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中国饮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的魅力源于其历史、地理、气候等多个方面。
中国各个地域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呈现出浓郁的区域特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北方饮食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所以北方饮食以面食为主,如包子、饺子、面条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北饺子是北方饮食的代表。
但其实,每个省份的面食各有不同,如山东的烟台炸海鲜饺、河北的烙饼、宁夏的油泼面等。
此外,北京烤鸭、内蒙古的烤羊肉等也是北方地区的特色美食。
南方饮食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饮食以米饭为主,如广东的煲仔饭、江苏的松鼠桂鱼、浙江的叫花鸡等。
此外,南方的茶餐厅文化也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如港式点心、广东早茶等。
西南饮食西南地区的气候多雨,而且地形多山,因此当地的饮食以辛辣为主,如四川的火锅、重庆的小面、云南的过桥米线等。
此外,这个地区还有烤鱼、龙抄手等著名美食。
江浙饮食江浙地区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因此当地饮食以海鲜为主,如上海的小笼包、苏州的鱼翅、杭州的西湖醋鱼等。
此外,江苏的爆蟹、浙江的东坡肉等也是代表性的美食。
西北饮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土地肥沃,所以当地的饮食以面食和肉类为主,如陕西的肉夹馍、宁夏的羊肉泡馍、甘肃的牛肉面等。
此外,中国的羊肉串和涮羊肉也源自西北地区。
东北饮食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因此当地的饮食以烤、烩、炖等灶火烹制的菜肴为主,如辽宁的涮肉、吉林的蜜汁大翅膀、黑龙江的锅包肉等。
此外,东北的黄鱼、小鸡炖蘑菇等家常菜也很受欢迎。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值得一试。
当吃遍全国,你也就有了吃饱中国的勇气了!。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一、《中外饮食文化》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开课对象餐饮与治理烹饪与营养酒店治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三)课程性质《中外饮食文化》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餐饮与治理、酒店治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拓展课。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进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和以饮食为基础的风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进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数食事的总和。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极为丰硕,一样能够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对特定群体饮食文化现象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二是对饮食文化现象中某个专门领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进展时期和食物变迁的缘故;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把握中外饮食风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大体情形,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和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五)教学内容绪论、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饮食文化的区域性、中外饮食风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的交流(六)学时数及具体分派学时数:36 学时学时数具体分派(七)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八)考核方式和成绩说明考查课,平常成绩+实践课成绩与期末考查各占一半。
二、教学大纲与各章的大体要求(一)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式饮食文化研究状况[教学重点]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教学要求]对饮食文化的概念有大体了解。
[教学方式]教学法(二)第二章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教学内容]饮食方式饮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的理论探讨[教学重点]饮食文化的进展时期,食物变迁的缘故,饮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的理论。
饮食文化的产生和进展的理论。
[教学要求]把握饮食文化理论的一样知识。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特点这一角度来讲的。
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厉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云:“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
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饮食界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菜已有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菜和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菜的区分。
各区域的饮食都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发展起来。
各个圈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没有绝对的界限,呈现出一定的辐射状和层次性。
二、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1、经济条件局限。
这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
在远古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材。
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这种习俗。
2、地理环境差异。
我国疆域范围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地形,高原、盆地、丘陵、湖泊、海域、江河、山区等等,不同地形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影响着人们饮食风格的形成。
基本上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为分界线,此线以北、以西区域的饮食结构以动物脂肪蛋白质型为主,以南以东区域以植物淀粉型为主。
积年累月,各饮食圈就以各地的食料为基础,发展起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人们的口味也各不相同。
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因此菜肴多偏咸;西部以盐碱性黄土地为主,为平衡生理酸碱度而多喜食醋;蜀湘地带湿气重,因而人多食辣。
3、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
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某些仪式演变出不少食俗。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菜系、烹调方法、调味品使用和饮食习俗等方面。
首先,中国的菜系是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湘菜、鲁菜、苏菜、闽菜、浙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和资源条件,各具特色。
例如,川菜以其麻辣和重口味著称,粤菜以其清淡和创新的烹调方式闻名,湘菜则给人以酸辣和香辣的感觉。
这些不同菜系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表达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食欲。
其次,中国的烹调方法在不同地区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烹饪方法主要有炒、煮、炸、焖、烤、蒸等。
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来处理和表达食材的鲜美。
例如,粤菜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在烹饪过程中尽量保持食材的自然鲜美;川菜善于使用辣椒和各种香料,通过炒、煮、炸等多种烹调方式,营造出麻辣鲜香的风味。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还体现在调味品的使用上。
中国有许多独特的调味品,如豆瓣酱、花椒、五香粉、酱油等。
不同地区在使用调味品时,会根据当地的风味和口味习惯进行调整。
例如,川菜善用豆瓣酱和辣椒调味,使菜肴具有浓重的麻辣口感;粤菜则善于使用鲜酱油和蚝油,使菜肴更加鲜美。
