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运动中强度、密度

[幼儿教育]运动中强度、密度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 在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是非常重要的,对增强学生体质,把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前,体育课评课“心率曲线”、“练习密度”作为一节课优劣的指标。现在,体育课评课“心率曲线”、“练习密度”逐渐隐退出教师的视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尚不全面所引起的困惑使得很多体育老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把本该有一定运动负荷的体育课上成不考虑运动负荷的课,是非常不对的。尽管目前体育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新颖,关注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但忽视了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面。缺乏一定的学练数量,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就很难真正掌握,也就很难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拓展和延伸,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说起。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概念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进行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身体机能所承受的活动量和强度,及其对机体引起的变化。心理负荷是指由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心理机能变化。两种负荷的起伏引起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和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反应,使体质水平逐渐提高。 三、体育课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事运动所消耗能量的大小,常用最大氧摄取量(亦称最大耗氧量)的百分比及每分钟心率能量代谢率来表示。大强度运动时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100%,心率达每分钟150次以上;如初中生 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2、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中小学体育课一般为40分钟,合理运用时间22分钟,那就是:课的密度:22/40×100%=55%,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3、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4、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师优美的示范会吸引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练习中去;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会使运动负荷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一、 关于运动量 1、什么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 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运动总时间×100%。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他因素,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幼儿运动时间和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是否合理,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我们认为低强度运动中幼儿心率为130一150次/分,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150一170次/分,高强度运动心里为170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把握 一、关于运动量 1、什么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 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运动总时间×100%。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他因素,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幼儿运动时间和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是否合理,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我们认为低强度运动中幼儿心率为130一150次/分,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150一170次/分,高强度运动心里为170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课间各项活动占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比例,但从体育教学过程特点和任务出发,学生的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活动应占主要成分,体育教师应力求用最少时间进行组织教学并减少其它不必要休息等时间。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合理的运动负荷,它必须遵守人体的活动规律,是随着身体练习而逐渐加大的。根据专家们的有关研究“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这等于给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定了个标准。这个120—140次/分之间是怎样得来的呢?当然,是通过测量后,计算出来的。目前对于运动负荷的测量,方法很多。用得最多的无疑是对平均心率和练习密度的测量。对于一节课的平均心率来说,它的最高峰应达到多少,要视其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气候而定。体育课密度和负荷的限定质,根据科学鉴定和学生体质情况一般为,13-16岁(初中)平均心率130-150次/分,平均练习密度25-30%。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每节体育课,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

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 综合以上影响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可根据上课的时间负荷的大小,以及出现的高峰来合理进行安排。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比如,特别是上午第四节课要避免安排强度大、持续时间又长的练习和中长跑的测验等,以防出现低血糖而发生昏厥。可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其运动负荷应该是不同的,如新授课,一般练习密度和强度中等;复习课练习密度和强度为中等以上;展示课、总结课一般练习密度中等强度较大;测验课一般练习密度较小而练习强度较大。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在课堂中最常用到检测方法是询问法和观察法。通过询问,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

运动强度的指标是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运动强度的指标是多少 导语:我们会建议大家多运动,但是对于运动的一个强度选择问题不能够盲目,因为要根据你自己的身体情况去决定,,因为如果你的身体情况不允许,而 我们会建议大家多运动,但是对于运动的一个强度选择问题不能够盲目,因为要根据你自己的身体情况去决定,,因为如果你的身体情况不允许,而盲目的去选择那些高强度的运动,可能造成的伤害就更大,所以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运动强度指标,要做到健康的运动。 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之一。常用生理指标表示其量值。如以心率衡量学校体育课运动量的大小,一般认为,120次/分以下的运动量为小;120~150次/分的运动量为中等;150~180次/分或超过180次/分的运动量为大。 运动强度与健身效果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减少抑郁感,从而增强体质。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对健康长寿更有利,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一般来说,超强运动无益于身体健康。生理学家曾进行了两项研究,一是比较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是测定连续运动和间断运动时,血压与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强度和间断运动,均能对健康产生良好影响。因此,专家们提示,每天进行低强度运动,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轻微的运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每天打太极拳30分钟,一个月后即可明显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这种脂蛋白能消除沉积在动脉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有利于防治动脉硬化和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体育课练习密度

