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英国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初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里,经费主要靠各种津贴和私人捐款。
1、教会初等教育(主体):教区学校、慈善学校2、个人/团体初等教育: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3、私立收费初等学校:妇女(媪)学校(Dame School)、普通私立学校(Common Private School)特点:①国家不关心教育;②办学条件差,教育内容简单;③教师不是专职;④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教育机构:文法中学和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源出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
到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法学校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
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多数收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教学内容上注重古典语言和人文学科,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才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由于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区别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故称“公学”。
(三)高等教育以牛津、剑桥为代表,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经费宽裕,学术气氛浓厚,实力雄厚。
总的特点: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②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③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主张。
2、历程:1807年,《教区学校议案》: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1833年,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管理教育的先河。
英国教育发展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崇拜大学教育,轻视劳动技术教育,优秀人才只有进大学才算是正途;职业技术教育似乎只是为那些准备当工人或低级技术员的人而设立的,那么接下来一起看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769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首先在棉纺和煤铁的生产方面取得进展,从而带动了机械制造业及其他如造船、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在苏格兰,很早就创办了机械工人学院。
到19世纪20年代,像格拉斯哥、曼彻斯特、里兹、伦敦等城市也已陆续办起机械工人学院。
这些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对工匠和熟练工人进行科技教育,课程大多数在业余进行。
到1850年,苏格兰已有600所文化和机械工人学院,共有学生10万名。
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这些学校已名不符实,因为大量白领职员怀着不同的兴趣和目的来到这类学校学习,到19世纪末这类学校陆续变成了技术学院。
19世纪后期英国的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工程学已处于劣势。
在1827年伦敦大学创办以前,当时惟一的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深受宗教束缚,其课程设置死抱住古典学科,忽视理论,与社会需要脱节。
19世纪后50年,美国、德国崛起,世界资本主义竞争加剧。
美国流水装配线、电气化,均早于英国;德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到1913年规模超过英国一倍。
面对上述形势,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切。
大学教育需要有新发展,不仅数量要增多、规模要扩大,而且教学内容要对口,学制要灵活。
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大学正是按照这样的方向改革的,这要归功于纽曼、斯宾塞、赫胥黎、派铁生等开展的两场大辩论:真正的知识是通用知识(liberalknowledge)还是专业职业性知识(profeionalknowledge)。
辩论的意义在于:提高并确立理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大学不单是理论教学,而且是科研的中心。
这两点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期望。
这次辩论将伦敦大学建立以来的大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1篇一、引言英国作为世界教育发源地之一,其近代教育实践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实践、成果与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英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1.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主要受到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使得教育从教会手中逐渐回归世俗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英国教育的变革。
2.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满足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英国政府开始重视普及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英国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3. 现代化时期(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英国教育继续发展,形成了以普及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主要层次的教育体系。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英国近代教育主要实践1. 普及义务教育英国在19世纪末开始实行普及义务教育,为所有儿童提供基础教育。
这一举措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
2. 中等教育改革20世纪初,英国开始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
1953年,英国颁布《教育法案》,建立了“综合中学”制度,旨在实现教育公平,使更多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 高等教育改革20世纪后半叶,英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88年,英国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案》,取消了大学和学院之间的界限,实行“多科技术学院”制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4. 课程改革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近年来,英国政府推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5. 教师培训与评价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简述英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英国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中世纪,教育主
要设施是由教会和贵族掌控的教堂学校和私塾。
直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英国开始崛起一批新的学校,如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等,以培养
贵族子弟。
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需要更多高素
质的工人和管理人才,这促使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1833年,英国通过
了工厂法,要求一定数量的工人子女接受教育。
1844年,教育公约成立,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经费,并提高了管理水平。
到了20世纪,英国教育经历了更大规模的变革。
1944年,英国
通过了教育法案,实行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制度。
这一改革推动了大规
模的学校建设,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工人阶级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们。
20世纪后期,英国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改革。
1988年,通过了