最后,中国的饮食习俗也因地区而异,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例如,广东地区人们喜欢吃早茶和海鲜,有“早茶必须讲究、海鲜必须丰盛”的说法;四川地区以火锅和辣味食品为特色,人们在冬天尤其喜欢吃火锅;而江苏地区人们则喜欢食用汤面和小吃,如有名的阳春面和生煎包。
这些饮食习俗反映了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总结来说,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不同地区的菜系、烹调方法、调味品使用和饮食习俗都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区域性的特点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多元而独特的饮食风味。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文化区又称做文化地理区,每一个饮食文化区可以理解为具有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储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地理区域也常被一些学者称做“文化圈”。
东周时代大约存在“七个文化圈”。
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
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第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城内民众——中华民族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第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由1 2个子属文化圈,即相对独立、彼此依存的次文化区位结构而成;无论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这个母圈,还是各次文化区位的子圈,其饮食文化形态及其内涵,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是有条件的历史存在。
第三,每个子圈显然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其所代表的次文化区位的实际地理闽值同样也是3609的绝对圆形态;事实上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我们也没有作为一个圆形的轨迹来图示;各次文化区位圆周轨迹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以外的部分采取虚线表述,既表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的现实地域分野,同时也表明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文化不受政区地理界限限铷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影响。
第四,各个子暖的相交,表明各相邻次文化区位的文化传播与相互影响、渗透的地域空间交叉关系;邻近子圈的直接交叉和这种交叉的连环链锁,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竹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生命整体。
第五,以不同于其他虚线的特别虚点线标志的素食圈,已不作为一种区位性文化地域空间存在。
第六,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竹作为同心圆同时存在的“中华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较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联结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的全部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姓名:周源学号:08011405指导老师 : 张小强日期:2013年 4月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周源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 1饮食文化概述1.1 饮食文化概念“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 是介于狭义和广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 1 ].总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2 ]。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3 ].1。
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 (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明显,这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的气候和地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以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相比南方较少雨水,因此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如馒头、面条等。
而南方地势低湿,气候湿润,多雨水,使得南方农作物的种植以稻米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盖饭、粥等。
这种不同的主食选择和饮食习惯,正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着各地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
例如,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依靠当地的野味和山珍来补充营养,如四川的野生菌类和山区的野生动物。
而沿海地区则依赖于海产品,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海鲜酱油蒸鱼和福建的海鲜拼盘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烹饪方式也因地理环境而异。
北方地区多以炒、煮、炖等方式烹调食物,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更倾向于清蒸、炒等轻怜烹饪方式,更能凸显食材的鲜美。
再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都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交织,进一步塑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地势崎岖,多山地,大自然条件使得四川人民能够得到丰富的天然调料,因此四川菜以麻、辣为主,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麻辣菜系之一、而江西因为地处亚热带,长江流经,各种水果种类丰富,因此江西菜在川赣菜的基础上翻出了更多的菜品,并且差异较大,以味道清鲜酥脆为特点,与其他地方菜系显得不同。
总之,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中国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气候的差异影响了主食选择,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各地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原因。
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饮食知识,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国饮食民俗、中国饮食礼仪、中国茶饮文化和中国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3.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史略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中国饮食的形成时期;中国饮食的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创新开拓时期2、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中国饮食的形成时期;中国饮食的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创新开拓时期第三章中国饮食原料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我国早期的食物原料;主食的演变与杂粮的引进;中国蔬菜的生长与引进;食物原料的培植与发展2、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早期的食物原料;主食的演变与杂粮的引进;中国蔬菜的生长与引进;食物原料的培植与发展第四章中国菜点烹制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特色;中国菜点工艺经典技法;中国调味技艺基础理论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特色;中国菜点工艺经典技法;中国调味技艺基础理论第五章中国饮食层面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平民饮食文化;富家饮食文化;官府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2、教学重点和难点:平民饮食文化;富家饮食文化;官府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第六章中国地域饮食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北方饮食文化;南方饮食文化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北方饮食文化;南方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国民族饮食