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共识2013
- 格式:pptx
- 大小:6.64 MB
- 文档页数:39
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节选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21期干眼的定义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我国临床出现的各种名称(如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均统一称为干眼。
干眼的检查和诊断干眼的检查病史询问包括患者全身与眼部疾病史、手术史、全身及眼部药物治疗史、角膜接触镜配戴情况和患者的生活工作情况、加重因素及诱因等。
症状询问干眼常见症状有眼部干涩感、烧灼感、异物感、针刺感、眼痒、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
需要询问患者有何种症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还要同时询问起病过程、症状发生或加重诱因和缓解条件以及全身与局部伴随症状等。
临床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面活体细胞染色、泪液分泌试验。
“干眼临床检查顺序病史询问一症状询问-裂隙灯-BUT-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其他所需辅助检查。
干眼的诊断干眼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是否干眼;②干眼的病因和分类诊断;③干眼的严重程度。
干眼的诊断标准干眼的诊断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结合其他国家及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角膜病学组提出目前我国的干眼诊断标准:①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5秒或Schirmer I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分可诊断干眼;②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5秒BUT≤10秒或5mm/5分Schirmer I试验结果(无表面麻醉)≤10mm/5分时,同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可诊断干眼。
干眼严重程度诊断标准①轻度:轻度主观症状,无角结膜荧光素染色;②中度:中重度主观症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但经过治疗后体征可消失;③重度:中重度主观症状,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明显,治疗后体征不能完全消失。
介绍干眼症常见病因及护理研究进展干眼症,又称为角膜结膜干燥症,是指由于泪液的质或量的异常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
概述干眼症,又称为角膜结膜干燥症,是指由于泪液的质或量的异常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
干眼症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其病因即涉及局部又牵扯全身,既有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回,30~40岁人群中超过20%患有干眼症者,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36.1%,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4.9%,女性为22.8%。
在此,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干眼症的病因、护理干预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诊断2013年医学会眼科中华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对干眼症的诊断进行了系统规范是的整理,共识为:主观症状疲劳感、不适感、异物感、干燥感、烧灼感、视力波动+Schirme r(无表面麻醉)≤5mm/5min;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uptime,BUT)≤5S;主观症状+Schirmertest(无表面麻醉)≤10mm/5min+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主观症状+5s<BUT≤10s+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符合以上一项均可确定诊断,分级为:轻度:主观症状:(轻度);中度:主观症状(中重度)+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治疗后体征可消失;重度:主观症状(中重度)+角膜荧光素明显染色,治疗后体征不能完全消失。
病因分析使用电子终端产品过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①眼睛长时间注视屏幕,导致眨眼次数减少,泪液快速蒸发,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湿度不够,泪液蒸发更快;②与向下注视时的阅读相比,向前向上注视屏幕时,睑裂问泪膜暴露区增大,加重干眼症状;③用电子产品时注意力过于集中,加上光刺激,引起泪液质量和动力学异常,泪膜稳定性下降,眼睛缺氧;④视近物过久,睫状肌痉挛、调节力下降,使患者感觉眼睛疲劳不适、视物模糊。
47%数据处理工作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眼部症。
解读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干眼专家共识中的干眼流行病学(最全版)2017年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Tear Film & Ocular Surface Society,TFOS)发表了最新版干眼专家共识(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其中,有关干眼流行病学的内容对近十年来干眼的患病率、发病率、危险因素、自然病程、致残率和调查问卷进行了全面综述[1]。
相比较2007年的DEWS Ⅰ,该共识中干眼流行病学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对干眼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制定了我国干眼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但该共识中有关我国在干眼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较少。
与2017年的DEWS Ⅱ相比,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本文针对干眼在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与2007年DEWS I的差异对DEWS Ⅱ进行解读,以期指导我国的干眼流行病学研究。
1 干眼的患病率干眼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全世界认可的疾病定义标准和分类系统,文献报告中由于干眼的定义、纳入标准和研究目的不同,其患病率差异较大。
DEWS Ⅱ中按照干眼诊断标准对其患病率研究大致进行了分类及总结。
