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2
白涩症(干眼症)诊疗方案(门诊)2012版【简介】病名。
出《审视瑶函》。
南人俗呼白眼。
多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
本症眼无明显外症,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疼痛。
秋天多患此病。
本病为眼部赤肿不显,而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慢性眼病。
《审视瑶函》称之为白涩症。
药物治疗难取速效。
类似于西医学之干眼症、慢性结膜炎或浅层点状角膜炎。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眼常干涩不爽,瞬目频频,微畏光,灼热微痒,眼眵粘稠。
2.检视,白睛微红,目珠干燥,黑睛暗淡,生翳。
3.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双眼发病,可伴有多发性关节炎。
4. 泪液测定:泪膜破裂时间<10 s为异常,泪液减少,Schimi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10 mm/5 min。
眼表面损害,荧光素染色>3个点。
5.必要时查: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血沉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表疾病学》(刘祖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年)。
1.主观症状,也是最主要的指标:疲劳、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疼痛、流泪、视物模糊、眼红等。
若没有这些症状,尽管上面描述检查项目出现阳性,也不应诊断为干眼症。
2、泪膜不稳定:BUT<10秒为异常。
3、泪液减少,Schimi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10 mm/5 min。
泪液渗透压增加或乳铁蛋白减少为异常。
4、眼表面的损害:FL染色、RB染色、Lissanmine Green染色等等,加强诊断干眼症的依据。
5、排除眼部其他原因,如果BUT≤5秒,1+2项结合检查确诊;如果BUT≤10秒,则1+2+3项或1+2+4项结合检查也可以确诊。
三.疾病分型1、脂质异常性干眼(LTD)2、水液异常性干眼(ATD)3、粘蛋白异常性干眼4、泪液动力学异常性干眼5、混合性干眼四.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
国医大师治疗眼睛涩痛流泪医案
以下是国医大师治疗眼睛涩痛流泪的医案:
患者何某,男性,24岁,因发现眼睛充血、涩痛、畏光、流泪加重,疼痛
加重而来诊。
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天行赤目)。
证属肝胆实火。
治法为清泻肝胆,疏风解毒。
处方为龙胆草、菊花、板蓝根各15g,山栀子、黄芩、柴胡、泽泻、木通、木贼各12g,蝉蜕、甘草、大黄(后下)各6g。
3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以药渣乘温热裹敷眼部片刻,另以病毒唑眼水滴眼。
3天后复诊,双眼仍有少许充血,涩痛,已不畏光,大便亦通畅,舌红苔薄黄。
守上方去大黄,再服3剂,诸症消失而愈。
患者张某,女,45岁。
主诉为双眼干涩、异物感1周加重伴畏光2天。
诊
断为干眼症(白涩症,浊毒内蕴证)。
治则为化浊解毒。
处方为黄连12g,黄芩12g,夏枯草12g,栀子10g,杏仁10g,白豆蔻12g,薏苡仁20g,厚朴10g,决明子10g,密蒙花10g,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0g,
茯苓20g,甘草3g。
10剂,水煎服。
医嘱为人工泪液点眼每日3次,有睑板腺功能障碍者,可用热毛巾等热敷双眼后做睑板腺按摩,并按摩眼周穴位;并嘱其忌辛辣油腻刺激之品。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
中医治病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
眼睛涩痛流泪的原因有很多,治疗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身体状况。
如遇身体不适,请咨询权威机构。
干眼治疗流程及规范引言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特征是泪液分泌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快,导致眼表缺乏足够的润滑和保护。
干眼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还可能导致视力受损。
为了提高干眼症的治疗效果和保证治疗的规范性,制定了一套干眼治疗流程及规范。
流程干眼治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就诊和诊断当出现眼睛干涩、刺痛、红肿等不适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病史。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和眼部检查来确定是否患有干眼症,以及干眼症的程度和原因。
2. 分层治疗根据患者干眼症的程度和原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干眼治疗方法包括人工泪液滴眼、眼表保湿剂、抗炎药物等。
对于严重的干眼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热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等。
3. 治疗效果评估干眼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检查症状和眼部指标的改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 长期管理和维护干眼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维护。
患者在治疗过后,应定期复诊,接受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避免长时间用眼、适度休息、合理饮食等,以维护眼部健康。
规范为了保证干眼治疗的规范性和疗效,以下是一些干眼治疗的规范要求:1. 医生资质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干眼治疗。
医生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干眼病症。
2. 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干眼症状和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并经过医生充分沟通和解释。
3. 使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根据患者的干眼症状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在使用人工泪液滴眼时,应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使用抗炎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质量和生产日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物。
白塞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l概述白塞病(Behe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口一眼一生殖器三联征等。
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又被称为丝绸之路病。
好发年龄为16—40岁。
