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摘要:玉米在明代晚期即已传入山西,但直到光绪年间,玉米才在山西得到普遍种植。本文通过对山西与相邻各省在玉米引种时间上的比较分析,对山西各县区玉米别称的来源及玉米传入山西的途径和时间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归纳,进而指出玉米这种高产作物对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山西玉米传播引种经济作用山西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最初比较简单,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个别地区在物产中只记录了玉米的名称。乾隆年间,南部的绛县和北部的大同先后对玉米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云“其苗叶胥似高粱,穗如秕麦,叶旁别出一苞,垂吐白须,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1]光绪年间,山西的一些地方志中对玉米的描述增加了新的内容:光绪六年(1880年)《闻喜县志》记有“玉蜀黍(山地园地艺,补麦缺)”;光绪九年(1883年)《怀仁县志》中记载:“玉蜀黍(不及秋霜,宜广种)”;在民国时期方志中,才见到如“玉蜀黍……颗粒有大小之别,小颗粒晚种合宜,大者宜早种”2]这样一些对玉米品种和种植技术比较详细的记载。一、玉米在山西的别称及来源玉米的别称甚多,全国约有70余种,在山西有玉蜀黍、玉稻秫、玉高粱、玉秫秫、玉秫、玉茭子、玉茭茭、包谷、玉谷、禹谷、舜王谷、御麦、玉麦、棒子等10多种。在这些别称中,以“玉蜀黍”通行的范围最广,其他别称通行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如表1所示,称“玉米”的地区只有山西北部的定襄县;称“玉蜀黍”的县份在山西全省各个地区中都有,从北部的大同、怀仁、繁峙,到中部的清源、昔阳、寿阳,再到南部的岳阳、安泽、翼城、襄陵、沁源、安邑、闻喜、绛县、新绛,都做如此称呼;称“玉茭”的地区有北部的定襄、繁峙、河曲,中部的太谷、平定,东南部的襄垣、长子、阳城;称“包谷”的地区有清源、文水、河津;称“玉谷”的地区有安邑、芮城;称“御麦”的地区有阳城和新绛;称“玉麦”的有南部的乡宁和翼城;而其他别称只出现在个别县的方志记载中。同治《建始县志·物产》曰“包谷,山陕曰玉高粱”,在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记载中,玉高粱和玉蜀黍都是一起出现的,这是因为“……谷谱蜀黍,一名高粱,一名蜀秫”,3]“……关西呼蜀黍为稻黍,今山西平阳、汾州诸郡人,余见其通呼为稻黍也”,4]“……稷曰蜀秫,又曰茭子,即高粱也”,5]由此可见蜀黍、蜀秫、稻黍、茭子都是高粱的别称,因为玉米“其苗叶胥似高粱”,6]所以又被称为“玉蜀黍”、“玉蜀秫”、“玉稻黍”、“玉茭子”。对“玉秫秫”和“玉茭茭”这两个别称,光绪八年(1887年)《寿阳县志》中这样记载:“玉秫秫,茎叶似秫秫,为实大而有光泽,故名。一名玉茭茭,盖秫声之转,而字之认犹之椒菽同,从叔声而异读也。”7]玉米之所以又被称为“包谷”,大概是因为“结实有皮包之”8]和“《本草纲目》始入谷部”9]这样的原因。中国直呼玉米的地区不广,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包谷”是对玉米最普遍的称呼。玉谷也是玉米的别称,在清人的地方志中,也有禹谷或御谷的。章学诚说:“苞谷一名玉米,一名玉谷,谓合五而六也。”嘉庆《河津县志》:“包谷一名禹谷”,嘉庆《商城县志》也载:“玉蜀黍一名玉谷”。玉谷的称呼多流行于北方。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这样写道:“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10]玉麦之称,在明清两代多见于云南、贵州西部、四川西部、甘肃、陕西中部、河南等地区,另外,安徽、直隶、山东等省的地方志中也有所记载。为什么叫玉麦?据光绪《名山县志》的解释:“粒豆,色黄润如玉,故得玉名”;道光《城口厅志》曰:“麦者,言可磨面如麦也”;道光《新津县志》则说:“玉麦,言其粒如麦也”。看来,果实外形似玉,又可磨面如麦子,是玉麦称呼的由来。表1山西玉米别称及通行县区分布名称|通行地区玉米|(光绪)定襄县玉蜀黍(玉高粱、玉蜀秫、玉稻黍)|(乾隆)大同府、绛县(道光)繁峙县、大同县(光绪)怀仁县、清源乡、寿阳县、闻喜县、盂县(宣统)文水县(民国)昔阳县、岳阳县、安泽县、翼城县、襄陵县、沁源县、安邑县、新绛县玉茭(玉茭子、玉茭茭)|(乾隆)阳城县(嘉庆)长子县(道光)繁峙县(同治)河曲县(光绪)定襄县(民国)太谷县、平定县、襄垣县包谷|(光绪)清源乡、文水县(嘉庆)河津县玉谷|(民国)安邑县、芮城县御麦|(乾隆)阳城县(民国)新绛县玉麦|(民国)乡宁县、

