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产赛培”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5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探索,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研究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设计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
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而针对应用型本科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更是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通过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风格,教育者可以制定更加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同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各有不同,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无法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
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锻炼。
探索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丰富高校教育的内涵,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完善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当前“产学研赛”模式在应用型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探索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在产学研赛活动中的成长和发展;4.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法,确保个性化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落地;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分析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效果和成效,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新常态下“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构建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逐渐明确。
产教融合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构建“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是一项紧迫且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构建是指将传统的产业、教育、科研、政府四大主体融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合作平台。
产业主体是实体经济部门,包括企业、工业园区等;教育主体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包括高校、职业学校等;科研主体是研究创新的科研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政府主体是政府行政部门,包括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等。
通过将这四个主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如何建立产教融合的组织架构。
要构建一个有效的产教融合平台,需要明确各方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可以由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明确各方的合作方式和责任义务,形成明确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其次是如何促进产教融合的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前提,只有各方都能够及时了解到对方的需求和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包括企业招聘信息、学校培训计划等,将各方的信息集中整合,提供给需要的人员。
第三是如何建立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要有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又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可以通过聘请产业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开设双师型教学模式,将教师和企业员工进行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最后是如何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下,学校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而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促进产教融合,需要改革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产教融合项目,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激励度。
构建“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是指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为四个方面的协同育人体系。
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智育是指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体育是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体魄和体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育人模式,通过协同育人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体系注重个性发展与整体培养的双重关系,注重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条件。
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对于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需求越来越大。
针对这一需求,学校和企业逐渐意识到需要通过“产学研赛”四位一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索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产学研赛四位一体的理念“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是指产业界(即企业)、学界(即学校)、研究机构和赛事组织四方面的合作。
产学研赛的理念在于将学生培养视为产业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学生培养和实际产业需求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机构的支持和赛事组织的组织策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实践和竞赛的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个性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方案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的一套培养计划。
针对应用型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产学研赛”四位一体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1. 制定培养目标个性化培养方案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等。
通过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计划。
2. 设计培养路径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不同的培养路径。
对于想要从事科研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的研究项目和实验课程;对于想要从事创业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践和企业合作项目。
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路径,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效果。
3. 提供资源支持个性化培养方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教师指导、实验设备、项目资金等。
通过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三、创新能力培养在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未来从事科研和创业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基于工作室“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摘要:基于工作室“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将“产(生产性实训)、学(教师教学)、研(项目研发)、赛(学生竞赛)”融为一体,按照生产性实训、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师资力量提升和技能大赛培育“四合一”功能定位的工作室,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提出新形势下的一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产学研;高等职业院校当今,高职教育面向市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建形成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度整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主线,以企业形式进行管理,引入企业文化,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实现学习与岗位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原有工作室培养模式下,把“产、学、研、赛”有机结合,形成新形势下的一种全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工作室“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
校企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的实训提高了项目开发经验,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调动了三方的积极性。
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前引入企业文化和氛围,学习和专业岗位对接,学生毕业后不加培训就可直接上岗,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对口率。
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工作室引入企业专家,引入真实项目和重点课题,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降低了教师参与科研的门槛,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开拓了视野,即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团队,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需求。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中,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成为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产学研赛”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和赛事界的有机结合和互动,通过产业界的需求和支持、学术界的知识和理论、研究界的实践和创新、赛事界的竞技和评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性化教育和课程拓展的目的。
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将成为一个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模式。
个性化教育是“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个方案中,学生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和个性化的需求,设计和实施各种项目,从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者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将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将得到更加真实和高效的培养和锻炼。
在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将得到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养和锻炼。
通过各种赛事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得到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是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将得到更加个性化和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到这种模式中来,为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双创背景下“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模式研究作者:蒋贞贞朱俊任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期摘要: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国内外职业院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现状,最后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提出了深化“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模式,包括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优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为实施“双高计划”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双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双一流”和“优质校”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解决高职教育培养双技人才中存在的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匹配问题,寻找出一条适应中国职业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促进教育、创新、人才、产业四链衔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教育就业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众多文件政策把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提到新的历史高度,构建“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创校企互利共赢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
