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人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9
人物小传-张良张良(公元前262年- 公元前189年),字子房,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与韩信并称为刘邦的“左膀右臂”。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着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刘邦最亲密的谋士之一。
年轻时,张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虚心学习,广泛阅读,并与刘邦、韩信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讨论国家大计。
在刘邦起兵反秦时,张良一直在背后为刘邦出谋划策,起到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支持。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王位上登基之后,张良被任命为司马,负责国家的军事和政务。
他帮助刘邦稳定国内局势,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帮助汉朝建立起初始的统治基础。
他还与韩信和萧何等人合作,共同推动汉朝的发展和巩固。
张良以其睿智、忠诚和智慧著称,是刘邦最亲近的谋士之一。
他常常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出现,而其胸怀和智慧使得他在刘邦的重要决策和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良提出了“烧船计”,帮助刘邦在赤壁之战中获得胜利;他也通过外交手段与吕禄结盟,使得刘邦得以击败项羽并建立起汉朝。
然而,随着汉朝的统治趋于稳定,张良逐渐淡出政坛,退隐山林,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和著述。
他将自己的智慧和历史思考写成了《张子》等文献,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良一生坚持忠诚、善良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原则,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政治眼光,为刘邦和汉朝的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他最终退隐山林,但被后世尊称为“世间张良”,并广为传颂和景仰。
张良的一生告诉我们,智慧和忠诚是一个政治家和统治者最重要的品质。
他以才华和机智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以谦逊和高尚品德为后世留下了崇高榜样。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珍惜智慧和追求志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汉代风云人物之帝王师之张良[郭勇健]萧何是“豪杰”,张良是“奇士”。
虽然陈平曾对刘邦自称“奇士”,但是张良之奇,显然更在陈平之上。
“奇士”之“奇”,首先有奇异、奇特、特异、神奇、非同寻常的意思。
张良的事迹,笼罩着一股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张良的行踪,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神出鬼没,用孔子当年形容老子的话说,“其犹龙乎?”;张良的一生,不断地有些“奇遇”,总有机会与侠客、隐逸、精怪、神仙等打交道。
这个明显的特点在汉初的诸风云人物中是少有的。
“奇士”与“弃世”同音,其意义似乎也有某种关联。
“奇士”多半是世外高人,或者即使未曾出世,多半也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所以张良之“奇”,颇有一种“超然拔俗”、“遗世独立”、“游方之外”、“闲云野鹤”的气象。
张良的气质,在“王者之师”以外,的确还有“方外之士”的味道;张良的行动,往往携带着一个超世俗的世界作为背景。
这使他与刘邦手下那些以建功立业、裂土封侯为最高人生目标的将士谋臣似乎大异其趣。
犹太教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只狐狸来到葡萄园前,发现四周都有围墙,只有一个小洞可以进入其中,它用力往里钻,但是无济于事。
于是狐狸想了一个办法,斋戒三天,让自己的身体渐渐痩下来,成了皮包骨,终于顺利地进了洞,在葡萄园里大吃大喝。
当它想出洞时,却发现怎么也出不去,原来它在园中大吃大喝的时光早已发胖了。
于是,它又斋戒三天,再次变成皮包骨,才得以出洞。
将要离开之际,狐狸转头瞪着葡萄园说:“啊!葡萄园,多么美妙的葡萄园。
你的葡萄是那么硕大,又如此甘甜,值得人们致你以美言。
但是你又给了我什么呢?仅仅是怎样进去和怎样离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只狐狸,而这个葡萄园就是我们的世界。
鉴赏评价一个人,最好是观察他的“怎样进去”和“怎样离去”,他在人生舞台上的登场和退场。
所以中国古人有“善始善终”、“三岁看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晚节不保”、“盖棺论定”等说法,西方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刻画的重点就是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的过程。
张良人物分析2011-03-29 21:35:06| 分类:平时习作/作业|字号大中小订阅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把张良这个人物的描写得传奇般的色彩。
汜上奇遇、八难刘邦、封雍齿、护太子等,文中着重描写张良为上主出谋划策为刘邦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当大家在论功行赏时,张良却显示出与世无争的势态,到底是为什么呢?还有一点的是,张良计是否又有过它失效的一刻?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张良这个人物的特点。
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张良无疑是有功之人。
他的功劳在功臣表里记得清清楚楚,“以厩将从起下邳。
以韩申徒下韩国。
言上张旗志。
秦王恐降。
解上与项羽之郄。
汉王请汉中地。
常计谋平天下。
侯万户”。
但准确地说,张良的真实功劳只被记下了两条,即解鸿门刘项冲突及讨要汉中一郡。
这两条功劳都不小。
但推算起来,刘邦得张良之助事应该有四起,一是下南阳,二是攻武关,三是鸿门解难,四是多要了汉中一郡。
这四件功劳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就肯定了其历史功绩。
