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上)考试复习重点

1.骨笛

河南舞阳县贾湖村“骨笛”。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大司乐

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重要职能:音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目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达到“礼乐治国”。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音乐表演职能。

3.伯牙

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

4、《楚辞》

南方民歌大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卜居》《渔夫》

《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工整理而成。有浓重的巫风色彩及浪漫色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结尾采用了“乱”的手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一般用于音乐结尾的地方,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5.老子的音乐思想

题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反对一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一种虚无主义音乐观。

6.《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大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面,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大曲。规模宏大,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拍:表示乐曲段落

全曲共十八段,音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表现了蔡文姬远嫁匈奴,思念故土,以后又惜别幼子的痛苦心情。

8.《梅花三弄》

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音乐中一种曲式手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文字谱

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碣石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文字谱。

10.《碣石调幽兰》

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一存留的文字谱。

为唐人手抄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南朝梁丘明所传。

从该琴谱可以看出,当时的古琴不仅具备了七弦十三徵的形制,且记谱法也是相当精细。

乐曲共分四段,分两组。应用加花变奏等手法做多次反复,乐曲表现了空谷幽兰与世无争的品

质。

11.汉代鼓吹乐

种类:分为鼓吹和横吹。

鼓吹:1.黄门鼓吹。是天子宴飨群臣时在殿廷上所举之乐,共有十三曲。2.骑吹。3.短箫铙歌。横吹:以“鼓”“角”为主。马上所奏的“军中之乐”。

12.六代乐舞

是带有史诗性的乐舞。黄帝《云门大卷》。唐尧《咸池》。虞舜《箫韶》。夏禹《大夏》。商汤《大濩》。周朝《大武》。

13.元代的乐器

弹弦乐器:火不思(专演奏西域音乐)三弦

打击乐器:云锣

键盘乐器:兴隆笙(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

14.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

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全书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二者之间八个回合的回答辩难,提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从其立论方法来看,带有诡辩因素。

嵇康认为: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2.“音

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3.“声音以平和为体”;4.“躁静者,声之功也”。总之,嵇康认为:“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声无哀乐论》的历史意义:

○1司马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音乐用作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的作用,更多地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及纯音乐加以研究。从此古代音乐美学不再局限于对音乐社会功能的探讨,而是开始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及音乐表演美学领域。

○3在道家音乐思想中,《》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4《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则具有自律论色彩。

15.清商乐

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包括前代的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南

北皆有。

16.李延年

第一位保留名字的音乐家。

曾作“十九章”用于郊庙祭祀,改变了“郊祠而无乐”的现象。

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胡曲《摩诃兜勒》改编为“新声二十八解”,用作军乐。成为当时横吹曲的代表。

17.浙派

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其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

创始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琴家郭沔,他用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琴乐的独特体会和对国家危亡的急切关注,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传世金曲,也为浙派琴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潇湘水云》是浙派代表作之一。

18.郭沔

南宋著名琴家。他收集整理了北宋宫廷古谱和民间传谱,并进行演奏传授,又自创新曲,其代表作有《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等。

19.《神奇秘谱》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

明代朱权编辑。

分上中下三卷,收琴曲63首。

《神奇秘谱》是研究古代琴曲的重要谱集。20.减字谱

(今仍在使用)古琴专用字谱。

唐代曹柔首创

它是由原来的文字谱简代、缩写形成。节奏记录不准确,但音准确。

20.曾侯乙墓编钟

在湖北随县擂鼓敦发现。1978年开始发掘。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编钟每种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

编钟音域宽广,达五个八度又一音。

中心音域十二律完备,半音阶基本齐全。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乐器反映了:

○1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2其卓越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3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

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21.八音

周代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乱弹:

从康熙到道光100多年间,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称“乱弹”时期。

“花雅之争”指乱弹和昆曲的对立。

主要声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梆子腔开创了板腔体,皮黄腔(西皮和二黄腔结合的产物)23.南戏:

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为了区别于北方的杂剧而被称为南戏。

留存的剧本可证明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故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阶段形成了称之为南曲的曲牌体声腔音乐和歌舞,念白,插科打诨等相结合的戏曲形式。第二阶段,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新的创造。

南戏音乐的自身特点:

○1在曲牌体唱腔上,采用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

○2在宫调使用上,没有可以规定,一套曲子可以有两三个宫调,既有相对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3在演唱形式上,没有一个人主唱的约束。

○4在曲调应用上,采用朴素的戏剧性手法,生旦等正剧人物多用典雅凝重的曲牌。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轻松诙谐的民歌。

