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优质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知道民主共和的特点,认识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
2.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解读材料、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1.认识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功绩。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目标导学等模式,有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程序设计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导入新课: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1925年蔡元培先生为哀悼一位伟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大家能猜出他哀悼的是谁吗?(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的孙中山离开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后人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望。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和感悟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二教学过程一、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1.武昌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
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武昌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
武昌起义发生于何时?打响第一枪的人是谁?(学生答):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什么政府?实行何种政体?(学生答):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指汉、满、蒙、回、藏五族)”。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1.了解辛亥革命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条件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条件:(1)经济、阶级: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组织、思想:孙中山成立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并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3)实践: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4)群众: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历程1.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3)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失败: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意义(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班级:姓名:学号:第13课辛亥革命——近代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探索一、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重点: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了解三民主义基本内容;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知识点突破】辩证分析三民主义;【能力突破】根据材料组织历史语言,得出结论的能力。
辩证理解教材信息和具体题目之间的差异。
三、基础知识自检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2.辛亥革命产生的条件:(时间定位,推条件)①经济基础:②政治基础:③思想基础:3、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哪部分是核心?)——民族革命 (内涵:反对少数满人专利)——政治革命(内涵:反对君主一人专利)——社会革命(内涵:反对少数富人专利)4、武昌起义的时间:5.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定都地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确立的政治体制;实行制。
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知识提升】依据材料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意识形态从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抨击,民主共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与趋势。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从此,谁想在中国实行帝制,谁就会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学习方法】运用史料研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概念解读】(1)近代化的含义: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2)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学习过程】★预习巩固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赴后继,在辛亥革命前中国各阶级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地主阶级(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一、风雨欲来——革命准备1、兴中会时间:地点:性质: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性质:3、一系列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圆梦——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三、铸就民国——中华民国成立1、时间:;2、地点:;3、国旗:;4、采用公历,民国纪年四、民主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2、性质:3、基本内容:4、直接目的:5、历史意义: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史料研习、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史料1: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
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辨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史料2: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
第13课辛亥革命(自学案)
【课标要求】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高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知识梳理】
一、武昌起义
1、背景:(划在书上)
(1)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①主要内容: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学说。
②代表人物:、、
③重要阵地:、
(2)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①兴中会:1894年在建立。
②其他革命团体:、
年月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中华民国成立
1、概况: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背景:(划在书上)
(2)过程:1912年2月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功绩:(划在书上)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分析探究】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失败?
【知识拓展】
1、区别: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以及武装斗争等等,是指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就是指发生在农历辛亥年1911年的那次武装斗争,也就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成功了,而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2、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达到顶峰。
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复习内容: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意义复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复习难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自主习一、酝酿和爆发1酝酿: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了________,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__________》上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其核心是__________。
2爆发:__________年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独立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高潮: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__________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春,颁布了《______________》,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结局:1912年2月______帝退位,清王朝结束。
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2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革命3功绩:推翻清王朝,结束______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4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_____________的任务。
5失败原因: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第13课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条件(1)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②重要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③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3)组织①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②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其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军事①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
②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性质及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和条件①袁世凯的两面手段: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的支持: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过程①在袁世凯的逼迫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写人:温红利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问题导学】1.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_____、____学说。
(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学习要求:1、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性质、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3、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4、树立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预习指导(在预习结束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梳理,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本课内容)(一)、辛亥革命的含义广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运动。
其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狭义:因革命高潮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因此把这次革命运动称作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并付诸实践。
但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改革,都因清政府的顽固不化而均遭失败。
只有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华民族才能得救。
