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为主题,围绕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师启发式教学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对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问题,建议建立全面的启发式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价。
对于教师启发式教学能力不足,强调通过专门培训教师启发式教学理念,建立理论体系,分析案例,提升教师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评价体系引言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对策。
首先,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其次,建立全面的启发式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价;最后,强调通过专门培训教师启发式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特点(一)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显著,低年级需关注基础识字、句式理解,高年级则涉及篇章阅读、写作表达等复杂要素。
教师应了解学生差异,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满足发展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这既是挑战也是启示,促使教育者在教学中更注重个体需求。
(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显著体现,综合性要求教学兼顾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而复杂性体现在文学性与实用性的平衡上。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在解决复杂性问题上,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抽象知识融入实际情境。
同时启发式教学还通过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实现文学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需注重全面性、灵活性的设计,以满足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摘要: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对比手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启发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
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有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
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二、巧借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启发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先贤。
他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手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适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启发式阅读教学启发式阅读是一种先导性的阅读方法,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多地提出问题和猜想,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寻找答案和求证。
启发式阅读有以下特点:1.注重读前预测,拓宽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选文的标题、图片、副标题等线索,进行预测,预测读物的主题、情节走向,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2.注重读中质疑,审视文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质疑、分析,发现文本中的矛盾、问题和思想,理顺作者表达的思路和逻辑。
3.注重读后求证,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通过复述、归纳等方式,找出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启发式写作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基础的创新性写作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创新。
启发式写作有以下特点:1.注重写前构建,找准方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思维导图等方式,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和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方式。
2.注重写中调整,精益求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传达、逻辑的合理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反思自己的写作,寻找可改进之处。
3.注重写后反思,优化提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完成后,将作品交流、分享,从中寻找收获和不足之处,优化自己的写作技能和素质水平。
启发式口语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的口语教学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口语表达的练习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及应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启发式教学法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诗歌鉴赏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段关于诗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启发式教学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文题目或者阅读理解题目,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教授写作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然后引导他们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进行表达,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启发式教学法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判断。
例如,在教授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文章,然后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除了以上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课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和理解课文,然后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提问、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及鼓励合作学习三个方面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对这篇课文的标题有什么猜想?”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解释他们的理由。
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也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不限于课本,而是要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如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丽与力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影、演讲、电视节目等多样化的资源,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语言认知。
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鼓励合作学习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课文朗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及鼓励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几个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作文写作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话题,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词语搭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例句,让他们自己找出固定搭配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课文演讲或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分享和互助。
结合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启发性教学起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反二隅反,则不复矣。
”其意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只有在“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精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地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原则.那么启发式教学法如何得到更好地运用呢?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家谈一谈.一、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需要运用启发性教学小学生在调整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心理状态怎么样,将决定其接受语文知识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注意注意是掌握知识必备的条件。
教师进行教学,必须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防止注意涣散,这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难长时间的注意同一事物,容量为上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凡是生动形象化事物,形式新颖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运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把教材讲得明白易懂,生动有趣,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想学,这样就能提高他们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2.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敏捷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慢慢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采取符合学生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地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语文能力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成为了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并探讨其优点及实施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定义及原理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提供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疑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和发现知识。
通过积极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趣的故事和情境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借助故事和情境来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来理解和表达。
通过与故事中的角色互动,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进行实践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实践性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亲身体验语文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进行观察和记录,或者在实际写作中应用语文知识。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程勇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5期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
启发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呢?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下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些在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问题情景式
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
下边就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进行讨论。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语文《故乡》一课,在分析典型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性格时,由教师结合情节发展,通过讲述人物的语情、行动、心理,进一步展示环境。
在“悲凉”基础上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的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这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义?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介绍写作背景等进行启发。
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化,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变得穷困和麻木,但像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
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冷笑”地挖苦。
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民身份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一个典型代表。
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暗示启发式
暗示教学法的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感情的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
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是受制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的。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显意识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着各种信息,并对显意识时时刻刻施加影响,增加着或消弱着显意识学习的效果。
教师的暗示实际上是对潜意识的启发。
这种启发就其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宗旨和效果
而言。
按照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不应有紧张气氛,学生应该是在愉快的、轻松的、心理集中的状态下学习。
这种感受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并不感到疲倦,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变为自学过程”的转化。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鸟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发表如下看法:①怕女婿知道了对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太穷的原因,如果于勒此时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的原因,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
⑤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以上的回答是学生潜意识的表现,我进一步质疑,要求学生学会结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社会回答,起到了暗示作用。
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
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统一认识,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得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三、情感启发式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
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还不矛盾吗?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
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启发式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
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激者相乐”的小石潭在投影片上,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
色、形、声结合,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启发式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以闺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闺土与少年闺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闺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中年闺土:“灰色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
一个“木偶人”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
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总之,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教学以丰富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会自己动脑筋,离不开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启迪他们的智慧,更应该知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