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人工湿地植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3.99 KB
- 文档页数:5
滇池治理方案滇池治理方案引言滇池作为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不仅是云南省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热门景点。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水体污染治理滇池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水。
为了改善滇池的水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工业污染治理- 加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 建立健全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农业污染治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废水的产生。
城市污水治理- 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全面处理;- 增加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污水的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城市雨水管理,减少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生态环境修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急需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以下是针对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的方案:湖泊湿地建设- 恢复和保护滇池湖岸带的湿地生态系统;- 建设人工湿地,增加湿地面积;- 种植湿地植物,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 进行植被恢复计划,增加滇池周边的森林覆盖率;-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湖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限制乱伐滇池周边的森林,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体生物恢复- 加强水源保护,禁止非法渔捞行为;- 禁止在滇池投放外来水生动植物;- 加强鱼类保护,保护滇池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
管理与监测措施为了保证滇池治理方案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与监测体系:- 建立滇池水质监测和评价体系,定期对滇池的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估;- 设立滇池保护基金,用于滇池治理的经费保障;- 加强对滇池治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
结论滇池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滇池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浅议滇池湿地的作用张虹【摘要】综述了湿地概念和分类,介绍了滇池概况和污染状况,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在滇池流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4(033)0z1【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湿地;系统;生态;作用;滇池【作者】张虹【作者单位】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办事处滇池管理所,云南昆明6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1.1 湿地的概念目前,国际公认的对湿地的定义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这是1971年2月2日签署的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所描述的。
《湿地公约》的定义是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狭义的湿地定义,通常把湿地视为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个定义认为具有挺水植物的地区才是湿地涵盖部分。
接受广义的湿地定义,如《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对于保护和管理都有明显优点。
因为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单元是集水区这一层次,也就是整个流域。
同时,由于整个集水区是从上到下连在一起的,所有干扰集水区上游的任何活动都将影响下游地区。
因此,提出广义的湿地定义,正是为了确保对集水区所有水资源进行良好管理。
当然这种管理也包括陆地的成分。
因而,把集水区内的所有水体(湖泊、沼泽、河流、人工湿地)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强调湿地与其周围陆地联系的湿地科学是一门在集水区层次上能有效提出合理管理的战略科学。
1.2 湿地的分类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大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从寒带到热带,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湿地分布。
从湿地的形成,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又可分为海洋/海岸湿地和内陆湿地,海洋湿地包括永久性浅海水域、珊瑚礁、岩石性海岸等;内陆湿地包括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湖泊、时令河、湖泊等。
滇池治理湿地工程方案设计一、滇池湿地治理工程目标1、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2、改善滇池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3、减少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改善水资源利用环境;4、增加湿地景观和生态旅游价值。
二、滇池湿地治理工程计划1、湿地保护区建设在滇池周边建设湿地保护区,划定湿地保护区范围,完善湿地保护区划设计,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和监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2、湿地植被修复对湿地内的植被进行修复和保护,采取植物种植和更新措施,增加湿地植被种类和覆盖率,恢复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功能。
3、湿地水体治理对滇池湿地内的水体进行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方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物负荷,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4、湿地栖息地恢复对湿地内的栖息地进行修复和保护,增加湿地栖息地种类和数量,提高湿地栖息地质量。
5、湿地环境监测建立湿地环境监测体系,对湿地环境质量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湿地环境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6、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开发滇池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提高湿地生态旅游价值,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三、滇池湿地治理工程施工方案1、湿地保护区建设在滇池周边划定湿地保护区范围,设立湿地保护区标识牌,并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加强巡逻和监控力度,保障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2、湿地植被修复在滇池湿地内进行植被修复工程,采取植物种植和更新措施,增加湿地植被种类和覆盖率,提高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功能。
3、湿地水体治理对滇池湿地内的水体进行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方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物负荷,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湿地植被及微生物处理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净化水体。
