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深圳研究院
- 格式:pdf
- 大小:614.14 KB
- 文档页数:13
盛世清北-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考研难度解析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英文名 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简称Tsinghua SIGS)是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合作共建的公立研究生教育机构,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成为服务社会和引领发展的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化办学的典范。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
2001年创建的深圳研究生院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2014年设立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高水平深度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探索了有益的经验,为国际研究生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将围绕能源材料、信息科技、医药健康、智慧城市、海洋工程、环境生态和创新管理6+1个主题领域,展开面向地区及产业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通过教育模式创新,打造新型专业学位项目,吸引全球优秀生源,培养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
2025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将达到在校生5000人的办学规模,到2030年,全日制在校生最终规模达到8000人。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录取标准、培养要求、学位授予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完全一致。
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清华大学颁发,入学和毕业院系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一、招生目录盛世清北老师解析:1、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0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其招生专业为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10个研究方向,085100建筑学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085500机械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085600材料与化学专业学位2个研究方向,085700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2个一坛酒方向,085800能源动力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085900土木水利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125300会计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125604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070300化学1个研究方向,120400公共管理3个研究方向,0831J4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1个研究方向;2、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涉及到的专业考试科目有:972 BIO³生命技术专业基础综合;685 逻辑学;973 医管专业基础综合(含医学基础理论和管理学基础);645 综合化学;930 化学生物学;804 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827 电路原理;951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975 材料物理化学;905 机械设计基础;971互联网+创新设计专业基础综合;822 控制工程基础;828 信号与系统;912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511 建筑设计(6 小时);355 建筑学基础;其中,930、645、973、972、971均给出官方参考书及考试大纲。
【清华考研复试辅导班】2020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考研复试及调剂经验攻略大家好,我是盛世清北胡老师。
2020年考研初试在即,各位备考清华的小伙伴在备考之余,或者初试之后,千万不要闲着,合理利用时间,掌握复试信息,准备考研复试才是成功上上策。
本文将通过分析目标院校成绩查询时间、复试分数线、复试内容、复试时间和地点、资格审查、复试体检、复试调剂、复试名单、复试经验等,帮助考生复试备考时充分掌握到目标院系复试信息,有助于考生根据复试资讯,制定复试计划,掌握复习方法,使考生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复试准备,提前熟悉复试流程、复试题型,保证在成绩公布后可以快速进入复试状态,轻松通过考研最后一关。
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英文名 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简称Tsinghua SIGS)是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合作共建的公立研究生教育机构。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是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基础上拓展建立的。
2001年创建的深圳研究生院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2014年设立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高水平深度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探索了有益的经验,为国际研究生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国际研究生院位于大湾区科教创新高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中部,校园占地面积约50公顷,由大学城西院区(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区,已建成)、西丽湖院区(原西丽湖度假村及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中)和大学城东院区(大学城体育场东侧,规划建设中)组成了”一院三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并共享深圳大学城公共配套设施及生态绿地。
校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紧邻区域生态核心西丽湖,如玉带般的大沙河从校园蜿蜒而过,以慢行交通为主的城市碧道将各院区相互串联。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基于BIM的质量管理应用实践——3D激光扫描技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内,项目为一幢科研实验室,建筑高度为96.1m,分为地下2层,地上22层,总建筑面积为51485.43m2,包括科研实验室及配套
设施、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道路、绿化等室外配套工程等。
