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重商主义——汉朝的桑弘羊改革以及明代后期中国与荷兰的贸易摩擦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6
桑弘羊与西方重商主义的异同重商主义或称重商制度产生于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
适应这一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开始出现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商主义,并逐渐发展为重商主义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
在我国,主张重商主义最早的是管仲,却是发展于桑弘羊。
我国自孔子以降,未有不重农抑商的,在这个问题上,儒法两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桑弘羊却依据《易经》的思想,提出了本末并重的思想,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着实难能可贵。
桑弘羊说:“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
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
’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
农不出,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这里他指出,自古立国、立家者,都要开启本与末两条渠道,以此做到互通有无,满足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需求。
如果无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无人从事商业工作,货物流通就会断绝。
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则粮食就会减少,货物流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就会发生危机。
桑弘羊所说这段话是针对贤良文学们对官营盐铁与均输的指责而进行的答辩,文中虽没有涉及私人的工商业,但这句话仍是十分精彩的。
因为在汉朝虽然仍然是以农立国,但工商业对国家和百姓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事业。
同西方的重商主义相比,桑弘羊的理论与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说,也注定拥有者本质的不同。
以下,是两者的相同之处:社会财富观重商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
它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的繁荣依赖于资本(贵金属)的供应,贸易的全球规模是不可改变的,贵金属所代表的资本量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增加,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只有通过出超,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使金银的重要性显著提高。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将财富等同于货币,金银,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越多就越富有。
西汉理财专家桑弘羊传桑弘羊的时代背景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洛阳(在今洛阳东北)人。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府库并虚”,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
这种民穷财尽的困难局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使垂成的功业隳于一旦,还有可能使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危及西汉封建统治。
此时,豪商大贾们却“乘上之急,所卖必倍”,“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
面对此严峻的情势,汉武帝决心进行财政经济改革,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起,开始重用“兴利之臣”,选用善于理财的人,任命他们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其中最受信任的是桑弘羊。
桑弘羊出身于洛阳商人。
洛阳处于汉朝中心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桑弘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受家庭经商的影响,所以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接触工商业业务,学到工商业知识,据说他能“以心计”,而不用筹码(当时一般商人用竹制成的筹码进行运算)进行运算。
武帝刚即位的那一年(公元前141 年),他被召入宫廷任侍中之职,那时,他才十三岁。
侍中地位亲近,“得入禁中”,经常接近天子,参预议论朝政。
其中有不少人如卫青、霍光,得到皇帝赏识,升迁至高位。
担任此职的,多系显官、贵戚以及当时著名的文学之士。
桑弘羊以商人子弟得膺此职,而历仕达二十余年之久,说明汉武帝对他特别重视。
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桑弘羊是具有法家思想的理财家。
他强调厉行法治的重要性,主张设法奸禁。
他以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
令严而民慎(惧),法设而奸禁。
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
”①所以必须严刑峻法。
“执法者,国之辔衔;刑罚者,国之维楫也。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历史人物;桑弘羊——西汉大经营家【发现生意经】的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历史人物;桑弘羊大商人家庭出身的桑弘羊,从小就显露出商人、经营家基本的天赋。
只是他没有把这样的天赋用在自已家的生意经营上,而是去当了汉武帝的财政大臣。
虽然是入朝为官,但做的还是和商人差不多的事情——经营、赚钱,为汉武帝赚了很多的钱。
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大大加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
桑弘羊虽然为汉王朝立了很多大功,可最后还是结局很悲惨——被诛杀,灭了族。
洛阳自古就商业发达的地方,商业人才辈出。
在前面所说到的商人的祖师爷白圭就是出生在这里。
而桑弘羊也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作为商人,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善于“算计”。
而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桑弘羊打小就有这样的才能。
然而桑弘羊的父亲并没有因此想把桑弘羊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而是想要他入朝做官。
因为当时的商人即使再富有再有钱,都没有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所以桑弘羊的父亲走了一条以商业资本与政治相结合的路子,把年仅十三岁的桑弘羊送入宫中,送到汉武帝身边。
然而进入政治圈的桑弘羊后来既没有成为文官也没有成为武官,而是成了大“商官”。
他凭着自己的商业天赋,对商人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为汉武帝投资理财,当了国家的财政大臣。
桑弘羊虽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民间商人,却是一个实打实的“官商”。
他苦心经营,为朝庭赚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为汉武帝缓解了社会经济危机。
当然桑弘羊也就因此深受汉武帝喜欢与信任,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
桑弘羊于任职期间,策划和参于了一系列的国家财政经营活动,如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史称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一般来说,历代的皇帝要钱用了,总是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
那么桑弘羊又是如何做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呢?原来他要的主要是大商人的钱,尤其是他的算缗、告缗政策,让举国上下凡是有点家产的商人们无不伤筋动骨,甚至是无法生存,变成了穷光蛋。
桑弘羊简介_经济奇才桑弘羊_桑弘羊的主要成就及人物评价桑弘羊(前152—前80年),洛阳人,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
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桑弘羊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磾等受武帝遗诏,同为辅政大臣。
始元六年(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
会后,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其他政策仍沿袭不变。
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经济奇才桑弘羊桑弘羊(公元前一五二-前八○年)出生于洛阳一个工商奴隶主的家庭。
他的幼年是在洛阳度过的。
洛阳是春秋时期的政治中心,战国以后又成为一个大商业城市。
西汉时期洛阳已有五万多户,约三十万人口。
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桑弘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对工商奴隶主的种种活动也知道得不少。
公元前一四一年汉武帝刘彻(公元前一五七-前八七年)继承帝位。
不久便营建茂陵为死后的坟墓,并准备设置茂陵邑(今陕西兴平东南),把各地的豪富迁到那里去。
桑弘羊一家也在被迁之列。
他随家离开洛阳,经长安前往茂陵,到长安时被选入宫充当武帝的侍中(亲随),留了下来。
侍中是个小官,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务。
由于是在皇帝左右办事,因此一般豪门富室都羡慕这个官职,都想为自己的子弟谋得这一职位。
汉初以来继续实行法家的重农抑商政策,工商奴隶主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受到限制。
中国的重商主义——汉朝的桑弘羊改革以及明代后期中国与荷兰的贸易摩擦重商主义思想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诞生于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君主制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刚刚起步,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迫切地需要消除更多的限制来扩大贸易,并试图获取统治阶级更多的支持,因此重商主义的理论就应运而生。
这种理论既论述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又提出了要使国家在贸易中保持出超地位,以此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即金银货币),因此,该理论对于封建贵族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们为了获取财物而支持商人对外贸易,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去抢夺,由此而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
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正是朱棣靖难之后,满清铁蹄入关之前,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虽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自秦商鞅变法后,历代王朝统治者也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却从未停止,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有重商主义的幽灵在“农本商末”的夜空中飘过呢?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思想(一)财富的占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实力主要由各自控制的财富多少来决定,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工商业,且基本上由贵族控制,由百官掌管。