翼城县禹谷|(嘉庆)河津县舜王谷|(万历)稷山县棒子|(民国)安邑县表注:括号中朝代系后列府县乡志书的刊版年代。关于“御麦”这一别称的由来,在同治十三年《阳城县志》中这样记载:“以曾经进御,故名”。在两湖地区也有将玉米叫做“御高粱”和“御米”的,大概也是因为玉米曾经是贡品,而在称呼前冠以“御”字。总之,玉米在山西的传播过程中,名称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继承了玉米来源地的名称。二、玉米传入山西的时间和途径玉米在国内的传播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由明代中叶到明代后期是开始发展时期,到明代后期这种农作物已传播到全国近半数省区,清代前期全国各省县份多已种植。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稷山县志》的《物产·谷属》中列有“舜王谷”,这可能是山西古籍方志中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和相邻省份对玉米的记载时间相比,山西早于直隶,晚于河南、山东和陕西。另外,对玉米有较早记载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刊《阳城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年)刊《绛县志》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大同府志》。嘉庆、道光年间,南部的长子和河津县,北部的大同县和繁峙县在其地方志中对玉米有了比较简单的记载。11]但是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对玉米的记载却是在光绪乃至民国时期,即使是主产玉米的晋中地区也是在民国时期才有了关于玉米的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山西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玉蜀黍,亦名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御麦,今潞属广植”,12]这说明直到十九世纪末,玉米在山西的种植才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在光绪年间的大部分县志中都不见有玉米的记载)。根据以上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时间的先后来判断,玉米在山西省内的传播途径是由晋南和晋北同时向晋中地区推进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明朝末年,晋南的稷山县首先开始种植玉米;乾隆中后期,晋南的阳城县、绛县和晋北的大同府等地也种植了玉米;清朝后期,玉米种植分别由晋南和晋北逐步向晋中地区推广;光绪前期,晋南、晋中和晋北都已有了玉米的种植,但分布范围狭小;民国时期,在山西大部分县份的地方志中都可见到玉米的记载了。从玉米最初传入山西到玉米在全省范围内的普遍种植经历了几乎三百年的时间,可见玉米在山西的种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其原因应与山西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清一代相当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关,尤其是光绪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对山西的影响极为严重。据方志记载,清朝前期的一些年份里山西省境内的任何地区都发生过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康熙《五台县志》卷八收录阎襄《饥荒行》,引言云:“康熙十九年,太原以北至云中,千里大旱,民饥转徙十之六七,斗米钱数百不得……”;民国《永和县志》卷一《祥异考》载:“(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年,晋省连遭大旱,永邑更甚……盗贼遍地,饿殍盈野,性命贱如草菅,骨肉等于泥沙。……”;光绪《长子县志》卷一二《大事记》载云:“乾隆二十五年春,大饥,民食树皮草根”;民国《万全县志》《杂记》载:“嘉庆九年,夏无麦,秋无禾,粮价腾贵,麦石价银二十五两,人民离散。十年,无麦无禾,饿死、逃亡过半。”所以,在玉米传入山西的最初时期境内各地区就遇到频繁发生的荒旱。这些灾害的直接结果就是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饥不得食的农民或就地饿死,或流离失所,劳动力人口受到了很大损失。玉米虽系耐旱作物,但其生长期中要求高温,蒸发量大,需水量亦多,在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的地区,灌溉条件好才能生长。山西南北地理气候条件迥异,农业生产条件差别很大。晋南与晋东南地区在农业生产资源及地理条件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临汾与运城两大盆地土地平衍肥沃,水利灌溉便利,无霜期长,气候较为温暖,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北部地区略强一些,但该地区一直以生产小麦为主,外来作物玉米还一时无法取得主导地位;晋中地区耕地主要集中于太原和忻定两大盆地,地势平衍,气候适中,水利条件一般化,是山西最为普通的产粮区,但由于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也相当紧张,每有灾害,人口流失也很严重;与南部相比,晋西、晋北地区土地贫瘠,无霜期短,耕作方式落后,水利灌溉条件极度低下,粮食生产完全依赖于气候条件,当地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所以,清朝前期玉米在山西的传播种植范围和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自我朝定鼎以来,迄今二百余岁,中间水旱交咨,在所时有,然或一州、一邑,甚至二、三郡而止,从未有赤地千里,

通省旱灾如光绪三年之山右者。……”13]由此可见,有清一代山西境内的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直到光绪初年发生了“丁戊奇荒”这场波及山西全境的特大自然灾害,全省上百个县似乎没有例外地同罹惨祸,山西南部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张鉴衡《寿阳县灾赈碑计》称:“溯自乙亥(光绪元年,1875年)秋雨伤禾,谷米多黑,则晋灾之始也。至丙子(光绪二年,1876年),省南一带,饥谨荐臻,至丁丑,则赤地千里。”14]山西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的晋南地区尚且如此,更何况自然条件远不如晋南的晋北和吕梁地区,就更没有进行玉米种植的能力了。灾害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绝对下降,过半劳动力的死亡和逃移,15]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光绪前期只有少数县份对玉米做了记载的原因了。“丁戊奇荒”后,在清政府劝荒和招荒政策下,大批外地客民来到山西,补充了严重短缺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产量高而稳定,又具有耐旱和耐瘠特性,适应范围广,高山、丘陵、平原皆可种植的玉米便以很快的速度在山西尤其是晋南地区普及开来,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就处处有玉米了。据研究,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有海陆两路:陆路一自波斯、中亚至甘肃,然后流传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一自印度、缅甸至云南,然后流传到川黔;海路则自美洲、东南亚至沿海的闽广等省,然后向内地扩展。这三路玉米传播源逐渐向中国腹地进行渗透并最终融合。16]从玉米在山西通行的别称来看,山西接受的主要是云南和甘肃两股玉米传播源,因为江浙闽粤等沿海省份的玉米别称绝大多数都尾缀“粟”字、“豆”字,或带有“芦”字,山西对玉米的别称却不曾有这样的字,而是像陕西一样称为“玉蜀黍”,像云南一样称为“包谷”,或像河南一样称为“玉麦”。这两股玉米传播源相继抵达山西之后便开始融合,这种融合大概结束于光绪初年,其表现之一是在同一地区具有指示两种玉米传播源的别称,如地处山西中部的文水县,在其光绪九年(1883年)刊的方志中既有标志云南传播源的别称“包谷”,又有标志甘肃传播源的“玉桃黍”17];表现之二是这时的地方志中也往往罗列多种玉米别称,如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山西通志》记载,“玉蜀黍,亦名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18]玉米是如何传入山西的,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资料,不能确切考证。但根据山西在明清时期的情况推测,玉米引种到山西的途径可能有两种:一是由当时在外省的山西商人把玉米种子带回到山西,经过本地农民试种获得成功,继而在山西各地推广开来;二是外省客民流落到山西开垦荒地的时候,种植了在家乡时曾赖以糊口的玉米,收成不错,山西的农民也开始种植。关于山西商人的经商活动情况,清代大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19]山西人经商以商品的长途贩运为主,明朝中叶以后,山西商人大量地向淮浙地区移居,逐步进入了全国范围的流通领域,南北各地都有其足迹。如山西票号总号所在地的太谷县,“自有明迄于清中叶,商贾之迹几遍全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20]明代山西商人在四川、云南、陕西、河南及新疆的经济活动史料中多有记载:山西潞泽二州是与三吴、越闽齐名的丝织专业区,“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伙,取给于湖茧;西北之机,潞最工,取给于阆茧(阆指四川保宁府阆中县)”,21]“潞绸所资来自他方,远及川湖之地。”22]潞泽丝棉织物的染色,对颜料的需求很大,因而丝绵生产又推动了山西颜料商的发展。山西颜料商见于碑刻记载的有平遥和临汾县人,主要在京城、通州经营,所售颜料出自本地,或是贩自四川。日升昌票号前身山西平遥县西裕成颜料庄“所贩颜料中,有铜碌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碌,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23]明代,随着山西盐商在国内地位的日益显赫,河东盐销往“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今洛阳)、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以及泽、沁、辽三州。”24]山西商人有明以来就参与了西茶市与西番的交易(交易地点在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朝大臣杨一清向朝廷提出招商买茶,让茶商与西番直接交易,“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始,听臣出榜招谕山陕等处富实商人,收买官茶五六十万斤,其价依原定每千斤给银五十两之数,

