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补充)高三作文讲评资料(显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5
3月20日天一联考高三作文讲评:“不顾一切”和“量力而行”一.试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小说主人公许仰尧自己身处困境仍救助弃婴,这种行为可赞可叹。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活有时需要我们不顾一切,舍己为人;有时也需要我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二.写作提示(参考答案)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小说阅读中主人公身处困境仍救助弃婴的舍己为人的行为,并明确点赞。
第二个部分是针对小说主人公的现实处境提出了生活中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两种观点。
这两种观点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积极弘扬的中国精神;另一方面,也不能提倡无意义的过度牺牲,而要强调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写作时两者兼顾立意最佳,要找到平衡点进行说理。
参考立意:①既要舍己为人,也要量力而行;②舍己为人,弘扬传统美德;③舍己为人,诠释时代精神;④量力而行,学会珍重;等等。
三.学情分析1.以“适时”、“适度”止步思辨。
烛光荧费、盲目舍己不可为,理性做事方可为。
在面对事情之时,吾辈青年应理性思考,不可盲目。
不顾一切舍己为人,应适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不应为了一些名声,而承担不该有的痛苦.面对高考,学子应尽力而为.不是此试而让自己身患疾病,心里压抑。
君谨记:盲目舍己不可为,理性做事方可为。
——《盲目舍己不可为,理性做事方可为》2.学生想思辨,但写成“两掺”:木槿青年,浮生未歇.不顾一切,舍己为人,因时而异。
“时间和境况决定一切”。
空有一腔热血与豪情,不审时度势就不顾一切,必将埋身火场。
但一味瞻前顾后,必会失去时机,舍己为人又有什么意义呢?疫情肆虐全球,钟南山院士与李兰娟院士不顾一切,舍己为人,奔赴一线,将自己置于新冠病毒身体旁,与死神争夺生命。
第三篇作文评讲材料一、文题解读《那一刻,我长大了》,写“成长”主题,可以娓娓道来,叙事性强些,故事性强些。
审题要紧扣题目中的重点词语。
“那一刻”是短暂的瞬间。
相对于“那一刻”,时间是漫长的,童年是漫长的,少年是漫长的,但真正衡量人物成长的,决定人物命运的,标志历史性转折的,也就是“那一刻”。
党的会议为确保安全,改到南湖游船上去开,生存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是临时决定的“那一刻”;拿破仑由兴到亡也就是滑铁卢战役作出错误决定错用一个人的“那一刻”。
李娜拼到“那一刻”,胜利了,成为中国英雄,人气指数直逼姚明。
袁隆平研究到“那一刻”,杂交水稻成功了,解决了全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还有那些买股票跳楼的,也都是一念之差的“那一刻”。
“那一刻”太重要了!“那一刻”是漫长岁月的组合,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是所有好事坏事喜事丧事的结局,不可避免。
我收获了,进步了,长大了,有时候当时即有感受,有时候却因忙于作业疲于奔命或朦朦胧胧而浑然不觉。
“那一刻”带你进入回忆的状态,引你思考,帮你意识,伴你长大。
“长大了”暗含着“知道了”“明白了”“懂得了”“收获了”“升华了”等等,但都不如“长大了”好。
“长大了”是生命的,统括一切的,含意丰富多彩的,又是朴实无华的,天经地义的,必然无疑的。
《那一刻,我长大了》,哪一句话?哪一个动作?哪一个场景?怎样惊醒了我?触动了我?扭转了我?舞动了我?将思想意识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趋于成熟,限定在特定的“那一刻”里,可以写出极富个性的成长历程。
人生像长江后浪推前浪,推波逐浪,又像花朵一串连一串;像逆水行舟,又像顺江而下,可能有较多或很多个“那一刻”,当然要翻捡出最绚丽的一波一朵捧献给你,而且扮出一副鬼脸,摆出一个姿势,别出一种腔调,像京剧楚剧汉剧的任何一种腔调:“那一刻,咱们长大了!”命题中完成式的时态助词“了”分明传达给我们一种心境,一种语气:自豪,幸福,甜蜜,轻松,愉悦,快感,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惬意……那一刻,不是这一刻,当我们提笔写作时,那一刻的故事已经发生。
作文讲评高三语文(6篇)第1篇:作文讲评高三语文行色匆匆中,蓦然回首,高一已经过去了,又迎来一个新的学期。
时间像流水般匆忙地滑过,我试图抓住它,但是还是留不住。
仿佛昨日的我还是初三,而明年我就是个高三的备考生了。
高二像一块弹跳板,你起跳的高度,决定了你之后每一个动作的表现,所以高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一年。
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在背后付出莫大的努力,说不出来的艰辛还有汗水,才能表现得无懈可击。
在高二这一年,我愿做一只勤劳的蜗牛,脚步虽慢,却通向成功的彼岸。
我愿与困难肩并肩作战,继续追逐梦想的脚步,在学习中勇攀高峰,越挫越勇,为未来的路上点上一盏明亮的灯,不让这美好的青春年华留下遗憾。
保尔·柯察金曾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匆匆又三年,一晃又夏天。
时间永不停息地在奔跑,既然留不住它,那不如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时间,若不想愧于三年的时光,便从小事做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样如此,才能追逐上梦的脚步。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笔记,珍惜高中生活的每一份友谊。