○5在创腔方法上,创造“南北合套”的形式,以求得套曲曲牌连接的多样变化。

24 .周代的音乐教育

西周,统治阶级为配合礼乐制度的推行,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完善。建立了所谓的小学与大学。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音乐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

“乐”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国子们学习的年限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个体系中,“礼”、“乐”的比例是很重要的。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25.荀勖

东晋时期人。他的“管口校正法”是律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在计算管乐器不同的音高所对应的管的长度时,必须把气柱的长度与管长之间的差数考虑在内,这个差数就是管口校正的数据。

26.笛律

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磐的场合奏乐时,用这种特制的笛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笛律有严格的律数,以荀勖的笛律最具代表。荀勖笛律所用的律笛形状如同现在直吹的箫,全套十二支,应十二律,分别以十二律命名。每支笛可以奏“三宫二十一变”即三种调式的二十一个音。

27.乐记

他律论音乐美学专著的代表。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探讨了音乐的本源问题、特征问题,及音乐与教

育及政治的关系的问题。

28.唐代大曲

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是由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曲。在段落可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小乐段,长度因曲而长短不等。在伴奏乐器方面,是一个有弦有管有打击乐器的大型乐队。琵琶非常重要。

在舞蹈动作上,有“健舞”和“软舞”之别。前者动作快速,后者柔婉抒情。

29.唐代宫廷燕乐的影响

燕乐是俗乐的宫廷化,俗乐是燕乐的民间基础。燕乐中包括各种音乐。其中的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曲和法曲比较有影响地位。

燕乐中所使用的乐器,来自各方,有汉族,少数民族,外来乐器。通过隋唐时期的乐工们的改造,变成中国燕乐中所使用的乐器。体现了中外音乐融合。

30.诸宫调

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

由孔三传所创。

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不同。曲调来源于唐宋大曲,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乐曲。

表演形式为一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锣鼓,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1.明清时期的戏曲声腔及剧种

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使昆山腔成为“出乎三腔之上”的大剧种。

改革后的昆山腔:1节奏放慢一倍 2“转音若丝”的唱腔风格3

强调咬音吐字4伴奏方面,将索,箫管,板鼓结合在一起,各种乐器相互配合形成完整伴奏乐队。

剧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32.远古时期的乐器

按制作材料可分为三类:天然材料(骨哨,骨笛),陶制(陶铃,埙),铜制(铜铃,铜鼓)

33.法曲

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

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34.唱赚

宋代最高水准的艺术歌曲之一,开创了曲牌体的先河,特点:以“缠令”“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合成套曲进行演唱。

35.汉魏时期的乐器

出现了抱弹类乐器“琵琶”。圆形音箱(后世称阮)、梨形音箱,曲项、直项,四弦、五弦等多种形制的琵琶。辽阳棒台东汉晚墓壁画中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斜抱弹奏;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图中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横抱弹奏36.朱载堉

明代人。著有《乐律全书》等。第一个提出了十二平均率

《》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国际同样有

很高的科学价值。

《》首次明确区分律学,乐学,舞学为三门独立的学科。

37.俗字谱

采用工尺谱字的草体形式作为基本记谱记号,其读音按相应的工尺谱字发声,并以“俗乐使用的字谱”之义得名。

最早的俗字谱的文献记录:南宋朱熹《琴率说》;乐谱记录: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38.五旦七调

古龟兹乐的一种宫调体系。苏祗婆从西域带来的39.明清时期的说唱

1.鼓词类,明清时期主要流行于北方。表演时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鼓词流传到各地又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结合,发展出“大鼓”形式,种类颇多。

2.弹词类,我国南方地区。苏州弹词影响最大。清初以“陈调”、“俞调”、“马调”三派最为著名。

3.牌子词类,牌子曲就是将明清流行的各种民间小曲或戏曲曲牌,联接起来组成一个套曲,用来说唱故事的形式。它的音乐结构与宋元时期的诸宫调,转调货郎儿属同一个体系。

4.渔鼓道情类,道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形式。

道情一词源于道教的“道家唱情”,因为伴奏乐器的原因,又称“渔鼓”。5.琴书类,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琴书以唱为主,唱腔以优美婉转见长,既用曲牌体,也用板腔体或用两者的混合。

40.散曲

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用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纯声乐形式。

41.《海青拿天鹅》

(元)最早的琵琶曲。此曲描绘勇猛的海青在天空与天鹅交锋,经过激烈的搏斗,将天鹅击落的情景,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42.明清时期的琵琶流派