每商所买不得过一万斤,给与批文,每一千斤给小票一纸,挂号定限,听其自出资本,收买真细茶斤,自行雇脚转运。”25]我们没有发现山西商人在甘肃的活动资料,但在张掖、武威见到过山陕会馆和山西会馆的遗址,虽然已经破败不堪,却能充分说明山西商人在甘肃曾经有过长期的经营活动。四川、甘肃、云南、陕西、河南、新疆都已在明万历之前先后开始种植玉米,26]在山西商人与这些省份频繁的经济往来中,玉米传入山西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按照晋商的经营习惯,分号与总号之间在人员和货物上的往来都异常频繁。另外,我们将玉米传入山西的时间、最初传入地与山西商人的发迹期、最初发迹地做一比较,发现在时间和地域上两者都相当吻合。如前所述,山西古籍方志对玉米做最早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稷山县志》,稷山在明代隶属蒲州。而山西商人在全国取得显赫地位是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年间(1488—1619年),晋南的蒲州、平阳一带则是山西商人最初的发迹地,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沉思孝在其《晋录》、明万历进士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都曾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这两个事件几乎是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域,为我们的推测又提供了一个佐证。从明朝初年开始,山西一直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但同时也有不少的外地客民流落到山西求生,“在僻远的州县,不少外地客民早已在当地从事耕耘”,27]这些州县有隰州、吉州、岚县、岢岚、临县、永和、浮山、岳阳等。光绪六年(1880年)刊《续修岢岚州志序》中提到当地的客民问题:“第山高土瘠,绝少平原,地广人稀,苦无产殖,土人俭而不勤,业农贾者率多他乡外省之人,以故直、豫、秦、陇、川、楚客民错趾于境,来往靡常,而客富于主,又人丁欠旺,恒以外姓继螟蛉,岂五行有所克制欤?”由此可见,进入到山西的客民来源相当广泛,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份都有,他们在山西定居之后,勤于稼穑,善于商贾,所以玉米也有可能由这些客民引种到山西。当然,玉米引种到山西的这两种途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有可能兼而有之。总之,明清时期山西人口的频繁流动对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起了决定的作用。三、玉米在山西的生产概况和经济作用清代山西有关玉米单产的记载极其罕见,根据表二所示民国时期山西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可推测清末整个山西玉米的单产水平在40公斤左右(1914年山西小麦平均亩产是44.2公斤28])。玉米作为逐渐推广的作物,其种植面积在清代变化较大,但清代末年的情况可以参照民国初年的情况作些粗线条的估计。如表2所示,估计到清朝灭亡时,山西每年至少有150万亩耕地种植玉米,以40公斤的单产计,清末山西每年可产玉米60000吨左右。表2山西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及亩产年代玉米播种面积(万亩)总产(吨)亩产(公斤)1919年153.375420491947年663.4250200401949年536.5646395086资料来源: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2页。在清代各县方志中虽然很少见到对玉米产量的记载,但到光绪以后,玉米成为“山农之粮,视其农欠”,29]“为本地人之副食物,其出产亦颇不少,麦后种之,亦为秋粮之一”,30]可见,玉米以其高产的特性在山西一些地区的粮食作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晋东南的潞安府,“今潞属广植,每炊必需”。31]民国27年(1938年)《平定县志》记载了当地玉米的平均年产量,约为183750石,同时还记载了粟的年产为91875石,豆为18375石,高粱为36750石,小麦及其他年产约为36750石。32]可见,抗战前夕玉米是平定县年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到1949年的时候,玉米在山西的播种面积为536.56万亩,年产量为463950吨,虽然只占到山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但在山西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中却达到17.9%的比例,33]如表3所示。表31949年山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比例作物玉米谷子小麦薯类高粱比例17.9%29.2%23.4%13.3%11.0%资料来源: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2页。根据以上玉米在山西的生产情况来看,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和推广对当时粮食的增产是有极大意义的:首先,玉米耐旱,能够适应北方的旱地,种植玉米可扩大耕地面积。山西农田一直以旱地为主,清代旱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5%,约有65400万亩的荒山荒地尚待开发。34]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

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西耕地面积从53,285,401亩增至56,609,070亩,35]增加了300多万亩,和当时玉米种植的推广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其次,玉米是一种优异的高产作物,种植玉米可“种一收千,其利甚大”。36]对处于封建剥削压榨下的大多数农民来说,通过推广特别高产的外来农作物比改良土壤或培育新的品种更容易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之,玉米的推广,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因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食粮,特别是有助于“丁戊奇荒”之后山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民食问题的解决。玉米在山西的推广种植不仅促进了粮食的增产,还间接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玉米本身用途广泛,既可当粮,又可充作手工业原料,对山西农户来说,用玉米酿酒和养猪在光绪时期已是极为普遍的事情,“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杆干以供炊,无弃物”。37]玉米的传播种植对山西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推动作用远不止以上所述内容,还需我们做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山西玉米

2011-2012年度山西市场工作总结

目录 一.山西概况 二.年度工作流程 三.销量情况 四.市场分析 五.市场竞争品种和公司 六.明年计划及对公司的建议

一.山西概况 山西根据种植制度,农耕习惯的不同可将全省分为三个种植生态区即北部春播早熟玉米区;中部春播中熟玉米区及南部夏播中晚熟玉米区. 1.北部春播早熟玉米区 本区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地区的偏关,五寨,神池,静乐,繁峙及原平代县,五台等县的高海拔地区.大同市积温太低,公司暂时没有合适的品种,只有一个正在实验的品种U53,正在实验中,朔州及忻州大部分地区适合豫玉22的生长,金赛6850的积温偏高,生育期过长,在这边成熟不是太好.金赛199在生育期过长,成熟也不好. 2.中部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本区包括忻州地区的平川地区,晋中,吕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地市全部及临汾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在这个区域公司目前在山西区所审定的所有品种都适合地区。豫玉22在这个地区基本已经讨汰,金赛6850和金赛199在这边适应性较为合适。 3.南部夏播中晚熟玉米区 本区包括临汾部分地区和运城地区,为山西夏播玉米主要产区,一般为一年两熟区。本区域为金赛6850和豫玉22的审定区域。