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调节与控制 体育课各部分活动时间的分配不能机械的规定出固定的时间比例,应从这节课的教材特点进行预设,以学生的练习时间为课的主要成分,作为体育教师要精讲多练,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力争练习的时间要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密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不但与练习的密度有直接关系,也与强度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体育教师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密度,课的练习密度是否合理,以及活动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安排调节课的密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备好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千万不能为了追求课的密度,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状况,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条件,合理的确定安排各项活动时间,如新授课,教师的指导应多一些,练习的时间少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队列调动。场地教材的布置要便于教学,器材做到一物多用。 3、在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课纪律的同时,又不失对其兴趣的提高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建立在教育目标上的发展,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4、体育教学计划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的目标预设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与原教学方案发生不协调现象时,教师应灵活调整原教学设计方案,力求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当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要严谨充分利用一堂课45分钟,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的内容选择都要根据 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地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 二、突出精讲多练精讲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主动。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 负荷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会直接影响:一是,技术学习的熟练程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提升;二是,生理机能的负荷承载的锻炼程度,即:体质健康;三是,意志力磨练程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运动负荷与三维目标的达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科学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 1.相关的概念再认识 运动负荷简称负荷。广义是指有机体在运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担。分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两种。 生理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负荷给予运动员机体生理上的刺激。通过生理负荷使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机体参与运动竞技的能力。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量”是指完成动作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等;“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大小、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和长度等。量和强度要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要做到适量,以练习者承受得了并有一定的疲劳为度(学术文献数据库)。 运动心理负荷的简称。指运动者在运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一般指运动中的情绪、注意和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其变化强度是否适宜,对运动(包括教学、训练、锻炼)的效果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平接近,争夺激烈的竞技体育比赛中,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 2.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 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是一对从属于运动负荷量的相关因素。在体育课上,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生身体的发展[1]。生理负荷由运动量(次数与组数、时间与距离)和强度(速度与密度、间歇时间、投掷距离和跳跃的高度远度)决定,心理负荷又与外在环境(教师的授课能力和体育器材场地及天气)和运动个体学习状态、意志品质有关(如图1)。教学实践中,心理负荷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也是本文特意在这里提出心理负荷的缘由。明确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在教学中通过调控这些因素赋予学生最佳的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的简易计算法

运动量=摄入热量+减肥消耗热量-日常生活消耗热量 运动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 最佳运动强度为每分钟心率=170-年龄 运动项目 以下每种运动在所列出的相应时间内锻炼,平均消耗约80千卡热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所消耗的热能会逐渐增加。 1.最低强度运动(约30分钟):散步,做修身养性家务,打太极拳,开车购物 2.低强度运动(约20分钟):跳交谊舞,下楼梯运动,平地骑车,打桌球。 3.中等强度运动(约锻炼10分钟):平地慢跑,溜冰,做广播操,上楼梯运动,划船,打羽毛球。 4.高强度运动(约锻炼5分钟):跳绳,游泳,举重,打篮球。 运动时间 1.每次运动时间:约60分钟,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时间,及运动后的恢复整理运动时间。其中达到运动强度后,应坚持30分钟。 2.一天中较适宜运动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或下班后进行,不宜在饱餐后或饥饿时运动,以免出现胃肠不适或者血糖反应等。 运动原则 不宜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运动,而应进行有一定耐力的持续缓慢消耗的运动。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为剧烈的运动可以使体内升糖激素水平升高,使血糖升高;同时,过量的运动还可脂肪分解产生酮题,在胰岛素不足时,导致酮症酸中毒。 运动强度(用自我感觉来衡量) A.极大强度运动:最大耗氧量100%。非常吃力,不能坚持到运动结束。 B.大强度运动:80%。相当吃力,但能坚持到运动结束。 C.中等强度运动:40%-60%。有适度出汗,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这是个对治疗有效的运动量,应该逐渐达到这个目标。 D.低强度运动:20%。运动后无汗,脉搏也无明显变化,人有较轻松的感觉。

E.用运动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量:即:运动时脉率(次/分)=170-年龄 提倡持之以衡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因为运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如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 DL)的增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降低等,在运动后1~2周内即可表现出来,但若不坚持运动,再经1~2周就会很快消失。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关于运动量 1、什么就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就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与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 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就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与÷运动总时间×100%。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她因素,包括运动时间与运动项目。幼儿运动时间与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与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瞧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就是否合理,就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与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与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我们认为低强度运动中幼儿心率为130一150次/分,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150一170次/分,高强度运动心里为17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