一、国内外产学研用现状研究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自上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提出以来,由于起步较早,企业、行业参与性普遍较高,在体系建设、平台建设和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发展较成熟,我国和国外对比如下:(一)體系建设德、法等欧洲国家职业教育是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为辅的方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
德国某一行业职业教育是以其行业协会直接指导下的职业教育集团为主要管理实体,职业教育集团具有职业教育文凭授予权。
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和素养,使他们
能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
育课程,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拓展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
力和创业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在职业领域中的竞争力。
学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
唯有具备扎实的学
科基础,学生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进行创新和创造。
为此,学校应该
提供丰富的学科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培养他们的
学习方法和学术研究能力。
体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锻炼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增强学生体质;艺术教育则培养学生的
美感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艺术教
育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和体育竞技,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进
行评价和指导,促进其全面艺术教育的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实施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配套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培训、教材建设、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支持。
教师应该具备全面发
展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全面的教育指导和支持;教材应该符合培养创
新人才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环境应该创设积极向上的
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和发展。
总之,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职业素质、学业和体育艺术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
学校应该加大对这
一模式的支持和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
只有培养
出拥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作者:郭芳张立仁郭郁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19年第09期[摘要]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协调推进、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从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
文章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学生主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协同育人; 机制[作者简介]郭芳(1978- ),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张立仁(1969-),男,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郭郁(1981- ),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讲师。
(山西; 阳泉; 045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特点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H-16125)的研究成果和2018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工程”研究专项课题“‘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资源有效供给研究——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ZX-180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7-0061-05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了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协同育人目标是育人,方式是协同,所以承担育人的责任主体是高校,但是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仅仅依靠高校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全社会力量协同进行,需要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生等层面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形成长效的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目标,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基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产教科创”四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教学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基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产教科创四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展开教学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中,探讨了建立产教科研创协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优化教学方法、实践案例分析以及成果评估与展望。
通过对产教科创协同模式有效性、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建设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得出了结论。
本文旨在为“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产教科研创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改进,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产教科创、协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教学研究、产教科研创协同机制、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教学方法、实践案例分析、成果评估、产教科创协同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当今社会中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之一,每年毕业生数量庞大,但是与此企业反映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产教科研创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实践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建立产教科研创协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优化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进行成果评估,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建设,推动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产教科创”四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教学研究,旨在促进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产教科创”四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教学模式,深入分析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支持和借鉴经验。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深化发展,一种高度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的高校育人模式呼之欲出。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打破校内校外壁垒,将育人主体进行充分融合和协同,实现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逐步构建“专职辅导员、党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导师团”“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1-0152-02“三全育人”视域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研究①睢辰萌,吴莎(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这为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和构建高度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的育人新格局点明了研究和努力方向。
2018年5月1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了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断建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创新育人新模式,逐步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培养、导师团制度、博士导师制等为主导的育人模式,育人效果进一步提升。
但随着我国高校育人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和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如今高校的育人工作仍存在育人主体过于单一、分工职责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完善、合力发挥不充分等种种问题与挑战。
本文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目的就是切实发挥各个育人主体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各主体间协同合作,做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育人效果更加显著和精准,创建良好的育人大环境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大思政”格局。
“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教师个体、师范院校和企业四方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培养模式。
通过与学校、师范院校和企业合作,引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如何培养和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模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效果,可以为其他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评估该模式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模式提供建议和依据。
通过研究,“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将得到验证,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研究目的。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我们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和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意见和反馈,以了解他们对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的看法和体验。
我们还利用观察和实地考察的方法,深入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模式的情况。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问卷和访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还将根据评估结果与参与者进行深入讨论,并结合改进意见对四位一体工作室教师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赛、创、研、学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围绕竞赛创新育人的背景与现状;赛、创、研、学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关系;赛、创、研、学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实践探索;赛、创、研、学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作用与展望进行综合分析,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适应新时代背景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竞赛创新教研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101-02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new era is carried out through four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s integrating competition,innovation,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around competition innov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modes of education:competition,innovation,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our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s of competition,innovation,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 fun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four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s,namely,competition,innovation,research and learning,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o train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to adapt to the new era.Keywords:Competition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东北大学霍楷刘元芳一、中国高校竞赛创新育人的背景与现状(一)中国高校竞赛创新育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培养更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形势向更高质量发展,鼓励高校生思想转变,提升就业观念,促进自主创业,实现多种渠道就业,实现创新创业带动社会整体发展。