二.年度工作流程 2011.11月熟悉老客户 2011.12月了解市场,熟悉客户 2012.2月开发市场,督促客户提货2012.3月开发市场,应付种子管理局检查2012.4月了解铺货情况,找实验布点2012.5月了解销售及退货情况

三.市场销售情况 山西今年的销售情况很不乐观,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今年共销售12万斤,其中金赛6850是9万多斤,豫玉22是1万多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较大。具体销售情况如下: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 及种植制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 核心提示: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2013年2月21日讯? 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划分玉米种植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历史的延续性; 2.根据不同地区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资源特点,及玉米生长发育对资源条件的要求划分种植区; 3.在分区命名时要体现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 4.考虑到玉米在各生态区内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五个明显各具特色的生态区: 一.北方春播玉米区 1.分区范围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约893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总产量占全国的%(吴景锋)。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30-170天。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平均达到每公顷6吨左右。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5吨。 2.种植制度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种植方式有三种类型:(1)玉米清种。约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平原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区。由于无霜期短,气温较低,玉米为单季种植,但玉米在轮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与春小麦、高梁、谷子、大豆等作物轮作。这种情况在197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玉米播种面积迅速增加,轮作倒茬已经很困难,因此发展成为玉米连作制。(2)玉米大豆间作。约占本区面积40%左右,是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形式。玉米大豆间作,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形态及生理上的差异,合理搭配,提高了对光能、水份、土壤和空气资源的利用率。玉米大豆间作一般可以增产粮豆20%左右。(3)春小麦套种玉米。70年代以后,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甘肃、内蒙古部分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渐形成春小麦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主要采用宽畦播种小麦,畦埂套种或育苗移栽春玉米的方式,一般可增产20-30%。 3.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北方春播玉米区实际上包括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东北地区需要成熟期适中或较早熟、耐低温且丰产性好的品种。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病毒病和小斑病流行,但有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有时还发生玉米螟危害,因此要求抗这些

中国玉米产业概况

中国玉米市场概况 一、玉米生产 1.玉米产量增长,消费相对平稳,供求关系由紧转松 2014/15年度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谷物产量为54,836.2万吨,其中玉米为21,564.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52%;稻谷为20,650.7万吨,占34.01%;小麦为12,620.8万吨,占20.79%。玉米自2012年产量首次超过稻谷后,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4/1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100,747.3万吨,其中中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的36,109万吨,排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1%。 玉米35% 稻谷34% 小麦21% 其他 10% 2014/15年中国粮食品种产量占比 2015/16年度,预估我国玉米产量为2.615亿吨(市场口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为2.28亿吨,种植面积为3788万公顷,单产为6.1吨/公顷),产量较上年度增1.4%。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图 表格1: 国内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吨/公顷 年 度播种面积产 量单 产 2004/20052,54514,754 5.80 2005/20062,63614,998 5.69 2006/20072,69716,210 6.01 2007/20082,79116,032 5.74 2008/20093,02717,113 5.65 2009/20103,14815,771 5.01 2010/20113,19917,060 5.33 2011/20123,27217,579 5.37 2012/20133,52520,561 5.83 2013/20143,61621,849 6.04 2014/20153,70125,790 6.97 2015/20163,78826,150 6.90 数据来源:市场调研 说明:因市场口径对播种面积数据资料缺乏,2015/16年玉米单产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推算则为6.9吨/公顷。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区。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 左右。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 。海拔高度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期降水量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6.7万hm2。海拔高度1000~1210m,年平均气温8.0~10.0℃,无霜冻期145~165d ,≥10℃积温3100~3400℃。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积约5万hm2。海拔750~1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8.8~10.4℃,无霜冻期125~147d ,≥10℃积温2742.1~3245.5℃。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 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 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 3.2亿亩增加到 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 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 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 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促

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 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 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 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 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 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 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 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 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 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 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 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 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地区生产条件进行 抗逆性育种。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围绕生产成本的竞争

山西省玉米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附: 2011年度山西省玉米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一、主导品种 (一)特早熟区 并单6号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2006年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株形半紧凑,株高170厘米,穗位60厘米,穗长17.5厘米,行粒数35粒,穗行16行,穗轴白色,子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2克。抗茎腐病、穗腐病,感丝黑穗病、大斑病。一般亩产450-550公斤。 栽培要点:亩留苗3500株,田间管理无特殊要求。 (二)早熟区 1.长城799 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育成,2006年我省引种通过。 特征特性:株形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100厘米,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14-16行,行粒数41粒,百粒重39.6克,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高抗大斑病、瘤黑粉病,中抗茎腐病。一般亩产650-700公斤。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4月下旬到5月上旬;亩留苗3500-3700株;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播种后防治田间杂草,适时中耕培土、施肥、浇水;大喇叭口期用呋喃丹丢心

叶防治玉米螟;注意轮作倒茬,防止玉米茎腐病。 2.并单5号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2006年审定通过。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株高220厘米,穗位80厘米,穗长20厘米,穗行16-18行,果穗筒型,籽粒黄红色,半硬粒型。出籽率高。中抗玉米大斑病、茎腐病。一般亩产600-650公斤。 栽培要点:施足底肥,重施穗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亩留苗3500-4000株。 3.强盛16号 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育成,2006年审定通过(2009年南部复播区扩区)。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100厘米,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8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0克,出籽率85.7%。高抗粗缩病,抗穗腐病,中抗大斑病。一般亩产600-650公斤。2008年创亩产1106.3公斤高产记录。 栽培要点: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播麦收后及时播种;亩保苗3500-4000株;施足农家肥,亩施35公斤复合肥作底肥,7公斤二胺作种肥,追施20公斤尿素。 4.大丰26号 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2009年审定通过(同时适宜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区域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区域分布 1.主要分布盟市:阿拉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 1.1主要分布旗县: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期、五原县、临河区、磴口县、杭锦后旗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乌审旗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 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土默特左旗 赤峰市:碦喇沁旗、元宝山区、松山区、宁城县、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 通辽市:科尔沁旗、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期、扎鲁特旗 兴安盟:科右前期、科右中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 1.2主要分布乡镇: 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温都尔图勒镇 五原县:主要分布在银定图、塔尔湖、新中公、巴音套海一线西南区域 临河区:主要分布在狼山农场、新华镇、乌兰图克镇、隆胜镇、双河镇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黑柳子、团结、新民、公庙子、先锋、白彦花等6个多乡镇 杭锦后旗:211省道以南的区域,涉及头道桥、小召、召庙3个乡镇 磴口县:辖区中东部沙金套海、公地、纳林套海、哈腾套海4个乡镇苏木