虽然手工业者的产品大部分供贵族享用,但这也使得当时的社会形成了积累财富的思想,故《礼记·王制》云:“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也就是说,从事手工业为贵族服务的人,不能为了其自身而兼有副业,也不能在中途转换职业,这便于贵族控制财富。
当然,除了满足贵族需要的手工业,还有民间的家庭手工业,说明当时人们认为财富的数量与社会地位高低是成正比的,但无论官府手工业还是民间手工业都是为了积累财富而诞生的,只不过的主体不同罢了。
欧洲重商主义者将财富分为货币财富、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三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货币财富和自然财富,只不过在不同阶层中有不同的体现。
王安石变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③坚韧不拨的意志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3、《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4、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5、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6、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汉帝国首席理财专家桑弘羊完成了一场经济改革
导语:中国数千年历史,辉煌灿烂、气势如虹的时代当属汉唐两朝,作为雄踞东方的农业帝国,即使国君有天纵之才,没有一个好的经国济世之才做助手也
中国数千年历史,辉煌灿烂、气势如虹的时代当属汉唐两朝,作为雄踞东方的农业帝国,即使国君有天纵之才,没有一个好的经国济世之才做助手也总是事倍功半。
一代雄主汉武帝,开疆拓土逐匈奴于漠北,青史留名的功绩,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是绝对办不到的。
当时汉帝国的国力,除了文景两帝苦心经营之外,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位理财能手,他就是桑弘羊,一个尚未被深度挖掘的伟大历史人物。
汉武帝治下的汉帝国,早已没有了汉初捉襟见肘的尴尬,它强大富裕,军队连续击溃匈奴,取得一场又一场的军事胜利,帝国疆域也在不断的西扩,延伸至西域,一个恢宏大帝国在冉冉升起。
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光鲜背后也有隐忧,国库随着战事的持续,逐渐亏空。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帝国的经营奇才桑弘羊的机遇来了,他出身于商业氛围浓厚的洛阳,自小因“精于心算”而蜚声乡里,加上长期陪武帝伴读,于是他就成了一位既有能力又有关系的人物。
由这种人物来完成一场空前的经济改革可谓是选对人了。
桑弘羊也不负武帝的新任与期望,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经济财政的措施,主要有,征收财产税,即算缗告缗;扩大公田数量,出租给农民并收税,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屯边移民,将民众前往汉帝国新占领的土地上耕种,这个措施极有助于安置流民、稳定边疆、降低军费;推行五铢钱,打击私铸行为;盐铁收归官营等。
汉帝国通过这些改革,国力进一步提升,中央政府财力增强,对外有了打击匈奴的实力,对内则削弱诸侯国实力,使其不能再与中央对抗
生活常识分享。
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影响(文档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影响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桑弘羊的经济思想(一)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桑弘羊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理财家。
他在任大农令期间, 针对当时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予以批驳, 大力提倡把商品经济作为封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商理论。
其商业管理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为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稳定和国力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据《史记平准书》载, 桑弘羊系洛阳贾人子, 13 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 因能“言利事, 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 被委以重任, 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 统管中央财政近四十年之久。
终武帝一代, 桑弘羊忠心耿耿, 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 为武帝屡败匈奴, 多次出巡耀武扬威, 打通西域, 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 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整顿货币盐铁官营汉朝初年,国家对钱币的铸造采取放任的政策。
盗铸钱的风气盛行,影响了经济的正常流通和通货膨胀。
元鼎四年(前113年) ,为了彻底整顿货币,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
他的意见主要是:取销郡国铸钱的权利,由中央政府指定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属钟官、技巧、辨铜三官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和原料;郡国把所铸的旧钱销毁,把铜送到中央;废除过去铸的一切钱币,而以上林三官铸的五铢钱为全国唯一通行的货币。
这次币制改革是成功的,从此以后基本上制止了私铸劣质钱币的流通,从而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稳定市场和流通,起到了巩固西汉统治的作用。
这次币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的一次创举,它最终将汉朝的币制稳定下来,使汉朝的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废。
西汉“桑弘羊之问”,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讨论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西汉帝国朝堂上举行了一次经济会议,讨论有关盐铁官营问题。
但这次会议所针对的问题实质却超越了关于盐铁专题的讨论,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怎样合理运作的高度。
两千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这样话题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次会议上,统管西汉帝国财政四十余年的西汉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桑弘羊,面对那些坐谈立议、空谈道德的贤良文学们“与民争利”的指责,没有做正面回答,反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桑弘羊三问”。
其会议的内容被编成一本中国古代经济学奇书《盐铁论》。
那么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其会议主题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的前前后后具有怎样的意义?关于由此引发的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学说,又是怎样被后世在全球范围广泛讨论的呢?一,文景之治:若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必须先提改革之前的文景之治。
汉帝国建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通过多年战乱、饥荒之苦,国家内部民生凋敝、财政拮据。
皇帝的车辇连同样颜色的四匹马都配不齐,大臣都是乘牛车上朝,民间更是饿殍遍野、人相竟食。
外部强大的匈奴一直就是悬在华夏民族头上的一把利剑,横行肆虐,边境不安。
在秦汉更替这段战乱期间,匈奴复夺了河套地区,正是其极盛时期。
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至辽河、西跨葱岭。
面积达600万平方公里。
其国土之大、兵力之盛,远胜汉朝。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汉高祖刘邦当然知道匈奴对汉朝在战略威胁上的举足轻重。
因此,克服一切困难,首先考虑解决匈奴问题。
亲率四十万精兵强将北伐,却被强大的匈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七天七夜毫无脱身的办法。
最后还是通过大和谈背景下的一些小手段,才得以脱身。
汉帝国无力与匈奴开战,只能以和亲、纳贡的屈辱方式换来暂时的和平。
在边境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开始了休养生息。
在汉文帝、汉景帝执政这六十多年中,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净不扰民为政策,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浅析桑弘羊重商思想作者:刘鑫黄晨曦来源:《商情》2020年第14期【摘要】文章以《盐铁论》为基础,将桑弘羊的重商思想总结为商业致富论、农工商并重论、商业均贫富论三大观点。
同时认为商业均贫富论思想是把握桑弘羊干预式重商思想实质的关键所在。
最后以史论今,透过汉武帝改革,为当下中国经济如何稳定持续发展做出看法。
【关键词】桑弘羊; 重商思想; 商业均富论一、抑商思想的由来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对商业的研究。
那个时候谈不上重商,但是不轻商。
商业承接着交换的作用,这在社会经济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们对商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越国大夫范蠡提出"平粜齐物",主张在产业发展上实现“农末俱利”。
而从农商并重到重农抑商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
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引起的。
荀子首次提出抑商的思想主张,指出“工商众则国贫”。
韩非子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的思想提出了“农本工商末”。
而在政策方面,商鞅最先在秦国改革推出抑商政策。
据《商君书·垦令》记载,商鞅下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上农除末”定为基本国策。
汉朝也将抑商政策延续下来,《史记·平准书》记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以上可见,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
在先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待商业采取肯定的态度。
只是随着日后商业迅速的发展,商品经济冲击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统治体系。
统治者才决定对商业采取抑制态度。
到了西汉中期,出生商人之家的桑弘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重商思想。
桑弘羊的重商思想一方面响应了先秦“重商”思想,另一方面有利于纠正当时人们对商业偏执的看法。
因此胡寄窗先生评论“桑弘羊是公开为重商辩解的第一人”。
二、桑弘羊重商思想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为当时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西汉初期的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桑弘羊生平及桑弘羊变法介绍桑弘羊简介看过《大汉天子》的人一定都对桑弘羊这个人物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
他曾经当过汉武帝的陪读,可以说和汉武帝有着极深的感情。
后来桑弘羊简介,在汉武帝死后,又被汉武帝托孤,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继续为汉朝效力。
可以说是两朝元老了。
他任职期间,推行和改革了一系列政策,都为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一般功劳太大的人最后的下场都很难好看。
这个可以从桑弘羊简介中得以验证。
桑弘羊画像桑弘羊,两朝元老,是汉朝当时的都城——洛阳土生土长的人。
洛阳群英荟萃,对他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自幼,他就立下志向要为官为爵,再加上他出生在商贾家庭,对于算数可谓是耳濡目染。
于是,在其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心算了得而被朝廷选中桑弘羊简介,成了汉武帝的陪读。
