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一、目的为确保公司生产、服务和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提高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旨在持续识别公司生产、服务和过程中的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级别,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对危险源的辨识、更新、风险评价及控制。
三、职责1. 安全生产管理部为本项工作的主控部门,负责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2. 各职能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所从事活动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确定和实施。
3. 二级单位、项目部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或本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四、工作内容和要求1. 危险源辨识(1)辨识范围:公司所有的活动(常规、非常规的活动)、公司所有人员(公司的职工、相关方人员、参观访问人员)和公司所有设施(建筑物、设备、材料、环境)。
(2)辨识类别: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及导致事故、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危险危害因素综合分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生理等大类。
2. 风险评价(1)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定量或半定量方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级别。
(2)风险级别划分: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程度,将风险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风险和关键点四个级别。
3. 风险控制(1)控制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替代、隔离、通风、个人防护等措施。
(2)控制措施实施:各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和项目部负责实施危险源控制措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五、管理和监督1. 安全生产管理部负责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
2. 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和项目部应积极配合,确保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顺利进行。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划程序,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的范文,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程序1.确定辨识对象:确定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辨识小组:召集辨识小组,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辨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收集信息:收集与辨识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危险性、人员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4.分析辨识对象:对辨识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危险源。
5.评价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频率、严重程度、暴露程度、可能性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级别。
6.制定辨识报告:根据危险源的级别,制定辨识报告,包括危险源的描述、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7.审查和确认:组织辨识小组对辨识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二、风险评价程序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评价小组:召集评价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安全工程师、职业卫生师、环境工程师等。
3.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4.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事故记录、职业病发病率、环境污染指标等方面的信息。
5.分析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包括人员伤害风险、职业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6.评估风险:根据评价标准,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其概率、严重程度、可预见性、可控性等因素,确定风险的级别。
7.制定评价报告: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评价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策略。
8.审查和确认:组织评价小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一、概述本策划范本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帮助组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本文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指南,从而使组织能够全面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二、危险源辨识1.确定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在开始危险源辨识前,应对工作场所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
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和物料储存、机械和设备使用、人员流动等方面。
同时,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的看法和经验。
2.记录和分类危险源根据前一步骤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分类。
可以按照危险源的性质、来源、可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类,并为每个危险源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
3.评估危险源的潜在严重性针对每一类危险源,评估其潜在的严重性。
主要包括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如损伤、中毒、火灾等)、可能引起的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三、风险评价1.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在进行风险评价前,应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可以参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制定内部标准。
2.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可能性的评估,即评估该危险源发生的概率。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组织内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3.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估每个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财产损失等。
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和指南,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估指标。
4.计算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计算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计算。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1.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
例如,降低风险等级、减少风险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影响等。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可以使用预防措施、保护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方式来控制风险。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涉及危险源的工作岗位和生产环节。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1)各级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对各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以发现隐患和未控制的危险源,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2)危险源辨识要全面、细致、准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程序等方面。
(3)危险源辨识要视具体情况制定辨识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一次。
2. 风险评估(1)危险源辨识后,对于发现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后果等级。
(2)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可能的损害程度、是否有保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多个因素。
(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危险源的风险被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四、风险控制措施1.危险源控制原则危险源控制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控制:(1)优先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如改进设备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2)其次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如制定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3)最后采取个体控制措施控制危险源,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岗前培训等。
2. 危险源控制文件和制度的建立(1)建立并完善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完善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建立并完善工艺流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工艺的顺利进行。