汉定天下后,胜利者君臣在探讨成败得失时,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事实上是这样的吗?《留侯世家》称:良聚少年百余人,但没搞出什么名堂,而刘邦与秦作战已是连战皆捷,对秦作战取得了全胜,甚至击毙秦泗川守的战绩,这是史载战场上丧命的秦国最高官衔者。
张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驹的路上,在留遇沛公,两人一见如故,沛公拜良为厩将。
《留侯世家》说:“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但实际上刘张二人还是去见了景驹,这一点有《汉书楚元王传》为佐证,其称同去见景驹的还有萧何、曹参。
可见良亦见驹,但自此决意从沛公耳。
景驹的地位高于刘邦,但以张良之英明,知道景驹没什么前途,所以见过景驹后,他仍跟定了刘邦。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但张良在刘邦这里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因为刘邦才气大,张的本事显不出来。
所以,张良怂恿项梁立韩应该有双重目的,既可继续为韩国效力,又可取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体现灵活性与选择性的人物素材
张良
张良是一位处事灵活、善于变通的名人。
张良曾经在西汉时期担任过太子太傅,他曾经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他的智慧和能力被西汉皇帝汉高祖所认可,他曾经担任过多次重要的外交任务,他曾经担任过多次重要的军事任务,他的处事灵活和变通的能力被西汉皇帝汉高祖所认可。
张良的处事灵活和变通的能力,不仅让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取得成功,也让他能够在复杂的外交环境中取得成功,他的处事灵活和变通的能力,也让他能够在复杂的军事环境中取得成功,他的处事灵活和变通的能力,也让他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
钱学森
在新中国刚刚建成的时候,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选择为祖国服务,他成为了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
钱学森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鸿门宴中张良人物分析作文
在鸿门宴中,有一个人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人就是张良。
如果没有张良,那统天下的人很可能就是项羽了。
张良是个忠诚又睿智的人。
在鸿门宴前一天夜晚项伯已经吩咐张良,说项羽打算次日攻击刘邦,想让张良一起逃走。
但张良坚决留在刘邦身边,他说.“主公遇险,张良不会丢下他而逃。
”鸿门宴当天,刘邦假装去厕所逃跑。
这时张良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帐中,为刘邦辩解。
张良深知如果不即刻出面,刘邦一定难逃死劫。
于是他勇敢地进入账中,用自己聪明校诈的言辞为刘邦争取宝贵的时间。
张良对刘邦尽忠尽责,他不仅口才出众,战略规划能力也非常出色。
就如鸿门宴那次,张良建议刘邦假装谦恭,向项啊示弱,这一招让项羽大放厥词,也为刘邦保住了性命。
正是有了张良在旁协助,刘邦才能在之后的大战中击败项观,统一中原。
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正因他们三⼈协助亭长刘邦打天下,⽴下汗马功劳,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汉王朝。
故汉⾼祖刘邦曾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之外,吾不如⼦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杰也,吾能⽤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然,'狡兔死,⾛狗烹'。
⼿握重兵的韩信因贪恋权位⽽被吕后诛杀,死于钟室之内,其三族亦受连累被灭;推为⾸功的萧何也险些被问罪,在晚年只好⾃毁名节求得⾃保。
'汉初三杰'唯有留侯张良善始善终得到尊重,圆满实现了寿终正寝的最好结局,还博得'谋圣'之称。
留侯张良是怎样做到的呢?唐代⼤诗⼈李⽩《侠客⾏》中有两句诗:事了拂⾐去,深藏功与名。
这恰好是张良之所以功德圆满的最好注释。
⼀、张良其⼈张良的家庭背景很显赫,他于公元前250年出⽣于颖川的贵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张开地、⽗亲张平两⼈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只因秦始皇平定六国⼀统⼭河后,张良显赫的家景才中断。
张良由此⾛上反秦的道路,史载'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讲的就是张良在公元前218年,散尽家资寻求勇⼠在武县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只是刺杀失败,⼿拿⼀百⼆⼗⽄重铁锤的⼤⼒⼠仅匝中秦始皇的副车。
后来此事不了了之后,张良便隐于沂⽔之中。
幸运的是,张良在此地得遇'圯上⽼⼈'即有名的⾼⼠黄⽯公,得其真传《太公兵法》。
于是,张良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事。
数年后,张良深谙韬略,成为当世⾜智多谋、⽂武兼备的⼀代名⼠'智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在⼤泽乡率领农民起义后,失志不渝的张良也扯起反秦的⼤旗,在下邳⼀带遇上刘邦的义军队伍后,张良毅然加⼊刘邦⼤军,还⼤赞:'沛公刘邦⼤概是上天派到⼈间的吧'。
张良的这⼀'神话'吹捧,正是刘邦所需,便对张良产⽣了好感。
孺子可教张良的故事
关于张良的故事中有一个被称为“孺子可教”的故事。
相传,在秦朝末年,张良年轻时是一个贫穷的书生,因为上进和聪明才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有一天,他偶遇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气质聪明而高贵。
张良感到惊讶,便和孩子搭话。
经过一番交谈,张良发现这个孩子是项梁之子项伯(项羽),是将来有可能改变天下格局的人。
张良决定倾尽全力教育和培养项伯。
他拜称为项伯的老师,并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教育工作。
张良不仅教导项伯礼仪、诗书、武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还向他灌输了仁爱之道和为民除害之心。