达拉特旗: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鄂尔多斯以北的沿黄河冲积沉积平原,从西向东覆盖了中和西、昭君坟、展旦召、树林召、白泥井、盐店6个乡镇 乌审旗:省道S306沿线的纳林河、陶利、达布察克、河南、图克5个乡镇 杭锦旗:杭锦旗西北与磴口县和杭锦后旗交界的巴拉贡镇和呼木都镇 土默特右旗:在海子乡与小召子乡一线有分布 土默特左旗:在兵州亥、北什轴乡、万家沟果园有分布 和林县:主要分布在巧什营乡、舍必崖乡、大红城乡一线 松山区:早熟品主要分布在沿阴河流域的刘家营子、大庙镇一线,中熟品主要分布在沿舍路嘎河流域的老府镇、王府镇、中晚期品主要分布在太平庄、兴隆庄沿线。 阿鲁科尔沁旗:主要分布在西南的与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接壤的双胜镇、巴拉旗新发镇 巴林左旗:主要分布在集通铁路东南以隆昌镇为中心的区域 巴林右旗:主要分布在辖区东南、西拉沐伦河流域以北的区域 林西县:主要分布在集通铁路以南,西拉沐伦河流域以北的区域 科尔沁区:分布在沿西辽河流域的丰田镇、育新镇、孔家堡镇、钱家店镇 科尔沁左翼中旗、:由西向东沿新开河流域在希伯花、舍伯图、腰林毛都3个乡镇 科尔沁右翼前旗:古迹乡、额尔格图镇、葛根庙镇、呼和马场良种厂有分布 科尔沁右翼中旗:高力板镇、义和塔拉林场、杜尔基镇 开鲁县: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麦新、黑龙坝、建华、东风、吉日嘎郎图 扎鲁特旗:在格日朝鲁镇、嘎亥吐镇、巨日河镇、黄花山镇、香山镇、乌力吉木

玉米生态类型区域划分

玉米类型区划分 玉米生态类型区划分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南北纬度相差约50,经度相差约60,境内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全省各地在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条件和土壤、生物、经济诸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玉米产量的高低及其稳产性。为了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对玉米生产的分类指导,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河南省玉米高稳优低研究与推广协作组1981—1983年开展了“河南省玉米生态类型区的划分及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根据全省各地光、温、水等生态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杂交种在不同生态区的生育性状表现,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定点观察和试验研究,以缓变因子(光、温、水、土)为依据,可变因子(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运用相关、回归、方差、聚类分析等生物统计方法,将全省划分成6个玉米生态类型区。 豫北平原积温较少区? 本区位于北纬34016’至36015’,东经112015’至116030’,包括新乡、安阳、鹤壁、濮阳、焦作、商丘7地(市)的39个县(市),498个乡镇,耕地面积2215.6万亩。本区80年代末玉米面积约800万亩,本区由黄河冲积平原和太行山前平原组成,地势西高东

低,海拔高度多在30米至90米之间,西部边缘有少量丘陵分布。?生态条件? 1.光照本区6月中旬至9月中旬总日照时数为809—867小时,开花、灌浆、成熟期间的日照时数为282—321小时。? 2.热量本区6月11日至日均温≥20℃80%保证率终止日的活动积温为2459—2500℃,刚刚满足中熟玉米杂交种对热量的需求。而北部的安阳、濮阳热量紧张,农耗时间极短,在秋寒年份,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难以保证正常成熟。? 3.降水该区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总降水量为350—496毫米,可基本满足玉米需水。但6月上旬少雨,初夏旱机率高达45—60%,影响玉米适时播种。在玉米需水高峰的7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集中,伏旱发生率仅为10—25%,是河省伏旱最轻的地区之一。本区东部部分乡镇, 4.土壤本区主要土壤类型有两合是低洼盐碱区,夏季内涝严重。?? 土、沙土和盐碱土。两合土分布在西部,有机质含量为0.6—1.0%,全氮为0.06—0.1%,速效磷为3—15ppm,速效钾为70—100ppm,属中上等肥力,适宜玉米生长。沙土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有机质含量为0.43—0.8%,全氮为0.02—0.06%,速效磷2—9ppm,速效钾80—150ppm,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盐碱土约占本区面积的10%,表层含盐量高达0.3—0.6%,不宜种植玉米。??从以上生态条件看,本区光照充足,积温较少,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土层浓厚,是玉米