桑弘羊的这次入宫不仅仅是他仕途的开端,也给了他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典藏书籍,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改革和推行新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假民公田、改革货币制度、推进盐铁管营,桑弘羊为官后的一些列举措可以说是大大增加了汉朝的财政收入,为当时汉武帝所推行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后备力量。
这些都是桑弘羊优秀之处。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当时身处高位的除了桑弘羊,还有霍光和上官家族,由于深陷党派的斗争,桑弘羊最终以满门被灭的结局收尾。
桑弘羊变法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常常会推行各式各样的政策和法令,来达到自己剥削人民的目的。
著名的商君变法,让秦国走上了吞并诸国的道路,经过几代君王的实施,秦终于统一天下。
由此可见,变法对统治者的地位有很大影响。
但是像王安石这样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变法使得他们被贬不说,有的甚至丧掉性命。
桑弘羊变法发生在武帝时期,武帝自己就是变法的积极参与者,他为了文治武功,推出了很多法令。
桑弘羊画像桑弘羊变法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为了防止富商隐瞒资产,逃避税收,桑弘羊提出了算缗告缗,对商贾的剥削大大加深。
为了给没有土地的百姓活路,桑弘羊推行假民公田,国家租借土地给农民,让社会更加稳定,人人得以自食其力。
2022年第3期双月刊总第252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Z HO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E C O N OM I C SA N DL AW N o .3,2022B i m o n t h l y S e r i a lN o .252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变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赵德馨1㊀唐艳艳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古往今来,学者们对桑弘羊本人及其经济思想褒贬不一.争议的根源在于对桑弘羊所处时代汉帝国的主要矛盾与任务认识不同.汉帝国的当务之急是由富国变为强国,桑弘羊的主要任务是筹措强国所需的资金,他用一系列新政策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艰巨任务.其政策背后展现出的经济思想包括:国家垄断部分工商行业增加财政收入理论㊁政府干预缩小贫富差距理论㊁国家商业与私人商业互补理论㊁政府如何国有化私人产业理论等.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中不断发展,表明其经济思想强大的历史连续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有利于启发后人解读今天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关键词:桑弘羊;财政收入;有为政府;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图分类号:F 092.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G5230(2022)03G0151G10收稿日期:2022G03G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经济史学起源和形成考察 (21B J L 120)作者简介:赵德馨(1932 ),男,湖南湘潭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唐艳艳(1974 ),女,湖北京山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一㊁引言两汉400年间,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有3人,即司马迁㊁桑弘羊和班固.司马迁是道家(黄老学派)的代表,桑弘羊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班固是 独尊儒术 之后儒家的代言人.他们所处历史时期不同,面对经济任务不同,经历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从而理论观点也不同,本文只议桑弘羊.近世学者研究桑弘羊及其经济思想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桑弘羊作为载誉史册的财政专家或理财家,对于汉帝国的贡献.吴慧认为汉武帝一代的 文治武功 ,是以盐铁㊁酒类专卖以及均输平准这些有改革意义的财政经济政策为物质基础的,而这要归功于桑弘羊在财政上做了精密安排和打算[1](P 391);赵靖也认为从国家财政角度看,桑弘羊是成功的[2](P 650-651);胡寄窗指出汉武帝统治前20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文景以来的积蓄,后20多年的统治若没有桑弘羊的财政支持,其结果会前功尽弃[3](P 75).其二,桑弘羊各种 官山海 政策实践的深远意义.胡寄窗积极评价了桑弘羊主导的各项政策,认为这些政策 在当时都获得了一些成绩,并给以后各个时期的封建财政经济树立了某些范例.如掌握了他的财政经济政策和李悝的平粜政策,对此后15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二千年内的封建财政即得之过半矣 [3](P105).晋文则阐述了桑弘羊的理财开了中国古代禁榷政策的先河,后世的禁榷制度实际都与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桑弘羊是工商官营垄断政策的先行者.后世禁榷的名目越来越多,在形式上都可谓是桑弘羊理财的不同翻版,但其具体操作上有某些变化[4].何平详细讨论了桑弘羊的铸币垄断权思想,如何左右中国传统时期铜铸币发行和流通的基本方向[5].傅筑夫则明确指出桑弘羊负责推行的禁榷制度,不仅在当时给了商品经济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且由于它在财政上的成功,给后世历代王朝解决财政困难树立了一个样板,一直为历代王朝所踵行,并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导致正常的商品经济发展道路被堵死,资本主义因素就没有壮大的可能性了[6](P217-218).最后是关于桑弘羊经济思想与古代西方经济思想及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比较研究,例如程霖等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而且也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先行思想要素.桑弘羊重视商业思想在管理国家经济和丰实政府财政方面的重大作用,主张以国有专营来抑制兼并㊁调和贫富,从此也确立了官营工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历史地位[7].魏悦和魏忠分析了桑弘羊和法国柯尔培尔重商理论的相通之处和各自特色.认为二者思想的异同不仅展示了不同民族所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重商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彰显的时代精神[8].B e r t r a m则试图将桑弘羊在«盐铁论»中关于公共财政㊁垄断㊁货币等方面的思想与古希腊著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经济学Ⅱ»中相应思想进行比较,他认为主要的差异源于各国经济完全不同的结构:一个是权力集中在朝廷的庞大帝国,另一个是多个国家的竞争,而这种差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一直持续到现在继续产生影响[9].上述研究基本厘清了桑弘羊在位期间实施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其对汉帝国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尝试从经济史实中概述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并对这些思想在当时以及当今的作用进行评价,总体来说较为详尽,但是这些研究仍然难以回答为什么对于桑弘羊个人以及其经济思想评价的巨大差异.没有任何理论是适用于四海八荒的,理论来自实践,是对实践的呼应.因此我们今天应该回到桑弘羊所处时点重新思考其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当时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桑弘羊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他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为完成任务所采取措施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理解和评价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基础,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根本性的.本文将依次回答上述问题,进而讨论总结其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二㊁国家面临的新任务 解除内忧外患,维护国家安全西汉初年,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经济恢复和稳定国家政权.汉高祖和吕后主政时期主导的经济思想是无为而治: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10](P412).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采取 休养生息 政策,成就斐然.国家从立国初年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10](P1417).到汉武帝即位时,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0](P1420).普通的民众从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1](P1127),到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 [10](P1820).70多年经济恢复使汉帝国完成了国富民富的任务,成为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奠定了其后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物质基础.国家的首要任务开始转换,对内统一和防范外在安全威胁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是帝国内部面临诸侯王夺权威胁.政府无为而治下,经济发展的同时,地区经济差异扩大,有些封国因资源禀赋或政策而变得富足,进而累积财富,招纳流民,演变为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体制外势力,试图与中央政权博弈,帝国中央集权的统治面临着威胁.汉文帝时期,先后爆发济北王刘兴居(公元前177年)㊁淮南王刘长(公元前174年)二王叛乱;汉景帝时期有著名的 七王之乱 (公元前154年);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㊁衡山王刘赐(公元前122年)和江都王刘建(公元前121年)先后叛乱.2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其次是帝国面临外部威胁,包括源于帝国南部和北部的安全威胁,尤以北方匈奴为甚.来自匈奴的威胁自汉立国之前就存在, 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10](P2890).到西汉初年,匈奴形成了从东北㊁北方和西北对汉朝包围的战略态势.自汉高祖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后,西汉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加送财物的绥靖政策.即使如此,匈奴方经常破坏盟约,时时侵犯北方郡县,抢夺财物.文帝时期汉匈之间几乎每10年1次大的冲突(公元前177㊁公元前166年和公元前158年);景帝时期虽无大的战争,但10年内有3次 小入塞 (公元前149年㊁公元前144年和公元前142年).西汉政权不仅颜面受辱,边境各族人民也深受战争蹂躏.如桑弘羊在«盐铁论 西域»所言: 往者,匈奴据河㊁山之险,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强,行入为寇,则句注之内惊动,而上郡以南咸城 [12](P464).因此,汉文帝也曾北上亲征,但由于内部谋反而功不成. 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于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时济北王反,文帝归,罢丞相击胡之兵 [10](P2895).汉武帝继任之后的治国策略是先内后外,随着 推恩令 的成功实施(公元前127年),彻底削弱了分封诸侯王势力,基本完成了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帝国内部政权统治的直接危机解决了.强国,解决国家安全问题,进而恢复㊁巩固㊁扩展疆域版图,解除外部威胁并实现民族统一上升为第一任务.