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课件(共60课):第17课 小小雕塑家
- 格式:ppt
- 大小:13.31 MB
- 文档页数:21
《雕塑之美》【学情分析】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学生并不陌生,在此前的学习内容里曾经出现过。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材质的美》等。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学习的能力,但对于雕塑的相关历史背景、形式、作者等都缺乏了解,更没有深入观察和感受。
所以针对该年龄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雕塑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雕塑艺术的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
本课以领导学生领悟雕塑艺术之美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身边的雕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了解“雕塑”这种造型艺术。
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体验、感受雕塑的美感,了解雕塑艺术的历史文化,通过视频、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由最初的对雕塑的表象描述发展到能够欣赏、认识雕塑的材质、形式、内容、风格等,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并能够运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想,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塑艺术形式,感受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魅力与内涵,使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材料、作者等有个基本的了解。
学会欣赏雕塑作品,掌握分析、鉴赏雕塑作品的方法,运用美术语言评述雕塑的美感、表达欣赏感受、提升对雕塑艺术的认识能力,培养欣赏评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在对比观察、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欣赏方法,感受雕塑作品之美,增强学生对身边艺术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雕塑作品观察、研究、评述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外部形态美,感悟蕴涵于作品的内涵美,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欣赏体会雕塑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今中外著名雕塑作品的内涵,并用美术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雕塑实物、彩纸。
关于小小雕塑家作文集锦五篇关于小小雕塑家作文集锦五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肯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化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小雕塑家作文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小小雕塑家作文篇1今日,燕子老师带我们体验了一次好玩的活动——“小小雕望家”。
这真是一节让人难以忘记的活动课,你想来看看吗?“三位同学一组,两位同学当‘雕望家’,一位同学当‘大理石’,最终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名字最贴切。
”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
“耶!有得玩!”看着高兴的我们,老师又补充了一句:“第一名奖三根棒棒糖,其次名奖两根棒棒糖,第三名奖一根棒棒糖!”听到作文课不仅可以玩,还有棒棒糖吃,同学们更是乐不行支,兴奋得一蹦三尺高。
我们开头猜拳,“哈哈,剪刀石头布。
”哎呀!结果我输了,我是“大理石”,看来只能“任人摆布”了。
先上去的'是王葆,赵六和小七,只见他们大摇大摆地走上台,似乎胜券在握似的。
只见小七呵呵地笑几声,就尴尬地站着,看来他就是“大理石”了。
王葆和赵六两位开头麻利地在“雕像”了。
他们不知在哪翻出一根木棒,让小七高高举起,再披上一件衣服,右手还让他拿着一本书,一个“自由女神”就完善地诞生了。
看着滑稽的“自由女神”,下面的同学都哈哈大笑,有的笑得直捶桌子,有的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轮到我们组了,我忐忑担心地走上台,腿脚都在颤抖。
但是,我不得不乖乖站着,两位“雕塑家”同学,仔细地在“雕”我。
“雕”成什么模样呢?我也不知道。
不过看同学们的样子,应当还不赖,看来棒棒糖离我不远了。
经过漫长的不敢怎么喘气的三分钟,我们组的作品最终大功告成了——一个帅气十足的灌篮高手闪亮登场。
哈哈,一个不能动,帅得不得了的“灌篮高手”就这样诞生了!美妙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这节课很快就过去了。
嬉戏的最终我们只得了第三名,第一名是小七组。
小小雕塑家主题阐释美术源于生活,应该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
随着城市建设步子的加快,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静态艺术,已经逐渐步入了我们的生活。
它以其简洁明快的造型,丰富深远的内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然而,当我们谈论起雕塑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学生更是对雕塑知之甚少。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本着“让美术走进生活”的思想,迎合时代潮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距离产生美”、接触大师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接触雕塑,欣赏雕塑,制作雕塑,从中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一、抽象雕塑,让学生摆脱过渡期中的焦虑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随着美术知识、技能的上浮,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 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绘画、制作趋于现实(具象),出现了透视上的困惑。
2. 接触事物更加广泛,兴趣逐渐分化(综合兴趣———单一兴趣)。
3. 对自己的否定态度开始萌发,成人化潜意识萌芽。
可以这样说,三年级是小学美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它是学生兴趣分化与迁移、抽象与具象的转折期,抽象与具象矛盾碰撞的过渡期。
