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45.32 KB
- 文档页数:2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理论研究发表时间:2017-10-27T14:28:44.8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作者:李凡凡[导读] 痛经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
贵阳中医学院 550000痛经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其发生率在30%—80%左右。
中医气血理论明确指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观点,再者在生理上经带胎产的特殊性使妇女常处于“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的状态,故更易出现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的情况。
1.痛经的病因病机目前痛经在临床上多以以下六种证型较为多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损证、气血虚弱证、阳虚内寒证、湿热瘀阻证,其中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1.1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痛经的最早论述见于《金匿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张仲景认为本病病机为瘀血阻滞。
现代医家多认同痛经的发生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1.2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现代医学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病因不明,多发生于月经初潮的几年内,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有明确病因,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经期腹痛,常在初潮后数年发生。
2.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药理研究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功用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及甘草。
全方诸药合用,旨在达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2.1血府逐瘀汤的中药学研究本方中桃仁功用破血行气,红花具有活血祛瘀之功,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瘀血经闭、痛经,故本方中两药共用为君。
血府逐瘀汤治气滞血瘀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也就不到200年。
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小柴胡汤、八味肾气丸等经典名方相比,应用历史还是比较短的。
医林改错其次,血府逐瘀汤,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方子与“血瘀”、“淤血”之类病证的治疗有关。
哪里的血瘀呢?从相应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看,是“瘀血内停”或者叫“瘀血内阻”。
那么,这到底是哪里呢?根据《医林改错》的记载,有这样一段话:“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由此可知,血府逐瘀汤这个方子,立方的目的是想解决胸中血瘀病证,不是头面四肢部的、也不是腹部的。
所以,血府逐瘀胶囊的说明书功能主治项会写“胸痛”、“心悸”等。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血府逐瘀汤的组成,组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黄、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和甘草。
有人说这是四物汤或桃红四物汤的衍生方,因为这里面有当归、川芎、地黄和芍药,也有桃仁和红花;有人说这是四逆散的衍生方,因为这里面含有柴胡、芍药、枳实和甘草。
实际上,从目前对这个药功效的认识,其实就是上述这两个方子的结合,一方面活血养血,另一方面行气补气。
所以,实际上的功效就是行气活血为主。
那么,在《医林改错》这本书里,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啥的呢?根据原文记载,血府逐瘀汤能够用于:头痛胸疼胸不任物(坦胸露乳才可睡着)胸任重物(找人坐着压住胸口,才能睡着)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心烦)瞀闷(有点小事就想不开)急躁衣睡梦多呃逆(打嗝)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没事爱生气)干呕晚发一阵热(晚上内热、皮肤热)心烦、想不开、爱生气由此可知,血瘀逐瘀汤的治疗范围很宽,从头疼胸痛,到心慌失眠,再到生气烦躁,都可以治疗。
从现代临床应用经验来看,头痛偏头痛、冠心病、失眠盗汗、神经性呕吐、脑震荡后遗症、黄褐斑、三叉神经痛、脱发和各种妇科疾病等的治疗中,都有血府逐瘀汤的应用。
血府逐瘀汤妇科病临床应用举隅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原方主治胸中瘀阻兼有气滞之证。
作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妇科疾病中见有气滞瘀阻的证候,每获良效。
现介绍如下。
1 痛经患者,女,29岁,农民,G2P2,2004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婚前曾有痛经史,自生育后自行缓解。
近几个月来又出现痛经,月经来潮前1d开始发作,痛甚时辗转反侧,难以忍受,每次持续时间2d。
当日来诊时适逢月经来潮。
自诉小腹胀痛,连及腰骶部,经量少,色紫黯夹血块,涩滞不畅,血块下后疼痛稍减,乳房、胸胁胀痛。
舌黯淡,苔薄白,脉沉涩。
此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以调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川芎、赤芍、牛膝、柴胡、五灵脂、元胡各10g,枳壳、桃仁各8g,红花、甘草各6g。
3剂,日1剂,水煎服。
嘱患者于次月月经来潮前复诊。
8月26日2诊,服药后当晚小腹疼痛减经,经行较畅。
守方再进3剂。
3诊时自诉未出现痛经,诸证平息。
经随访3mo未见复发。
按:《医学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
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
本例痛经,属气滞血瘀型。
投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行瘀,通经止痛,获效迅速。
2 经行头痛患者,女,40岁,干部,已婚。
2005年9月10日初诊。
經行头痛已0.5a,经服用西药效果不明显。
此次右侧头部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锥刺,经行不畅,量少有瘀块,少腹疼痛,按之更剧,精神疲乏,纳食不佳。
舌见紫色瘀点,苔薄,脉弦紧。
辨证为血瘀型经行头痛。
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葛根12g,赤芍、柴胡、牛膝、川芎各10g,桃仁、枳壳各8g,红花、陈皮、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3日2诊:自觉症状好转,头痛渐平。
药证合拍,继服2剂,诸证悉除,月经正常,至今未发。
按:本例为血瘀气滞,阻塞脉络而引起。
运用本方活血化瘀,疏理气机,上下合治而获效。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124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和观察组(62例,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用药3个月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用药安全性。