在张良的教导下,项伯逐渐成长为英勇果敢、雄才伟略的领袖,后来在楚汉相争的战争中,项伯(项羽)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将军,率军抗击秦朝,并最终推翻了秦朝,建立了短暂的西楚霸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孺子可教,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物。
张良的故事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一个杰出的导师可以对后代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与辉煌。
名著人物介绍
张良: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智囊、九鼎良将、文学家。
他来自秦朝,庙号太元侯,字安国、号贾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
字良:
字良,号晏叔,字箕子,名叔奎,历史上被称作“良孚”,是尧和舜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用勤勉的学习和努力发掘了安礼的权威,开创了诞辰礼法的传统。
丁原:
丁原(?~前311年),号贤晤,字龙行,汉高祖刘邦督抚朝廷,对政策改革有很
大贡献。
他创立了秦朝服从制度,使政令有力而高效,为发展秦朝开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314年),号元舜,字子敬,秦朝建国前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史记》把他记载为“英才”和“贤臣”,被视为一代名将。
他利用自身的努力与智慧编纂了秦朝的《六韬》,以此维护了秦的安全与发展。
李斯:
李斯(前280-前208年),号贵相,字则俟,历史上有“执金吾计谋家”之称的秦
朝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智囊等。
他是秦朝运用法律来统治社会的改革的重要
推动者,并建议秦皇增补六部制度,是秦朝统一中国期间最为重要的智囊之一。
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
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曾担任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曾担任韩釐王与韩桓惠王的相国。
[1]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图谋恢复韩国,从事抗暴活动,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成。
[2]后更姓换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3]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4]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5]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6]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
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
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
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
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
张良在鸿门宴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张良历史地位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评价者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
1. 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之一,他以谋略过人、机智多谋而闻名。
在楚汉战争中,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胜利。
2. 忠臣:张良是一位忠臣,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始终不离不弃,为刘邦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3. 智者:张良是一位智者,他深谙人性和政治,能够洞察人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的智谋和远见为刘邦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4. 文化名人:张良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和谋略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负面评价:也有一些历史评价认为张良过于机智和阴险,他的谋略有时带有恶意和欺骗性,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历史上对于谋略家的负面评价。
总的来说,张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谋略和智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评价者对于张良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其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刘邦定鼎天下以后,曾在一次廷议当中询问诸位大臣:我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大臣们有的归功于刘邦的德行,有的归功于老天爷的宠爱,总之各有各的说法,但都不得要领。
于是刘邦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
张良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
一、帮刘邦建立大汉在楚汉之争没有开始之前,张良是韩国的一个小小谋士,并不得重用。
张家五代都在韩国拜相,可是,等到张良长大后,已经没办法继承家族的官职,因为,当时的韩国已经被秦给灭了。
国破家亡的张良孤注一掷,将所有身家都用在了刺杀秦始皇上。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先人五世相韩,对于韩国有着很深的感情,秦始皇灭亡韩国后,张良散尽家财谋报国仇,在博浪沙他收买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最终命中秦始皇的副车,功败垂成不得不流亡天下。