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2临床表现本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
有时患者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2.1 口腔溃疡:几乎100%患者均有复发性、痛性口腔溃疡(ADhthous ulceration,阿弗他溃疡),多数患者为首发症状。
溃疡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可为单发,也可成批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深浅不一,底部有黄色覆盖物,周围为一边缘清晰的红晕,大约1~2周后自行消退而不留瘢痕。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2.2生殖器溃疡:约75%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但出现次数少。
溃疡深大,疼痛剧,愈合慢。
受累部位为外阴、阴道、肛周、宫颈、阴囊和阴茎等处。
有患者可因溃疡深而致大出血。
2.3眼炎:约50%患者有眼炎,双眼各组织均可累及。
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头痛等,致旨率可达25%,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uveitis),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积脓,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炎可影响视力。
2.4皮肤病变: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
98%,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脓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等。
同一患者可有一种以上的皮损。
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体征是结节红斑样皮损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
2.5神经系统损害:又称神经白塞病,可有多部位受累,发病率约为5%~50%,少数(5%)可为首发症状。
白塞病白塞病是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生殖器溃疡和眼炎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疾病,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与中医学”狐惑病”相似。
本病外因主要是感受淫邪毒气,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
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蕴滞,湿热毒邪内蕴营分,外客于肌肤,或循经上蒸、下注,则发为本病。
【诊断】1口腔黏膜的再发性阿弗他性溃疡。
2 .皮肤症状可有结节性红斑、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针刺过敏反应或毛囊炎样瘗疮样皮疹。
3 .眼部症状有虹膜睫状体炎或视网膜脉络膜炎。
4.外阴部溃疡。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主要是辨病之虚实,一般病程较短,局部肿痛明显,溃疡数目较多者,多为实;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肿痛不甚,溃疡数目不甚多,但难以愈合者,多属虚。
治疗当以清热除湿,泻火解毒为原则。
气郁化火者,佐以理气解郁;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及阳,虚阳上扰者,又当温阳散火;病久不愈者,还应参入活血行瘀之品。
1 .肝脾湿热起病急,病程短,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灼热疼痛,或下肢皮肤红斑结节,或伴有畏寒发热,心烦口干,胸闷纳呆,妇女带下黄稠,小漫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方药举例:甘草泻心汤加减。
黄苓IOg,黄连5g,干姜3g,制半夏、党参各10g,生甘草5g,大枣5枚。
加减:若胸闷、纳呆,舌苔厚腻,加蕾香、佩兰各10g。
食少、便澹,加白术、茯苓各10g,赤小豆12go2 .气郁化火反复发生口腔及外阴溃疡,皮肤出现结节红斑,胸胁胀满,眼红目赤,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利气机。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丸加减。
龙胆草5g,桅子、黄苓各IOg,川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柴胡6g,当归10g,生地黄12g,生甘草5g。
加减:若胸胁胀闷明显,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加香附、枳壳各IOg0气滞血瘀,皮疹紫暗,舌暗脉涩,加桃仁、红花各10g。
干眼中医治疗概况作者:潘金花赵颖张来林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干眼症,中医称干眼为白涩症。
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汤药,针灸,按摩,中药熏药等。
本文的目的是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干眼症的研究概况。
【关键字】干眼中医治疗综述1 引言近些年来干眼的患病率与日俱增,关于干眼致病机制的研究还不清楚,其治疗西医目前只能对症治疗。
但是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疗效确切。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与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中医称为白涩症。
以眼部干涩和异物感为主,常伴痒感,痛灼热感,眼皮紧绷沉重,分泌物粘稠,流泪等症状。
其发病率较高,其中以用眼频繁者,视屏终端者居多。
2 干眼症的病因2.1中医的认识中医称干眼为白涩症,最早见于《审视瑶函》记载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蒙,名曰白涩。
”中医认为它主要与肺、脾胃、肝、肾相关。
中医认为干眼的病因病机主要有①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邪不尽,隐藏在目络所致;②肺阴不足,气阴两虚,不能濡养目窍;③饮食不节,或嗜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致使脾胃积聚湿热,清气不升,目失濡养。
④年老体衰,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目窍失养;⑤过劳或过用目力,气衰体虚,气机衰惫,肝肾亏虚,气机不能运输精气上达目窍。
2.2西医的认识西医认为干眼发病机制主要与炎症、眼表细胞的凋亡、性激素水平的失调等相关,其中炎症是导致干眼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3 干眼症的诊断干眼的诊断标准为:①有干燥、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视力波动等主观症状之一②泪膜破裂时间(BUT)≤5s或Schirmer I 试验(SIT)(无表面麻醉)≤5mm/5min或③上述主观症状之一和泪膜破裂时间5s≤BUT≤10s或Schirmer I 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min≤SIT≤10mm/5min同时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即可诊断。