《教育改革法案》,引入了学校选择制度,允许家长选择他们子女就
读的学校。
1997年,实行了全面的国家课程,并设立了教育标准局来
监督和评估学校的表现。
到了21世纪,英国教育继续不断发展和改革。
2002年,推行了
普遍的高等教育制度,使更多年轻人能够接受大学教育。
此外,数字
技术也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的来说,英国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教会和贵族垄断到普及化的历
史演变。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学校制度的改革,英国的教育系统不断完善,为更多人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更高的教育质量。
英国教育历史发展英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中世纪早期,教育主要由宗教机构和修道院提供。
这些教育机构的目标是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和传播宗教知识。
到了16世纪,英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教育改革也开始出现。
皇家学院和一些私立学校开始兴起。
这些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子女,并传授拉丁文和希腊文等经典知识。
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
于是工业学校和技术学院开始涌现,以培养工人和技术人才。
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开始了普及教育的努力。
1833年通过的英国工厂法禁止了童工,开始实施强制教育制度。
1861年通过的《英格兰小学法》则确立了全国性的小学教育制度,并规定了维持这些学校的措施。
到了20世纪,英国教育继续发展。
1944年通过的《1944年教育法案》被视为英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该法案确立了11岁时将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和分班的制度,也规定了国民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标准。
20世纪末,英国教育再次面临重大改革。
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对教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了学校的优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
今天,英国的教育系统包括国民学校、私立学校和大学教育等多个层级。
国家提供公立学校,并有义务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教育。
同时,私立学校也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的大学教育享有国际声誉,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总的来说,英国的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从宗教机构到中世纪私立学校,再到普及教育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实施,英国教育一直致力于提供全面的教育机会,培养出有才华、有知识和有技能的学生。
近代英国的初等教育引言在近代英国历史上,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从义务教育的推广到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初等教育在英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对于个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历史背景、教育体系、教育质量、现状和反思,以及未来展望。
历史背景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儿童进入工厂工作,接受教育的需求日益显现。
1880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案》,规定地方政府应当负责为本地区居民提供初等教育。
随后,一系列法案和教育政策陆续出台,不断推动着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系近代英国初等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
在学校教育方面,英国政府规定所有5-12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并且提供免费的教科书和午餐。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前者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后者则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传承。
教学方式上,英国初等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学校还经常与社区和企业合作,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育质量英国初等教育的质量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根据各项评估指标,如PISA测试、教师评估等,英国初等教育的表现均较为突出。
这些评估结果表明,英国初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初等教育的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一些贫困地区的初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现状和反思当前,英国初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初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差距的加大,如何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世纪美英法德初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国家教育发展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阶段,在初等国民教育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中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中等教育发展的模式;中高等教育继续为彻底实现现代化而进行改造;教育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度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三种主要教育领导体制类型。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关注。
教育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致力于改变学校教育的本质。
教育改革开始走向教育发展的大舞台。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破坏,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不是特别充分,但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2年的《巴尔福教育法》规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地方教育行政体制;1944年《巴特勒法》规定设立国家教育部和中央咨询委员会。
这两部法律完善了英国公共教育的行政基础。
扩充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管理权限: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从最初的只管理教育补助金到实现对地方教育的监督管理;地方教育当局从最初只负责初等教育到也负责幼儿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私立教育、教会教1918年《费舍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开办幼儿学校、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确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地方教育当局的制约。
义务教育年限从5岁到12岁。
《巴尔福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部门有责任开设中等学校,但中学仍是收费的。
1907年的“免费学额制”为一小部分学生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一战后开始考虑初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1924年工党政府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并成立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26-1933年提出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
该报告提出设立四种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通过11+考试进行中等教育分轨、提高义务教育结束年龄到15岁。
1938年提出《斯宾斯报告》坚持了哈多报告的意见,将中等教育确定为三轨: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
19世纪的英国教育传统留下了诸多需需改革的课题:长期的地方分治传统和自由主义观念对中央政府统一干预和监督各地教育的牵制;按照社会等级而组建的初等与中等教育之间存在着森严的双轨制等。