他命人铸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又请了一个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的必经之路。
看到秦王的车驾,大力士将大铁锤远远投掷过去,只可惜他们早有防备,最终,只是命中了秦王的副车。
此后的政治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张良设法让韩国复国,韩王复位。
只是,韩王并没有什么大本事,张良也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后来,秦王嬴政去世,二世的残暴更甚,百姓终于忍受不了,揭竿起义。
一时间全国上下各路大军反秦起义,在各路大军会盟之时,张良的才华被萧何发现。
当时的刘邦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他就推荐了张良。
韩王并没有当回事,同意将张良借给他,并以三年为期限。
正是这一借,刘邦下对了棋,借来了一片江山。
楚汉之争落下帷幕,江山成了刘家的天下,在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许多大的战争都有张良参与,这也让他的威望越来越高。
有关谦虚的典型人物素材
张良是中国古代一位道德高尚、思想深刻的杰出人物,他也是虚心谦虚的典范。
张良曾经担任过司徒、大司马等重要官职,他也曾经与著名的诸侯商讨政事,但他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能力,总是隐藏起自己的功劳。
应当晋文公求助时,他未能立即回答,希望头脑冷静才能解决问题,他也并没有大声吹嘘本身的才智。
此外,在荆轲送将军求职之时,他曾经以霸王为人格形象,展现出谦虚的一面。
张良的谦虚使他受到各路人士的尊敬,司马相如曾经对他说,“孔丘是学者,张良是士,其贤行乃至诸侯。
”
张良不仅仅是在官职上表现出谦虚,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的虚心谦虚。
比如,他曾经和司马相如共进朝,当他分座时,却故意将自己的座位往一边挪,以表示他的心诚。
最终,张良成为了真正的儒家典型,他以谦虚的态度和思想来处理各种事物,也被当作一个传奇性的象征来歌颂。
张良表现出谦虚,尊重他人,不张扬自己,也受到众多人民的尊敬。
张良“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张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在早期曾是项羽的谋士,后来与刘邦结为连襟,成为了汉始皇朝的重要官员,为刘邦北击楚国,西征秦国,南征楚汉间接了极大的作用,并为刘邦尽心尽力。
人们常说张良“不伐其功,不矜其能”。
这句话折射出了张良的谦逊和务实精神,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张良虽然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他并不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
不伐其功,意味着他并不愿意夸耀自己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直言不谄,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低调和温和。
张良注重成就而非名利,他心系国家民族的兴亡命运,而非个人的成败得失。
他不愿意以自己的功绩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他更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种不伐其功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己者不逾其位”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十分重视个人的自律和谦逊,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
“不伐其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修养和品德要求,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公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张良“不伐其功”,还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
张良不仅有高超的才华和智慧,而且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他注重实际成果,而不是虚名虚利。
他不以功劳来炫耀自己,是因为他更在乎的是战争的胜利、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繁荣。
在张良的眼中,功劳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已,他更在乎的是实现目标的真正意义。
张良的务实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取舍从利”、“持之以恒”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十分重视实际成果和实际效益,注重实现理想目标的坚韧不拔和果敢决断。
“不伐其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实践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出了中国人对待实际利益和实际成果的态度和取向。
“不伐其功,不矜其能” 是对张良这位历史人物高度评价的一句话。
这句话深刻反映了张良的谦逊和务实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鸿门宴中张良人物分析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鸿门宴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而在这场宴席中,张良的身影显得尤为突出。
要说张良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谋略和忠诚。
咱们先来说说他的智慧。
当时的局势那叫一个紧张,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刘邦这边的实力比起项羽,那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可就在这看似绝境的情况下,张良能够冷静地分析局势,迅速找到应对之策。
他深知项羽的性格特点,也清楚范增的心思,这才为刘邦的安危找到了一线生机。
就拿刘邦刚到鸿门时来说吧。
刘邦心里那个忐忑啊,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丢了性命。
这时候张良不慌不忙,先稳住刘邦的情绪,告诉他要沉着应对,别自乱阵脚。
然后自己跑去和项羽那边的人周旋,为刘邦争取时间和机会。