4、湿地栖息地恢复对湿地内的栖息地进行修复和保护,增加湿地栖息地种类和数量,提高湿地栖息地质量。
可以进行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和保护工程,例如鸟类栖息地保护、湿地植被保护等。
5、湿地环境监测建立湿地环境监测体系,采用现代化的监测设施和手段,对湿地环境质量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湿地环境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5月第23卷第9期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利用调查郑进炬,王勇,蔡文媾,余昌元,郑静楠,华朝朗(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基于云南省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基础,调查了人工培植利用情况,结果显示:云南省境内人工培植利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64科208种,总面积13511.9981亦,总株数81583万余株,主种源来源主要以野外采集为主;人工培植的目的以迁地保护为主,体现云南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生态文明发展观;人工培植单位分布在云南省14州(市)83个县级行政区,共有418家,以个体经营为主和苗木出售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人工培植后野生植物加工利用以药岛或保健晶为主,涉及的物种较少,后续开发利用的种类和领域前景广阔。
关键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人工培植;资源利用;云南省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9-00117-051引言人工栽培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人工繁育基地的建立和规模化集约栽培,不仅丰富了林业生产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和生态防护树种的种源,而且有利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挥2012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启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原云南省林业厅)随即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组织了区域内分布物种的调查,并增补了17种野生植物物种的调查也;对境内有栽培的野生植物均列入调查范围,旨在进一步摸清全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本底信息和消长动态,全面掌握调查物种的人工培植数量化信息,为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调查对象与方法2.1调查对象野生植物人工培植资源和加工利用状况调查是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旳,根据国家制定的《工作大纲》和《技术规程》,野生植物人工培植状况调查的对象包括物种调查和人工培植单位调查两个方面,调查范围涉及云南全省共129个县级行政区域。
人工湿地植物探究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建设的湿地环境。
它通过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条件的互相作用,提供氮、磷、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和转化,对污染物进行治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污染物吸附、降解、转化和气体交换的关键作用。
因此,人工湿地植物探究对于湿地治理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优化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是建设和运营湿地的关键环节。
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植物有不同的富集和降解能力,因此应依据详尽污染物类型选择适应性强、耐污染的植物种类。
同时,思量到湿地系统中生态平衡和污染物去除效率,还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群落结构,包括主植物、次植物和伴生植物的配置。
在植物的选择与优化过程中,需要思量植物的生长特性、耐盐碱能力、吸附降解能力等因素,为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工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植物是人工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根系、叶片和茎的生物吸附和累积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
一方面,植物根系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的导水性和通透性,增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流淌;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分泌的黏质物质能够吸附和固定污染物,降低其在水环境中的浓度。
同时,植物叶片的表面秘有利于捕集和吸附悬浮物和污染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此外,植物所释放的氧气也可以增进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氧化分解作用。
三、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的互相作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互相作用干系。
湿地植物通过其根系分泌的物质和根际环境的调整,为湿地微生物提供了适合的生长条件,增进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而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根泛根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增进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这种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干系,对于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工湿地植物的养护与管理人工湿地植物的养护与管理是保证湿地系统正常运行和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关键环节。
北"#$/第36卷,总第131期/2020(1)园"#态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二)朱奕婕1蒋锐21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本文从湿地与环境、湿地与动植物、湿地与人三个层面对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进行了探讨。
湿地与环境、动植物和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南滇池湿地公园对滇池水生态安全的维护,对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特别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让湿地公园在保护湿地景观的同时,发挥了湿地对民众的科普宣教功能,民了,实现了人与的处,其为创建更加生态、更加人性化的湿地公园供了i湿地公园湿地景观滇池F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
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与环境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滇池南畔,由滇池南部水域(含滇池太史湾水域和滇池鸽子窝湾水域)和南滇池湖滨地带组成,其中滇池水域851.6k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9.80%,因此南滇池湿地公园与滇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是滇池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水域,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简称“三圈”建设)的核心区域,公园建设的生态意义十分重要$南滇池湿地公园的建设重点是改善和净化入湖水质%维护滇池水生态安全和保育滇池生物多样性$而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也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叫同时,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2]$因此,南滇池湿地公园为滇池筑造了一道绿色屏障,控制污染,保障了入滇河流的水质安全,保护了滇池湿地的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也维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图1夕阳下的滇池南畔作者简介:朱奕婕/1995年生/女/湖南株洲人/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昆明650500)。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不同水生植物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研究