进人20世纪之后,英国针对上述向题进行了改革:在教育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之间的“伙伴关系”模式;初等教育制度随着《费舍法》的颁布得以进一步完善;由于《哈多报告》和《斯宾斯报告》的提出以及相应法律的实施,中等教育也在门户户开放和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1944年《巴特勒法》的颁布与实施,最终确立了英国现代的国民教育制度。
英国教育史学者邓特曾经指出:“真正使英国教育制度‘运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办教育的各方,如中央与地方行政官员、教师以及民间团体,相互之间结族了伙伴关系。
这一独特的“伙伴关系’,就是在20世纪前半叶形成的。
一、中央教育行政职能的强化“英国教育根深蒂固的地方分治和自由主义传统,使得中央政府通常以妥协和折中的方式对国民教育进行干预和管理。
英国最早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是于1839年设立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但是其职责仅限于教育经费的控制与使用。
1899年设立的中央教育委员会,名义上享有监督和管理国民教育事业的权力,但实际上只有很小的监督权。
进人20世纪之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增强了干预和监督国民教育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1917年,教育委员会主席费舍向下议院提议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教育的干预权利。
尽管该提案遭到地方教育局的强烈反对,但是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还是增强了教育委员会的权利。
该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该将所辖地区的教育发展计划提交教育委员会批准;原来不接受教育委员会视察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今后也有义务接受它的监督和指导等。
可见,《费舍法》增强了对地方教育当局的指导权和相应教育机构的监督权。
其二1944年颁布的《巴特勒法》规定,设立“教育部”以取代原来的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长“负责促进英格兰和威尔士人民的教育,并且促进致力于该目的的机构不断发展,还要确保地方当局在他的控制和指导下有效地执行国家政策,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分别在每一个地区提供各种全面教育的服务”。
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布日期:2009/10/8 17:32:00 来源:作者:点击:907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权;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等。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
一、公学改革(一)19世纪初的公学改革公学是英国教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准备进公学的学生一般在8岁左右进寄宿预备学校。
13岁左右进公学。
当时预备学校和公学存在着一种“费格”制度,即低年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差使,•为高年级学生服务。
通过一年年磨炼,低年级学生逐渐登上级长、舍长或竞赛队长的地位,开始享有服饰、胸章等方面的特权,并可差使低年级学生为自己跑腿服务。
学生忍辱负重,养成坚韧、自信、冷静、可靠的性格特征,成为“公学人”(PublicSchoolMan)。
公学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19世纪英国的教派斗争与教育变革19世纪是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以及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也发生了重要变革。
特别是国家对于教育问题介入程度的加深,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然而在教育领域的变革中,宗教因素,特别是教派之间的斗争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宗教仍是影响当时社会、政治事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以及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非国教派势力的壮大,非国教派与国教派斗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国教会所享有的诸多特权被削减,教育的宗教色彩逐步弱化,并推动了初、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府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发展而导致的教派斗争这一视角,考察其是如何推动英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
一、19世纪前期英国宗教的复兴与多元化尽管据1851年宗教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英国总人口中只有约35%的人会去教堂参加周日的礼拜仪式,但19世纪的普遍情况却是,去教堂参与礼拜仪式的人数随不断增长的总人口数量持续攀升,直到1880年这一增长势头才有所停滞。
这一方面反映了19世纪英国人口的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揭示出19世纪的英国教会依然有能力吸引大量民众,将其臵于教会的教牧与监管之下。
这一时期,新建教堂数量不断增长,教会管理体系快速扩充。
其中,非国教派教堂和神职人员数量的增长也较为明显。
据统计,在1830年至1901年间,英国国教会新建教堂5500座,新增教区牧师11000人。
与此同时,在苏格兰,1843-1901年间,在苏格兰国教会和非国教派的共同努力下,新建教堂1800余座,新增牧师1700余位;在1830-1900年期间,始初循道会与卫斯理公会各新增牧师500名与1200名;此外,公理派在1856-1900年間新建了1500座教堂。
从新建教堂数量与新增牧师的规模来看,各教派在这一时期对所辖教区的管理均做出了有效扩充,并增强了管理效力。
制度创新:英国教育制度的演化与变迁2023年,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变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英国教育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从英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英国教育经历了从封建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制度和资源共享的重大演变。
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教育的主要方式为私塾或寄宿学校。
这些学校主要面向富人家庭,因此,教育并不是普及化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非常少。
只有在教育改革家的强烈呼吁下,英国政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将教育列为国家重要事项,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
20世纪初,英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以获得免费的教育。
到了二战后,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然而,21世纪的英国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培训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不足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了“学院”模式——让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与学者一起管理、运营学校。
学院式管理模式的引入,使得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实际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学生可以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进行实践、学习企业合作经验和创业能力。
这种方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另外,英国政府还在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改革。
他们提出了“创新教育法”,鼓励教师创新,解放教育思想,将课程从死板的学科进展转变为更为活跃的、充满灵活性的主题,鼓励学生领导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此外,英国政府还在教育资源的共享方面投资了大量的资金。
他们鼓励学校之间合作共享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跨地域、跨国家的资源分享和教育协同。
总的来说,英国教育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
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英国教育制度正在向着更加开放、自由、创新的方向不断发展,展现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即将到来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