张良的谋略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提前就预料到了项羽可能会对刘邦不利,所以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比如说,他知道项羽身边的范增是个厉害角色,一心想要除掉刘邦。
于是他就想办法在项羽和范增之间制造一些小矛盾,让他们不能全心全意地对付刘邦。
还有啊,在宴席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那眼神简直就是急得要喷火。
张良呢,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一旦发现有危险的苗头,马上想办法化解。
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时候,张良赶紧出去找樊哙。
这樊哙也是个勇猛的主儿,一进来就把场面搅得更加热闹。
可别小看这一搅和,恰恰分散了项羽的注意力,给刘邦又争取了一些喘息的机会。
说到忠诚,张良对刘邦那真是忠心耿耿。
他完全可以在这种危险的局势下选择明哲保身,可他没有。
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刘邦这边,为了保护刘邦,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比如说,在刘邦借口上厕所要逃跑的时候,张良没有丝毫犹豫,留下来替刘邦善后。
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担当啊!他一个人面对项羽和范增等人,既要巧妙地解释刘邦的离开,又不能让对方起疑。
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早就吓得腿软了。
咱们再仔细想想,要是没有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这些表现,刘邦能不能活着走出鸿门还真不好说。
张良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张良是一个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
他是汉朝初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军事家,被誉为智囊团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良的智慧和胆识为他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早年生活张良生于公元前256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
他的父亲早逝,由母亲一手带大。
他聪明好学,对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去山里躲避战乱,这让他得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书本和思考国家大事。
二、政治生涯的起步在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张良看到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决心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向一位当时正在崛起的刘邦求教,希望能成为他的助手。
得到刘邦的赏识后,张良受到邀请加入刘邦的团队,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三、智慧的施展张良在刘邦身边展现了他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他为刘邦提供了众多的军事战略和政治建议,帮助刘邦击败了当时的敌人。
他的智慧让人民敬仰,也让敌人望而生畏。
他的谏言往往能够使刘邦避免一些错误的决策,提供了他在政治上的支持。
四、国家安定与文化发展随着刘邦在战乱中取得胜利,张良的智慧和胆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
他帮助刘邦稳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恢复社会秩序。
他提倡教育和文化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五、晚年的居所张良在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选择离开京城,隐居在一个僻静的地方。
他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专注于研究文化和哲学。
尽管他没有亲眼目睹汉朝的繁荣,但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良多。
他的智慧和才华为之后的世代人民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六、对后人的影响张良的历史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他身世成就上,更是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他的智慧和胸怀成为了后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楷模,为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指明了方向。
他的贡献被后人铭记,并且他被崇拜为中国智慧的象征。
总结: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谋士和军事家。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智慧和胆识为他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文化分类:《史记》人物王者师之张良——读《留侯世家》几乎所有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王者师”。
是后代那些梦想通过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的士子崇拜的偶像。
张良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为韩灭秦、拥刘反项、巩固汉室。
为韩灭秦第一阶段,是张良为韩报仇。
他的主要功绩在灭秦。
大的事件有三件。
第一个大事件就是刺杀秦王。
这是张良的亮相之作。
在中国2000年漫长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可能就是家喻户晓的荆轲了,他的刺秦壮举经司马迁的神来之笔“荆轲刺秦王”而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相反,知道张良刺秦的人就不多了。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国之后,张良国破家亡,对秦恨之入骨,誓言报仇。