如果教师引导不利的话,很可能让学生逐渐失去对美术的热情。
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静态艺术,它既有抽象艺术高度概括的特质,又不乏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
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集合体。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的“主观感觉表现期”向成人化“现实感觉表现”的过渡期,他们逐渐不满足于平面,有了让自己的作品趋于写实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此,在抽象与具象的剧烈矛盾冲突中,学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心态,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小小雕塑家》迎合了学生的心态历程,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导入激趣、接触大师、表现创意、评价互动等环节,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从焦虑逐步变得自信。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挣脱了写实的束缚,将那份“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保留了下来,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高雅艺术可望而不即及的焦虑感。
幼儿园小小雕塑家教案教案表主题幼儿园小小雕塑家教案教材材料:泡沫板,橡皮泥,颜料,刷子,剪刀,笔,吹风机课程时间 2学时适用对象幼儿园学生授课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技能。
授课重点让幼儿学会使用丰富的工具,掌握一些基本的雕塑技巧。
授课难点因为幼儿的操作技能和思维逻辑性较差,所以难度是掌握一些基本的雕塑技巧,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和指导。
教学方法给出基本教育以及实践操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 1. 形成感官体验和了解雕塑概念 (15分钟)a. 老师介绍雕塑家的概念,让幼儿去感受和观察周围的各种雕塑品。
b. 通过一些图片或短片的播放,引导幼儿进入雕塑家的职业领域,了解大师们的作品和历史。
2. 雕刻材料介绍和操作 (30分钟)a. 老师将各种制假材料让幼儿感受和摸索一下。
b. 介绍如何选材料,如何保持工作的环境清洁。
c. 通过沙盘的操作和模拟,让幼儿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雕塑技巧。
3. 创作 (60分钟)a. 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提供适当的创作主题,让幼儿装饰自己的雕塑作品。
b. 引导幼儿进行分组分工,协同完成作品,并且互相学习和指导。
c. 在幼儿操作及完成的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指导和思维导航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老师及时提供思路和指导。
4. 作品呈现与分享 (15分钟)a. 老师对各类幼儿的作品进行赏析,评论和反馈,鼓励学生关注作品的质量而非数量,通过鼓励而非评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b. 鼓励学生分享和向家人和朋友展示作品,同时也需要家长和大家对孩子的作品给予认真关注及鼓励。
c. 老师还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的创作过程,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及制作过程记录在心中。
学习步骤1.形成感官体验和了解雕塑概念 (15分钟)教师可涉及到让幼儿们看一些雕塑品,让他们去感受、摸索,了解雕塑品外形、雕塑材料以及颜色之间的搭配。
雕塑教案小学标题:雕塑教案(小学)教学目标:1. 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学习基本的雕塑材料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雕塑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
2. 雕塑工具和材料,如黏土、塑料刀等。
3. 学生的素描本和彩色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些雕塑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雕塑的兴趣。
2. 向学生解释雕塑是一种三维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塑造材料来表达想法和情感。
探究:1. 向学生介绍雕塑的基本材料,如黏土、木材、金属等,并让学生触摸和感受这些材料。
2. 向学生展示一些雕塑技巧,如挖空、塑造、拼接等,并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技巧进行简单的实践。
实践:1. 分发黏土给学生,让他们用手塑造出一个简单的雕塑作品,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喜欢的主题。
2. 鼓励学生在雕塑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以加入一些个人特色。
3. 提供学生彩色铅笔和素描本,让他们在纸上绘制自己的雕塑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三维结构。
分享和评价: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2. 教师和同学们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发展他们的雕塑技巧和创造力。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雕塑基本概念、材料和技巧。
2. 强调雕塑是一种表达想法和情感的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探索和发展。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专业雕塑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雕塑艺术。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雕塑展览,激发他们对雕塑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进行雕塑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尖锐的工具。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雕塑材料和技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风格。
3.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注重鼓励和积极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