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症候积分和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两组均有轻度胃肠不适,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且轻度胃肠不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痛经是一种经期或经行前后以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放射至腰部、大腿内侧为典型症状的妇科常见病,发病后常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
西医治疗以缓解痛经症状为主,但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可造成内分泌失调[2],危害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痛经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血府逐瘀汤在妇科血瘀型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也获得广泛认可[3],但其用于痛经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本研究对收治的痛经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案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患者124例,均符合《妇产科学》[4]有关原发性痛经和《中医妇科学》[5]有关气滞血瘀型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过敏、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未持续治疗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62例。
观察组年龄15~36(22.38±5.64)岁,病程1~15(6.32±2.04)年,未婚45例,已婚17例。
对照组年龄16~35(23.07±5.42)岁,病程1~14(6.27±2.11)年,未婚42例,已婚20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21例发表时间:2013-08-01T14:56:2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乜存旺[导读]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牛膝、生地、赤芍各15克,桃仁、红花各20克,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甘草各10克。
乜存旺(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卫生院 810016)【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384-01【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痛经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乃王氏五大逐瘀汤之一,近年来,笔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21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21例病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最大的47岁,最小的13岁,病程3月—5年,原发性痛经13例,继发性痛经8例;行经前痛10例,行经时痛7例,行经后痛4例,同属气滞血瘀,伴有乳房胀痛、恶心呕吐,下腹部坠胀,经来色紫黯加血快,舌紫暗有瘀点,脉沉。
2、治疗方法2.1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牛膝、生地、赤芍各15克,桃仁、红花各20克,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甘草各10克。
乳胀者加郁金、香附、青皮;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姜竹茹、生姜;下腹部坠胀者加乌药、川楝子、小茴香。
若经后痛者属气血虚弱,去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换白芍,生地换熟地,加太子参、黄芪。
服用方法:月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日一剂,调治3—5个月经周期。
2.2饮食疗法:艾叶粳米粥:鲜艾叶40克(干、品减半)、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先将艾叶加水煎煮,取汁500ml,再将粳米淘洗干净,兑入药汁,以武火煮沸,加红糖搅匀,改用武火煮之米烂汤稠为度。
服用方法:从月经过后3天开始服,约在下次来月经前3天停服,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热服食。
此方对虚寒性痛经配合血府逐瘀汤最佳。
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消失,一年以内未再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一年内无复发。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4、治疗结果21例患者痊愈1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月经病的效果评价(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门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731500)【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月经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站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月经病患者58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实施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主、次症状积分。
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6.55%,高于参照组的68.97%,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主、次症状积分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主、次症积分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月经病疗效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月经病;症状积分【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270-02月经病是以月经量、周期、颜色、性质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妇科多发病,中医认为“血瘀”为该病主要病因病机,可造成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多种妇科疾病[1]。
研究证实该病的发生同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联,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器质性病变或肿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2]。