1无锡派:代表人物华秋苹《华秋苹琵琶谱》

2平湖派:李芳园《琵琶曲谱集》

3崇明派:黄东阳

4浦东派:鞠士林

43.相和歌

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代表汉代民间歌曲发展的面貌。常用平清瑟三调。汉代产生的艺术歌

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中音史名词解释简答答案2012~2013

*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大声腔之一。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曲”唱法,并同云适等人研究,改创成了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的“昆腔”。 ======================================================= *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产生十二律。 ======================================================= *由于乐器种类增多。八音即是一个对乐器分类的方法,也叫“八音分类法”。它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后来“八音”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各类乐器的总称。 ======================================================= *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 ======================================================= *是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它源于北宋永嘉一带以民歌、曲子为基础的“永嘉杂剧”。后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各种戏曲形式,最终形成了南戏。 ======================================================= *答:定义:说唱音乐是我国的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1)说唱音乐最早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撰写的《成相篇》 (2)说唱音乐成熟于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兴起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称之为“变文”。它实质上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变文”是中国说唱艺术正式形成的标志。 (3)宋、元时期是说唱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随着发展,也有了说唱音乐活动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有以技巧和艺术性为主的唱赚;有因歌唱时用渔鼓伴奏而得名的鼓子词;有起源于民间小贩叫卖声的货郎儿;也有综合了唐宋词调和大曲等其他俗曲曲调的诸宫调。 (4)明清时期是说唱发展的最高峰。明清的“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而明清的“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说唱形式。 影响:说唱音乐的发展不仅使民间艺术走向职业化,也从很大的方面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对后来说唱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答:1、戏曲音乐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秦汉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2、北宋时期的“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早的种类。 3、南戏是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4、元杂剧是戏曲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明代产生了传奇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其中“昆山腔”的盛行大大推进了戏曲的发展。同时在明清时期,梆子腔和皮黄腔也相当有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因梆子腔和皮黄腔的结合最终产生了我国的国粹“京剧” 影响: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比民族音乐出现的晚,但发展还是非常迅速而广泛的。同时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摒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戏曲音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 *答:大曲是宫廷歌舞音乐的代表,是包含器乐、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从唐初至开元、天宝,经济繁荣,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也因为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以佛、道为主的统治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也提供了条件。 ======================================================= *答:先秦乐律学包含了五声、七声音阶,十二律吕,旋宫和管仲提出的“三分损益”法。 在中国,五声音阶从古至今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三分损益法”是在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对乐律学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就产生了十二律。十二律吕是指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的总称。“旋宫”是指十二律中的每一律轮流作为宫音。 ======================================================= *答:中国古代音乐史主要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其中上古音乐是从远古时期到战国时期,以原始乐舞和编钟乐舞为主流;中古音乐是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以歌舞伎乐为主流;近古音乐是从宋元到明清时期,以剧曲为主。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 1.新法密率: 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 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 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 ○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 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 ○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包括: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 ○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 ○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一般规模宏大,歌舞相间。 7.曾侯乙墓: 出土主要乐器:○1编钟:每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2编磬;○3建鼓、扁鼓、有柄鼓;○4笙、篪、25弦漆瑟、十弦琴、五弦琴。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一.远古时期 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吕氏春秋》 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礼记·乐记》 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淮南子》 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 ~ 礼乐制度 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 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 郑卫之音 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 君的喜爱。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 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 十二律理论 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

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 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 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 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4.聂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音乐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1)非方正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4)巧用休止 历史意义:(1)聂耳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准确而深刻的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第一人;(2)在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如何创造性的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来发展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4)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中音史复习资料

变态女教师的中音史复习资料,大眼姐姐呕心吐血忙了5个小时总结的 废话一下,在你们狂喜之下盗走我的革命果实之前,你们除了要请我吃饭以及请我吃饭以及默念大眼姐姐最靠谱之外,还是自己再看看书和别的资料,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翻阅了书,查了网页以及别的系的不靠谱资料之后一个字一个字打起来的,历时5个小时,除了口歪眼斜手脚抽搐就差口吐白沫以外,我还非常的非常的饿。。。。。大家凑合看看吧,有不全或者不对的地方请你们自己纠正,因为我真的太累太累了。。。。。 人名篇: 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 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 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 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 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索。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 ,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 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 959 年逝世于上海。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武昌起义时他曾参加进攻潮州府的武装行动。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遭袁世凯北

