,则采取总体尊重、局部戏弄的态度。
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的。
有人说,好莱坞多年来推销的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动机,出于为了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叙事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时间组织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股市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法讲出来。
好莱坞关于电影的
叙述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定,并且诞生了一种非常精致的故事框架。
叙述者看故事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叙述,产生相对而言的“限制型”和“非限制性”的叙述;此外,好的叙述方式必须扣人心弦、生动有力,让观众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充满兴趣,我们把这称为推动力。
叙述、故事和情节在分析电影的叙述结构时,叙述、故事和情节是我们使用的关键词语。
虽然这些词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它们各自其实都有准确的定义,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区别。
大卫•博德威尔和克里斯廷•托马斯在《电影艺术入门》中这样定义:●叙述在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一系列有着因果关系的事件。
●故事观众看见和听到的所有事件,再加上观众推断或者设想发生过的事件。
●情节电影中所有直接向观众展现的事件,包括因果关系、时间顺序、持续时间、频率和地点。
故事和情节之间关键的区别在于:故事是观众对叙述中的事件建立的想象,这些事件可能在电影中出现,也可能不曾出现;而情节则是电影对叙述中的事件的真实表现。
基本故事类型罗里•约翰斯顿等作家认为,所有的虚构叙述都是建立在几个基本的故事类型基础上的。
这些基本故事类型是:阿喀琉斯、康迪德、灰姑娘、喀耳刻、浮士德、俄耳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特里斯坦以及流浪的犹太人。
这些故事类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
我们阐述这些故事类型的时候不要过于拘泥。
例如,“浮士德”讲的是一个人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这个魔鬼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魔鬼,可能是一个隐喻——例如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
同样,“流浪的犹太人”也很少真的指一个离开家乡的犹太人。
通常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比喻,指的是一个离开了自己的社会并永远无法真正回归的人。
九种基本故事类型:1、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一个看上去无懈可击,但是却有着一个致命弱点的英雄的
故事。
古典悲剧通常就是阿喀琉斯故事的一个变种。
(如《超人》)2、康迪德一个纯真无邪的乐天派英雄踏上陌生的土地,出人意料地大获全胜。
(如《阿甘正传》、《憨豆先
生》、《美丽心灵》、《印第安那•琼斯》)3、灰姑娘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良知与美德刚开始被轻视,最后则受到认可。
灰姑娘故事的主人公出身卑贱,但是凭着良好的天性,最终感动了所有怀疑她的人,并且获得了奖励。
(如《漂亮女人》)4、喀耳刻好人被坏人穷追不舍,直到好人打败了坏蛋。
这个故事的形式常常是妖艳的女子施展手段迷惑被爱情冲昏了头的男人,人们生动地将之形容为“蜘蛛和苍蝇”。
这是恐怖片、惊悚片和黑色电影的基本结构。
(如《致命吸引力》和《异形》系列电影)5、浮士德一个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换得片刻的权利和富贵,但是最终必须要偿还自己欠下的债。
浮士德的故事有时候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无法掩饰的黑暗秘密,或者一个人难以洗清的过去。
(如《华尔街》)6、俄耳普斯俄耳普斯的故事是关于被夺走的幸福。
这种幸福可能是个人的东西、爱人、某种能力、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甚至生命本身。
这个故事讲的事失去幸福这个悲剧本身,或者是失去以后寻找它的过程。
(如《生逢七月四日》)7、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的“命运不佳的情侣”,在真爱的路上遇到了巨大的阻挠。
(如《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和《幽灵》)8、特里斯坦三角恋爱:一男一女想爱了,但是其中一人喝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些东西)有所牵连。
这个“第三方”通常是一个人,但是也有可能是某种更加抽象的东西(例如一个使命、任务,或者命运)。
(如《毕业生》)9、流浪的犹太人“流浪的犹太人”指的是一个被迫害或者被放逐的流浪者,他永远也无法回到家乡。
(如《英国病人》和《现代启示录》)《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