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42
脂肪肝ct诊断标准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脂肪肝CT诊断的标准。
1. 脂肪肝的CT表现。
脂肪肝在CT上的表现主要是肝脏密度的改变。
正常肝脏的CT值约为40-60 HU,而脂肪肝患者的肝脏CT值明显降低,通常在-10 HU以下。
此外,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在CT上呈现出密度均匀的特点,肝实质与腹壁脂肪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小。
2.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
根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脂肪肝的CT诊断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Ⅰ度脂肪肝,肝脏CT值下降,但仍高于-10 HU,肝脏密度不均匀。
Ⅱ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但肝脏密度仍不均匀。
Ⅲ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肝脏密度均匀。
3. 脂肪肝CT诊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临床资料,脂肪肝的诊断不仅依靠CT表现,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与其他肝脏疾病鉴别,脂肪肝的CT表现与其他肝脏疾病有时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需要与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等进行鉴别诊断。
4. 结语。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进行判断,医生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脂肪肝CT诊断有所帮助。
总之,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脂肪肝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
脂肪肝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脏密度降低:CT 和 MRI 检查中可见肝脏密度降低,表现为灰度值较低,呈现出“脂肪样”影像。
2. 肝脏体积增大:肝脏脂肪含量增加会导致肝脏体积增大,但在早期肝脏体积并不一定有改变。
3. 肝脏表面光滑:脂肪肝会导致肝脏表面变得光滑,而正常肝脏表面应该有一些凸起的结节。
4. 肝内血管和胆管的可见度增加:脂肪肝会导致肝脏造影剂吸收减少,使肝内血管和胆管的可见度增加。
根据以上影像表现,诊断脂肪肝的标准包括:
1. 肝脏密度降低:尤其是在 CT 和 MRI 上,肝实质内出现明显无法充盈的低密度区域,且低密度区域 > 5%。
2. 肝脏体积增大:肝脏横断面面积 > 112cm2 或体积 > 2.5L。
3. 肝内血管和胆管的可见度增加:肝脂肪变性可造成肝实质密度下降,因而给予周围血管和胆管的对比增加,以便于观察。
4. 排除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支持的肝脏疾病。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应用进展李生香;戴光荣;侯帅;张海珍;樊琳琳【摘要】脂肪性肝病(以下简称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超声具有无创、安全、无辐射等优点,但其对轻度脂肪肝敏感度低,对操作者依赖性强,易受患者本身因素的影响.CT诊断轻度脂肪肝特异度高,但敏感度低,电离辐射是其主要缺点.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但因价格昂贵、信息处理相对复杂,限制了应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是一种新颖、无创的脂肪肝检测技术,但其影响因素、诊断价值及阈值仍待进一步验证.【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03【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脂肪性肝病;超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作者】李生香;戴光荣;侯帅;张海珍;樊琳琳【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脂肪性肝病(以下简称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近年来,脂肪肝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脏疾病[1]。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和随访脂肪肝患者的金标准,也是一种可靠的区分脂肪性肝炎和单纯性脂肪肝的方法。
然而,对于评估高风险的脂肪肝患者,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且不实用的方法,其存在取样误差及观察者判断偏差,并不适合用于筛查和随访脂肪肝患者。
影像学检查有自身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特点,临床急需对各类人群脂肪肝的定量诊断方法,以便用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
现将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应用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超声检查是最基本的筛查脂肪肝的影像学方法,具有无创、经济、方便、安全、无辐射等优点,可作为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