陈昱;时红;才硕;姜成名;万绍媛;程婕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52)3
【摘要】[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
[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结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迟,人工湿地中废水中COD、TN、TP和NH_(4)^(+)-N的浓度逐渐下降,净化效果越好。
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鸢尾对COD和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1.80%和68.35%;梭鱼草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0.92%和81.53%。
[结论]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以种植鸢尾和梭鱼草较佳。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陈昱;时红;才硕;姜成名;万绍媛;程婕
【作者单位】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江西省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
【相关文献】
1.不同水生植物深度净化石化废水效果研究
2.不同水生植物对深圳甘坑水污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3.几种水生植物组合对畜禽产品加工废水净化效果的研究
4.多孔
混凝土与水生植物不同组配对污水中TN和TP的净化效果研究5.人工湿地中不同水生植物对低污染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地水生植物的利用途径与净化污水作用研究
邓辅唐;孙珮石;李强;吴广;邓辅商
【期刊名称】《生态经济》
【年(卷),期】2005()4
【摘要】本文从湿地植物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湿地中常用的水生植物进行了分类别的分析研究。
对香蒲、水芹菜、大薸、水葱和藨草等5种不同利用途径水生植物进行了滇池入湖河道污水的净化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5种实验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净化去除作用,去除率可达32%~52%。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污水;水生植物;去除率;滇池;利用途径;污染物;湿地;水芹菜;去除作用;综合利用
【作者】邓辅唐;孙珮石;李强;吴广;邓辅商
【作者单位】云南今业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00//云南大学环境与湖泊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环境与湖泊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今业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00;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1;X703
【相关文献】
1.湿地水生植物对净化水环境作用的研究 [J], 朱林
2.水生植物对广州湿地水体污泥的净化作用研究 [J], 姚睿;曾小平;张潇潇;蔡锡安
3.水生植物在污水净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J], 黄刚
4.高效净化氮磷污水的湿地水生植物筛选与组合 [J], 韩潇源;宋志文;李培英
5.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净化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 [J], 闫巧丽;孙建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池治理人工湿地植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Ξ邓辅唐1,徐颂军2,徐祥浩3,邓辅商1,吴 广1,李 强1,傅 兵1,张林英4(1.云南今业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00;2.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3.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4.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对适用于滇池水体污染治理的水生植物进行引种、筛选、配置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引种筛选获得46种适用水生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系统,对处理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达6419%~8314%。
文中还对香蒲、茭草、旱伞竹等6种主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跟踪观察结果。
关键词:水生植物;筛选与应用研究;人工湿地;滇池中图分类号:Q14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26579(2005)S120299205 近年来,人工湿地技术已发展成为进行湖泊水库等大型水体水质改善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已在许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1~3]。
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中,其选择使用的水生植物的筛选和合理配置是关系到这一技术能否正常发挥污染治理效能的关键[4~6]。
针对昆明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技术需求,本研究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期间,结合采用小型复合型人工湿地净化处理滇池入湖河道污水的示范工程项目工作,进行了适用于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净化的水生植物的筛选与合理配置实验研究,研究成果为相关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研究方法与条件本研究依托的小型复合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建设在位于滇池主要入湖河流宝象河边,占地面积为1400m 2。
该湿地示范工程试验运行期间均直接取用宝象河中的污水,其主要汇集了上游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少量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水,主要水质指标为:BOD 528~57mg/L 、C OD Mn 710~20mg/L 、T N 012~16mg/L 、TP 015~810mg/L 、DO 014~110mg/L 。
实验研究期间,该人工湿地运行的水力负荷为01275~0132t (/m 2・d ),污水的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为48~72h 。
本研究将该湿地示范工程作为一个水生植物苗圃,进行人工湿地适用植物的筛选与合理配置实验研究。