以上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除此外还有的辅助诊断有用裂隙灯检查泪河高度、可以运用现代的新型的仪器来检测例如OCT,泪膜干涩成像仪等。
干眼诊疗流程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眼部干涩、刺痛、视力模糊等。
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流程,下面将详细介绍干眼诊疗的流程。
一、初步检查1.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史,以及是否有使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物质等情况。
1.2 视力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了解患者的基础视力情况。
1.3 眼压测量医生会通过测量患者的眼压,排除青光眼等可能引起干眼症的原因。
1.4 泪膜稳定性检查医生会通过检查患者泪膜稳定性来判断是否存在泪液分泌不足等问题。
二、进一步检查2.1 泪液分析医生会通过采集患者泪液样本进行分析,了解泪液成分和量是否正常。
2.2 角膜染色医生会使用荧光素染料对患者的角膜进行染色,以检测是否存在角膜炎症等问题。
2.3 眼表面结构检查医生会使用显微镜等设备对患者眼表面进行检查,了解是否存在结构异常、分泌物积累等问题。
三、诊断根据初步和进一步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做出干眼症的诊断,并确定干眼症的类型和程度。
四、治疗方案制定4.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开具人工泪液、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使用泪液替代剂和角膜保护剂等辅助治疗手段。
4.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电子刺激、按摩、温湿敷等方法,可以缓解干眼症的不适感。
4.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干眼症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泪腺导管插入术、泪腺切除术等。
五、治疗效果评估治疗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治疗效果。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干眼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空调等干燥环境。
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干眼症的发生。
总之,干眼诊疗流程包括初步检查、进一步检查、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效果评估和预防措施等多个环节。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应该积极配合进行诊疗,并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
【关键字】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
临床上以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
该病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以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该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
发病年龄大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血管及神经系统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一、发病机制本病发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变以侵蚀小动脉、小静脉及微血管为主,病损的血管和周围组织中可见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扩张、破裂,腔内血栓形成或纤维增生造成管腔狭窄,病变可累及全身血管,如皮肤黏膜、眼睛以及全身多系统的细小血管炎,多数病例还伴随不同成度的关节症状。
二、临床表现1.症状1.1 一般症状: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或偶感乏力不适,有的可出现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纳差和体重减轻,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少见,但症状较显著,有的可伴随发热,以低热多见。
1.2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复发性、疼痛性,在急性期,复发性每年发作至少3次,溃疡此起彼伏。
多数患者以此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1.3 生殖器溃疡:男性多见于阴囊和阴茎和龟头,症状轻;女性主要见于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在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约75~80%的患者有此症状。
1.4 眼炎:初发症状为明显的眶周疼痛和畏光、发作性的结膜炎,也有因视网膜血管炎而形成的视网膜炎。
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
眼炎的反复发作可以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
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氏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
生国生匡墼型盘查!!盟堡g旦箜!!鲞筮!塑白涩症的辨证论治华平东[关键词]白涩症;辨证论治;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777.34;R7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302—4379(2004)03—0166—02白涩症现代医学称角结膜干燥症、又名干眼症,属中医“燥症”范畴。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标本兼顾,探索治疗白涩症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本症104例208只眼为2002—2003年本中心中医眼科门诊病例。
男性13例,女性9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其中角膜浅层点状荧光染色98只眼;伴有痛痹31例,长期用抗生素滴眼液lO例,更年期16例,长期接触电脑22例,戴隐形眼镜5例,全身干燥综合征20例。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美国眼科研究所干眼工作组干眼症诊断标准【lJ:(1)眼干涩有异物感,畏光,可伴有口鼻干燥。
(2)泪膜稳定性改变。
(3)泪液分泌量的测定多次Schirmes法少于lOmm/5min。
(4)角膜荧光染色阳性。
(5)排除睑缘炎,瞬目异常,眼睑位置异常等蒸发过强干眼症。
检查方法:(1)详细询问症状:如有烧灼感,异物感、干燥和畏光。
(2)荧光素染色:对滴入荧光素时有疼痛感,可提示病人有干眼症。
(3)白涩症特征检查:泪液分泌检测,用5mm×30mm的滤纸条,折出5mm置于结膜囊内的外1/3处,其余部分突出眼外,5分钟时取出纸条,测量泪液湿润长度,小于5mm者,为阳性结果。
辨证分型:双眼干涩或涩痛,眼痒、眨眼频频、畏光或伴咽干口燥、潮热、皮肤干燥、便秘燥热、舌红少津、脉细乏力等为燥伤肺阴不足型,40例。
双眼于涩不适、欲哭无泪、眼疲劳、视物模糊或眩晕、耳鸣口渴、忧郁易怒、失眠健忘、妇女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为燥伤肝肾阴虚型,64例。