项目于2016年9月开工,计划2018年9月竣工,目前主体结构已完成至13层,正在全面开展机电安装工作。
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应用BIM技术:设计全过程(2015年6月)使用BIM技术辅助设计,2017年1月移交BIM设计模型;施工总承包单位进场(2016年9月)后开展BIM技术应用在施工阶段的全面应用;BIM咨询单位2017年2月驻场开展现场实施阶段BIM咨询服务工作。
本项目负一层结构复杂、综合管线复杂、首层层高较高,为了提高后续工序的施工质量,对BIM模型进行动态管理并实时校核与更新,传统实测实量方式
较难实施,项目应用3D激光扫描技术完成负一层至一层结构实体扫描,准确地核查了现场结构施工质量。
图3墙面垂直度复核
图4墙面平整度复核
同时,利用点云模型与BIM施工深化模型进行比对,将施工偏差反馈至BIM 施工深化模型中,实现对BIM模型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校核与更新。
本项目将现场结构预留洞口与BIM施工深化模型预留洞口的定位、尺寸进行比对,找出现场和BIM模型的偏差,根据实际的结构预留洞口定位调整机电管线模型,生成与现场校正后的BIM模型,确保模型与现场一致性并为基于结构预留洞口的后续施工工序BIM模型准确性提供保障。
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优秀营员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是一项旨在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活动,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参与。
在这个夏令营中,有许多优秀的营员通过他们的才华和努力脱颖而出,成为了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优秀营员。
作为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的优秀营员,他们具备出色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
这些营员在夏令营期间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和实践项目,不仅展示了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复杂的问题。
他们善于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优秀营员还具备卓越的团队合作能力。
夏令营期间,他们积极融入团队,与营员们共同完成各类团队项目。
他们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团队的工作更加高效和顺利。
同时,他们还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为团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优秀营员还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夏令营期间,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他们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带来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还能够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和技术项目中。
作为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优秀营员,他们还具备积极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他们对学习和研究充满热情,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勇于挑战自我,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们还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律自强的品质,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优秀营员不仅具备出色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还具备卓越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他们是清华深圳研究院夏令营的骄傲,也是未来科技领域的希望和领军人才。
相信他们将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考研复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考研复试信息分享1.学院简介、2024年计划招生人数、学费、学制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简称:数信院)秉承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国际化培养的原则,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物联网与互联网、交通与物流、光电子与电路系统、先进制造等七大学科集群,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同时,数信院依托清华大学顶尖的工科教育体系,联合伯克利加州大学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数据与信息相关领域人才高地、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2024年计划招生人数42人。
学费:0.8万元/生学年学制:2-3年左右2.复试分数线3.复试考核内容(1)复试第一部分(即笔试变形)安排:形式:考生在TBSI招生系统(https:///user/login/tbsi)按规定完成材料提交。
考查内容:综合考察考生的科研潜力、学术水平、语言水平等。
由考生提供全英文个人简历、全英文个人陈述、全英文研究计划、获奖证明、学术成果、英语水平证明等辅助申请材料作为评分素材,均无模板、字数要求,共100分。
(2)复试第二部分安排:形式:线下考核,全英文面试,20分钟。
考查内容:主要在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外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能力、思想状况等方面对复试考生进行考察。
请考生准备个人自述3-5分钟,包括个人学习情况、实践活动与获奖、学术成果、特长爱好、人际关系、对报考专业的科研了解情况等,考核内容包括教育背景、科研经历、思想状况、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思维的敏锐性、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实践能力等。
深圳清华研究院
深圳清华研究院,全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由中国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高水平研究机构。
该研究院于
2005年成立,坐落在中国科技先进城——深圳市南山区,是
清华大学在深圳的第二个主校区。
深圳清华研究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深圳与清华大学在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推动深圳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研究院以科研为主,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科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研究院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优秀的科研团队。
研究院目前设有多个研究中心,覆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领域。