我站对该病患者实施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站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月经病患者58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29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30.24±2.12)岁,其中痛经者15例,经行头痛者8例,闭经者6例;研究组29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30.24±2.12)岁,其中痛经者17例,经行头痛者7例,闭经者5例。
两组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于月经后第5d给予结合雌激素片(生产厂家:新疆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172)药物口服,1.25mg/次,1次/d,连续用药3周;后于月经后14d给予黄体酮胶囊(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902)口服,100mg/次,2次/d,连续用药1周。
浅谈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痛经摘要】痛经系妇科常见疾病,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型痛经疗效满意,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血瘀痛经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
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幅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林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而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虚实相兼致气血运行欠通畅而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元胡香附乌药并可随证加减,各药相伍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
若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或由于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胞脉,则血得寒而凝,使经行涩滞不畅,不通则痛也。
2 中医辨证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疗效难以持久。
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止痛速度虽不及西药,但经血府逐瘀汤加减系统治疗,可望痊愈。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临症时,需详细门诊并依据辅助手段加以鉴别。
3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多错后或先后不定,经前乳房胀痛或下腹坠胀疼痛,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经血量少或淋漓不畅,色紫暗有瘀块。
疼痛特点阵发性胀痛,胀甚于痛。
拒按,待血量增多或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
舌质正常或紫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或弦。
治疗原则:舒肝解郁,活血理气。
痛经的辨证论治大体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亏、湿热蕴结四种证型。
(1)气滞血瘀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30 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30 例临床观察为临床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
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失调是科学、有效的。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不调月经是妇女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是整体机能紊乱的表现。
所以应当通过月经失调的现象,深入了解整体机能的状况,才能抓住它的病理实质,月经紊乱临床上较多见,证候兼夹较多,原因各不相同。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清代王清任所创⋯。
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等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本方加减可以治疗多种血瘀气机阻滞证,现以此方治疗月经不调证,效果亦佳。
(一)、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0 例均为门诊就诊者,年龄16-50 岁,其中未婚者10 例,已婚20 例,病程均在2 个月以上,超过1 年者10 例。
30 例中,月经量多,经期延长6 例;月经量少或经期短于3天5 例;月经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5例;月经不定期,经量正常5 例。
月经紊乱,因上环后引起4 例,并发痛经5 例。
患者均经B 超检查、血常规检查,已婚患者全部均经妇科检查,月经稀少者同时行激素水平测定,结果均无器质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血府逐瘀汤基本方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枳壳、柴胡、桔梗、甘草。
随症加减:血瘀闭经、痛经者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郁金、丹参等以活血化瘀,经量过多加三七粉、乌贼骨、仙鹤草、荆芥炭;血色暗,瘀块较加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
水煎服,日1 剂,血瘀闭经、痛经者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经量过多者可在经时服药,对于经期不定者,在月经将至感有身体部分不适时应用,共用7 剂。
1.3 疗效判定及结果,用药2~5 个疗程,月经周期、经量均正常为痊愈,共15 例;治疗6个疗程以后,症状大改善、好转,共13 例;用药6 个疗程后,症状改善经量改变不明显,计2 例。
(二)发病机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妇科疾病与经络之畅滞,气血之盛衰,脏腑之强弱有密切关系。
运用血府逐瘀汤临证经验初探血府逐瘀汤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痛证,如月经不调、痛经、胸痛等。
本文就运用血府逐瘀汤临证经验进行初探。
案例一:月经不调患者女性,28岁,月经不调已有3个月。
平时体质偏虚,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经期疼痛加重,血块增多,经量减少,经期延长至7天。
诊断为血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方药组成:当归12克,川芎6克,白芍6克,熟地12克,丹皮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牛膝12克,茯苓12克,木香6克。
按照常规方法切成薄片。
将所有药材放入瓷瓶中,注入热水,盖紧揉搓,倒掉第一次汤,并用适量的热水再次冲泡,盖紧盖子,用小火煮30分钟,去渣后即可饮用。
治疗7天后,患者月经周期从38天调整为28天,经量逐渐增多,经期疼痛明显缓解。
案例二:胸痹患者男性,56岁,饮食偏油腻,情绪波动较大,最近2个月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持续近1个月来就突然胸口一紧,出现剧烈胸痛。
体检时患者情绪紧张,胸痛明显,心率较快。
诊断为心血瘀滞导致的急性胸痹,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方药组成:丹参30克,红花15克,桃仁9克,香附9克,水蛭15克,虎杖30克,生姜9克,甘草6克。
按照常规方法研粉。
取出所有药材,研成细末备用。