山西玉米面积

山西省玉米面积 山西省秋粮播种面积3369万亩,超过去年240万亩。其中玉米面积1700万亩,超过历史水平300多万亩。 山西省今年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压缩了玉米种植面积,同时扩大小杂粮、 豆类、薯类的种植面积。 据各地市上报数字分析,今年山西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将减少到998.9万 亩,比上年减少188.1万亩,减幅在16%左右。晋中、长治、吕梁、朔州 、临汾等地市的减幅达到20-30%。 大豆播种面积为367.7万亩,比上年增加42.4万亩,增幅为13% ;薯类播种面积为530.3万亩,比上年增加48.5万亩,增幅为10%; 小杂粮播种面积为355万亩,比上年增加35万亩,增幅10%左右。 今年,晋城市秋粮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59.18万吨,全市秋粮收入可达20亿元,为建市以来的最高点,朱年富是泽州县高都镇泊村的一位种粮大户,今年他所种的50亩玉米收成特别的好。 (同期)种粮大户朱年富:估计亩产量1300斤左右,总产量65000斤左右。 据了解,今年晋城市秋粮种植面积达217.36万亩,比去年增加37.0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由往年的70万亩左右猛增至110万亩,产量突破12亿公斤,仅玉米可收入10亿元左右。 山西省总面积为15.6699万平方公里 新的区划地图显示,全省11个市级市中,面积最大的是忻州市,25147平方公里;最小的是阳泉市,4559平方公里;2004年底,人口最多的城市是运城市,491.9万人;最少的是阳泉市,128万人。 目前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是临汾市的大宁县,只有6万人,永和县6.3万人,人口最多的县是洪洞县,有72万人。不足10万人口的县,全省有5个,10万人口左右的县有10个。另外,城区人口最多的是临汾尧都区,达74.1万人。截至2004年底,全省登记在册人口为3314万。其中,城镇居住人口1286万人 今年山西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398万亩,将是该省历史上种玉米最多的一年。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将增至100万亩,比上年增长2.5%,但仍在低谷徘徊。豆类面积达665万亩,比上年减少35万亩。甜菜面积大幅缩减,今年仅为24万亩,比上年减少48%。油料面积将达556万亩,比上年增加30万亩。蔬菜面积将比上年增长3.8万亩,达到305万亩。 山西省玉米生产及供需形势分析 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适度发展玉米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全省玉米的生产形势和供需状况,对于制定正确的玉米发展战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玉米在山西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西地处中纬度温带的黄土高原区,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光能资源丰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 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 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 (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 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

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 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

玉米种植方案

水地玉米实施方案 目标任务计划种植600亩,目标产量750公斤/亩。 一、整地施肥 用60马力以上动力机械牵引进行整地,深耕25 cm以上。根据产量目标确定底肥施用量,结合深翻,一般施农家22),海瑞达5000 kg/667m(3000~肥45000~75000 kg/hm22,)(银川)尿素75kg/hm(5 kg/667m保水剂3公斤/亩,中石化22),硫15~20 kg/667m 225史丹利磷酸二铵~300kg/hm(22),混匀后在耕地酸钾 225~300kg/hm(15~20 kg/667m时撒施地表,深翻入土壤。二、种子准备1、品种选择选用适应性广、优质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良 GB 等。精选种子,种子质量应符合168杂交种先玉335、豪单4404.1 规定的标准。、种子处理2一般要选用胞衣种子,未胞衣的种子要提前精选、除去霉粒、破粒、不饱满粒和杂质,播前晒种2 d~3 d。三、播种、播种期1℃时即可播厘米处温度稳定通过10105当土壤表层~种,一般为4月日~20月51日为宜。 2、播种量 带型1.2m,用机械精量播种机,每穴点籽1~2粒,播22)。 37.5kg/hm(2.5kg/667m深3.5~4厘米,种子用量、密度

3 22)。(4000株~4500株/667m株~ 7000082000株/hm四、田间管理、及时间、定苗1 叶时按留苗密度定4片叶时间苗,5~6当幼苗长至3~苗, 除去弱苗、小苗、病苗,每孔留一株健壮苗。若发现缺株 时,可在相邻孔中留双株来补缺。 2 、中耕除草与去蘖定 苗后,中耕垄沟,松土保墒,清除杂草,幼苗产生分蘖时, 及时彻底去掉。、追肥3 22,银川()尿素195kg/hm(13kg/667m)拔节期追施中石化22灌浆期随水),kg/667m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05kg/hm(27 22)。375kg/hm(25 kg/667m追施六国化工碳酸氢氨 4 、节水灌溉一般在大喇叭口前后灌头水。前期蹲苗,促进根 系生长,23,分7全生育期灌水~~350 m/667m300次,灌水 定额为8个时期进别在拔节、大喇叭口、抽雄前、吐丝后、 乳熟期5行灌溉。 五、防治病虫害 用地虫壳或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结合耕地深翻入土壤。在 播种后用喷药机械全地面喷洒除草剂“乙草胺”或“玉农思”。 6月下旬~7月上中旬,要注意沾虫、玉米螟、红蜘蛛等害 虫的发生。防治沾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 喷药;防治玉米螟:用90% 敌百虫1500倍液灌心或呋喃丹

玉米调研报告(多篇)

玉米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延川县玉米产业深加工项目调研报告 马家河园区办聂开伟 一、玉米产业项目背景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发展前景好。我国的玉米主要用于以下几种产品的生产:一是玉米淀粉,主要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二是淀粉糖,它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高级产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中;三是变性淀粉,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四是酒精,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玉米深加工项目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项目,产品附加值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对玉米的精深加工,提高其产品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振兴当地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玉米产业项目内容 延川县依托延安地区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利用高、新、先的玉米转化技术,形成年深加工玉米30万吨的规模是比 较现实的,重点发展以下四类企业:(一)淀粉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等;(二)提取食品、医药添加