这些研究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研究人才,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科研工作,深圳清华研究院还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了一系列的学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科研人才。
同时,研究院还面向全球招聘优秀的科研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他们来到深圳进行科研工作。
深圳清华研究院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研究院与深圳市政府以及各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研究院扶持了一大批科技创业公司,帮助他们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
深圳清华研究院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研体系和管理体制。
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并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科研、人才培养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研究院正在为深圳和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地理位置图示(图一)
图一
二、路线提示
由于市政地铁工程正在建设中,校区北面大门(丽水路)进出不便,进出大学城的社会车辆须绕行大学城留仙大道正门进入。
进入大学城园内的各种车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机动车等)均应停放在指定位置,严禁乱停乱放。
==自驾行车参考路线==
路线1:沙河西路———天虹路口———转留仙大道(东行)———大学城正门———清华校区
路线2:南坪快速———大学城出口———转留仙大道(西行)———大学城正门———清华校区
==公交、地铁参考路线==
由于丽水路西段修地铁封路,学员需经由途经哈工大校门进入,步行至清华小区。
站名:大学城南门
地铁:环中线(5号线)大学城站下,在附近的丽水路南站搭乘36路、49路或81路公交车,在大学城南门站下车。
公交:36路、43路、49路、81路、B736路
三、校内路线示意图
经由哈工大校门到达清华校区C1栋路线示意图(图二)。
起点:哈工大校门(大学城南门站)终点:清华校区C1栋
图二
四、清深院校区图示(图三)
图三。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基于BIM的质量管理应用实践——3D激光扫描技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内,项目为一幢科研实验室,建筑高度为96.1m,分为地下2层,地上22层,总建筑面积为51485.43m2,包括科研实验室及配套
设施、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道路、绿化等室外配套工程等。
项目于2016年9月开工,计划2018年9月竣工,目前主体结构已完成至13层,正在全面开展机电安装工作。
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应用BIM技术:设计全过程(2015年6月)使用BIM技术辅助设计,2017年1月移交BIM设计模型;施工总承包单位进场(2016年9月)后开展BIM技术应用在施工阶段的全面应用;BIM咨询单位2017年2月驻场开展现场实施阶段BIM咨询服务工作。
本项目负一层结构复杂、综合管线复杂、首层层高较高,为了提高后续工序的施工质量,对BIM模型进行动态管理并实时校核与更新,传统实测实量方式
较难实施,项目应用3D激光扫描技术完成负一层至一层结构实体扫描,准确地核查了现场结构施工质量。
图3墙面垂直度复核
图4墙面平整度复核
同时,利用点云模型与BIM施工深化模型进行比对,将施工偏差反馈至BIM 施工深化模型中,实现对BIM模型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校核与更新。
本项目将现场结构预留洞口与BIM施工深化模型预留洞口的定位、尺寸进行比对,找出现场和BIM模型的偏差,根据实际的结构预留洞口定位调整机电管线模型,生成与现场校正后的BIM模型,确保模型与现场一致性并为基于结构预留洞口的后续施工工序BIM模型准确性提供保障。
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号:201210255166.9申请日:2012-07-23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地址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校区发明(设计)人杨全红陶莹吕伟李宝华游从辉张辰康飞宇主分类号C01B31/04(2006.01)I分类号C01B31/04(2006.01)I公开(公告)号102730680A公开(公告)日2012-10-17专利代理机构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代理人江耀纯(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30680 A(43)申请公布日 2012.10.17C N 102730680 A*CN102730680A*(21)申请号 201210255166.9(22)申请日 2012.07.23C01B 31/04(2006.01)(71)申请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地址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校区(72)发明人杨全红 陶莹 吕伟 李宝华游从辉 张辰 康飞宇(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代理人江耀纯(54)发明名称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原始溶胶制备:将石墨烯基组分、或石墨烯基组分与辅助组分的混合物加入溶剂中分散得到制备所述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原始溶胶;步骤二、石墨烯基凝胶制备:将步骤一制备的原始溶胶置于反应容器并在20~500℃,反应0.1~100h ,制备得到石墨烯基凝胶;步骤三、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制备:将石墨烯基凝胶在0~200℃下干燥后,将其在缺氧的气氛下升温至100~3600℃热处理0.1~100h ,或/和在200~2000℃采用活化反应的方法反应0.1~50h 即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制备的石墨烯基材料具有高密度、高硬度、孔隙丰富、比表面积大、孔结构稳定的优点。
(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1 页1.一种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原始溶胶制备:将石墨烯基组分、或石墨烯基组分与辅助组分的混合物加入溶剂中分散得到制备所述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原始溶胶;步骤二、石墨烯基凝胶制备:将步骤一制备的原始溶胶置于反应容器升温至20~500℃,反应0.1~100h,制备得到石墨烯基凝胶;步骤三、干燥处理:将石墨烯基凝胶在0~200℃下干燥后,得到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四:将步骤三所得到的材料在缺氧的气氛下升温至100~3600℃热处理0.1~100h,或/和在200~2000℃采用活化反应的方法反应0.1~50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石墨烯基组分为石墨、氧化石墨、氧化石墨烯、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辅助组分为碳纳米管、炭黑、石墨或聚乙烯醇、蔗糖、葡萄糖中的至少一种,其添加含量低于98%,优选添加含量低于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溶剂为水、乙醇、甲醇、二甲基甲酰胺、乙二醇、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分散方法为机械搅拌、磁力搅拌、超声分散、球磨分散、高能处理法分散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将所述的步骤一制备的原始溶胶的pH值调节至8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加热方式为电加热、微波加热、红外加热、电磁加热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加热温度为100~200 ℃,反应时间为1~20 h。