取1-2克,加水煎剂,分2-3次服用。
治疗3天后,患者胸痛缓解,心率恢复正常。
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以上两例均通过应用血府逐瘀汤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展,治疗效果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开具针对性的方剂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体会发表时间:2016-04-05T14:47:19.2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杜俊峰吴德法[导读] 贵州省天柱县中医院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所犯,七情所伤,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多在妇女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小腹部疼痛、胸闷、恶心等症状,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
贵州省天柱县中医院 556699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所犯,七情所伤,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多在妇女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小腹部疼痛、胸闷、恶心等症状,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
其原因有内伤气血,外受风寒湿冷,精神刺激等导致脏腑经络失养,冲任失调,气滞血瘀而引起的痛经。
我院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因肝失疏泄调达、气机失宣、冲任不调、血行受阻滞于胞宫而引起的痛经,疗效甚好。
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例一:杨xx,女,25岁,已婚,育一子,天柱县高酿镇人。
2013年9月23日初诊,患者自诉,月经周期性小腹部坠胀疼痛拒按半年,常伴有胸闷、乳房胀痛、腹痛等证,月经量少、黯红、有血块,每次行经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
有时静脉给予消炎止痛药物而有所缓解,查其舌脉,见舌质红,舌边有瘀斑点,脉弦紧。
根据证脉分析,属肝失疏泄调达,冲任不利,气滞血瘀而引起的痛经。
以疏肝行气调冲,活血祛瘀止痛为治疗原则。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红花10克、桃仁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生地黄15克、延胡索15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积壳15克、牛膝10克、五灵脂10克、香缘10克,蒲黄10克。
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嘱其下月行经前再来就诊。
2013年9月24日,二诊,患者自诉,上月服中药4剂后,小腹部疼痛已好,月经量稍增多,有黯红血块排出,第二天色红、无血块,量逐步减少,乳房胀痛、胸闷、腹痛等消除。
要求其再服中药巩固。
查其舌脉,见舌质红,舌边仍有斑点,脉沉细,前方去五灵脂加鸡血藤15克、阿胶10克。
154樊彦飞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气滞血瘀型心绞痛160例,对照组采用日常给予患者服用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方面的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7周,观察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80例患者中显效4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80例中显效37例,好转2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0%(P <0.05),数据有差异。
结论:选用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心绞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症,心绞痛患者发病急,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心绞痛主要是采用西药治疗,该种治疗方法解除患者临床症状效果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普遍使用。
但是采用西药治疗心绞痛的治标效果良好,在治本效果中表现较差。
为解决西药治本差问题,可以采用中药辅助治疗,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组研究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气滞血瘀型心绞痛,观察该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气滞血瘀型心绞痛160例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两组对照。
对照组随机编入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患者病程1~15年,平均年龄(57.37±3.25)岁;治疗组随机编入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患者病程2~20年,平均年龄(60.25±3.87)岁 (P >0.05),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药物:①阿司匹林。
该种药物为口服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00 mg。
②阿托伐他汀。
口服,每天一次,每次20 mg,每天晚睡前服用。
③单硝酸异山梨酯。
口服治疗,每天一次,每次40 mg。
④美托洛尔。
口服治疗,每天两次,每天使用量为25 mg。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观察
李云飞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0(13)11
【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
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48%,高于对照组的
48.15%(χ~2=6.577,P<0.05);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
29.63%(χ~2=4.418,P<0.05)。
结论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李云飞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3
【相关文献】
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2.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气滞血瘀证的效果观察
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4.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效果观察
5.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15T14:56:51.7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6期作者:李琳1 唐玉英2
[导读] 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加速症状消退,缩短疗程,且不良反应少。
(1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中医内科甘肃酒泉 735000)(2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甘肃酒泉 735000)