三㊁财政面临的新任务 为对匈奴作战㊁国家强大筹措资金随着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从富国转为强国,国家经济政策制定者担负的主要任务也发生变化:为对外(主要是匈奴)作战,国家统一筹措资金;建立强大的国家,为长远的国富民强提供保证.彼时汉武帝虽然继承了丰厚的家业,但其财力也不足以支撑因主要任务变化而迅速增长的政府支出,支出增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军工武治.汉武帝强国的策略是先内后外,对外方面则是先南后北.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汉武帝出兵援助东瓯国,不战而胜.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中央政府又应南越国请求攻打闵越,以对方投降告终.这两次战争意义重大,汉武帝小试牛刀掌握了兵权,基本稳定了南方,开始全力对付北方的匈奴.汉武帝在位的54年里,44年的时间在对匈作战,有7次大规模的战争①. 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10](P1421).7次战争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匈奴进行3次大规模战争,汉朝消灭了匈奴的主要有生力量,匈奴北徙漠北,匈奴帝国从此逐渐走向衰亡,匈奴威胁基本解除.公元前103年至公元前90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期间4战,汉军3败1平,匈奴得以重新掌控漠北,战争暂告一段落.汉匈第一阶段的战争结束后,汉武帝转向其他方向开拓疆域,其成果包括:在西南(夷)设犍为郡等7郡②(公元前111年 公元前109年);在南越设南海等9郡③(公元前110年);在东北灭卫满朝鲜,设汉4郡④(公元前108年);公元前121年 公元前111年 列四郡(以匈奴休屠王故地置河西四郡⑤),据两关(玉门关和阳关) ,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2年两次出征大宛,西域诸国向西汉臣服.汉武帝经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以后,汉帝国版图空前庞大, 东抵日本海㊁黄海㊁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㊁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13](P13-14).战争的成本高昂,不仅仅包括人员俸禄口粮㊁武器马匹等直接军事物资的供给,还包括各种军事工程的建造㊁军功赏赐㊁俘虏内迁安置㊁移民实边等,无一不花费巨大.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无法确切统计战争的花费,仅从«史记 平准书»的记载中窥知其大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10](P1422).3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骠骑仍再出击胡,获首四万.其秋,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于是汉发车二万乘迎之.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余巨万 [10](P1424).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大将军㊁骠骑大出击胡,得首虏八九万级,赏赐五十万金,汉军马死者十余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10](P1428).2.河工赈灾类公共支出.汉武帝时期黄河水患频发,与此相关的黄河治理㊁赈灾和水利等支出庞大.例如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口持续数十年,农业年年歉收,梁楚两地最严重. 初,先是往十余岁河决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隄塞河,辄决坏,费不可胜计 [10](P1424).最后汉武帝亲临决口,举全国之力,发卒数万人才完全堵上决口.汉武帝时期为农业以及水运修建的水利设施也非常多.«汉书 沟洫志»所载汉武帝时修建的水利工程,有名字的大工程就有6个⑥,没有具体名字的 小渠及陂山通道者 不可胜言.每每穿渠必 作者数万人 费亦各巨万十数 [10](P1425).赈灾(荒政)花费更甚.两汉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严重期,在这一时期涝灾㊁旱灾㊁蝗灾㊁冰雹㊁疫灾㊁地震等灾害呈现出多发㊁频发㊁群发的趋势.仅据«汉书 武帝纪»和«汉书 五行志»统计,武帝时期一共发生25次自然灾害,其中以水灾㊁旱灾和蝗灾为甚.按年均算灾害频率可能不是最高,但造成的损失却非常大,水灾尤其是黄河决口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例如,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11](P158).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 [11](P163).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三月,大雨雪.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 [11](P182).汉武帝时期针对灾害的救济手段很多,包括:(1)虚郡国仓廥以赈贫民; (2)犹不足,则募豪富人相贷假;(3)尚不能相救,则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4)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5)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6)吏民有拯救饥民免其厄者,具举以闻.仅第三项一次移民(公元前119年) 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 [10](P1425).3.巡游封禅以及修造豪华宫室等支出.汉武帝前后共8次巡幸㊁封禅泰山⑦. 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 [10](P1438).长安昆明池的修建本是为了军事的需要,却转换成了大修宫室之起点. 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 [10](P1436).«汉书 杨雄传»载 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㊁鼎胡㊁ 穿昆明池象滇河,营建章㊁凤阙㊁神明㊁馺娑,渐台㊁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㊁瀛洲㊁蓬莱.游观侈靡,穷妙极丽 [11](P3541).我们今天无法准确估量汉武帝时期财政收入的具体数据以及财政赤字的占比,仅以 巨万 万金 作为财富的巨大数量标准检索整本«史记», 巨万 共计25处,其中8处是记汉武帝时期军事或河工的支出; 万金 共计8处,其中3处是记汉武帝时期军事支出的.而且史书中随处可见对当时财政压力描述, 于是大司农陈臧钱经耗,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 [10](P1422). 而胡降者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臧以澹之 [10](P1425).财政应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当时第一要务.汉武帝更是明确指出: 朕闻五帝之教不相复而治,禹汤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 [10](P1422).说明传统的㊁既有的增收方法无法应对支出,迫切希望有创新性方法为国家筹集资金.四㊁完成任务的新思路 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直接从商业获取财富传统财政增收思路主要是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税收,即田租和人头税.自汉文帝(公元前167年)实施税率三十税一以来,西汉一朝法定田赋一直维持在三十税一(有些年份取消了田赋).在传统的重农思想主导下,政府并不主张直接从农业增加收入,因此西汉田赋并不重,可以说是轻赋政策,但人头税即口赋很重.其他增收手段,不外乎原有的传统应急手段:捐纳捐输,入物者补官㊁出货者除罪;4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号召百姓主动捐献;甚至汉武帝自己带领皇室减少开支等.但是这些收入,相对于上述庞大的战争以及其他公共开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国家经济政策需要变革. 言利事析秋豪 [10](P1428)的民间大盐铁商人东郭咸阳和孔仅㊁洛阳商人之子桑弘羊㊁再加上酷吏张汤等被纳入政府财政系统,形成一个围绕汉武帝的㊁能筹划财政经济问题的群体,开始创造性实施新的经济政策,为汉武帝的强国事业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桑弘羊尤为突出,他的一生与汉武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公元前156年 公元前87年)16岁登基,桑弘羊(公元前152年 公元前80年)13岁就伴随汉武帝,先是在内廷协助,后走到外廷任职,内外廷兼顾.他经历了汉武帝在位54年间重要的经济㊁军事决策和实践.汉武帝曾在10年内罢免或处死5任大农令,但桑弘羊领大农令主管帝国财政长达23年,汉武帝之后仍以顾命大臣身份,辅佐汉昭帝,继续掌管国家经济大权,可见桑弘羊的能力与当时汉帝国需求之间的契合. 给事毂之下,至卿相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12](P203).桑弘羊是汉武帝雄才大略的财政支持者,同时也实现了他自己的人生抱负.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西汉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⑧:盐铁酒币官营㊁算缗㊁告缗㊁平准均输㊁公田官营㊁移民屯田戍边等.这些措施都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直接目标,从这一角度而言,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 [12](P166).作为中国经济史上杰出的财政专家之一,桑弘羊思想(政策)的出发点是 强本抑末 :在财权方面强本(保护农业农民),抑末(打击私人垄断货币盐铁等);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中央集权㊁统一),抑末(地方势力㊁分裂)的最终目标.基于上述原则,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官员另辟蹊径的这些政策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国家开始正视商业⑨领域的大量财富,突破半鄙薄半忌惮商业的心态,转为直接从商业领域获取财富.国家财政收入源泉从传统的农业和农民转向本末并重,从单一农业生产领域转向手工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并重. 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12](P27) ?值得注意的是,他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从根本上来说是权衡之下的重农,面对财政重压仍对农业实行轻赋政策,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农业生产.第二,对于政府如何从商业(末业)获得财政收入,桑弘羊沿袭管仲 官山海 的思路,进行系统化的扩展.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将部分暴利行业纳入国家财政,即盐铁酒和货币铸造发行的直接垄断㊁政府官营商业参与市场竞争(平准均输)㊁公田官营㊁边疆屯田等.政府在这些行业不同程度的参与,使政府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虽有弊端,但事实上也做到了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12](P165).五㊁桑弘羊增加财政收入经济政策的影响 中国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一无论后世如何评价,我们无法否认桑弘羊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任务 提供了强国的资金.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巨大财政收入,保障国家完成了新任务:取得对匈奴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为汉元帝时期终结汉匈百年大战奠定基础),结束被动和亲时时遭侵袭的屈辱时代,外部威胁基本解除,维护了国家安全;对西方㊁东北㊁东南㊁西南战争的胜利,使得帝国边疆扩大,确立了新的国家版图,勾勒出此后2000多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同时疆域的扩大打通了中西商路,促进多民族融合,形成汉民族的基础,奠定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雏形;黄河治理以及系列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体现了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国有垄断将暴利行业纳入政府,富可敌国的商人消失,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豪商大贾和地方割据势力 擅山海之利 ㊁垄断国家经济命脉㊁积蓄反叛资财和造成币制紊乱的大患.