过与不过

“过”与“不过” 在本人的记忆中,中央音乐学院曾牵头举办过两次有关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会议:第一次,1996年召开的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会议就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的体制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第二次,2005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经验、困惑、考试与培养,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体系、目标与思考,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之宗旨、实施与展望等三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究。 众所周知,音乐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外乎:进口(招生考试)、培养(教学培养)、出口(论文答辩)三大环节。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处可改日:导吾导以及人之导,学吾学以及人之学。借以表达本文寓意及初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给艺术院校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均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本文只讨论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第三环节(即论文答辩)遇到的一些案例。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教书育人,为学生尽心尽力、亲力亲

为、为人师表;但是也有个别现象使人产生纠结,值得思考与探讨。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这是时下网络、坊间盛传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变体,有学生在论文答辩后改为: 你过,或者不过, 论文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怜,或者不怜, 我就在那里, 不卑不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事例,有的源于本人亲历,有的则为圈内同事闲聊时所获知。希望读者切忌对号入座,因为此文本意不想“请君入瓮”,更不希冀“瓮中捉鳖”。 一、关于“两张皮”提法或诟病 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

中音史选择题

近代西方音乐最早传入中国的途径是——“西方传教士的活动” 标志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开端的是(学堂乐歌)的兴起。 西方教会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一所学校是————“马礼逊纪念学堂” 在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中,荣获头奖的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下面曲目不属于刘天华创作的是《江河水》 “刘天华“最先把二胡、琵琶引入到专业的音乐教育” 华彦均(阿炳)的二胡作品有《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 华彦均的琵琶作品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川》 把中国戏剧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是“梅兰芳”。 《毕业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田汉和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分别是“田汉和聂耳” 《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是“张寒晖” 《在太行山上》的词曲作者分别是“桂涛声和冼星海” 《游击队歌》的词曲作者是“贺绿汀” 《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麦新” 《长城谣》的曲作者是“刘雪庵” 冼星海合唱作品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玫瑰三愿》的曲作者是“黄自” 聂耳的作品有——“《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寒外村女》”。《黄河之恋》不是他的作品 刘雪庵的作品有——《何日君再来》《红豆词》《长城谣》。 《渔光曲》的作者是“任光” 冼星海创作的儿童歌曲是《只怕不抵抗》 作曲家江文也的代表作是《台湾舞 曲》 《二月里来》出自冼星海的《生产 大合唱》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曲作者是 “马可” 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是— —“马可” 马思聪的《思乡曲》是根据“内蒙 古民歌——《城墙上跑马》”创作而成。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立的一所 艺术学府是“鲁迅艺术学院” 深受军民欢迎的《兄妹开荒》是一 部“秧歌剧”题材作品。 《白毛女》的出现时中国新歌剧探 索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志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开端的事 ( A ) A ,学堂乐歌 沈心工编写的第一首乐歌( D ), 成为学堂乐歌真正的开端、 D《体操》 沈心工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期间 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该曲又名 (A) A《男儿第一志气高》 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 管弦式乐队是(B) B,上海贫儿院乐队 中国近代最早的音乐期刊由李叔同创 刊的(B) B《音乐小杂志》 乐歌《送别》的创办方法是(C) C依曲填词 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不家有着“少年分流 倜傥,青年为人师表,中年皈依佛门” 奇特人生经历的是(B) B,李叔同 1927年国立音乐院在上海建立,(B) 为这所音乐学府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B,萧友梅 第一个把欧洲的比较音乐学引进我国 的音乐家是(B) B王光祁 下列哪位作曲家曾被萧友梅誉为“中国 的舒伯特”(B) B.赵元任 (B )较为系统的将西方音乐美学理 论介绍到了中国,奠定了中国美学发展 的基础、 B青主 艺术歌曲《问》是(B )的代表作。 B萧友梅 我国近代音乐史中最早进行“中国派和 声”实验的作曲家是(A ) A赵元任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B ) B刘半农,赵元任 20世纪20年代,以编创儿童歌舞表演 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为主要音乐创作活 动的音乐家是(B ) B李锦辉 李锦辉最成功的一部儿童歌舞据是 ( A ) A《小小画家》 (B )被公认为是将欧洲作曲技术 理论全面,系统的引入中国专业教育的 一代音乐宗师 B黄自 下面那首作品不是黄自创作的(B ) B《也是微云》 青主创作的(B )是我国近代艺术歌 曲的开篇之作。 B《大江东去》 黄自的“四大弟子”是贺绿汀,江定仙, 刘雪庵和(B ) B陈田鹤 我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抱着“音乐教国” 的思想而踏上音乐研究道路的音乐家 是( B ) B王光祁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 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骨笛 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 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是哪种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金土石革丝木夸包竹 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几部?《乐论篇》、《富国篇》、《乐记》。 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法?古琴 6、宋代词人中,著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者是哪位?姜夔 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朱载土育 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那所?国立音乐院 9、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题材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辉 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黄自怀旧 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溯到哪个朝代?秦朝 12、旬况《城乡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形式 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者是谁?墨子 14、隋朝公迁七部乐中,属于汉族传统民间音乐是那部?《神奇秘谱》 15、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那部?《神奇秘谱》 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土戏改为广水唐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 17、音谱《台湾歌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 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长恨歌 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 20、唐代的音乐理论著述有哪些?《北堂书钞》《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史》《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21、宋元时期流行流行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22、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 23、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乔吉甫 24、元代散曲的体制形式有哪些?小令带过曲散套 25、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哪些?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26、京剧发展史上涌现的著名旦角有哪些?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 27、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哪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28、萧友梅的作品有哪些? 《小夜曲》《新霓裳舞曲》《问》《南飞之雁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29、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 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 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 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 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 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 5.乐记 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 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创作《乐府新诗》。 7.相和歌 原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成熟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为平调、清调、瑟调。 8.相和大曲 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 9.鼓吹 所用乐器以排箫、笳为主,有黄门鼓吹、骑吹、短萧铙歌等。 10.鼓吹乐 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 一.名词解释 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 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 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 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 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 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 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 民乐的改革。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 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 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 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1938年夏作于延安。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 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院长蔡元 培教授兼教务主任萧友梅。1929年7月停办,后改组为“国 立音乐专科学校”两所学校尤其前后的连续性,但在体制, 组织结构,师生情况上有显著变化。国立音专在办学10年左 右期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如贺绿汀、 周小燕等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音乐史期末试卷