【摘要】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纳入我院90例2016年2月—2017年1月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施行方法分对照组、血府逐瘀组。
对照组给予芬必得缓解疼痛;血府逐瘀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缓解疼痛。
比较两组患者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时间;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
结果:血府逐瘀组患者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血府逐瘀组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血府逐瘀组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加速症状消退,缩短疗程,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痛经;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352-02
根据盆腔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可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未合并盆腔器质性病变者为原发性痛经。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和镁、钙离子缺乏、情志不畅、遗传因素等相关,多采用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痉止痛作用,但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1]。
本研究探讨了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90例2016年2月—2017年1月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施行方法分对照组、血府逐瘀组。
对照组未婚、已婚各有25例、20例,年龄17~40岁,平均(24.73±5.21)岁。
病程1~8年,平均(4.17±1.42)年。
血府逐瘀组未婚、已婚各有26例、19例,年龄17~40岁,平均(24.18±5.35)岁。
病程1~8年,平均(4.19±1.37)年。
两组患者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芬必得缓解疼痛,痛经服用1片,严重者2片,每个月经周期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血府逐瘀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缓解疼痛。
当归、柴胡各15g;红花、桃仁、枳壳、赤芍、桔梗、川芎、生地黄各10g;延胡索、牛膝各12g;甘草8g。
上述方剂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体质偏热加栀子、牡丹皮;气血虚弱加黄芪、党参;血瘀加益母草、莪术;体质偏寒加小茴香、艾叶;气滞加鸡血藤香附。
月经前5天服用,直至月经结束。
每个月经周期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时间;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
治愈: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且维持时间>半年;好转: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减轻,维持时间>3个月;无效: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无改善。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2]。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计量、计数数据比对统计,分别作t检验、χ2检验,P<0.05说明对比之后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比较
血府逐瘀组患者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
其中,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00%;血府逐瘀组治愈29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
2.2 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时间比较
血府逐瘀组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时间1.18±0.31个月经周期、1.53±0.45个月经周期、1.56±0.13个月经周期、1.45±0.55个月经周期比对照组2.11±0.34个月经周期、2.45±0.41个月经周期、2.24±0.46个月经周期、2.36±0.51个月经周期短,P<0.05。
2.3 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比较
血府逐瘀组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其中,对照组有5例胃肠不适,有2例头晕,2例嗜睡,发生率为20.00%;血府逐瘀组有2例胃肠不适,发生率4.44%。
3.讨论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为“经行腹痛”范畴,多为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和寒凝血瘀所致,在治疗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其方中当归、赤芍可养血活血;红花桃仁可活血祛瘀;川芎可行气;柴胡可疏肝解郁;桔梗、枳壳可破气消积和调畅气机;生地黄可调经补血和滋阴补肾;牛膝可活血通经、引血下行;甘草可调和诸药[3]。
诸药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缓急止痛之功。
现代医学证实,桃仁和川芎可有效扩张周围小血管,促进血流状态和微循环改善;红花具有镇痛、扩张血管作用;赤芍可抗血液凝集;牛膝、柴胡可镇静止痛;当归可降低钙离子水平,对子宫平滑肌收缩进行抑制,缓解痛经。
整个方剂可发挥抗炎、镇静、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作用[4-5]。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芬必得缓解疼痛;血府逐瘀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缓解疼痛。
结果显示,血府逐瘀组患者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血府逐瘀组经血少、经血淤块、经前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血府逐瘀组用药不良现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加速症状消退,缩短疗程,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柏志芳,丁小杰.穴位注射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面部黄褐斑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1):10-11.
[2]彭伟平.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4):133-134.
[3]李海清.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4]刘要武.血府逐瘀汤临床治验举隅[J].光明中医,2016,31(10):1468-1469.
[5]陈阳,陈婷婷,杨斌,等.血府逐瘀膏治疗老年颤证气滞血瘀型非运动症状90例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5,27(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