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07 MB
- 文档页数:89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审美主体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审美主体:美学中把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称为“审美主体”。
美感:审美快感之简称。
它指人们在现实审美活动中感知、体验美好对象、事物的具体过程、状态和成果。
若专指审美活动之最后成果,则它主要的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愉悦或精神快感。
美感是从审美主体角度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概括。
审美经验:美感之别名,它主要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事实中的不自觉部分,如审美快感、审美趣味等,以与审美意识相区别。
审美意识:美感之别称,它是指主体对自身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及其反思性成果,如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第一节审美条件审美活动的物质前提人并非天生就是一个审美主体,审美这种精神性活动要顺利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为前提。
一个人想要审美,想要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愉快,他必须先做到日常衣食无忧,必须是在已经吃饱喝足,衣暖屋安之后。
换句话讲,一个人必须先生存后审美,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然后再从事作为精神性活动的审美。
虽然物质上的贵族未必一定是精神上的贵族,但终日为衣食奔忙的人,也必然缺乏审美的闲情逸致。
审美主体感受器官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感性活动,它首先是一种运用人的视听感官的活动。
美的世界首先是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
因此,健全的耳目感官是从事审美活动的又一必要条件。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受器官。
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首先是用眼睛和耳朵获得的,对以感性为特征的审美活动来说就更如此。
美的欣赏,美感的获得首先要靠正常的耳目感官。
我们这些幸而感官健全,耳聪目明的人们,能不用心地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色彩和奇妙音响,特别地看重这看似平常的耳目之福吗?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指人们从事审美活动所应当具有的特殊心态。
具体地,它指人们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应当自觉、主动地将一切与此次审美活动无关的现实物质利益考虑主动、暂时地忘掉,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三章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理论问题。
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初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学真正起点是(老子),她开创了(道家)美学老式。
•(孔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种倡导美育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美学三人们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浮现了四大美学流派,她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人。
2.审美活动是人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种本然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备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咱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精神超越了“自我”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畴来讲,它研究对象是人生活世界,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的,但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2、中国美学的历史有三个黄金时代:(一)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①,道,气,象。
审美客体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虚带实,以实带虚。
③,味,是审美享受,提倡“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无味也是一种美,是最高的味—平淡”。
妙,是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②,“兴、观、群、怨”说,核心是和谐。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 《易传》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
@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的传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①,崇尚三玄:《老子》《庄子》《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
③,美学范畴:风骨,隐秀,神思。
代表人物: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代表人物:①,王夫之②,叶燮《原诗》石涛《画语录》3、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一)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其中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二)现代:朱光潜和宗白华、丰子恺。
朱光潜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代表著作《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中国哲学。
(三)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就是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第二次美学热潮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美学概论-第二章审美意识-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第二节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如本章开头所指出,审美意识作为广义的美感,包括了审美意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态、各种审美形式。
但是,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审美感受(或称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
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映形式的基础。
不但象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是直接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经过逐渐概括和集中而形成的,就是文艺批评、艺术理论也与人们对一定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有关,经常是对这种审美感受的理论分析和说明论证。
所以,审美意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由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和制约的。
对审美意识的反映特征和心理形式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审美感受的研究。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关于审美感受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限于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水平,现在还很难作出十分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一般说来,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下面将对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其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的关系加以考察。
一感觉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首先要考察审美主体通过什么来与审美容体发生联系。
我们知道,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感性状貌,如各种色彩、声音、形状、硬度、温度等。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1)审美感受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能引起审美感受。
且感且思的诗意之路——读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一、引言《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在这本书里,朱光潜先生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糅合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采取了反传统的研究美学的方式——从心理事实而非哲学演绎的角度为读者分析了核心概念“美感经验”,以及相关的美学问题,可以说是在实际的审美感受中思索着前人的美学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朱光潜先生通过对各美学流派观点的继承与批判,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美学体系。
二、文献综述《文艺心理学》作为代表着朱光潜先生前期美学研究特点和美学思想倾向的重要作品,是奠定朱光潜先生在现代中国美学史地位的第一块基石,它为中国美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美学研究者的目光。
自本书问世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首先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朱光潜先生抛开哲学,引入心理学来研究美学的方法。
有的学者认为该方法更换了研究美学的视野,心理学能够直接面对完整的具体经验,其得出的理论对人来说似乎更加真实①,而从审美经验和审美活动出发,将其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已被一些学者接受②;另有学者则认为这种做法将美学引入了经验与先验之间的困境中,无法得出审美中可能而普遍的理想和尺度③;还有的学者认为朱光潜从尊重文艺实践和审美经验的实际出发,汇集一些相互矛盾的理论,事实上是对这种以认识论为中心的美学的突破,尽管朱光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没有在审美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来克服这些矛盾,但他保全了对审美和文艺实践的相对正确的事实描述。
④①此观点详见:陈洪杏:《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三辩——兼论美学的先验问题》,《东南学术》2006年第五期李卫国:《美学即文艺心理学——浅论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1期②此观点详见李泽厚对“心理—情感本体论”的建构③此观点详见:陈洪杏:《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三辩——兼论美学的先验问题》,《东南学术》2006年第五期④彭峰:《朱光潜美学体系的矛盾及其克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2、其次,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问题上。
第二章 形式美第一节什么是形式美一、什么是形式和内容?什么是形式?形式是客观事物外在的、感性的、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把握到的客观存在。
形式往往通过人的感性认识就可以直接把握到。
事物的感性形式是人类所有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包括认知活动的前提基础。
这些活动就包括人类的审美活动。
人类的审美活动主要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为主要对象。
什么是内容?内容是组成客观事物的内在的结构、质料。
与形式相比,内容不易被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把握。
内容往往要通过人的理性认知才能获得认识。
内容是人类实践活动、科学认知的主要对象。
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任何具体的事物都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任何内容均有形式。
人们常说:山有山形、水有水态。
世界上的事物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
所谓的无形式,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像现实中的鬼怪、神灵;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东西。
即使像鬼怪、神灵,人类也给他们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形式。
如,西方的上帝、佛教中的各类神灵,如来佛、观音菩萨等等。
如鲁迅所言,世间的鬼怪神灵无非是人的身体再加个牛头、马首,要么是颈项延长二三尺而已。
再比如:山、水、树、石头等等具体的客观事物,都是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事物,是形式和内容的具体的统一。
即使人的精神意识之类的东西也要有外在的东西才能被他人感知:比如:语言、文字、图像、体态、行为、表情等等。
这些东西就是人的精神意识的外在的形式。
第二,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内容。
即使那些所谓的纯抽象的图形本身,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无规则的图形等等,也是有内容的。
它们的内容就是它们的形式本身。
只不过,就内容和形式二者之间,更突出了它们的形式而已。
所谓的纯形式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而从客观的具体的事物身上抽取出来的东西。
纯形式是人们为了更加突出事物形式的形式性的特征。
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圆心是所有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英国美学家荷加兹说,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