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华北、东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南少数民族食俗;中南、东南少数民族食俗2、教学重点和难点:华北、东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南少数民族食俗;中南、东南少数民族食俗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日常食俗;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宗教饮食风俗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日常食俗;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宗教饮食风俗第九章中国筵宴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筵宴的历史发展;中国历史上的筵宴名品;中国筵宴艺术与技术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筵宴的历史发展;中国历史上的筵宴名品;中国筵宴艺术与技术第十章中国饮食器具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中国的饮食器具;美器与美食的搭配2、教学重点和难点: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中国的饮食器具;美器与美食的搭配第十一章中国茶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具与茶艺;中国名茶;茶与文学艺术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具与茶艺;中国名茶;茶与文学艺术第十二章中国酒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酒具与酒礼;中国名酒;酒与文学艺术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酒具与酒礼;中国名酒;酒与文学艺术4.教学实施建议(1)每位主讲教师每次上课必须有教案,并认真备课。
【1】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2】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3】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文化圈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的人种学家格雷布纳提出,此后,在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术领域被广泛认可与运用。
根据中国客观纯在的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用“饮食文化圈”的概念反映和表达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属性的特征,可以叫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历史、地域、习俗在中国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相同饮食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共同生息相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地理单元。
【4】二、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类型按照赵荣光的观点,中国饮食文化从17——18世纪,形成了12各饮食文化圈。
分别是:1.东北饮食文化圈2.京津饮食文化圈3.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4.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5.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6.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7.中北饮食文化圈8.西北饮食文化圈9.西南饮食文化圈10.东南饮食文化圈11.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12.素食文化圈【5】这种划分的依据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程以及各区域饮食特征及习俗,但其中所牵涉到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从了解饮食文化知识的角度上说,划分中国饮食文化圈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
【也有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圈可以只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和西北饮食文化区。
】【6】三、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经济的发展对饮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中国西部游牧民族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其中除了历史地理气候等的影响之外,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新疆的传统宗教是伊斯兰教,内蒙的宗教主流是萨满教,而青藏高原的宗教是佛教。
【7】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8】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今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三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内容《饮食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选修课,属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即以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备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
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言1.1 饮食文化的概念1.2 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1.3 饮食文化研究状况要求:对饮食文化的概念有基本了解第二章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2.1 饮食方式2.2 饮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探讨要求: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一般知识。
第三章饮食文化的区域性3.1 世界饮食的区域性3.2 中国饮食的区域性3.3 通过观看有关影像资料,增进对饮食文化的理解要求:掌握世界饮食文化区域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的划分。
第四章中外饮食民俗4.1 中国饮食民俗4.2 外国饮食民俗要求: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以及外国的饮食习惯;1《饮食文化》教学大纲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饮食习俗。
第五章饮食礼仪5.1 中国饮食礼仪5.2 外国饮食礼仪要求:了解饮食消费行为特点,掌握饮食消费者个性特征与饮食消费行为。
饮食文化中的区域差异咱中国地大物博,这饮食文化那叫一个丰富多彩!不同的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这差异可太有意思啦。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重庆旅游,那可是个火辣辣的城市。
刚下火车,我就被空气中弥漫的火锅香气给勾住了魂儿。
找了一家火锅店,一进门,那热闹的场面就让我感受到了重庆人的热情。
满桌的红油、辣椒和花椒,看得我是又兴奋又有点小紧张。
点了一份经典的九宫格火锅,上菜之后,那毛肚、鸭肠在锅里七上八下,捞出来裹着香油蒜泥,一口下去,麻辣鲜香瞬间在嘴里炸开,额头的汗也跟着冒了出来。
重庆人吃火锅那叫一个豪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边辣得直哈气,一边还不停地往嘴里送,真是过瘾!再说说江南地区,那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曾经在苏州的一家小馆子里,尝到了正宗的苏式面。
面馆不大,但布置得十分精致。
我点了一份焖肉面,面端上来的时候,那精致的摆盘就让我眼前一亮。
一块肥瘦相间的焖肉卧在面条上,旁边是翠绿的青菜和嫩黄的姜丝。
先喝一口汤,那汤头清澈鲜美,带着淡淡的甜味。
细面爽滑劲道,焖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
江南的饮食讲究的就是一个精致和细腻,就像苏州的园林一样,每一处都透着巧思。
东北那旮旯的饮食又是另一种风格。
有一回我去哈尔滨,走进一家东北菜馆,那菜量可真是把我给惊到了。
点了一份锅包肉,端上来的盘子比我的脸都大。
金黄的肉片外酥里嫩,酸酸甜甜的味道特别开胃。
还有那地三鲜,茄子、土豆和青椒在大铁锅里一起翻炒,浓浓的酱香让人食欲大增。
东北人实在,菜的分量足,味道也浓郁,就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
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别具一格。
我在广州的早茶店里,体验了一次慢悠悠的早茶时光。
一桌子的点心,什么虾饺、肠粉、叉烧包,让人眼花缭乱。
虾饺晶莹剔透,里面的虾仁饱满多汁。
肠粉爽滑细腻,配上特制的酱汁,味道好极了。
喝着茶,吃着点心,和朋友聊天,能从早上一直坐到中午,这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真是让人羡慕。
在新疆,烤羊肉串那是绝对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