他“弟死不葬”,散尽万贯家财,为的就是报答韩王对他们一家五世之恩。
这次刺秦,张良经过了精心准备,志在必得。
最后虽然误中副车,但是这一次暗杀行动却使秦始皇无比震惊,“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可以说,是张良的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给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一个警告,并且也激励了后来者。
其后十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瞬间燎原,秦王朝终于结束了它短暂的十五年统治。
可以说张良之功,功不可没。
卢大经说:“子房欲为韩报仇,乃捐金募死士以铁椎阻击始皇,自此陈胜、吴广、田儋、项梁之徒,始相寻而起,是褫祖龙之魄,倡群雄之心,皆子房一击之力也。
其关系岂小哉。
”(《史记评林》引)明代陈仁锡也认为:“子房一椎,宇宙生色。
”(《史记评林》引)第二件事情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圯上受书。
张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国通缉。
从此他隐姓埋名,静观时变。
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影响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赠书之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对于这样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后人对它的真实性多持怀疑态度。
如清代吴见思说:“此节夜半来去,悄悄默默,写有鬼神气。
”(《史记论文》)日人有井范平说:“《左传》善写鬼,此段若有若无之事亦类鬼。
史公盖自狐突见太子申生之章变化来,极脱胎换骨之妙。
”(《史记评林补标》)其实,这段故事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能完全把它当作历史来看。
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为了突出张良后来的足智多谋是天授,非人力。
不过这段文字里圯上老父赠书一事对张良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以后,黄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
张良由一个卤莽豪侠之士正式转变为王者师。
后来,张良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打了无数大仗。
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蓝田之战。
当时,刘邦本来只想派两万人马去攻打峣山。
张良分析说:“秦军现在还很强大,不可轻敌。
我听说守关的将军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像这样的市侩之人最好用利益来引诱他。
我们在山头上多挂旗帜,以为疑兵,然后再派人带着重金去宝物去收买秦将。
”秦将果然反叛了秦朝,并且还提出要和刘邦一起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阳。
这时,刘邦就想答应他们,张良再次献计,认为这只是秦军的主要将领要投降,下面的士兵恐怕不会听从,不如乘着秦军松懈的时机,出其不意攻打他们,这样秦军必败。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举兵攻打守关的秦军,果然秦军大败,于是刘邦的军队一路打到咸阳,秦二世子婴终于开门投降。
刘邦得以第一个入关。
张良在这一战中,先是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其次重金利诱,分化瓦解敌军斗志;最后又乘着敌军松懈的有利时机突然发难,一战成功,使刘邦得以先入咸阳,后来称王关中就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张良这一战之所以能成功,应归功于他善用黄老之学。
也就是把黄老哲学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应用到政治、军事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杨时曾这样评价张良的黄老哲学:“老子之学最忍。
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底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
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
”(《史记评林》引)这个分析真是精辟。
后来,张良还把他的这套黄老哲学应用到明哲保身上去,整天不问政事,一心修道炼丹,其实他是看到刘邦大肆杀戮功臣,所以避祸。
拥刘反项第二阶段是楚汉战争时期。
张良大的功劳也有三件。
首先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鸿门宴”。
我们来看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
刘邦之所以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羽内部出了一个“叛徒”,他就是项羽的季父项伯。
而项伯之所以替刘邦说话,主要就是因为张良的关系。
原来,早年项伯曾经杀了人,是张良救了他。
现在项羽要攻打刘邦,项伯要报恩,所以前一天晚上来通知张良,他本意是要拉张良离开刘邦,可是最后却被张良说服,反而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军中的一个棋子。
请看项伯在鸿门宴中的独特作用。
当天晚上回去就给项羽吹起了耳边风,说起了刘邦的好话:“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又怎么敢进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行为啊!不如乘机好好对待他。
”项羽本来就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听了季父的话就答应了。
这样一来,作为统帅的项羽就没有非杀刘邦不可的心思了。
再看鸿门宴上项伯的表现。
范曾看项羽不忍心杀刘邦,就出去叫了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乘机杀了刘邦。
本来这也是一条毒计,可惜自己内部却杀出一个项伯,死活要保护刘邦。
作为主帅的项羽没了杀刘邦的心思,再加上项伯的保护,范曾一人孤掌难鸣,独木难支,最后还是让刘邦从容脱险。
所以,没有项伯和张良这层关系,刘邦在鸿门宴上恐怕凶多吉少。
再看张良的表现。
可以说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从沛公进入项羽大营起,他就始终跟随左右,观察着局势,伺机保护着刘邦。