(3)建立并完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消防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等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5)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度,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在各行各业中,危险源的存在和相关的风险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准确识别出危险源,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保障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本文将探讨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伤害、损害或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的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保证工作和生活安全的第一步。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法:通过对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的仔细观察,寻找有可能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危险源。
2. 专家咨询法: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估,以获取更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3. 资料查询法:通过查询相关的技术资料和经验总结,了解行业标准和规范,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了解和判断潜在的危险性,并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风险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概率评估:评估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即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
2. 风险严重性评估:评估危险源发生时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或损失的大小。
3. 风险矩阵分析:根据风险概率和严重性的评估结果,构建风险矩阵,确定不同风险级别,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4. 风险评估报告:将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报告,包括详细的评估方法和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是针对危险源的风险评价结果提出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其目的是降低或消除潜在风险,保障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风险控制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工程控制:采用机械设备和设施来改变工作环境,减少或排除危险源。
2. 行为控制:采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行为管理措施,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3. 个体防护: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护服等,保护工作者的个人安全。
4. 检测监控:设置相关的监测设备和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危险源和风险事件。
2024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和危险源,而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事故和降低损失。
在2024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案将继续得到重视。
首先,我们要对各类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辨识机制。
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对个人、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而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接着,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在实施风险控制方案中,首要是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措施。
同时,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测和管控,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检查,并及时更新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总体来说,2024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管理,从而有效预防事故、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只有加强对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估,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有效控制,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第 1 页共 1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6 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
一、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按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T13816—92《生产过程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和根据卫生部(87)卫防字第60号文件《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等作为依据进行危险源的辨识。
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使用因果图法和危险源调查表法进行辨识。
填写《危险源调查表》或绘制因果图。
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方法1、工艺装置、公用工程、运行操作、检修、维修、施工作业、日常办公、后勤等采用LEC法。
(1)定义:作业危险性是三个因素的乘积,这三个因素为: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
b人出现在危险品环境中的时间,用符号E 表示。
C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结果,用符号C表示。
则某项作业的某一项风险表示为:作业风险=L×E×C(2)LEC的权重分值
序号发生危险的可能性(L)分数值1完全被预料到102相当可能63有可能34可能性小15极少可能0.56不可能0.27极不可能0.1 序号处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E)分数值1连续处于危险环境中102经常出现在危险环境中63时常出现在危险环境中34较少出现在危险环境中25很少出现在危险环境中16极少出现在危险环境中0.5 序号可能结果(C)分数值1多人死亡1002数人死亡403一人死亡154严重致残75手足伤残56一般伤害37轻微伤害1(3)风险等级序号分数值(L×E×C)风险等级1>320非常大2160—320重大370—159较大420—69一般5<20轻微2、工业卫生风险评价采用噪声、粉尘、毒物分级法。
(1)粉尘: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的危害程度共分为五个等级,即0级安全作业,Ⅰ级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中度危害作
第 2 页共 6 页
业,Ⅲ级高度危害作业,Ⅳ级极度危害作业。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例)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升/日.人)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0~1~2~4~8~16~32~64≤10%
—4000 —6000 >60000ⅠⅡⅢⅣ>10%~40%—4000 —6000 >
6000 >40%~70%
—4000 —6000 >
6000 >70%
—4000 —6000 >
6000 注: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吸入含有生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在工作地点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粉尘最高允许浓度的倍数。
(2)噪声A生产作业场所根据噪声作业实测的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和接噪时间对应的卫生标准,计算噪声危害指数,进行危害程序评价。
I=(LW-LS)/6式中:I=噪声危害指数;
LW=噪声作业实测的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dB)
LS=接噪时间对应的卫生标准根据计算的噪声危害指数,按下表确定该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级别。
噪声作业危害程序共分为0级安全作业,Ⅰ级轻度危害,Ⅱ级中度危害,Ⅲ级高度危害,Ⅳ级极度危害五个等级。
噪声作业分级级别指数表
噪声危害程度指数范围级别安全作业I≤00轻度危害0<I≤1Ⅰ中度危害1<I≤2Ⅱ高度危害2<I≤3Ⅲ极度危害I>3Ⅳ生产、非生产作业场所遭受危害还需要应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第 3 页共 6 页
规定的噪声限制值和有关规定进行评价。
B 工业企业内各种地点噪声标准工业企业内各种地点噪声标准
序号地点类别噪声限制值1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852高噪声车间配置的值班室、观察室、休息室(室内噪声背景声级)无电话通讯要求时75有电话通讯要求时703精密装配线、精密加工车间的工作地点、计算机房(正常状态)704车间所属办公室、实验室、设计室(室内噪声背景声级)705主控制室、集中控制室、通信室、电话总机室、消防值班室(室内噪声背景声级)606在部所属办公室、会议室、设计室、中心实验室(包括试验、化验、计量室)(室内噪声背景声级)607医务室、教室、哺乳室、托儿所、工人值班室(室内噪声背景声级)55 C 毒物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由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求出的分级指数(C)来评定的。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Ⅰ(极度危害)8Ⅱ(高度危害)4Ⅲ(中度危
害)2Ⅳ(轻度危害)1注:毒物危害程序级别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查出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Lh≤212<h≤52h>5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B =MC/MS-1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国家测定的毒物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mg/m3)分级指数C计算:
C=D×L×B依据计算的C值,按照下表确定该有毒作业的危害程度级别。
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作业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
指数范围级别C≤00级(安全作业)0<C≤6一级(轻度危害作业)6
第 4 页共 6 页
<C≤24二级(中度危害作业)24<C≤96三级(高度危害作业)C>96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第 5 页共 6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6 页共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