原料产品;(三)高品质饲料系列;(四)工业酒精、食用酒精、调料(味精)等产品。下游产业可以带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深加工产业:玉米纤维浆加工,饲料加工,板材加工,秸秆压块加工等 三、玉米产业项目建设优势 1、资源优势:以延安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来看,玉米种植历史悠久,病虫害较少,易于田间管理,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新技术和良种不断推广,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特别是延安实施治沟造地工程,未来四年新增土地50万亩,再加上原有种植面积,未来延安未来玉米种植面积将突破300万亩。延川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万吨以上,玉米秸杆年产量可达8万多吨;周边区域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产量75万吨,未来产量将突破100万吨,原材料价格低廉,供应丰富,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理想选址。同时,依托延川县周边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和玉米芯资源,引进配套的深加工企业,也可利于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配套的食品加工企业,这样就能形成玉米产业深加工的“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条,使延川县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2、区位优势: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全县东西长74.25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距延安市80公里,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石楼县隔河相望,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全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人口19万人。延川是延安的北大门,也是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一) 摘要:玉米在明代晚期即已传入山西,但直到光绪年间,玉米才在山西得到普遍种植。本文通过对山西与相邻各省在玉米引种时间上的比较分析,对山西各县区玉米别称的来源及玉米传入山西的途径和时间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归纳,进而指出玉米这种高产作物对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山西玉米传播引种经济作用山西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最初比较简单,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个别地区在物产中只记录了玉米的名称。乾隆年间,南部的绛县和北部的大同先后对玉米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云“其苗叶胥似高粱,穗如秕麦,叶旁别出一苞,垂吐白须,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1]光绪年间,山西的一些地方志中对玉米的描述增加了新的内容:光绪六年(1880年)《闻喜县志》记有“玉蜀黍(山地园地艺,补麦缺)”;光绪九年(1883年)《怀仁县志》中记载:“玉蜀黍(不及秋霜,宜广种)”;在民国时期方志中,才见到如“玉蜀黍……颗粒有大小之别,小颗粒晚种合宜,大者宜早种”2]这样一些对玉米品种和种植技术比较详细的记载。一、玉米在山西的别称及来源玉米的别称甚多,全国约有70余种,在山西有玉蜀黍、玉稻秫、玉高粱、玉秫秫、玉秫、玉茭子、玉茭茭、包谷、玉谷、禹谷、舜王谷、御麦、玉麦、棒子等10多种。在这些别称中,以“玉蜀黍”通行的范围最广,其他别称通行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如表1所示,称“玉米”的地区只有山西北部的定襄县;称“玉蜀黍”的县份在山西全省各个地区中都有,从北部的大同、怀仁、繁峙,到中部的清源、昔阳、寿阳,再到南部的岳阳、安泽、翼城、襄陵、沁源、安邑、闻喜、绛县、新绛,都做如此称呼;称“玉茭”的地区有北部的定襄、繁峙、河曲,中部的太谷、平定,东南部的襄垣、长子、阳城;称“包谷”的地区有清源、文水、河津;称“玉谷”的地区有安邑、芮城;称“御麦”的地区有阳城和新绛;称“玉麦”的有南部的乡宁和翼城;而其他别称只出现在个别县的方志记载中。同治《建始县志·物产》曰“包谷,山陕曰玉高粱”,在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记载中,玉高粱和玉蜀黍都是一起出现的,这是因为“……谷谱蜀黍,一名高粱,一名蜀秫”,3]“……关西呼蜀黍为稻黍,今山西平阳、汾州诸郡人,余见其通呼为稻黍也”,4]“……稷曰蜀秫,又曰茭子,即高粱也”,5]由此可见蜀黍、蜀秫、稻黍、茭子都是高粱的别称,因为玉米“其苗叶胥似高粱”,6]所以又被称为“玉蜀黍”、“玉蜀秫”、“玉稻黍”、“玉茭子”。对“玉秫秫”和“玉茭茭”这两个别称,光绪八年(1887年)《寿阳县志》中这样记载:“玉秫秫,茎叶似秫秫,为实大而有光泽,故名。一名玉茭茭,盖秫声之转,而字之认犹之椒菽同,从叔声而异读也。”7]玉米之所以又被称为“包谷”,大概是因为“结实有皮包之”8]和“《本草纲目》始入谷部”9]这样的原因。中国直呼玉米的地区不广,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包谷”是对玉米最普遍的称呼。玉谷也是玉米的别称,在清人的地方志中,也有禹谷或御谷的。章学诚说:“苞谷一名玉米,一名玉谷,谓合五而六也。”嘉庆《河津县志》:“包谷一名禹谷”,嘉庆《商城县志》也载:“玉蜀黍一名玉谷”。玉谷的称呼多流行于北方。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这样写道:“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10]玉麦之称,在明清两代多见于云南、贵州西部、四川西部、甘肃、陕西中部、河南等地区,另外,安徽、直隶、山东等省的地方志中也有所记载。为什么叫玉麦?据光绪《名山县志》的解释:“粒豆,色黄润如玉,故得玉名”;道光《城口厅志》曰:“麦者,言可磨面如麦也”;道光《新津县志》则说:“玉麦,言其粒如麦也”。看来,果实外形似玉,又可磨面如麦子,是玉麦称呼的由来。表1山西玉米别称及通行县区分布名称|通行地区玉米|(光绪)定襄县玉蜀黍(玉高粱、玉蜀秫、玉稻黍)|(乾隆)大同府、绛县(道光)繁峙县、大同县(光绪)怀仁县、清源乡、寿阳县、闻喜县、盂县(宣统)文水县(民国)昔阳县、岳阳县、安泽县、翼城县、襄陵县、沁源县、安邑县、新绛县玉茭(玉茭子、玉茭茭)|(乾隆)阳城县(嘉庆)长子县(道光)繁峙县(同治)河曲县(光绪)定襄县(民国)太谷县、平定县、襄垣县包谷|(光绪)清源乡、文水县(嘉庆)河津县玉谷|(民国)安邑县、芮城县御麦|(乾隆)阳城县(民国)新绛县玉麦|(民国)乡宁县、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结构及杂草分布情况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结构及杂草分布情况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按区域可分为东北平原春玉米区、华北春夏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图1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划分 截止2008年,我国种植玉米29863.8千公顷,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陕西、四川、辽宁、云南、广西为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内种植面积的82%。主要玉米产区种植情

况如图2所示: 图2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例 1主要玉米种植省区基本情况 1.1 吉林省 一年一熟制,旱地垄作,无霜期短,低温冷害较重,生产季节性强。大部分农田地势平坦,适宜机械作业,吉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998.2千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2922.5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47%,其玉米播种总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9.79%。 1.1.1 玉米田杂草群落结构 主要杂草28种,单子叶杂草有6种,双子叶杂草22种。以菊科、禾本科杂草种类居多,其中一年生杂草约占60%以上,以禾本科的马唐、稗草、狗尾草等危害严重;多年生杂草约占27%左右,以蒲公英、苣荬菜、大蓟和小蓟等数量多,危害大。越年生杂草不到13%。其中一年生的禾本科杂草马唐,在该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吉林地区旱田杂草种类调查及研究,尚海庆等,作物杂志,2008.2) 1.2 黑龙江

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和水稻等,一年一熟制,旱田以垄作为主,无霜期短,冷害较重,生产季节性强。农田地势平坦,人少地多,非常适宜大机械作业。 注:以上数据是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03-2007的5年数据平均得到的,单位是万亩,个位数后面的小数部分采取了4舍5入。 单位:万亩