可以说鸿门宴上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先是争取了敌方阵营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然后和刘邦密谋,帮助刘邦想好第二天见项羽怎么争取他的同情和理解。
在刘邦形势危急的时候,兵行险着,导演了一出樊侩闯营的好戏。
樊侩本就是一介武夫,为了主子可以命都不要。
果然,一听张良说刘邦危急,樊侩按捺不住,带剑闯入大帐。
先是撞倒卫兵,然后是不客气地喝了项羽送的酒,大吃生猪腿。
最后一番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演讲把项羽说得哑口无言。
正是樊侩这一闹,反而打乱了范曾的计划。
刘邦乘如厕的机会从小路逃跑了。
最后也是张良留下来殿后,处理了后事。
因为张良留下是最安全的。
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第二件大功就是推荐了“三杰”,而最终灭项羽的正是这“三杰”。
他们就是黥布、彭越和韩信。
韩王成被项羽杀之后,张良终于归于刘邦。
可以说从这时起,两个人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张良献的第一计就出手不凡。
当时,张良刚刚投奔刘邦,刘邦让他随军一起攻打项羽,结果没想到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
刘邦就向手下询问灭项羽之策。
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三杰”,这三杰就是后来在灭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韩信。
黥布是项羽的部下,与项羽有隔阂;彭越不满项羽,在梁地反了;韩信本来就是刘邦的人。
在后来刘邦和项羽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正是这三支部队,和刘邦的大军一起把项羽包围在该下,最终灭了项羽。
同样让人叹惋的是,也是这三个人,汉朝建国以后先后造反,后来被刘邦一一所灭。
但张良的善于识人却是毫无争议的。
后来韩信在刘邦被项羽打得一败再败急需有人帮忙的时候提出要刘邦封他为“齐王”,气得刘邦破口大骂韩信。
张良和陈平赶紧劝止了刘邦,刘邦也马上醒悟过来,封了韩信为“齐王”。
这个事情在《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后人因此而对张良颇有微词。
如宋代罗大经说:“虽王信以真王------信盖岌岌矣。
然则淮阴诛族之祸,胎于良、平之蹑足附耳也哉!”意思是说张良、陈平的这些话给以后韩信的死埋下祸根。
客观地讲也确实有点关系。
但是站在张良的立场想一想,他当时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当刘邦破口大骂韩信的时候,他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必然要提醒刘邦“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他尽谋士的本分和职责。
至于韩信后来被夺了兵权,身死国灭,那是刘邦早就计划好了的,即使没有张良陈平的提醒,韩信的最终下场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张良的第三个功劳是劝止了刘邦分封六国后代的事情。
汉三年,项羽大军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刘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么办。
郦食其说了一个点子。
他建议刘邦重立六国的后代,给他们印绶和封地,他们必然对刘邦感恩戴德,俯首称臣,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来投降。
刘邦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好,赶紧让他去刻印,准备出发了。
这时,正好张良来见刘邦,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策给张良说了。
张良马上就说:“陛下如果真这么做,那么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接着,给刘邦分析利害关系:“天下之士之所以愿意跟着你,就是想以后能有一小块封地,如果你恢复六国的后代,那他们都会去侍奉各自的君主了,谁还会跟着你打天下呢?”刘邦也是聪明,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派人销毁了那些印绶。
巩固汉室汉建立以后,张良对汉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三件大功。
件件都是固国之本的大功。
第一是安定军心。
汉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个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将领们日夜争功,功劳大小一时定不下来。
有一天,刘邦远远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不知议论些什么,就问张良。
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要谋反啊。
”刘邦大惊,问:“天下已定,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啊?”张良就分析说:“陛下现在已经封的功臣都是跟随你多年的老朋友,而你诛杀的都是你怨恨的人。
所以他们一方面害怕你把土地都封完了,另一方面又害怕因以前的过失而被杀。
”刘邦忙向张良请教对策。
张良就问:“陛下平生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
”张良说:“陛下赶紧先封雍齿,群臣看见连雍齿都封了,他们的心也就定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赶紧封雍齿为什放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早早封赏功臣。
这么一来,果然就再没有人担忧了。
其实,这段文字要细细推究起来,恐怕就会露出破绽:试想,谋反乃是灭门的大罪,哪有大白天坐在沙堆上公开商量的道理?张良恐怕是故意这么说给刘邦听的。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一般来讲,国家初立,政权不稳,民心未附,这些都要急于安定下来。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首先安定军心。
兵难带,将难管,自古皆然。
张良深知这些骄兵悍将们的心理:你汉家的天下是我们出生入死拿命换来的,我们打江山,我们就要坐江山,没有好处谁肯为你卖命?但说他们个个都要谋反,那肯定是没有的事,至少暂时是不会的,只可能是因为害怕封赏不公,心里有些怨气,脸上有些难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