治疗方法:肺阴不足型:以生津润燥、清宣肺气,用养阴清燥汤为主加黄精、天花粉、鬼针草,随诊加减。
干眼诊疗规范(2021年版)(2021修订版)一、概述干眼是目前影响视觉与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眼表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干眼认识的加深,新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使干眼临床诊疗有了更多选择。
虽然目前临床干眼检查和诊断方法多样化,但是多数方法均存在主观性强、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和分析的局限性。
同时,干眼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也需要联合应用更多检查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特异性。
干眼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单一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常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多数患者需要采用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但是,干眼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多方法组合须基于干眼的发病因素、机制及具体病情。
虽然治疗方法多元化给医师带来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在干眼治疗中强调综合治疗和有针对性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不会改变。
二、干眼的定义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多因素”是指导致干眼的发病因素较多,即使同一患者也可能由多种因素联合引起,体现干眼病因的复杂性,因而在诊断中找出病因及在治疗中对因治疗十分重要。
干眼是呈现“慢性”过程的疾病,强调了疾病形成的积累性以及治疗过程的长期性,明确了干眼属于慢性疾病。
“眼表微环境”强调眼表是统一整体,是依靠泪液、细胞、神经及免疫等综合因素维持平衡,一旦某个或多个因素失衡,可能会造成眼表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眼表功能失衡。
“神经异常”指眼表的感觉神经异常,是临床部分干眼患者症状与体征分离的重要原因,如糖尿病等因素造成角膜神经功能障碍,使干眼体征明显而症状较轻或缺如等。
三、干眼的分类根据我国临床治疗和疗效判定的需要,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常用的有3种分类方法。
(一)按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分类1. 全身因素性:很多全身性疾病,尤其免疫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失衡会导致干眼,如Sjögren综合征、Steven-Johnson 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病、各种结缔组织和胶原血管病、严重的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及痛风,更年期后的女性较为普遍,其他如维生素A缺乏、雄激素缺乏等疾病也易导致干眼。
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干眼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白涩症和神水将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水将枯(ZY/T001.5-94)。
(1)目珠干燥失却莹润光泽,白睛微红,有皱褶,眵黏稠呈丝状,黑睛暗淡,生翳。
(2)眼干涩、摩擦痛、畏光、视力下降,同时口鼻干燥,唾液减少。
(3)泪液分泌量测定,多次Schirmer法少于10mm/5min。
虎红染色试验阳性,荧光素染色试验阳性。
(4)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双侧发病,常伴有多发性关节炎。
(5)必要时作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测定、血沉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表疾病学》(刘祖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主观症状(具有以下前五项中一项或一项以上者为阳性):干燥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畏光、疼痛、流泪、视物模糊、眼红。
(2)泪膜不稳定:泪膜破裂时间(BUT)≤10秒为异常。
(3)泪液减少: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法)≤10mm/5min;乳铁蛋白含量≤0.9ug/ml为异常。
(4)眼表面损害: 荧光素染色≥3和/或虎红染色≥3;印迹细胞学检查表现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降低,出现蛇形染色质,鳞状上皮化生增加。
排除其他原因的同时,具有1+2(≤5秒)或1+2(≤10秒)+3即可作出干眼诊断,如同时出现(3)及(4)则可加强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肺阴不足证:目珠干涩不爽,磨痛异物感,久视疲劳,时常白睛隐隐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目珠干燥无光泽,涩磨畏光,眼极易疲劳,视力模糊,甚至眼睑痉挛,口干少津, 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
3.肝经郁热证:目珠干燥,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1)肺阴不足证治法:滋阴润肺。
推荐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麦冬,白芍,玄参,丹皮,薄荷,南沙参,玉竹等。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等。
(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 茯苓,泽泻,甘草,枸杞子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口服液、生脉饮等。
(3)肝经郁热证治法:清肝解郁。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山栀,炒柴胡,炒枳壳,炒白术,白芍,炒当归,白茯苓,薄荷等。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2.针灸治疗体针:常用穴位: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太阳、四白、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
可根据病情采用头针、耳针、眼针、耳穴敷贴、雷火灸等。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雾化、中药熏蒸等治疗方法。
4.护理与调摄(1)饮食:少食或忌食刺激及辛辣的食物。
可自行泡制枸杞菊花茶饮用。
(2)生活习惯:避免用眼过度,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勿滥用眼药水。
(3)心理:保持心情舒畅,调整情绪,调畅气机。
(4)其他:若有屈光不正,应及时矫正视力。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
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