总而言之,伴随这些任务的完成,汉帝国由富国变为强国,成就汉武帝 雄才大略帝王 和西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金色时代 的名号.只要承认汉帝国及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必须承认桑弘羊在中国历史㊁特别是财政史上5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历史地位和他对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所起的作用.因此从解决矛盾的关键点来说,桑弘羊非常好地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重任,他从实践得来的经济政策和理论在当时无疑是适宜的,基于此,我们对他的总体评价应该是积极和正面的.事实上,从历史长期角度来看,桑弘羊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思路,不仅仅为汉武帝的事业提供了支持,被誉为后世理财者之师;在实践中涌现出的问题与讨论,更是为汉武帝时期及其后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也是今天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一.(一)桑弘羊开创的从商业领域开辟政府财源思想被其后的王朝或政府广泛采纳在中国漫长的前现代社会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或重农抑商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明清各朝各代仍然坚持以地㊁丁为主的财政传统.与此同时,历代政府尽管没有从制度或理论层面,明确合理化国家直接参与商业经营活动并攫取收益行为,但在实践上却一直没有舍弃该政策.各朝具体政策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变迁完善.例如唐朝安史之乱时,758年第五琦结束长达170年的盐禁开放政策⑩,又开启食盐专营;后刘宴完善食盐专营,创立 就场专卖 的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即 民制㊁官收㊁官卖㊁商运㊁商销 ,这种改良的政府垄断经营方式,更有效率,节省了政府开支,扩大了盐商销路.官营盐业的收入支撑了唐朝政府结束内乱,以及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恢复.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1085年)中的青苗法㊁募役法㊁市易法㊁农田水利法㊁均输法,无一不是从金融流通和商业中获取政府收入或资金来源.清承明制,食盐专卖实行专商引岸制,包括签商认引㊁划界运销㊁按引征课.盐业收入(包括盐课和盐厘)一直是清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之一, 逮乎末造,加价法兴,于是盐税所入与田赋国税相埒 [14](P3606). 中华民国 的政府专卖扩展到盐㊁烟草㊁食糖㊁火柴 ,其中源于食盐专卖的收入仍然占据主导,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三大主要支柱来源之一,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42 1945年,食盐专卖㊁盐税及食盐战时附加3项源于食盐垄断的收入,占总税收比例依次为42%㊁24.8%㊁47.1%和53.5%[15](P107).另外自1938年始至抗战结束,民国政府对部分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外销产品实行低价购买的统购统销制度,也是一种类似于专卖的制度[15](P107).此类现象在历史上重复再现,意味着其背后的渊源机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即时即地的场景因素或国家政策,而是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因果关系和深厚的历史根基[16].桑弘羊开创实践的经济政策㊁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重复出现,表明其经济思想强大的历史连续性.因而经济史中对于桑弘羊等一个个历史上具体人物行动㊁思想的分析和解释,有利于启发后人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实践中寻找㊁认识和解读今天的经济学特色理论.(二)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优劣讨论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萌芽桑弘羊主张从商业领域获取财政收入,实践的方法是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他从政府的经济活动实践中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关于商业以及商业从业者的看法,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私人商业活动之间关系的观点.汉武帝之前,中国有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自由主义的重商思潮.典型代表如司马迁,认为春秋战国以来的中国经济史,告诉了后人一个道理,即最好的政府对民间生产和商业是放任的, 善者因之 ,最差的政府才 与之争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 盐铁会议 上,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官方和民间代表贤良㊁文学就盐铁币酒官营和平准均输等政府经济活动的利弊与存废进行激烈辩论.在辩论中,桑弘羊厘清了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作用,进而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私人商业)的互补关系.1.国家垄断经营部分商业的根本原因是增加财政收入和抑富济贫.桑弘羊认为国家有保障国防安全㊁维护国家统一㊁开拓边疆㊁建设公共工程以及扶贫赈灾等职责,国家财政应该为上述职能提供资金支持.在农业财政收入来源有限以及重农的主导思想下,商业应该而且能够成为重要来源.其实现目标的方式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将暴利性资源控制在国家手中,由国家直接经营.汉武帝时期盐铁酒是政府直接垄断(垄断经营的具体方式有差异);均输则是官营商业;金融领域统一货币铸造与发行;加上大量公田官营和屯田,可以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波 国进民退 的高潮.上述政策把6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济思想史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重农作为重要国策形成于BA.夏B.西周C.商D.春秋2、富民思想最先为哪一学派正式倡导C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3、西周财政支出的最高原则为BA.专税专用B.节用原则C.负担平均D.确定原则4、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时期的改革DA.管仲“相地而征税”B.晋国的“作州兵”C.鲁国“初税亩”D.秦国商鞅变法5、 B 在回答齐桓公关于治国的问题时,响亮地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论;A、商鞅B、管仲C、晏婴D、李悝6、春秋时期士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管仲所谓的“士”主要指AA、武士B、说客C、士大夫D、手工业者7、“正德福利”的思想是C 提出的;A、管仲B、单旗C、晏婴D、孙书敖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 C ;A、商业B、手工业C、农业D、官营企业9、 C 是春秋战国后期逐渐形成的一大学派;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10、 C 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A、财富观B、货币观C、义利观D、经管观11、孟轲的特殊经济思想是 D ;A、财政观B、价格观C、社会分工论D、恒产论12、“兼爱、交利论”属于哪个学派的经济思想 B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13、 A 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倡导农商并重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4、 C 主张富国强兵,主张国富民贫,独重农业;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5、 B 的思想体系中出现了“放任主义”和“干涉主义”的某种融合;A、老子B、管子C、庄子D、孟子16、 D 时期国家在政策思想上出现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演变;A、秦代B、春秋C、东汉D、西汉17、 B 提出六管政策A、桑弘羊B、王莽C、刘秀D、司马迁18、汉初为了恢复国民经济,A 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强化;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商业致富论D、重义轻利19、C 是中国古代重商理论的倡议者,否定了农业是财富唯一来源的观点;A、范蠡B、白圭C、桑弘羊D、司马迁20、A 从根本上否定了重农抑商的必要性,赞成农本商末的划分;A、司马迁B、桑弘羊C、晁错D、陆贾21、A论证了礼治对于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作用这种思想对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产生深远影响;A、贾谊B、孔子C、孟子D、司马迁22、汉宣帝时,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写成了A一书;A、盐铁论B、经济论C、新语D汉书23、C提出了“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观点;A、崔塞B、范蠡C、司马迁D、贾思勰24、董仲舒认为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是B;A、均田B、限田C、王田D、占田25、C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A、经济论B、四民月令C、齐民要术D、货殖列传26、我国首次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朝代是 BA宋B元C明D清27、下列哪位皇帝继位后确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的原则,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C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元世祖忽必烈D明太祖朱元璋28、以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标准的赋税方法是 BA租庸调制B两税法C摊丁入亩D一条鞭法29、传统的财利观是 AA讳言财利B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C公赋独立D罢私藏30、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最准确的概括是 AA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B为了缓和阶级矛盾C为了抵御外敌D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31、刘晏理财强调“养民”,实际上是为了 CA调动人的积极性B增加人口C培养税源D解决民生问题32、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BA解决财政危机B理财C整顿军队D富国强兵33、将为富人、富商辩护的思想上升到另一层面,强调“保富”的南宋思想家是 CA刘晏B李觏C叶适D马瑞临34、刘晏重视商业的突出表现是AA刘晏将他的重要财政措施如漕运、常平、盐制等都表现为商业经营B重视商情动态C扩大财政来源D运用商品经济原则来处理国家财政35、均田制的瓦解是在DA西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D唐代36、两税法的制定者是:AA、杨炎B、陆贽C、管子D、叶适37、陆贽提出了A的财政治税原则A、量入为出B、量出为入C、平均税收D、薄税敛38、杨炎提出了B的财政学理论A、量入为出B、量出为入C、均税负D、薄税敛39、称提是产生于B的经济术语,可以指物价管理,也可以指钱币管理;A、唐B、宋C、明D、清40、B最早将中国社会的庶民阶层划分为四个职业等级,即士农工商;A鲍叔牙B管仲C屈原D姜子牙二.