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17课 与妻书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14.《与妻书》第一课时:其的用法、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班别:姓名:学号:组号:成绩:1. 阅读课文,并翻译以下其的用法及词义。
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其:;用法:;整句翻译:②汝其勿悲!其:;用.法:;整句翻译:③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其:;用.法:;整句翻译:④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其:;用法:;整句翻译:⑤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其:;用法:;整句翻译:⑥吾平常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其:;用法:;整句翻译:⑦吾亦望其.言是实。
其:;用法:;整句翻译:⑧卒不忍独善其.身。
其:;用法:;整句翻译:⑨其不时于梦中得我乎!其:;用.法:;整句翻译:⑩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赐教。
其:;用法:;整句翻译:2.依据以上“其”的翻译及用法的理解,请给“其”做归类。
3.古今异义词的特色古今异义词翻译规律此吾因此敢任性就死不管汝..也国事成不可自有同志者在..如能够模拟得之..4. 增补笔录: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课时:文艺理解这是一段百年前纯情而忠贞的爱情,学会感悟这一段感人心魄、撼感人心的文字。
1.林觉民有惦念吗?请用原文列出来,并用你语言概括林觉民的惦念是什么?2.生与死之间决断很难,但为何还要选择死呢?请用原文列出答案。
3.林觉民既已决定冷静就死,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呢?4.小组合作沟通:依据以上的理解,请你们用适合的语调朗诵课文。
知识小链接: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 一 )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干支纪年,1911 年;三月,阴历三日,当为阳历四月;念六,二十六日。
念,二十;四鼓,即四更,清晨1~3 点。
( 二 ) 适冬之望日前后:冬之望日,阴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阴历十月十五日。
4.17 《与妻书》教案2(粤教版必修二)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3)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4)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解读和分析,结合背景资料的介绍,了解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和“为大家舍小家”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
在自读中探究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建议学习此文先得了解这封书信写作的社会背景,熟悉这段历史及有关的人文精神。
再借助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林觉民对妻子的留恋,认识到林觉民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
这封信篇幅较长,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17、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
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
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二、课文研究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
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
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
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钟情如我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一、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福州人。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牺牲时仅二十五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二、背景展示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岗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体上看,是一封写给妻子的书信,表面上写的是对妻子的眷顾,实际上是写自己慷慨赴义的决心。
《与妻书》导学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3、体会林觉民烈士舍一己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对作者爱国与爱妻之情结合为一体的情感把握。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与作者介绍(6分钟)导入(2分钟):展示黄花岗烈士陵园的图片,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
这幅图的是广州市的哪一处景点?围绕这处景点曾发生过哪件著名历史事件?这是广州市的黄花岗烈士陵园的图片。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其中曾出现过大批革命志士,如严确廷、郭继枚等。
其中,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作者介绍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
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
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背景介绍: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与妻书【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难点、重点分析】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第17课与妻书学习目标 1.驾驭文言基础学问,背诵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及高尚情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使之肖.我( ) (2)相和.( )(3)一恸.( ) (4)称.心( )(5)能彀.( ) (6)不能禁.( )答案(1)xiào(2)hè(3)tònɡ(4)chèn(5)ɡòu(6)jīn二、识记文中基础学问1.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1)婉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卿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率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宛转说明(2)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3)依本性而行,英勇(4)出自《孟子·尽心上》。
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几家能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六夜四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够”(2)通“廿”,二十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看;使生活上得到利益。
与妻书知识链接1.视频《黄花岗起义》。
2.作者轶事。
林觉民、喻培伦英勇就义林觉民被执,张鸣岐、李准等亲讯之。
烈士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各国情事,张李为之心折。
烈土初坐地,至是张李命去镣扣,延坐堂上,假以笔墨。
烈士纵笔一挥,立尽两纸,洋洋数千言。
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搥胸,若不复忍书者。
书罢一纸,李持与张阅,更书第二纸。
临笔稍为停顿,状似欲呕,犹恐污地,未遽吐。
李亲持唾盂近前,始吐。
奉以茶烟,犹起鞠躬为礼。
供毕,又在堂上演说,至时局悲处,搥胸顿足,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始能使国家安强,汉族巩结,则吾死瞑目矣。
系数日,勺饮不入口。
弃市之时,俯仰自如,色不少变。
喻培伦讯时自认为王光明。
王光明者,四川语无是公也。
述其制炸弹之精及革命宗旨,对问官曰:“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
”[中国近代史资科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217,220页]3.歌曲《遥寄林觉民》(音频、歌词)演唱:齐豫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第17课 与妻书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背诵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及高尚情操。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几家能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六夜四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够” ②通“廿”,二十(2)一词多义①至⎩⎪⎨⎪⎧ 吾至.爱汝: 吾爱汝至.: 大兵如林而至.:②卒⎩⎪⎨⎪⎧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鲁肃闻刘表卒.: 五万兵难卒.合:③语⎩⎪⎨⎪⎧ 何事不语.: 有朕位几不保……之语.: 集诸将而语.之曰: ④书⎩⎪⎨⎪⎧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⑤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日不出门:⑥身⎩⎪⎨⎪⎧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且以汝之有身.也:答案 ①副词,极、最 副词,到了极点 动词,到 ②副词,读zú,终于 动词,读zú,死 副词,读cù,仓猝③动词,说 名词,话 动词,告诉 ④名词,信 动词,写 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 副词,全、终⑥代词,自身 名词,孕(3)古今异义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古义:幸福。