中国音乐史期末试卷 中国音乐史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20分):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指的是先秦民间歌唱家( )。 A 秦青 B 韩娥 C念奴 D 何满子 2、我国古代生律法“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 ) A(《吕氏春秋》 B.《管子?地员篇》 C. 《乐记》 D.《乐府要录》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音乐机构是( )。 A大司乐 B乐府 C教坊 D大乐署 4、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谱是琴曲( )的乐谱。 A《碣石调?幽兰》B《高山流水》 C《酒狂》 D《文王操》 5、汉代乐府是( )。 A练习法曲的机构( B(娱乐场所 C(宫廷音乐机构 D(演出场所 6、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的是( )。 A李龟年 B王麻奴 C李延年 D师旷 7、下列传奇哪一个是汤显祖的作品( )。 A《拜月亭》 B《白兔记》 C《紫钗记》 D《琵琶记》 8、下列作品中李叔同作曲的是( )。 A 《何日醒》 B 《送别》 C 《女革命军》 D 《勉女权》 9、1927年,( )于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 A 萧友梅 B 黄自 C 黎锦晖 D冼星海 10、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 《解放区的天》 B 《旗正飘飘》 C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D 《咱们工人有力量》 二.填空题(25分): 1、原始时期的古乐舞主要有《弹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六代乐舞”是指《云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二律又称作十二律吕,包括六律、六吕。在这十二律里“林钟”属于 _________。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歌舞戏有、、等。 5、“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邯郸记》、《南轲记》和__________。 6、宋代出现的专门的表演场所称为。 7、我国乐律学各个朝代均有新的发明与发展,其中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中的古代 生律法是 ,而最终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问题的生律法是发 明的。 8、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 9、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是创办的。 10、赵元任的主要歌曲作品有、、等。 11、《我住长江头》的曲作者是。 12、《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他的曲作者是。 三、名词解释(20分): 1、曲子: 2、《神奇秘谱》 3、《溪山琴况》 4、刘天华: 5、黄自: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中音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 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以卖唱奏乐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 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因此。音研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 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 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为院长。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李叔 同的学生。“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 (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上)考试复习重点 1.骨笛 河南舞阳县贾湖村“骨笛”。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大司乐 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重要职能:音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目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达到“礼乐治国”。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音乐表演职能。 3.伯牙 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 4、《楚辞》 南方民歌大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卜居》《渔夫》 《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工整理而成。有浓重的巫风色彩及浪漫色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结尾采用了“乱”的手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一般用于音乐结尾的地方,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5.老子的音乐思想 题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反对一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一种虚无主义音乐观。 6.《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大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面,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大曲。规模宏大,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拍:表示乐曲段落

