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3
各朝代的历史时代特征考试时题⽬考查到哪⼀⽅⾯的内容,都能条件反射似的准确完整的默写出,失误率为零!下⾯给⼤家分享⼀些关于各朝代的历史时代特征,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夏、商、西周(1)政治: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实⾏内外服制度;西周实⾏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扩⼤了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统治。
(2)经济:①农业:耕作⽅式:⼑耕⽕种、⼤规模的简单协作,⼟地制度: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制(井⽥制)。
) ②⼿⼯业、商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丝织技艺发展迅速商朝时职业商⼈和最早的货币产⽣。
西周时期⼯商业为官府垄断(⼯商⾷官)。
(3)⽂化:商朝的甲⾻⽂已是较为成熟的⽂字。
2、春秋战国(东周)(1)政治:春秋战国社会⼤变⾰时期,由奴⾪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各国变法图强,⼠⼈阶层兴起。
(2)经济:①农业:铁犁⽜耕出现,⽣产⼒发展;井⽥制⽡解,封建⼟地私有制出现,⼩农经济产⽣,租佃关系产⽣。
②⼿⼯业: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官商垄断被打破,出现私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
(3)⽂化:①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教育:学在官府的局⾯被打破,私学兴起。
③⽂学: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学形式(《诗经》、楚辞);④科技:天⽂学、数学、医学成就显著。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是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1)①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列割据,建⽴了统⼀的多民族国家。
②秦朝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实⾏三公九卿制、地⽅废分封,⾏郡县,秦律、选官制度,崇尚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的变革和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政治动荡、文化繁荣和战争频发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的重要阶段,大约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五个多世纪。
这个时期的起始点是周朝东部的东周国被灭亡,终结点是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皇朝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诸侯国的割据和世袭制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削弱,形成了一种多国并存、争霸纷争的局面。
二、政治动荡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着战争和争斗。
这是因为各个诸侯国追求自己的利益,争夺领土和资源,使得战争成为家常便饭。
同时,各个诸侯国内部也在进行权力的争夺,国君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斗争关系。
这种政治动荡和战争频发的情况,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秦朝的崛起。
三、文化繁荣尽管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使得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如孔子、庄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和兵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对中国古代的战争史留下了重要的贡献。
四、战争频发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发的一个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进行了众多的战争。
这些战争中,有些是小规模的边界冲突,也有些是大规模的国家间战争。
战争频发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技术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文化繁荣和战争频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但也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契机。
对于我们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总括】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世袭王朝,标志着已经产生。
西周实行和结合的制度。
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1、夏朝和商朝年,(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夏朝最高统治者通过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制度地区:目的:对象:①分封制权力:义务:①②③特点:影响:目的:②宗法制含义:是用父亲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特点:3、夏商西周的经济①农业: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一切土地属于商周时期,出现了农具,但由于它们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和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②手工业:此时的手工业以为代表,如、、此时的手工业属于手工业。
③商业:商朝人以善于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商周时期,对商业的政策是。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政治: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遭到破坏,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他们为了争夺和,进行战争。
2、战国时期的政治: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号,纷纷。
一些诸侯国为了,纷纷变法,力图通过来统一天下。
3、秦国的统一战争:秦国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先后灭掉、、、、、六国,年,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秦朝。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①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耕作方法:③水利工程:④土地制度:此时,遭到破坏,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缺点:、2、手工业①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主要分为和。
②民间手工业:分为和。
前者以业为代表,其产品主要用来和。
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
后者的产品主要用于。
3、商业①商业发展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当时的措施: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春秋时期的思想①老子(道家):著有。
他主张:、、②孔子(儒家):A、他主张“仁”。
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强调统治者要B、还主张,希望恢复,使社会能够C、在教育上,他首创,主张,打破了D、在文化方面的贡献: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出现的背景A、B、C、D、②内容3、科学技术①世界上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各国相互争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变革,而这些政治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问题的探讨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之鼻祖”,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礼治、民主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体制。
他提倡礼治,认为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此外,孔子还提倡民主,认为百姓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治国,认为唯有强化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还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如重视奖罚、实行宽严相济等。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去除权力、权利、阶级,以达到社会和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思想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
五、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工等核心理念,提倡以兼爱为宗旨,反对战争,强调劳动的价值。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封建社会中“仁政治国”、反“非攻”等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和社会结构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以诸侯分裂、城邦割据为主,而且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形成了“兵戈之邦”的局面。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可以说春秋时期的地缘政治结构已失去了稳定,兵戈之势也日益加强,各国都希望能够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最终达到垄断全国的目的。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变革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人们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
传统的礼教思想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期的政治实际,社会结构也出现了深层次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不同于传统的礼教思想,它侧重于实际生活,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及政治上的权利和义务。
2. 儒家思想的政治意义与传统的礼教思想相比,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要更大。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这一理念,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对个人、家庭有影响,而且对政治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的修养和尊重社会公义,认为国家要有民族自信,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 社会变革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的恶性争斗,导致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以前有专制王朝管辖的社会大体分裂成以各个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家。
各个国家都在试图来扩大自己的地盘,这就导致了一些城市的繁盛和一些城市的凋敝。
这一时期的这些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转型。
2. 社会结构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比起以前要复杂得多,主要分为市民、平民、奴隶和贵族四个群体。
这些群体之间,有相对独立的造成,不同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的群体之间也具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
夏:世袭制,出现公共权力
商:内服外服制商王对附属国有一定的控制力.
附属国对商王尽一定的义务.
对象:同姓亲族、姻亲、先代贵族、功臣
周西周 A.分封制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封邦建国)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作用:扩大统治区域,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封建社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目的:解决后代子孙继承上的问题
B.宗法制关系:(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积极:将国与家联系在一起,防止内乱,团结亲族.
消极:具有不稳定性,时间推移血缘疏远不利于统治.
C.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统治.
东周:春秋战国(社会动荡,大变革时期)
背景:(1)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瓦解.
(3)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4)士阶级壮大.。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心:中心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旧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协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斗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起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独创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
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不仅不服从“天子”的命令,有的甚至侵夺王室的土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界限被打破了,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变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以秦、晋、齐、楚、越等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故争此起彼伏,最后形成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局面,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由秦兼并了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
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疆土的扩大和民族大融合。
夏商周三代分别是由夏族、夷族、戎狄族入主中原而成为天下“共主”的,因夏族影响较大,自称为“诸夏”,将远地异族称为蛮、夷、戎、狄。
异族与天子之国之间只是一般的羁属关系,因此,当时的活动面积实际上只限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几省。
春秋战国时期,蛮、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渐成为诸夏的一分子,形成“华夏民族”,中国的疆域也扩大为北到燕代、东至海隅、西及甘陇、南达岭南,涉及现在的十几个省区,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活动的疆土面积。
第二,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显著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生产者生产经验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农本学派。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生活必需品,活跃了商品经济,出现“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
必有百金之贾”①的现象,货币成为普遍的流通物;同时,与农工商业发达有关的交通道路得到了开辟,以经济为重点的都市开始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