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缺氧气氛的实现方式为抽真空和/或通惰性气体和/或通还原性气体,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氩气、氦气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还原性气体为氨气、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1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热处理温度为300~2400 ℃,处理时间为2~10h。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的活化反应的方式为化学活化和/或物理活化。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学活化方式为固相活化、液相活化中的至少一种。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活化反应温度为600~900 ℃,活化反应时间为0.5~8h。
15.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其基本组成单元为石墨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炭材料具有由石墨烯片层搭接形成的网络结构,所述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密度为0.3~4.0 g/cm3,硬度H为0.01~6.0 GPa,比表面积为5~3000 m2/g,孔容为0.1~2.0 cm3/g。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的孔壁厚度在0.335~3350 nm范围内。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度为0.8~2.2 g/cm3。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度H为0.05~3.0 GPa,弹性模量E为0.5~40 GPa。
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其特征在于:比表面积为800~3000 m2/g时,其密度为0.3~1.5 g/cm3。
20.一种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21.一种色谱柱的微粒填料,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22.一种多孔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23.如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制造中的应用。
24.一种高体积能量密度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25.一种导热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26.一种催化剂载体,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5~19任意一项所述的石墨烯多孔炭材料。
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多孔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高密度、高硬度、一次成型的多孔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石墨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 严格意义上的石墨烯是单原子层的石墨,即紧密堆积成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sp2杂化单层碳原子晶体,不平整,有褶皱,是真正的二维晶体,被认为是构筑其它sp2碳质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热学、光学性质,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持续至今的研究热潮。
[0003] 作为前沿科学引领者的石墨烯实际上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写字留下的铅笔划痕中就能找到它的身影。
但是由于常规条件下制备的粉末状石墨烯填充密度极小,杂乱堆积,实际上很多场合下直接利用石墨烯比较困难,为了满足这些场合对石墨烯的要求,需要构筑具有一定结构的石墨烯基材料。
像石墨一样,石墨烯很难直接制备成型,需要用一定的方法间接制备石墨烯组装体,比如从氧化石墨烯出发,采用溶胶-凝胶法[Marcus A. Worsley, Peter J. Pauzauskie, et al. Synthesis of Graphene Aerogel with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J]. J. Am. Chem. Soc., 2010, 132 (40), 14067–14069. Marcus A. Worseley等,高导电性的石墨烯气凝胶的合成]、水热法[Yuxi Xu, Gaoquan Shi, et al. Self-Assembled Graphene Hydrogel via a One-Step Hydrothermal Process[J]. ACS Nano, 2010, 4, 4324-4330.徐玉玺,石高全等,一步水热法制备自组装石墨烯水凝胶]、水煮法[Wei Lv, Quan-Hong Yang, et al. One-Pot Self-Assembly of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 Macroassemblies with Porous Core and Layered Shell[J]. J. Mater. Chem., 2011, 21, 12352-12357.吕伟,杨全红等,One-Pot自组装制备多孔核-层状壳结构三维石墨烯宏观体]等制备。
杨全红等通过引入连结剂运用水热法制备出大表面积石墨烯基多孔三维组装体材料[杨全红,陶莹,吕伟,基于石墨烯的多孔宏观体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CN 201010568996.8],但该多孔材料的和其他气凝胶材料一样,表现为密度低,强度小等特点。
总之,这类多孔材料着眼于将石墨烯片层搭接交联形成一定的宏观结构,对其石墨烯成型性、强度等方面专注较少,并且通过主流的热膨胀法制备的石墨烯密度非常小,为其进一步实际应用带来困难。
而通过物理压制法制备成型品普遍具有需要额外增加粘结剂、成型品不均一、微观接触差、高温处理易产生裂纹等缺点。
活性炭作为典型的碳基多孔材料,虽然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但由于活化过程中引入很多缺陷,其基本结构单元石墨微晶片层较小,导致其导电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储能方面的应用,并且其自主成型也比较困难,即使成型,其密度和硬度也都比较低。
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基多孔炭材料及其自组装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5]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手段予以实现:一种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原始溶胶制备:将石墨烯基组分、或石墨烯基组分与辅助组分的混合物加入溶剂中分散得到制备所述石墨烯多孔炭材料的原始溶胶;步骤二、石墨烯基凝胶制备:将步骤一制备的原始溶胶置于反应容器升温至20~500℃,反应0.1~100h,制备得到石墨烯基凝胶;步骤三、干燥处理:将石墨烯基凝胶在0~200℃下干燥后,即得到高密度高硬度石墨烯多孔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