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

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高原,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地区都有栽培。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在这一地带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12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80%以上。在这个斜长形地带以外,新疆内陆灌溉区和东南沿海江苏、浙江等省的丘陵壮山区玉米分布也比较集中。 我国产区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玉米区: 1.北方春玉米区 本区大部分位于北纬40o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省,内蒙古、宁夏全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分和甘肃省的一部分地区。这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7%。 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无霜期短,冬季温度低,夏季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且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可以满足玉米抽雄灌浆期对水分的要求,但春季蒸发量大,容易形成春旱。本区由于玉米生育期间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日光充足,就构成了玉米高产的自然因素。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基本上为春播一年一熟制,以玉米单种、玉米大豆间混作为主要栽培方式,但南部地区有向一年两熟制发展的趋势。 2.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 本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包括河南、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安徽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40%。 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除个别高山地区外,每年4-10月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5℃以上。全年降水量500-600mm。日照多数地区在2000小时以上。本区由于温度较高,无霜期较长,日照、降水量均较充足等,适于玉米栽培。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主要有两种栽培方式。一是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在山东、河南、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地区多采用之;二是两年三熟制(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在北京、保定附近,由于气温较低,冬小麦播种期早,多采用之。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 本区东界从湖北的襄阳向西南到宜昌,入湖南省常德南下至邵阳,经贵州到云南,北以甘肃省的白龙江向东至秦岭与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接,西与青藏高原玉米区为界。本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全省,湖北、湖南省的西部,陕西省的南部,甘肃省的小部分。本区亦为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到5%。 本区属亚热带、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各地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气候变化较为复杂。除个别高山外,4-10月的日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玉米生长的有效期一般都在205天以上,南部及低谷地带多在300天左右,即在高山地带玉米生育期也超过100天以上。全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多集中在4-10月份,雨量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唯阴天过多(一般在200天左右),日照不足,是本区玉米栽培的主要不利因素。 本区栽培制度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栽培方式: 一、是高山地区以一熟春玉米为主。 二、是丘陵地区,以两年五熟的春玉米或一年两熟的夏玉米为主。 三、是平原地区,以一年三熟的秋玉米为主。其中,两年五熟制、一年两熟制是本区的主要栽培方式。4.南方丘陵玉米区 本区界限,北与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东南界东海、南海,包括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台湾、江西等省,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本区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玉米栽培面积不大,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本区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霜雪少,生长期长。一般3-10月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适于玉米生长的

新编玉米产业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交流材料-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玉米产业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交流材料|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 系 玉米产业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交流材料我站是第一批起动的玉米产业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主要代表的行政区域为**、**、**、**以及**的**。 试验站工作的基本情况试验站依托单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对试验站工作非常重视,在人才物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根据体系要求迅速成立了包括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等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并选定了**、**、**、**、**五个县为示范县。 试验站工作开展至今已近两年,现就两年的工作回顾如下:(一)、重点任务重点开展大面积玉米高产种植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优良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玉米种植户,接受咨询,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百亩高产种植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在耕作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指导下,筛选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2-3个,提出供大面积示范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并在本区域内进行种植试验示范,形成大面积高产种植技术模式,培训区域内主产县的农技人员和玉米种植大户,结合农业部粮食增产工程项目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XX年在**县洪关乡和**县柏村镇各实施了100亩。 2、种植密度研发与试验示范。在本区域开展提高单产的技术研发

与试验示范,确定各主推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与相应的配套技术,并进行试验示范;培训农技人员。 (二)基础性工作负责所在区域玉米新品种筛选与展示;生产实际问题和需求信息的调查和采集;灾情动态变化的监测分析与处理;地方种质收集与繁殖;BBP试验;若干项产业技术联合试验与示范;建立玉米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形成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的畅通渠道。 1、玉米新品种筛选与展示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新品种筛选试验;同时在示范县建立展示田。 (1)、品种初步筛选:搜集市场上销售和在省区试中表现优异已审定或即将审定的新品种XX年50个、XX年43个,以当地主推品种遵玉3号为对照,间比法排列,不设重复,每隔5个参试品种设置一个对照,按各品种参加区试时的密度种植,4行区,行长6米,行距0.7米,收中间2行计产,观测品种的基本农艺性状、适应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性状。 (2)、品种比较试验:从品种初筛试验中选出大约XX年是根据区试和生产表现确定的,XX年是根据XX年筛选试验结果定的),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密度为副区(4000和3000株/亩两个密度)。小区6行区,行长6米,收中间4行计产,重复3次,进一步观测品种的耐密性、产量和综合表现。筛选3-5个品种供展示。

西南玉米生态区域划分及品种需求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35(3):0001~000,2016 Journal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Biology 四专家特稿四西南玉米生态区域划分及品种需求 陈泽辉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摘要:西南玉米生态区包括四川二重庆二云南二贵州全部,广西大部,陕西南部,湖南和湖北西部的丘陵地区,以及甘肃省南部的部分地区,2013年播种面积为9083.8万亩,为全国玉米主产区之一三按玉米种植地区的热二水二土等农业自然状况,适当考虑行政区划和国家玉米区试点的布局,西南玉米生态区划分为5个大区,22个亚区三本文根据各个亚区的地形地貌二生态特点及种植情况等特点,确定各自对玉米品种类型的不同需求三 关键词:西南;玉米;生态区域;划分;品种需求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16)03-0001-00 国际DOI编码:10.15958/https://www.doczj.com/doc/602751742.html,ki.sdnyswxb.2016.03.001 Ecological regions and variety requirements of the southwest corn CHENZe-hui (InstituteofDryCrop,Guizhou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Guiyang,Guizhou550006,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regions of the southwest corn include all of Sichuan,Chongqing,Yunnan andGuizhou,most parts of Guangxi,south of Shanxi,hilly regions of the west of both Hunan andHubei,andpart of south Gansu province.Plant-ing area in2013was90,838million acres,which was one of the main corn producing areas of the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heat,water,soil,andother agricultural natural conditions of corn planting areas,giving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ad-ministrativedivisions andthe layout of the national maize pilotdistricts,ecological regions of the southwest corn aredivid-edinto five regions and22subregions.In this article,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on the types of maze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each subregion,basedon the topography,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cultivation practice andso on. Key words:Southwest corn;Ecological region;Classification;Mazevarieties 1 西南玉米生态区概况 西南玉米生态区包括四川二重庆二云南二贵州全 部,广西大部,陕西南部,湖南和湖北西部的丘陵地 区,以及甘肃省南部的部分,为全国玉米主产区之 一三玉米播种面积为8816.2万亩(2012年)和 9083.8万亩(2013年)三平均亩产约为325公斤 (2012年)和330公斤(2013年),2013年平均产F 约为全国的82.2%三 收稿日期:2016-02-01;修回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贵州省黔农科院自主创新专项 贵州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制 (字[2006]006号)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