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解析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24
资料:国家体育场(鸟巢)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国家体育场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30日因设计调整而暂时停工,同年12月27日恢复施工,预计2008年3月完工。
工程总造价22.67亿元。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
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
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期间的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的看到整个赛场。
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动通过流线区域的合理划分和设计得了完美得到的解决。
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
“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
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990北京亚运会会场设施及管理模式标题:深度探讨1990年北京亚运会会场设施及管理模式引言: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迈向国际化舞台的重要一步。
在这次盛会上,北京市承办了包括开闭幕式在内的13个大项的比赛,涉及29个项目的体育赛事。
为了成功举办这次盛会,北京亚运会会场设施及管理模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会场设施评估1. 北京亚运会主要会场设施概况1.1 鸟巢1.2 水立方1.3 五棵松体育馆1.4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1.5 其他临时建设的体育设施2. 设施的建设和保养情况2.1 建设时的创新和设计理念2.2 会后设施的保养和再利用情况3. 设施的功能性和适用性评价3.1 对比其他国际大型赛事会场设施3.2 对会场设施在赛后的再利用评价二、管理模式评估1. 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1.1 组织机构1.2 领导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2. 运行和协调机制2.1 赛前的筹备工作2.2 赛中的运行机制2.3 赛后的总结和评估3. 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3.1 政府在赛事举办中的角色和职责3.2 企业在场馆设施运营中的作用和责任总结与回顾:1990年北京亚运会会场设施及管理模式在当时堪称国际一流,赛后的场馆设施再利用也成为了中国体育场馆建设的标杆。
这一成功的管理模式不仅为当时的亚运会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后来承办各种国际体育赛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赛事管理中的进步和成就。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会场设施及管理模式深有感触。
这次盛会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地位,也为中国体育事业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历史经验,不断总结进步,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进步。
结语:北京亚运会会场设施及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估,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管理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体育馆建筑设计手法及发展趋势体育馆建筑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举办任务,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展示窗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馆建筑的设计手法和发展趋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将对体育馆建筑的设计手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体育馆建筑的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功能要求和空间需求。
通常情况下,体育馆的建筑结构以大跨度、高层和钢结构为主,以满足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需求。
同时,结构设计还需遵循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确保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并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馆建筑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师们不断尝试创新,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提升体育馆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例如,通过引入自然光和绿色植物等元素,增强体育馆的通风和采光效果,同时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利用智能化的设施和设备,提高体育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结合当地文化和地理特色,使体育馆建筑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体育馆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其美观性备受。
然而,美观性并非体育馆建筑设计的唯一标准,实用性同样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应寻求建筑美观与实用性的平衡,使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为观众和运动员提供舒适、便捷的使用体验。
例如,通过合理布局和人性化设计,为观众提供舒适的观赛体验;设置多功能场馆和设施,以满足不同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馆建筑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提升。
未来,体育馆建筑将不仅需要满足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举办需求,还需具备多元化的功能,如文化展示、社会交流、休闲娱乐等。
同时,体育馆建筑的环保性能、节能效果、舒适度等也将受到更多。
未来体育馆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将更加注重环保、轻质和快速施工等方面。
通过采用绿色建材和高性能结构体系,提高体育馆建筑的环保性能和节能效果;运用新型构造技术和材料,实现体育馆建筑的轻质化;采用模块化、预制化等建造方式,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大学体育文化综合馆工程(钢结构部分)施工组织计1.钢结构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1.1.1 工程概况与特点**大学体育文化综合馆位于**大学校园内,规划用地面积20650m2,占地12000 m2,总建筑面积21882 m2(含风雨跑道1590 m2)。
建筑物高度为28.2m,地下一层(局部设地下夹层),地上三层。
东西宽107.17m,南北长190.12m。
建筑物东西两侧分别有二个露天风雨跑道。
该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屋面支撑体系:钢屋盖由二榀东西向的双曲面圆弧拱架和十榀南北向的马鞍形管桁架式钢屋架组成,十榀钢屋架吊挂于二榀主拱架下。
看台周边半径38.2m 圆周上分别布置有圆形钢筋混凝土柱混凝土柱之间设有钢筋混凝土圆弧梁,钢屋架支撑在钢筋混凝土圆弧梁上,标高随屋面马鞍形位置不同而变化,钢屋架由连系桁架LXHJ1~5 联成一体。
钢屋架从钢筋混凝土圈梁支撑点向外逐渐向高悬挑,最后由外环桁架梁联成一体,高挑部分构件为工字钢I22a。
屋架上设置钢檩条,铺设双层保温金属压形板。
主拱架外露,屋面整体造形呈马鞍形,外露钢拱架苍劲有力,波浪形银灰色屋面飘逸,轻巧,两者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现代风格。
详见图1.1 钢结构平面图;图1-2 结构纵剖面;图1-3 结构横剖面;图1-1 钢结构平面图图1-2 结构纵剖面图版权所有不得进行刻录和网络上传图1-3 结构横剖面图1.1.2 结构形式主拱架为双向圆弧拱,跨度为85.4m,拱脚最低处标高5.2m、拱顶最高处标高28.2m,断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上下弦杆Φ406×20,腹杆Φ245×12,Φ203×10,弦杆+腹杆节点为管+管相贯节点。
吊杆为三角形断面,立杆与主拱架下弦杆相贯焊接,屋架悬挂于吊杆下,悬挂处吊杆与拱架下弦相贯连接采用铸钢节点,悬挂支座管为Φ351×16,节点形式为管+板插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