判断题1、西周工商业的发展高于商代,这与西周时期大规模的城邑建设有关;T2、随着都城建设,统治者对百工十分重视,客观上促进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的发展;T3、舜时有了耕、作、陶、渔、贩的社会分工; T4、西周统治者不重视劳动,未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 F5、西周形成抑制工商业的思想;F6、“荒政”的举措是西周时期实行的; T7、西周纳贡收入为诸侯对王室的纳贡; F8、正常情况下,贡赋的种类、时间、数量固定,不随意变更;T9、战国时秦推行法家思想体系的治国理家在政治上表现为专制,经济上表现为国家干预主义; T10、从汉初到汉武帝初期没有一直奉行“与民休息”政策;F11、首先实行“清静无为”方针的是老子; F12、在“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汉初实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 T13、对于私铸钱币的行为,王莽的政策宽松;F14、孔子的儒学思想和他的哲学一样,既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也有唯心主义的倾向;T15、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T16、孔子赞成儒者和士人直接参加生产; F17、孟子有大量的关于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言论;T18、韩非继商鞅而力主耕战政策; T19、“子母相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货币理论,也是世界最早的货币理论; T20、单旗是把重币、大币称为子,把轻币、小币称为母; F21、贾谊继承和发展了战国以来的重农理论,提出驱民归农的主张;T22、汉高祖刘邦实行了非常坚决的“抑商”政策,重点在于约束和限制商人囤积居奇的行为; T23、桑弘羊否定农业是财富唯一来源的观点,提出商业致富论; T24、先秦儒学也主张以礼义治国,主张“以义制利”; T25、“义利”是盐铁会议上辩论的主要内容; T26、晁错以“天人感应”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赋予了“义”以新的内容;F27、土地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T28、王田制的根本缺点在于,原来的地主仍可能在新的纲领下保持相当大量的土地,剩余下来可供分配给无地农民的土地必然不多; T29、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由政府颁行的土地制度; F30、占田制没有表示要把土地收归国有,只是对民户和官吏的土地使用权行使的范围进行数量上的限制; T31、均田制规定,分得土地即须负担租税,还田即可免去租税; T3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代家庭经济学; T33、贾思勰主张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面要实行集约经营;T34、唐代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强的帝国,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方面的各种改革; T35、自始自终以发钞作为补助财政的手段,是元朝财政的一个显着特点; T36、从11世纪起,一些进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讳言财利”的态度提出异议; T37、李觏对“讳言财利”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当时社会上的保守派和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T38、叶适从就“事功”来定“义理”的观点出发,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讳言财利”思想; T39、唐代思想家提出公赋独立、罢私藏的主张,表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F40、叶适为理财正名,反映了他既重视理财又反对聚敛的态度,其中也包含了正确理财的原则; T41、卢世荣特别重视运用商业经营的原则,最突出的是他在垄断海外贸易方面的建议及思想认识; T42、正是因为刘晏重视运用商业原则来理财,因此他的财政措施对老百姓“干扰较小”; T43、司马光专门为大地主的既得利益辩护,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与韩愈、李觏为富人辩护的思想存在根本区别; T44、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本身没有内在的,固有的价值,货币的价值是在货币流通中形成的;T45、宋朝是世界货币史上最早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时期;F46、称提说在南宋主要指可兑换纸币的理论;T47、对货币流通速度认识比较明确而深刻的是沈括;T48、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业处于士农工商的首位;F49、至少从西汉王朝开始,“贱商”已是国家明确规定的法律条文;T三、指出下列观点的提出者或出处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芮良夫国语·周语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史记·货殖列传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周礼·地官·司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易传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人,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礼记·王制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晏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史记·平准书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单旗义者宜也;中庸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大同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许行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屦大小同,则价相若;许行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之于外;荀子·性恶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荀子富国轻田野之说,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富国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义,利也;墨子·经上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买,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墨子·经说下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李悝汉书·食货志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商鞅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者,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商君书·算地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使守战也;商鞅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商鞅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农、官、商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今夫与人相善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善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韩非子·显学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范蠡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管子·八观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管子·权修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管子·禁藏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管子·乘马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治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管子·侈靡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什倍;管子·山国轨市者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管子·乘马章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管子·轻重甲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管子·问第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晁错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晁错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晁错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史记·平准书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盐铁论·通有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盐铁论·力耕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难,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盐铁论·本议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汉书·贾谊传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汉书·食货志上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王符潜夫论·务本第二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司马迁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盐铁论·本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董仲舒汉书·食货志上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鲁褒钱神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陆贽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刘晏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陆川先生文集理财与聚敛异,今之言理财者,聚敛而已矣;非独今之言理财者也,自周衰而其义失,以为取诸民而供上用,故谓之理财;叶适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苏东坡集·奏议集然则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叶适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杨炎传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之;李觏集·富国策第八四、简述题1、简述四民分业定居论的内容和意义2、简述桑弘羊的商业致富论3、简述孔子财政观的主要内容4、简述孟子的井田思想5、简述富民思想的渊源6、简述农战思想的主要内容7、简述王田制的主要内容8、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9、简述均田制的主要内容10、简述唐代均田制的特点11、简述租佣调制的内容12、简述叶适的保富论五、论述题1、试述西周到宋元时期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关于农业和商业关系思想的演变;2、试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3、试述儒家和墨家经济思想的区别;4、试述司马迁对商人治生思想的总结;简答1、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分业定居论,其具体主张是:“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lóng ,其事易……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呢;”国语齐语意义:第一,同一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易于相互交流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即“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第二,同业者聚集一处,易于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即“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时贾”;第三,同行汇集,易于形成专业气氛,减少职业的不稳定性;第四,同行聚居,易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技术教育环境;2、桑弘羊否定农业是创造财富唯一来源的观点,提出商业致富论;他说:“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盐铁论力耕桑弘羊不仅否定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本源的观点,而且否定劳动可以致富;他从商品流通的必要性为商业辩护,还从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工去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桑弘羊对于对外贸易的作用也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提倡外贸;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换取更多商品进口,使得“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盐铁论力耕;他虽然指出“富国何必用本农”,但仍承认农业是“本”,并不否定农业生产,其重商的目的是“农商交易,以利本末”;3、孔子的财政思想,以义利观作指导,贯穿着所谓“仁政”思想;他的财政思想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对老百姓不要搜刮太甚,“敛从其薄”;在财政支出方面,提倡节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倡节用,反对聚敛;第二,培养财源的思想;孔子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国家的财政收入必须建立在人民富足的基础上,在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上这是正确的观点,虽然他的目的是君足; 第三,主张什一税;在财政税率上,他主张什一之税;从有若的话中可看出这点:“哀公问于有若孔子弟子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彻”是十分之一的税率;4、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祭祀用的田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5、富民思想首先为儒家所正式倡导,但富民思想在中国至少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1富民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本思想,富民思想既是民本思想的“派生物”,也是民本思想在经济关系上的体现;2富民思想的社会基础是西周统治者在推翻殷商统治后面临的百业待兴、危机四伏的局面;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己的长期统治,西周统治者“以德和民”、“敬德保民”,施行“德治”,促进了富民思想的产生;3富民思想的经济基础在于当时生产方式落后,正处于真正的自然经济阶段,统治者不能不高度重视生产活动,尤其是周代统治者在知道被剥削阶级的劳动在为他们创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上的意义之后,为了扩大剥削,提出了富民思想;6、商鞅的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农战论;“农”指发展农业生产,“战”指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商鞅主张以农战为基本国策,动员国家的一切力量进行农战,并对这种政策作了多方面的说明和论证;商鞅重农,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富国的唯一途径,但他把农看作是为战服务的,把农战政策看作是实现国富兵强的唯一政策;农战的基本原则是“作壹而得官爵”;任何人要取得官爵必须先当农民,由农民而为军士,由兵士而立军功,由军功而得官爵,有了官爵就可免除劳役,享受廪食;如不为农为兵,就得以高价获得粮食,而且还得负担劳役;利出一孔,作壹于农;7、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四月提出了“王田制”;其具体的内容是:“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
从桑弘羊的财经政策看西汉时期的重商思想一、桑弘羊其人其事桑弘羊(前152—前80),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东北),出身商人家庭,自幼善心算,十三岁即入侍宫中。
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加上他本人又纵游幸、营宫室,挥霍无度,以致府库空虚,财用不继。
为了摆脱财政困境,桑弘羊拟改革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有增加赋税,改革币制,盐、酒、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而桑弘羊是这些改革政策参预制定和执行、实施的重要人物之一。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桑弘羊历迁大司农丞、大司农、搜粟都尉等主管财政的要职,赐爵左庶长。
武帝末为御史中丞,位列三公,受遗诏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立弗陵,是为昭帝。
始元六年(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京会议盐铁官营等国家大政。
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桑弘羊坚持这些政策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双方展开辩论,结果除废止酒的官营改为徵税外,其余的沿袭不变。
次年,桑弘羊因卷入燕王旦、上官桀父子谋反事件,被族诛。
二、桑弘羊的财经政策桑弘羊理财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工商富国。
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固然可以富国,但却并非仅有农业才能富国。
因为和农业相比,工商业尤其商业也同样是财富的源泉,所以他明确否定农业是财富惟一源泉的看法,而强调工商业也是财富的源泉,甚至提出工商业的落后还将制约着农业发展。
正因为强调工商富国,桑弘羊站在国家的立场,极力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调控政策。
在桑弘羊看来,既然商贾“追利乘羡”可以“或累万金”,那么要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当然也可以借此赢利,甚至为了独占工商业的丰厚利润,还应当采取官营垄断政策,并把私营工商业控制在最低限度。
他所制订或主持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实际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家收入,在政治上对于西汉王朝的稳定也十分不利。
桑弘羊力主实行盐铁官营,禁止私卖私铸,并与御史大夫张汤、大农丞孔仅等一道实施这一方案,后又受命出任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尽管天下盐铁”。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建议用时: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
这反映了当时赵国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2.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如下,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反映了汉代国力衰退C.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D.说明政府对商业禁止3.唐前期商人向国家所纳之税收,在性质与名目上与一般百姓无异,都被编制在以租庸调为主体的农业赋役体制中,商人所纳基本赋税远远高于普通农户。
这反映出唐朝A.放松对商业的管理B.均田制已遭到破坏C.政府强力扩大税源D.商品经济不够发达4.明代著作《五杂俎》中记载:“吴之新安,闽之福唐,地狭而人众,……盖地狭则无田以自食,而人众则射利之途愈广故也。
”据此说明新安、福唐两地商业发展的原因是A.时空的限制被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C.农业条件受到限制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5.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始行开中盐法,“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日开中。
”这项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将盐的国家专卖制正式演变为国家垄断下的合法商人经营。
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根本改变B.开中盐法符合明代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C.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D.变革调动了民间资本与劳动力的积极性6.明代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记载,乡镇一级的集市每月有二、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六个集日,府城则每日一集。
这反映出当时A.市场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B.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C.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被打破7.《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
主要经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兴旺领先于世界各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兴旺C. 新航路开拓对中西方贸易影响D. 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2.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羊力辨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辨〞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辨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辨经济部官员。
可谓“千年辨一回〞。
辩论围绕的根本问题是〔〕A. 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B. “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C. 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D. 工业化开展与农业化开展3.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
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
又从而严禁之,那么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开展4.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形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B. 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C. 国家垄断经营和施行专卖制度D. 私营工商业承当高额赋税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来矣。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那么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那么公家何求而不获乎?〞由材料可知,司马光A. 意在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B.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 受传统“重农〞观念的影响D. 认为政府之利在于舍细取大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展交易了。
中国的重商主义——汉朝的桑弘羊改革以及明代后期中国与荷兰的贸易摩擦重商主义思想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诞生于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君主制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刚刚起步,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迫切地需要消除更多的限制来扩大贸易,并试图获取统治阶级更多的支持,因此重商主义的理论就应运而生。
