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38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
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
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一、晕厥分类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
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
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
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
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
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晕厥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能自行恢复。
由于其病因多样,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018 年,中国的专家们就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达成了重要的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
晕厥的发生往往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惊恐和担忧。
它可能在各种情况下出现,比如长时间站立、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毫无预兆地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意识丧失迅速发生,持续时间较短,恢复后一般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状,但可能会因摔倒而导致身体受伤。
要准确诊断晕厥,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这包括晕厥发生的时间、地点、诱因、前驱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以及恢复后的感觉等。
例如,有的患者在晕厥前可能会感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有的则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预兆。
此外,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以及近期的用药情况也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在晕厥的诊断中同样不可或缺。
测量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神经系统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
比如,心脏听诊时如果发现异常的心音或杂音,可能提示心脏结构存在异常;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肢体肌力或感觉的异常,可能指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晕厥。
辅助检查对于明确晕厥的病因起着关键作用。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它可以帮助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监测患者 24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疾病、心肌肥厚等。
对于怀疑存在脑血管问题的患者,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诊断。
在晕厥的病因中,心源性晕厥是最为凶险的一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及严重的心脏结构异常,如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等。
这类晕厥往往预示着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另一类常见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重磅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约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
眩晕可由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也可以由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中毒、内分泌疾病及心理疾病引起,它涉及多个学科,患者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并伴有明显的恐惧感,而就诊于急诊。
本文从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及精神心理性眩晕三方面介绍其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基本诊治原则,旨在使急诊医生能够鉴别眩晕的病因,并及时准确地进行有效处理或转诊相关亚专科,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眩晕的分类及处理原则周围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外周性)眩晕是指由于前庭神经末梢感受器(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节病变引发的眩晕,一般认为,是在前庭神经核团以下的前庭通路病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常见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少见疾病包括和中耳病变相关的疾病。
常见外周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病史中患者出现短暂的、有头位方向性变动相关的眩晕,伴有眼球震颤。
通过特殊的位置性试验检查,可以发现特异性眼球震颤,通过特异性手法复位治疗,大多患者眩晕和眼球震颤消失。
大多无耳聋、耳鸣症状。
(2)梅尼埃病。
病史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四联症表现,大多单耳发病,排除其他眩晕疾病后,镇静、利尿等药物治疗有效。
(3)前庭神经炎。
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发作性眩晕症状重,有时伴有剧烈眼球震颤;具有自限性,激素治疗有效,建议康复训练,不建议抗病毒药物治疗。
(4)中耳相关的疾病。
中耳炎:(1)分泌性中耳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航空史,伴有耳聋、耳鸣、耳痛,检查发现中耳积液;(2)化脓性中耳炎,有反复患耳流脓病史,检查发现患耳鼓膜穿孔或外耳道、鼓室内有脓性分泌物,合并迷路瘘管、迷路炎、乳突炎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
ESC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六项更新要点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8)8月2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
会议针对《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全方位更新,制定了用于患者危险分层的全新方案。
其中,在晕厥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就晕厥的初步评估、完整诊断流程进行了阐述,以解决晕厥是否由致死性心血管病引起等问题。
新版指南推荐针对意识丧失进行家庭视频记录,并对急诊室中的晕厥患者分层进行了规范。
针对反射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原性晕厥,新版指南修改了物理反压动作、导管消融等方案的推荐水平。
此外,新版指南推荐了植入式循环记录系统,用于低猝死风险晕厥患者的临床事件记录。
具体更新内容如下:更新1·晕厥初步评估:视频记录ESC 2018 MUNICH针对可疑的非晕厥性短暂性意识丧失,新版指南建议进行视频记录。
其中,IIa类推荐,C级证据的方案为:对于自发意识丧失进行家庭视频记录,医务人员需鼓励患者及家属视频记录自发事件。
IIb类证据、C级推荐的方案为:在倾斜试验的基础上增加视频记录,提高诱发意识丧失的临床观察可信度。
更新2·急诊室中的晕厥诊治及诊断流程ESC 2018 MUNICH1)仅有反射性或体位性晕厥的低危症状者可直接离开急诊室,若症状复发则门诊就诊;2)有任何需要强化诊断的高危临床症状者,不应离开急诊室,需进入急诊室或医院的晕厥留观室,此后住院进一步诊治;3)非高危或低危患者,不应离开急诊室,需进入晕厥留观室观察,此后门诊随诊。
更新3·晕厥的特殊评估ESC 2018 MUNICH所有病例均应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评估。
特殊病例下需补充超声心动图、院内监护、倾斜试验、血气分析等检查。
此外,新版指南就原因不明的晕厥诊断进行了更新:1)反复发作的严重的原因不明的晕厥,若符合下列三项则持续性心电监护:临床表现或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短时间内复发晕厥可能性高;患者可能从特定治疗中受益;2)存在不明原因晕厥且双束支传导阻滞或疑似心动过速的患者,建议心脏电生理(EPS)检查。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摘要"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
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研讨而制定。
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
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
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经反复研讨而制定。
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
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4]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2) : 96-10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2.006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3]、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4]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5]。
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一)定义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
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