日积月累,总会成功。
莫与别人比天资,愿与别人比勤奋。
正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自己的人生,应自己去拼搏。
自己的未来,应自己去创造。
我的高二,我的梦。
愿每日的我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心与学习一同度过。
即使前方有大风大雨,也不能带走我热爱学习的心。
梦中,几度分雨,亦有彩虹。
愿梦醒,即是金榜题名时。
第2篇:作文讲评高三语文只记得有一段时间生活在灰暗的世界里,内心到处都充斥着荆棘,奔走在行人匆匆的街道上,遭受着形形色色的排挤。
像是失去了半个灵魂,心灵开始变得残缺,每天都要接收着种种异样的眼神,只是不屑,又仿佛可以看穿每个过路人的灵魂,是阴暗的灰色,果然是物以类聚。
瞳孔开始无限制地扩张,缕缕血丝多得无法想象,合眼是一片灰暗的世界,睁开眼又要面对诸多肮脏的灵魂,是闭是合,却在一念,我绝不容许他人说我堕落。
•高考倒计时100天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说要组织“刻苦学习,发力冲刺”班会课。
班里几个同学在酝酿发言。
•——我觉得“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挺麻辣带劲的。
现在不搏,更待何时!•——我觉得我们一上高三就已经在冲刺了,现在的问题是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觉得在冲刺阶段强化一下刻苦精神有好处,毕竟学习、工作非智力因素也挺重要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①“刻苦学习,发力冲刺”的意思是要增加学习强度、加快生活节奏。
强度还要增加吗?生活节奏还要改变吗?•②“刻苦学习,发力冲刺”还可能有压缩休息时间、增加学习时间的意思。
那么,“冲刺”阶段的休息、学习时间的比例应该怎么安排才合理?•③“冲刺”与生活常态的关系是怎样的?生活要保持冲刺精神呢,还是说冲刺是临时状态、特殊状态?•——人的潜力无穷,不挑战极限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
•——“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高考成绩定能显著提高。
•——搏在最后一百天,不要让自己后悔,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反对“盲目冒进精神”,反对蛮干,认清形势,保持一贯的状态和节奏,定能笑到最后。
•——“春来草自青”,高三是对高一、高二知识点的回顾总结,应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俯瞰高考,最后一百天,要淡定要从容,厚积薄发。
•——高考最后阶段的冲刺可以磨练人的心智,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试金石,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最后一百天既要有“冲刺”精神,也要注意方法,调整心态,保重身体。
做到张弛有度,刚柔并济,才能无往而不利。
•——在最后一百天,老师要组织“刻苦学习,发力冲刺”的班会课,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能够听取学生意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最后一百天的关键时期,过分强调冲刺,改变节奏,可能导致学生不能正常发挥。
“拼搏、冲刺”的学习方法只适合一部分学生,不能以偏概全。
20XX届高三语文(新闻时评类材料)作文讲评资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XX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
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
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
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
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一、找关键句20XX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
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
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
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
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由果溯因,提炼本质,多角度立意,选择最佳。
从整体理解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成为偏远山村的村官,有人质疑他的动机,面对质疑他坚持自己的选择。
——中心事件=秦玥飞做村官2、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果溯因)(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2)不受时俗的质疑(现象)——(本质)不受时俗的束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3)(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4)面对质疑,坚守自我(坚持理想),…二、梳理材料的内容(抓对象、分角度)(一)从“有人质疑他的动机……”可得出:1、为什么做好事屡遭质疑(例文1);2、质疑之声可否减弱?(例文2)3、信任的缺失(做好事);4、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二)从“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可得出:了解自我,发挥特长,(实现价值)。