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一批民族工业。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搜刮巨额赔款,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遂使中国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的机会,从1895年至1898年,各省商贾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0多个,涌现出大批实业家。
阅读教材P62-63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
(从清政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经济基础,革命党人的准备(组织上、思想上、军事上)等方面总结)民族危机:列强以华制华、加紧资本输出清政府统治:扶助清王朝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先后被镇压,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矛盾趋于合流。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
2、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
3、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难点)4、认识辛亥革命存在的局限性,体会中国近代求民主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合作探究】一、革命的酝酿浏览课本第一目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材料1:材料2: 1901年,清廷开始最后十年的改革。
(“新政”和“预备立宪”能否挽救中国?)“新政”的主要内容有: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
但在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放抗。
从1905年起,清政府开始所谓“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1911年,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彻底暴露。
材料3: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材料4:材料6: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简表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
1907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
1908年,同盟会策划了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二、革命的过程1、辛亥革命大事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______为都督。
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2、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这种敢于牺牲自我、用于此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难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地位二教材助读读书第一遍,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第二遍,完成点金训练基础知识填空;第三遍,明确重难点,完成探究案。
导学案完成要求书写规范工整。
课前预习:知识再现(见点金训练P32)由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评分(0、1、2、3分)三、课前、课堂探究案(小组长在课前一天收交给科任教师批改)探究问题一:材料一:1895-1911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190l-1911 340 5600 31 510材料三:甲午年,打下败阵;庚子年,惨遭杀伤。
割去地,万古不返;所赔款,永世难偿。
东三省,又将割献;法国兵,又到南方。
因通商,民穷财尽;失矿权,莫保糟糠。
办教案,人命如草;修铁路,人扼我吭。
——陈天华《猛回头》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回答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探究问题二: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导致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江泽民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和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都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失败。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给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什么影响?探究问题三:材料一: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是一次成功的革命;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辛亥革命》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
【教学重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教训是: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是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那么当时除了农民阶级,中国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全称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那么资产阶级为民主革命又做了哪些努力呢?他们的斗争史否能讲中国的革命引向成功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0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概念:广义: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一、武昌起义(一)阅读材料与教材,归纳辛亥革命的背景。
1.革命的原因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大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绞杀于血泊之中。
《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是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材料二:1901年开始,清政府宣布“新政”。
内容:①编练新军,淘汰绿营;②废科举,新学校,派遣留学生;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④整顿官制……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特别是新军后来大部分被革命党所掌控,成为反清的主力(这是清政府所意料不到的),但是新政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也激化了阶级矛盾……为了巩固统治,阻止革命,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设责任内阁(13名阁员中,满清贵族占7人)时人称之为“骗局”,使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使一部分投向革命),皇族内阁集权,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引起了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到空前的境地……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辛亥革命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五、过程自主学习一、辛亥革命爆发1、历史条件①②③④⑤2、爆发二、辛亥革命的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1、原因①②③④⑤2、过程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探究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材料1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学生回答:略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
2、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
3、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难点)
4、认识辛亥革命存在的局限性,体会中国近代求民主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概念】。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革命原起
1. 【合作探究】:
浏览课本第一目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必要性
(为什么一定要革命)
可能性
(革命具备哪些基础和准备)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准备:
偶然性(加速革命爆发的有利
时机)
材料1: 1901年,清廷开始最后十年的改革。
(“新政”和“预备立宪”能否挽救中国?)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
但在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放抗。
从1905年起,清政府开始所谓“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1911年,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彻底暴露。
材料2:
材料3: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
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
材料4:
材料5: 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简表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5年 同盟会 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孙中山、黄兴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材料6: 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
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
1907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
1908年,同盟会策划了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2.【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发布“罪己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并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这幅漫画《时局图》最早发表于1898年,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团体和政党的区别。
团体是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娱乐而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
的一群人。
为达成特定目标/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其彼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
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他们之间的区别有两个方面,革命团体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但没阶级性。
政党是又阶级性的。
政党的有很明确的
组织,成员,章程但团体不一定有。
正方: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二、走向共和
【合作探究】:分组合作,完成探究问题
请阅读材料试填下表,并归纳《临时约法》的作用。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三章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百年辛亥
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一话题进行辩论。
(全班分正反两方,双方轮流发言。
辩论时须首先表明观点,并结合以下材料、课本及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做到“论从史出”。
)
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料3: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4: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5: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
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材料6: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至。
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7:
鲁迅的《祝福》通过祥林嫂,揭示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小说《阿Q 》 中写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未庄的人)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在小说《药》中写到了这样一个情节:革命党人夏瑜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清政府杀害时,许多群众驻足围观,竟没有一人表示同情,而郐子手用蘸 有夏瑜鲜血的馒头 叫卖,被贫苦的化 老栓买来为儿子治 痨病(即肺结核)。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封建王朝 主权 皇帝 民权 无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内阁 为皇帝服务 性质
封建专制
反方: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