如基于女性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Study,WHS)标准的干眼患病率为4.3%~24.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以干眼症状为基础的患病率研究呈现多样化,患病率范围从6.5%至39.2%,原因在于不同研究的干眼定义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研究中的地域环境和人口特征,如年龄和性别也存在差异。
总体结果是症状性干眼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亚洲人高于高加索人;而以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TBUT)或Schirmer试验或荧光素染色评分为干眼体征的干眼患病率变异度也相当大(5.8%~85.6%),这可能与常规干眼检查的可重复性较差、诊断临界值的缺乏有关,也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种族、眼现状、用药情况、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等有关。
干眼新定义与诊疗规范编者按:“2015眼科诊疗新进展”会议于2015年1月24日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眼表干眼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干眼诊疗的新进展。
大会对亚洲最新公布的干眼定义及其诊疗规范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加强泪膜稳定性这一概念在干眼诊疗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对干眼中重要的一型黏蛋白缺乏型干眼的诊疗规范从一个更高、更广、更新的角度进行深刻的讲解,提出关于针对性用药的指导性建议,期望能有助于干眼诊疗的管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亚洲干眼新定义刘祖国教授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常见眼表疾病。
近年来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根据文献报道,目前世界范围内干眼发病率大约在5%~35%不等,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亚洲人高于其他人种。
根据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约21%~30%。
我国2013年版专家共识对干眼的定义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亚洲最新公布的干眼诊断标准:有干眼的症状,同时泪膜破裂时间(BUT)≤5s即可诊断干眼。
我国采用的干眼诊断标准是: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5s或Schirmer Ⅰ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min可诊断干眼;或者有上述主观症状之一和5s<BUT≤10s或5mm/5min<Schirmer Ⅰ试验结果(无表面麻醉)≤10 mm/5min时,同时伴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可诊断干眼。
亚洲最新公布的干眼诊断标准与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诊断标准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更加简单,并且能够涵盖大部分患者。
Schirmer试验≤5mm/5min的大部分患者一般BUT≤5s;对于有角膜染色的大部分患者其BUT通常≤5s。
所以BUT≤5s可涵盖大部分干眼的患者,BUT代表的是泪膜稳定性,BUT≤5s说明泪膜的稳定性差,而泪膜稳定差既是干眼的发病启动因子,也是干眼的发病结果,泪膜稳定性在干眼疾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2020年第21卷第5期干眼是眼表的一种多因子疾病,特征是泪膜稳态的丧失并伴有眼表症状,其病因包括泪膜不稳定、泪液高渗性、眼表炎症与损伤和神经感觉异常[1]。
干眼是眼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干眼占全部眼科就诊患者的30%以上,美国干眼症患病率为14%,日本18%,而加拿大的干眼症患病率高达29%。
视频终端的使用、自然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干眼患者群体不断增加,关于引起干眼的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采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120例干眼患者,分析干眼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眼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7年12月眼科门诊就诊,年龄18~60岁的干眼患者,并愿意接受该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并行相关检查。
1.2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等;自身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睑板腺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等;医源性包括:药物、角膜接触镜以及眼科手术和非手术程序等;职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包括:视频终端作业、高空、户外、空调房、病态建筑、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习惯包括:熬夜、吸烟、饮酒;发病季节(包括春、夏、秋、冬四季)。
1.3检查指标1.3.1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 )嘱患者正常眨眼数次(5~7次),用荧光素钠染条轻触患者结膜,使荧光素在角结膜上均匀分布,从最后一次瞬目至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为泪膜破裂时间。
1.3.2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IT )将泪液检测滤纸条一端反折5mm 后轻置于被检者下睑中外1/3交界处的结膜囊内,另一端自然垂下,正常闭眼,5min 后取出滤纸条,记录滤纸条的湿长。
1.3.3角膜荧光素染色(FL )用荧光素染色后分4个象限分别计分,无染色计0分,点状染色<5点计1分,点状染色≥5点计2分,点状染色≥5点并有丝状或块状染色计3分。
1.4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华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共同商讨出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制定标准:①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BUT ≤5s 或SIT (无表面麻醉)试验≤5mm/5min 可诊断干眼;②有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和5s <BUT ≤10s 或5mm/5min <SIT (无表面麻醉)试验结果≤10mm/5min 时,同时有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 )阳性可诊断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