从整体上看,秦玥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青人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
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的点,如:名校毕业却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社会和自身,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
可以根据这些切入点,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角度来立意。
也可以从质疑背后隐含的逻辑和社会心理来立意。
简单列举如下: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2.不受时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3.学以致用才有价值4.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5.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6.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7.成大事者心怀社会8.了解自我,发挥特长9.坚持理想,坚守自我10.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为社会发展尽力)11.对言行负责,理性、负责任地评价12.以消极、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13.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章的立论符合材料的内容,但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引申联系不当,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现象,比如认为质疑者没有根据下结论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然后就撇开材料围绕“责任”话题来展开论述。
这种现象似乎比较普遍。
基本符合题意:1、淡泊名利(“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2、学会谦虚(“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3、乐于奉献/为社会出力/回报社会(“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偏离题意:1、村官;2、实践;3、从小事做起……强调两点: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文章的立意符合材料的内容,但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引申联系不当,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现象。
比如认为质疑者没有根据下结论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然后就撇开材料围绕“责任”话题来展开论述。
2.将材料作文当作命题作文来写。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本质区别。
材料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偏偏有不少考生脱离不了命题作文的写作惯性,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关键词,比如“质疑”或“责任”,然后就以此为题来写,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完全抛开材料,随意引申,比如大谈质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主要问题】1、审题粗率,立意牵强。
本次作文立意多至十几条,但立意牵强的作文较多,比如不少学生写学会感恩(回报社会)、放下名利、多一点信任、不要让灵魂跑丢、学识要博杂、忍可以成就大业、可怕的嫉妒、真诚的力量、寻找良知……这些立意都不正确。
而这样的作文并不少,这与他们的素养偏低、训练不足和审题粗率有关。
2.将材料作文当作命题作文来写。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本质区别。
材料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偏偏有不少考生挣不脱命题作文的写作惯性,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关键词,比如“质疑”或“责任”,然后就以此为题来写,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完全抛开材料,随意引申,比如大谈质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尽管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角度的,但从求稳的角度上看,审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较好,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个句子来立意,容易偏题。
如果从材料中的几个关键点上来分析其中的关联,或许更好一些。
如:(1)质疑与信念,(2)名利与道义(责任、个人价值、生命意义等),(3)知识与实践;(4)奉献社会与自我实现,(5)找准位置与实现价值,……3.套作现象较为严重。
4.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一些作文虽有议论文倾向,但中间叙例段落过于冗长,未脱记叙文的腔调;一些记叙文,为标注文章立意,于文章首尾处大段大段地议论,几乎达到了全文叙议对半开的比例。