该复合型人工湿地采用包含氧化塘、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等技术单元的组合工艺流程,其整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复合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Fig 11 Flow chart for m odel project of constructed composite wetlandΞ收稿日期:2005-01-21基金项目: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03S43126)作者简介:邓辅唐(1967年生),男,高级工程师;通讯联系人:徐颂军;E -mail :xusj @scnu 1edu 1cn第44卷 增 刊2005年 6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CT A SCIE NTI ARUM NAT URA LI UM UNI VERSIT ATIS S UNY ATSE NI V ol 144 Sup 1Jun 1 20052 人工湿地植物的引种筛选与配置211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5,6]和滇池污染治理的工作实际,本研究依据下列原则进行湿地植物的引种筛选工作:①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尚存的且对水体污染物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②选用具有较强的抗冻、抗热、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③选用对周围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植物;④选用运行管理方便的植物;⑤选用综合利用价值高的植物;⑥选用具有美化景观作用的植物。
212 湿地植物的引种为了筛选出更多、更适宜于目前滇池流域水体污染环境的湿地植物,项目组组织专门力量,对滇池流域及周围地区的水生、湿生植物(包括湿生景观植物)进行了调查,先后共收集引种并筛选培育了46种适宜于滇池流域水体环境生存的水生、湿生植物,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适用于污染水体净化的水生和湿生植物T ab11 Aquatic and wetland plant candidates for purification of polluted waters编号植物名学 名科 属引种地生 境1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香蒲科滇池湖泊、湿地2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 rirn.禾本科滇池湖泊、湿地3薏米Coixlanchryma-jobiL1var1ma-yuen(R oman)S tapf禾本科呈贡湿地4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 Hand.禾本科呈贡湿地、淤泥塘5皇竹草Oplismenus compositus禾本科呈贡、滇池湿地6灯心草Juncus e ffuses L.灯心草科滇池、呈贡湿地7水葱Scirpus validus莎草科滇池湿地、湖泊8针蔺Eriocharis valleculosa莎草科滇池湿地9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1ey.美人蕉科昆明湿地10菖蒲Acorus calamus天南星科蓝龙潭湿地、水塘11水生鸢尾Iris kaemp feri鸢尾科大理水塘、湿地12鸢尾Iris tectorum鸢尾科昆明湿地13水芹菜Oenanthe stolonifera(Blume)伞型花科澄江水面14水苦买Veronica anagallis玄参科昆明水面、湿地15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毛茛科昆明、滇池湿地16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1)Schott天南星科昆明湿地17狼毒Alocasia macrorrhiza天南星科蓝龙潭湿地18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泽泻科呈贡沼泽、湿地19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1)Juzep.泽泻科六甲沼泽、湿地20薄荷M.arvensis L1var1pipevauscens唇形花科昆明湿地21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菊科昆明湿地22大黄Rheum palmatum L.,蓼科小板桥湿地23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三白草科宜良湿地24旱伞竹Cyperus alternifolius莎草科江川湿地25草Scirpus triqueter莎草科呈贡湖泊、湿地26黑莎草Cyperus nigro fuscua莎草科呈贡湿地、淤泥塘27芋Colocasia esculenta天南星科呈贡、昆明湿地28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睡莲科石屏湖泊29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科呈贡湖泊30木贼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 f.dubile(R oxb.)Hauke.木贼科昆明湿地、水塘31紫菀Aster tataricus Lf.菊科昆明湿地32柳叶菜Epilobium hir sutum柳叶菜科昆明湿地33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车前草科昆明湿地、水边34水蓼Phygonum hydropiper蓼科滇池水中35水金凤Impatiens.noli-tangere L.凤仙科福保水边、湿地36垂柳Salix babylonica杨柳科昆明湿地37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科滇池水中38大Pistia stratiotes L.天南星科深圳水面39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天南星科昆明湿地40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tus眼子菜科抚仙湖水中41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苦草科抚仙湖水中42红线草Potamogeton filiformi眼子菜科抚仙湖水中43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 sum金鱼藻科抚仙湖水中44狐尾藻Myriophyllum小二仙草科抚仙湖水中45水鳖Hydrocharis dubia水鳖科呈贡水面46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睡莲科科晋宁水面00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 213 湿地植物的配置及生物量实验研究经充分考虑了各类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今后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于2003年11月开始将所筛选的湿地植物配置到了复合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系统中进行适应性实验研究,植物配置情况详见表2。
冬季过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湿地系统内的植物迅速恢复生长。
截至2004年6月30日,湿地系统内的植物总量达到了湿生植物13200株、浮水植物540m2的水平,植物总量情况详见表3。
表2 湿地系统植物配置情况T ab12 Allocation of wetland plants工艺单元植物类型植物配置一级氧化塘浮水植物水葫芦、水芹菜、大、浮萍等表流湿地湿地植物茭草、香蒲、芦苇、水芹菜等二级强化塘浮水植物水芹菜、李氏禾等潜流湿地湿生植物香蒲、旱伞竹、菖蒲、芦苇、美人蕉等景观塘景观植物睡莲、菖蒲等表3 不同时间段内的植物总量的变化1) T ab13 T otal plants in different periods观察时间植物类型植物数量2003112131浮水植物湿生植物900802004102129湿生植物浮水植物15501202004104130湿生植物浮水植物109004652004106130湿生植物浮水植物15200540 1)单位:湿生植物:株,浮水植物:m2;2004年3月栽种了5400株菖蒲从表3中的数据可知,水生植物的生长高峰主要集中在3-6月份这一时间段。
截至2004年6月,湿地示范工程系统中的湿生植物总量已增长为栽种初期的约919倍,浮水植物总量也已增长为栽种时的约618倍。
这表明本研究选用的水生和湿生植物种是适应湿地示范工程水质环境生长的。
3 几种主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观察实验研究期间,本研究对香蒲、茭草、水葱、旱伞竹、草和芦苇等6种主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其结果如图2(a-f)所示。
从图2中曲线可以看出,各水生植物在实验研究期间均呈现良好的生长态势,而且均有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加快的变化规律,生长旺盛期也多集中在6-8月之间。
其间还观察到,所使用的河道污图2 各种植物生长情况曲线图Fig12 G rowth curves of several plants103 增 刊邓辅唐等:滇池治理人工湿地植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并没有对各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这表明选用这些水生植物用于污染净化人工湿地是适宜的。
4 人工湿地系统的处理运行效果本研究依托的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系统总占地面积为1400m2,其中配置有水生植物的各处理单元的面积分别为:一级氧化塘238m2,表流湿地206 m2,二级强化塘140m2,潜流湿地238m2,景观塘145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