这种理论既论述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又提出了要使国家在贸易中保持出超地位,以此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即金银货币),因此,该理论对于封建贵族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们为了获取财物而支持商人对外贸易,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去抢夺,由此而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
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正是朱棣靖难之后,满清铁蹄入关之前,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虽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自秦商鞅变法后,历代王朝统治者也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却从未停止,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有重商主义的幽灵在“农本商末”的夜空中飘过呢?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思想(一)财富的占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实力主要由各自控制的财富多少来决定,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工商业,且基本上由贵族控制,由百官掌管。
虽然手工业者的产品大部分供贵族享用,但这也使得当时的社会形成了积累财富的思想,故《礼记·王制》云:“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也就是说,从事手工业为贵族服务的人,不能为了其自身而兼有副业,也不能在中途转换职业,这便于贵族控制财富。
当然,除了满足贵族需要的手工业,还有民间的家庭手工业,说明当时人们认为财富的数量与社会地位高低是成正比的,但无论官府手工业还是民间手工业都是为了积累财富而诞生的,只不过的主体不同罢了。
欧洲重商主义者将财富分为货币财富、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三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货币财富和自然财富,只不过在不同阶层中有不同的体现。
“问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
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
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在这里,人们已经把土地、山川、衣服、牛羊等看做了自己的财富,并且将土地山川中产出的各种物产也看做自己的,同时封建领主也将自己的地位和特权立为财产之一,这也是中国当时财富观念的一种特点。
(二)加强农业生产与贸易往来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农业自不必说,在古代被认为是社会富有的基础,西周时被列为最重要的事情,诸侯们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农产品收成,《周记》“以九职任万民”其中“三农”为九职之首。
但同时,周朝对于商业也很看重。
周文王时遇到大旱,这时人们就懂得用商业政策来解决困难。
在他的《告四方游旅》中说:“四方游旅⋯⋯津济道宿,所至如归。
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
易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
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
”大意是说,告诉你们四方游商,这里在交通上给与各种便利,如认为这里的货币轻,可以另发重币,轻重并行你们不吃亏;货物随到随卖,不耽延,早晚均可进行贸易。
当时为求市邑繁荣,并令县鄙商旅迁居城市,规定“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来三室与一室之禄,意味迁来三家时一家的供养由政府负担。
可见,周朝初期对商业的鼓励。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战国时代的周人很重视商业经营。
《周礼》将“六日商贾,阜通货贿”与三农之生九谷,百工之制造八材并列,另外,还设置一系列管理商贾的官吏,如质人主管各种货物的供求;廛人监督商业纳税事务;晋师取缔商人之作伪;贾师主管物价评议等等。
其它有关西周的文献中,常常都看出十分重视商业的倾向。
《诗经·卫风·氓》曾这样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反映了民间经营商业是被鼓励的行为。
《吕氏春秋月令》:“是月也,易关市,耒商派,纳货贿,以便民事也。
”在春秋战国的典籍中,我们也经常发现鼓励商贾的思想。
(三)国家要干预经济,保证财富增长公孙侨即子产(公元前574-522 年)是主张靠国家干预保证财富增长的重要人物。
他的经济思想充分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商人和土地私有者的利益。
郑国是西周末年才分封的诸侯(公元前806 年,即周宣王32 年)。
当分封开辟土地时曾得到商人很大的帮助,因为与商人订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商人资本在郑国一向得到官府的保护,有很好的发展场所。
春秋时代的几个有名的大商人,如稿师的弦高和谋救荀莹的商人均是郑国人。
子产当政时更是大力保护商人资本。
晋国的韩宣子使郑,要子产代为强购一支玉环,子产也不愿意损害商人的利益而拒绝。
同时,新兴的土地私有者也是拥护他的政策的。
新兴土地私有者,包括地主与小土地私有者,最初对子产偏定私有土地的政策,即所谓“伍之”表示反对,认为妨碍了他们的私有权力,后来发现私有土地经法令肯定后对他们有利,所以又非常拥护。
这说明子产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土地私有权是代表了新兴土地私有者利益的,子产在春秋时期经济思想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子产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来说是超前的,不可能不被人反对。
所以他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
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子产是怕自己所推动经济措施被强烈反对,以致“吾不克救”,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作适当让步。
尽管如此,却也形成了一种要靠国家而旨在促进经济或财富快速增长的这样一种思想。
子产的思想意在保护商人资本,这种思想与近代欧洲的重商主义思想是十分相似的。
二、汉朝桑弘羊改革(一)整顿货币,盐铁官营1、五铢币的发行汉朝初年,国家对于钱币铸造采取放任政策,因此导致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差别悬殊,影响了正常流通,引起通货膨胀。
虽然武帝曾下令整顿货币,但由于改革本身的问题,并没有抑制住私铸之风。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取消了郡国私铸钱币的权力,并把铜全部运到中央;由中央政府指定掌管上林苑的三官铸造全国通用的五铢币;废除一切旧货币,将五铢币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这次改革的彻底性使得中央政府收回了铸币权,加强了干预国家经济的能力,同时,由于货币的统一使得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都城长安商贾云集,并且由于丝绸之路得联通,西域各国的商人也纷纷来到汉朝,一时间长安城“摩肩擦踵,挥汗如雨”。
2、盐铁收归国有早在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就派孔仅与东郭咸阳进行了。
但是他们在各地设立盐铁官的时候,由于多选用商人担任,所以不但执行的不彻底,而且也产生了一些诸如质量低劣、价格太高等问题。
桑弘羊在原原有基础上进行整顿,并新增了一批盐铁官,使官营的盐场、铁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盐的生产,是由政府招民自备资金,盐官供给煮盐的工具和粮食,在盐官的监督下将煮成的盐全部售给国家,然后由国家出售给人民,个人不得私售。
这是一种由公私联合经营生产,但由国家统一购销的办法。
铁的生产,是在郡国出铁处设铁官进行生产,不出铁者置小铁官负责销售,其生产和销售完全由国家进行控制。
因为铁的冶炼不但技术比煮盐要复杂的多,而且成本和规模也要大,所以它主要采取国家经营的方式。
盐铁官营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集中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发展工商业,在国家干预市场等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3、均输法和平准法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
均输法和平准法是桑弘羊赋税思想的两块基石,再配合盐铁专卖,这个体系实际上是彻底改变了国家经济赋税格局的,对现在也有积极的意义。
均输法是政府利用各地的赋税做底本,进行一些大宗的商品贩运贸易,以此调节物资。
具体做法是:郡国将应该缴纳的贡物连同运费的总额,按照市价,折算成当地出产的、价格比较低廉的土特产品,交付给政府的均输官;均输官再将所收到的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地区去出售。
这样,中央政府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品的贩运贸易中获取巨额的利润,用来维持政府的各种支出。
均输法的实行还明确了任土所宜的原则,合理运售,改变了过去需要进贡的物品不是本地所产,农民要高价到市场上购买,再上交官府的情况,还使农民免除了自备粮食工具为政府长途运输的沉重负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是一项惠农措施,虽然后来有些变形,但是整体设计还是很好的,再有一些人事的安排,再货币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的当时,是很有益的政策。
平准法是和均输法密切相关的,平准的目的就是由政府来调节物资,平抑物价。
政府在长安设置平准官,负责掌管各地运送来的物资以及官营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脱销,价格上涨时,平准官就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政府储存的物资;反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滞销,价格下降时,平准官就开始收购,使物价保持稳定。
均输和平准一个相当于行商,调节物资的余缺,一个相当于坐贾,调节物价的高低;一个掌握大宗商品批发,一个负责管理市场零售,共同组成了官营商业体系。
这对抑制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物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官营商业体系是桑弘羊的独创,尤其是均输法更是桑弘羊商业天赋和长期财政工作经验的结晶。
桑弘羊是商人子弟,其改革的措施基本上具备了重商主义的雏形,但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的过分强调,使得商人的地位未从根本上提高。
虽然如此,桑弘羊的思想对于后世乃至一千多年以后的大明亦有极大的意义,其《盐铁论》等著作对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政策大多没有被继承精髓,而被歪曲,因此中国依然是一个主体重农轻商的社会。
三、明代后期中国与荷兰的贸易摩擦荷兰与中国的交往始于十七世纪初。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荷兰占澎湖为定居之地,要求与明通商,但未获成功。
后占中国台湾的鸡笼、淡水等地,与广东、浙江、福建商人进行走私贸易。
中荷贸易早期,荷兰控制的南洋诸国盛产中国所需的热带产品,如胡椒、锡、香料等,交易方式多为以货易货,输入的白银微乎其微。
十八世纪初期,胡椒、香料等产品在欧洲供不应求,但欧洲对中国茶叶的需求又急剧膨胀,荷兰不得不调运白银来交换茶叶。
1628-1634年,九艘荷兰商船从欧洲直接驶往广州,总货值达二百五十三万荷盾,其中白银占百分之九十六。
1635年以后,荷印公司放弃荷中直接贸易,改为每年派遣两艘船到广州,资本为每船三十万荷盾。
但这一定额贸易方式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
费时既长,茶叶质量难以保证。
1657年只能重开直航贸易,平均每艘船携带至少三十万荷盾的银元。
荷兰强占台湾后,又在与日本的转口贸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荷兰人发展了代理制的方式,提供资金给中国代理商,委托他们在中国采办日本所需的一应物品,然后销往日本,将日本白银支付给中国代理商。
这种转口贸易至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寿终正寝。
由于明朝手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带动,使得对外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一)明朝后期的对外贸易1、朝贡贸易(第一形态)明朝统治者不让中国人“走出去”,并没有禁止将外国人“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