“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的探索摘要: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学校场所与工作场所对接、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对接、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等措施,以期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四位一体” “五项对接”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工学结合来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有必要加强一体化人才培养。
笔者以桂林市交通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与多家企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例,积极探索“四位一体,五项对接”的高效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双主体”一体化育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使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一、“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构建和实施的意义“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是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一体化管理制度、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学生评价体系,“五项对接”是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学习场所和工作场所对接、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学习对接、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
从当前一些技工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并未达到无缝对接。
“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各自优势,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的内涵(一)增设实践课程竞赛以往由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不多,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难以提高,学校通过增加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根据校内竞赛成绩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市级或区级技能竞赛等。
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对于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机会。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来提升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学研赛”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将产业界、学术界和学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将这一模式与应用型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2 研究目的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生的认知特点,介绍产学研赛模式,并设计四位一体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将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践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通过实践活动和导师指导,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创新潜能。
总结与展望将对该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发展方向。
结论建议将提出优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和竞争力。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该模式通过产业联盟、学术研究、创新创业赛事等环节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本科生“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意义、实施方法及效果评估。
一、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模式将产业联盟、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赛事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将直接参与产业联盟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的工作,并通过创新创业赛事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模式中,学生将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联盟、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赛事等环节,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3.促进产学研三方的深度合作“产学研赛”四位一体模式将促进产学研三方的深度合作。
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
这将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三方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二、实施方法1.建立产业联盟学校将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产业联盟,通过产学研赛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产业联盟将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
2.鼓励学术研究学校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将有机会与老师一同开展科研项目,参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从而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组织创新创业赛事学校将组织创新创业赛事,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
“学产赛培”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吉林动画学院通过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工作室实行开放式项目制,以校企合作学产对接实训平台为依托,搭建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沟通平台与合作的桥梁,形成了“学产赛培”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实践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体系。
[关键词]学产一体赛教结合协同育人创新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最为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院校相应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最终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达成一致。
而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教赛结合”协同育人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将使企业、院校、竞赛主办方实现互惠双赢,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一、构建协同创新实践平台
协同创新平台的打造,使高等本科院校能够把握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脉搏。
一方面,紧密结合艺术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下与更多的共同培养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将其融入常规教
学中,形成良好互动。
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2015年3月,学院与完美世界祖龙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建立祖龙游戏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基地由学院提供3000平米教学场地及日常维
护服务,由公司提供平台所需的电脑仪器设备等,总投资170余万元,主要面向游戏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培养实训,平台可同时容纳近200名学生习实训。
2016年,“祖龙学产对接实训平台”被评为吉林省大学
生实训基地。
为保证教学及合作的长期稳定,公司派驻20
名项目教师进入合作平台,负责平台对学生的日常教学授课,并带领合作平台内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美术制作。
合作平台完全实行公司的管理制度,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下设二维游戏美术工作室、三维游戏美术工作室、游戏动作设计工作室及游戏特效工作室四大模块,实行全天制的项目教学,实训项目完全以企业标准衡量,校企双方在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方面共融共通,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2017年全年,祖龙平台工作室共参与祖龙公司《梦幻诛仙》、《六龙争霸》、《青丘狐传说》、《战舰联盟》、《神魔大陆》《权益与荣耀》等10余款游戏项目制作,分别承担了各项
目主要角色、装备、建筑、动作、特效、UI界面的制作,其中我院师生参与的项目《梦幻诛仙》月流水达到1.5亿。
学
生在校内享受了企业级的培训、公司实践操作等项目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都有全面的提高,在工作室实习实训的学生获得了祖龙公司项目组的一致好评。
二、产教赛融合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探索
通过赛教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一本教材、一款软件行天下的传统局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自我专业知识,随时关注大赛动态,而一般来说大赛的宗旨是引领行业的潮流,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学习专业的前沿知识,探索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以赛促学,赛教结合。
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2017年通过举办国际性展赛,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作品的质量与层次。
(一)、举办48小时VR电影制作大赛,促进中法文化
交流
2017年5月7日,由法国驻法总领事馆,吉林动画学院主办,法国鸿基唐公司,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承办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48小时VR电影制作竞赛”在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拉开帷幕。
这是国内首次进行“48H VR film JAM”赛事的举办活动。
经过激烈的角逐,我院学生最终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表现奖、最具开发潜力奖、最佳团队奖各一名。
比赛成果获得了法国大使的及来访嘉宾领导的高度赞誉。
通过活动的举办,促进中法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中法文
化产业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二)、举办学院品牌赛事“2017国际大学生游戏制作大赛”,扩大国内外同类专业影响力与知名度
2017年10月16日-2017年10月18日,由吉林动画学院与韩国手机游戏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国际大学生游戏制作大赛”在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成功举办。
本次大赛由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承办,网易公司赞助。
2017年大赛共邀请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四个国家,邀请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韩国全州大学、韩国金浦大学、日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美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动画学院共9所高校,72名师生共同参与。
我院师生最终获得1金,1银,2铜的好成绩。
本次大赛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其中吉林教育电视、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对本次大赛进行了跟踪报道。
搜狐网转播比赛新闻浏览量达1.6亿次。
韩国五大游戏类网站对活动进行了转载。
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化学院国际化办学理念,促进国际问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联动。
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端游戏专门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专业竞赛成果喜人
2017年度学院充分发挥平台实践教学优势,发挥专业引领及有针对性的根据国家级展赛项目进行平台工作室项目
策划立项,积极组织参与吉林省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金辰奖、“I 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等15项国家级、省级比赛,共获得137项专业展赛获奖。
较好的体现了学院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