全曲共十八段,音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表现了蔡文姬远嫁匈奴,思念故土,以后又惜别幼子的痛苦心情。 8.《梅花三弄》 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音乐中一种曲式手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文字谱 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碣石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文字谱。 10.《碣石调幽兰》 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一存留的文字谱。 为唐人手抄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南朝梁丘明所传。 从该琴谱可以看出,当时的古琴不仅具备了七弦十三徵的形制,且记谱法也是相当精细。 乐曲共分四段,分两组。应用加花变奏等手法做多次反复,乐曲表现了空谷幽兰与世无争的品

中西音乐史题目

中音史 1.我国音乐文化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2.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的有哪些? 3.什么叫八音 4.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7.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9.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11.《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12.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13.什么是大曲和法曲?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4.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他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15.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么的两种音乐形式? 16.曲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17.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 18.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 19.宋元时期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20.唐、宋、元各时期主要的音乐论著有哪些? 21.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声腔和剧种有哪些? 22.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如何? 23.明清时期有哪些珍贵和有价值的曲谱流传至今? 24.全国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奚谷山琴况》是由谁撰写的? 25.中国古代主要有哪几种记谱法? 26.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西曲艺术家?他们对当时的西曲发展产 生过什么影响? 27.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28.广东音乐史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她的发展过程中有那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29.新音乐一词的含义,所指,发展脉络,特点。 30.学堂乐歌的产生,其内容和创作方法。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代表性的音乐家 和乐歌作品。 3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的时间地点,谁为她的创建做出的贡献? 32.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那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各有哪些作品 及著作? 33.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4.《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作品,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35.20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 方式又是怎样的? 36.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 是谁?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9.嵇康:字叔夜。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 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14.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民间无伴奏的民谣(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相和歌)15.鼓吹乐:秦汉时的名并发展起来,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16.清商乐: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三国,设立清商署,专门管理清商乐。清商乐形式结构与相和诸曲略同,宫调系统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 17.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有丝竹、钟鼓伴奏。包括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18.京房六十律:汉代京房提出六十律理论。在三分损益法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间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 19.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中音史

一,填空题 1,京房解决了钟吕还原黄钟的问题。 2,鼓吹乐可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萧饶歌四类。 3,相和歌的发展阶段: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 4,“中华美育会”是由1919年上海专科师范学院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学为宗旨的新式音乐社团。 5,1938年鲁迅艺术学校始建于延安,有吴玉章为院长。 6,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分别为:《↗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7,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期成为百戏(又名角抵戏),隋唐时期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别歌舞,杂剧,才改成为杂剧。 8,诸宫调作品中较有名的是晋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刘志远诸宫调》;元代王柏成《天宝遗事》 9,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的代表曲目:大面,踏谣娘。 10,赵元任的大型合唱曲《海韵》。 11,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代表作曲家有:聂耳,冼星海,任光,张曙。 12,黄自创作的《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清唱剧,第一部交响乐《怀旧》。 13,“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 14,“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是由青主作曲。 15,明代四大声腔:海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6,戏剧按结构可分为:板腔体,曲牌体。 二,名词解释 1,张曙:在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时参加“南国社”,后入国立音专师范科主修音乐,1933年参与组织“苏联之友社”1937年在长沙,武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工作,代表作有《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洪波曲》等。 2,沈心工:①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②曾赴日本留学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了“音乐见此所”③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重编学校歌唱集》和《心工唱歌集》等④他的乐歌创作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铁匠》《竹马》等广为流传。3,李叔同:①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②在本曾与曾孝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青柳社”③1906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④其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早秋》三首较著名,又以《春游》一首最为突出。 4,任光:早年留法学习钢琴整音技术及作曲,三十年代初参加左翼运动,在左翼音乐的传播中起了巨大作用。1934年为影片《渔光曲》所作主题曲,以后又有《抗敌歌》、《大地行军歌》《月光》等电影歌曲,以及歌剧《洪波曲》等,《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新四军东进曲》等抗日歌曲。1940年参加新四军,翌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5,《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大型清唱剧,其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洪昇的传奇《长生殿》。 6,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7年11月27日成立,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办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8年秋,设预科,本科,专修科等。专业有理论作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汪伪政权接管,改为国立上海音乐学院,新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