【欣赏佳作,学习文章结构】1.为什么做好事屡遭质疑?从耶鲁大学毕业,不去世界500强企业谋得一份高薪工作,而是去乡下做一名村官,为人民造福。
秦玥飞可谓是一名甘于奉献,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
但就是这样的好人,也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
我不禁感慨,现在做个好人可真难啊!(引材料,表明看法)(分析原因)炒作的泛化是一个原因。
近几年的炒作节目,再加上凤姐,芙蓉姐姐的无耻炒作,还有某些三流明星为了提升知名度不惜用艳照来炒作,炒作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
人们逐渐相信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炒作,当然也包括好人好事。
好人好事的成本上升也是一个原因。
自从彭宇扶起老太太被敲诈十余万以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做好事是会被骗钱的。
于是,许多孩子都被家长教育不要去做好事,以免惹祸上身。
于是乎,社会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风愈演愈烈,能主动做好事的人已经是极少数人了。
而我以为当下物质社会所导致的强烈的功利之心才是根本原因,对功利的无限追求和盲目崇拜已经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人们不相信一个名牌大学生会去从事无利可图的村官职业。
按照他们的逻辑,当村官又赚不到钱的,这人不是一个白痴吗?而传统中华美德所崇尚的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由于无法带来物质利益,已经逐渐被人摒弃。
我欣赏所有的好人,也为他们遭到的质疑声感到委屈。
我们必须阻止道德的滑坡!让我们以奉献为帆,以爱为桨,重塑中华传统美德,让那些质疑声从此消失吧!2.质疑之声,可否减弱?近日来,关于雅安地震事件的报道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人民有难,万众一心的时刻,许多明星也在微博上发起了募捐活动。
当他们将捐款20万的信息图片公示时,却招来不少质疑。
有人认为他们又在炒作,有人则认为明星赚那么多,捐20万是不是少了点儿?质疑之声,层见叠出。
而我想问,他们凭什么质疑?公示图片是为了呼吁更多人捐款和告知人们捐款的方法,而且他们至少献了爱心,总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好吧,更别说那些没有行动还在那边批评别人的人!相似的还有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单纯的想融入村民,从基层做起,了解百姓,从而提升自我和为社会服务,这有错吗?为何被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为何被质疑存有名利和权利的目的?那些质疑他的人是不是没事可干了?总愿意分析他人的生活?假如秦玥飞的事迹出来后,人们都竞相赞叹、传播、效法。
那些即将靠关系做官的“官二代”立马退下来,像秦玥飞一样了解基层和百姓,判断自己的价值,克服困难,学会新本领,这样再“新官上任”,是不是会博得更多掌声,是不是能更加准确而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处理政务呢?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心系百姓的官二代,有责任的富二代的确存在,并且不少,可俗语道,“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
”那些质疑之音就像乐曲中不和谐的音符,即使其他部分再流畅,也会破坏了整体的音律美。
从正面来看,他们似乎充当了主持正义的角色,告发了‘表哥’,揪出了‘房嫂’,打倒一切‘李刚’,扫平每个‘郭美美’,但是,慢慢地,他们的批驳对象变了,变成了一切所谓官富人群。
质疑之声,破坏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社会温情。
所以说,我们要少一些质疑之声,而用善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支持善,赞叹美,效法优。
正如成龙在关于支教演讲中所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质疑我,我只认为我做的是对的,并希望大家也用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一起做对的事。
”同时,狼吃羊的故事也改编了。
狼去敲门,发现羊妈妈被屠宰场的人抓走了,只剩小羊们孤零零的在家,于是狼留下一句“等我以后来吃你们”便冲向屠宰场,解救羊妈妈,让小羊们能健康长肥。
狼与屠宰员搏斗,最终惨烈地死在抢眼之下,留下一句“也许我再也不能敲门来吃你们了。
”看,多温情,用善良的眼光看待狼,何不是对自身的补偿,这样的故事传承下去,孩子们的内心想必也会越来越柔软,他们还会像我们一样,对美好的事物提出种种质疑吗?多用善来感化世界,让质疑之声减弱在无形之中。
3.大材“小用”又何妨?近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成为偏远山村的“村官”后为村民做成不少事,却被人质疑并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让人不禁质疑当今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偏差。
那些质疑者无非是觉得这种“大材小用”下必定掩藏着不寻常的动机。
殊不知,这种质疑本身已是一种极大的谬论。
难道人才不应该融入基层,贴近生活,真正地做实事为百姓谋利吗?难道高学历者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亲近民众就是动机不纯吗?有些人实在是被社会某种负面新闻弄得草木皆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