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信息筛选与整合
- 格式:ppt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47
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目录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达是关键。
信息类阅读试题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可以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可以在主观试题中出现。
试题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考点的试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简答试题中,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概括信息筛选整合信息实战技法整合信息题型一概括内容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往往考查对“重要概念”内涵、属性和外延的理解。
此类题的阅读材料多为科普文。
【教材实例】阅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13课《宇宙的边疆》,从宇宙、行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
【关联高考】[解析]下定义时应注意其“类属”和“特征”。
首先应明确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学科。
然后根据材料梳理出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时代等要素,将其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语。
回答本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其与“沿革地理”混淆。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题型04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客观选择题综观近三年的全国卷,我们发现,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命题思想:命题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种能力。
特别是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多样,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通过多元阅读、区间分析、综合归纳,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且有一定的难度。
②选材风格: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由2-4则非连续性、相对独立但又围绕同一话题或主题的材料构成,总字数为1100-1500字,其中可能包括一则图表材料。
选材多来源于新闻、报告、论文、科普文章,紧扣社会生活热点,突出时代性,如新能源、人工智能、城市化、信息经济、文化遗产保护、医疗养老、深度扶贫等方面,这些材料具有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
③考查重点:考查重点多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等。
④题目设置: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两道四选一式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问答题;客观题每题3分,主观题6分,总分值为12分。
近三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
阅读文本由围绕同一话题而互有关联的多则材料(包括文字和图表)组成。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意,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较材料异同,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包括:传记、访谈、新闻类、调查报告,科普文等精细筛选,细心比对,精准判断选择题[选择题] 实用类文本两道选择题是得分的“基本盘”。
只要细心阅读,精细筛选,方法得当,拿下这两题很容易。
传记传记类文本阅读一、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怎样筛选并整合议论类和实用类文本的信息一、问题描述怎样筛选和整合议论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中信息?二、复习范围从信息论角度看,不管是议论类还是实用类文本,都是信息的组合。
进入试卷的议论类和实用类文本,不仅指原文作品本身,还应该包括命题者编写的注释、导语和题干。
为了命题需要,改编者把文本中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用的信息(适合试题答案要求的),一类是无用信息(干扰阅读答题的迷惑信息)。
1. 什么是议论类文本的信息议论类文本中的信息主要指体现论点的论证语句信息和证明论点的论据信息,以及连接两者的“论证”信息。
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阅读议论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都需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2. 什么是实用类文本的信息“文中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情报;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和结论;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就高考实用类文本而言,这些信息往往表现为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都需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总之,“文中的信息”,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筛选就是提取有效信息、删除无用信息。
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甚至是零碎的,就需要对其加工处理,使之完整、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它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鉴赏评价还是探究,必须以此为前提。
三、方法指引1.筛选并整合议论类文本信息的具体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实用类文本一般包括人物传记、新闻、报告、科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文本意识:命题者依据原文拟题目,我们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我们必须注意。
二、问题意识: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三、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
如果一道题 2 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
如果是 4 分或 6 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 2 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亲们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
五、术语意识:要用术语作答。
传记阅读 3 注意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传记解题 4 原则(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实用类文本阅读整理技巧实用类文本阅读整理技巧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整理了新闻、访谈、传记、调查报告、科普类阅读的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新闻类文本阅读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一)新闻的文体特征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主标题:挑选整合信息的适用方法副标题:高效解题时每一个考生的梦想,那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解题的操作方法吧。
重点词:挑选整合,操作方法难度: 3重要程度: 4内容:【基本考点】能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言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
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挑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而后再进行归纳、综合、归纳、提炼,形成简短而正确的答案。
基本考点指向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名词看法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看法生发的信息或包含看法的关键语句。
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看法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此中包含表现看法和语句内容的若干重点(形成的条件、原由或有关要素)。
三是从文章要旨、作者写作企图、看法和感情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找寻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许是按供给的例句去找寻同类的语句。
四是抓住寓意委婉的句子或在构造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变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详细化和明亮化。
如何提升挑选和提守信息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科学、正确的操作方法:①去粗取精。
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掌握的基础上,紧扣资猜中重点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重点词、中心句;关于没有显然中心句的语段,要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容方面的“公因式”;对表达委婉的文章,要宏观全文,剖析“潜台词”,联系要旨,归纳重点。
在这个方法里有两个基本重点: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包围圈,将眼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如何切“块”?能够依照写作的角度切“块” ,也能够依照内容上的重点词切“块”,还能够依照语句上的联接词( 关系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 ) 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而后再提炼归纳。
②点面联合。
有时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其实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散布在全文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一定对全文进行整体掌握,点面联合,逐个摘取,防止遗漏。
微专题十 筛选并整合实用类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一、读一读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
如何进行筛选整合呢?请看下表: 答题注意点审题 审明题目要求,对一些题目中出现的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或短语要理解透彻。
分段(层) ①要注意段内问题指向内容的层次划分,这种层次划分主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可以借助于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等)、词语标志(如“首先……其次……”等)来进行;②要注意筛选每层意思的中心句,排除干扰,提取核心信息;③要注意层次内容概括的高度凝练性。
筛选 在原文中找到相关段落或语句(可能不止一处),并筛选出关键信息;尤其要注意题干中的语句(或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找准问题指向的有效信息。
题目引了原文语句,要注意在该语句前后几个段落搜索信息,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在全文仔细寻找该问题的相应信息区域,尽力把问题的要点回答完满。
提取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些句子,要紧扣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语句、中心词。
整合 有些信息较含蓄委婉,要对原句深透理解,将平实的或比喻性的语言用凝练、具体、明确的语句整合概括出来。
要对作品或重要语句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
改造分条整理,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取干去枝,摘录整合)。
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沈伟光①20世纪是历史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人类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明了大规模摧毁物质和生命的手段和方法。
今天,正在到来的信息战,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而且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使战争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和盖然性更大了。
因此,充分研究信息战,揭示其破坏性、危害性,遏制信息战的实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军事的历史使命。
②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信息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者一般是根据文脉命题的,把握了全文脉络结构,读文章就有了最重要的基础。
例(2020年元调)小说的语言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
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②张岱写两个老者去逛一处园林,一老者说:“真是蓬菜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
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
③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
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大学生也未必那样讲话。
①不单是对话,叙述、描写的语官,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⑤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オ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
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
”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⑥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
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
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已的感受。
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
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
写景,就是写人。
⑦我曾经坐火车经过张家口坝上草原,有几里地,开满了手掌大的蓝色的马兰花,我觉得真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后来写一个孩子坐牛车通过这片地,本是顺理成章,可以写成:他觉得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但是我不能这样写,因为这个孩子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没有念过书,在他的语里没有“童话”这样的概念。
我只能写:他好像在一个梦里。
○8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感情,决定一篇小说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