17与妻书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 月24日)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 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本文是一篇以抒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
全文以汝言“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一一“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文章洋溢着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对妻子的挚爱,个人的革命豪情和依依不舍的夫妻之情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其中阐述个人幸福和全民幸福的关系的句子,千载之后读来仍惊心动魄,令人肃然起敬。
“为天下人谋永福”更是激励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勇于反抗,为民主、自由奋战不已。
思路方法本文拟用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本文在语言上接近于口语,比较通俗易懂,故在语言上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自行阅读了。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情”,诸多的感情合在一起,构成了文章荡气回肠的艺术之美。
教授本文,重点在于讲授课文洋溢的诸多感情的结合。
此外,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操、为国而死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课时,主要是解题、介绍背景、熟悉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继续研读,欣赏句子,体会烈士对妻子的至爱和对革命的忠诚以及理解烈士为革命而死的选择,感受烈士的伟大。
语文ⅱ粤教版第17课(与妻书)教案3【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
3.反复朗读全文,体会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二〕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3.正音正字。
〔1〕教师范读课文。
〔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2〕以下加点的字该如何读?如何理解其含义?〔多媒体显示〕意映卿卿如晤.〔wù〕几家能彀.〔gòu〕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4.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③那么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独善其.身代词,自己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2〕词类活用现象,如: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瓜.分之日能够死③老.吾老,..以及人之幼..以及人之老;幼.吾幼,④汝幸而偶.我⑤当尽.吾意为幸〔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因此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6.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为教师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与妻书》这篇课文。
本篇文章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写作体裁等,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 朗读法: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高朗读技能。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式、修辞、意象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进行短问短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文章提炼主旨、做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师可以以如下形式展开讲述:教师先简单介绍文本背景及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爱情故事和感受,明确角色关系,创设文本的共情环境,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2. 讲授(1)介绍作者及主题: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与妻书》的主题;(2)语篇分析:在整体阅读前或整体把握阅读后,教师需要分析文章文体、文本类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文章分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有所谓的“高潮、转折、结尾”等等;(3)语句分析: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段落,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其语句构成,如词汇用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17 与妻书禀父书方声洞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
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
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
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
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
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视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
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
故欲保全国土,必看碟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
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未至,故隐忍未发。
迩者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
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
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
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
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
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
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
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
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
幸谅之!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
因彼一人往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
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轻儿不孝之罪。
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也。
临书不尽企祷之至。
敬请万福金安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城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1.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福州人。
14.《与妻书》
第一课时:其的用法、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班别:姓名:学号:组号:成绩:
1.阅读课文,并翻译下列其的用法及词义。
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②汝其.勿悲!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③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④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⑤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⑥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⑦吾亦望其.言是实。
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⑧卒不忍独善其.身。
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⑨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其:;用法:;
整句翻译:
⑩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其:;用法:;
整句翻译:
2.按照以上“其”的翻译及用法的理解,请给“其”做归类。
3.古今异义词的特点
4.补充笔记: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第二课时:文艺理解
这是一段百年前纯情而忠贞的爱情,学会感悟这一段动人心魄、撼动人心的文字。
1.林觉民有牵挂吗?请用原文列出来,并用你语言归纳林觉民的牵挂是什么?
2.生与死之间抉择很难,但为什么还要选择死呢?请用原文列出答案。
3.林觉民既已决定从容就死,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呢?
4.小组合作交流:根据以上的理解,请你们用适当的语调朗读课文。
知识小链接:
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念六,二十六日。
念,二十;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