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 圆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4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4分钟)1、套圈游戏师: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师:学校里正有一排同学在开展“套圈”游戏呢。
(课件展示)你觉得这种方式对每位同学都公平吗?(不公平)那怎样设计才能使每位同学的竞争都公平呢?(站成圆形)师:为什么站成圆形你们觉得比较公平呢?学生尝试回答。
(说的真好)揭示课题:今天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圆的奥秘。
2、生活中的圆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圆?学生说说。
师:说得完吗?其实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课件展示一些自然界圆的美丽图片)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3、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师:那么圆与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生:这些图形都是有线段围成的,有边和角。
而圆是有曲线围成的。
板书:(圆-----曲线图形)二、画圆(7分钟)1、利用实物画圆师: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图形,你们想不想画一个?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个圆,可以借助身边的学具,看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尝试画圆。
教师巡视。
师:画完了吗?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真有办法)2、用圆规画圆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工具画了圆,有用硬币的,那如果要画一个再大一点的圆还能用硬币来画吗?(不能)所以用物品来画圆不能随意调节圆的大小,有一定的局限性,那怎么办呢?(圆规)刚才也有同学用圆规来画圆,其实圆规是专门画圆的工具。
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圆规,一只脚上面装的是针尖,另一只脚装的是铅芯,这两支教可随意叉开,最上面是手捏住柄。
(课件出示图片)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师: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画法吗?学生介绍方法,教师适时补充。
(课件出示方法: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老师板书画圆)师: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用圆规画,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有的还没有画完,你们来分析一下他可能是什么问题?生:针尖没有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变动,手没有拿在上面的小圆柄上……师:其实呀,这都是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修改后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说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圆的认识”52—56页。
【教材简析】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探索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的圆周长、面积及圆柱体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设计游戏,初步认知圆在游戏中的作用。
2.教师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游戏情境的设计一则能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二则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求知的渴望中。
)二、欣赏圆,丰富圆的表象。
1.出示生活中的各种圆,丰富学生表象2.你也说说生活中的圆。
3.课件呈现车辆的图片谈话:从古至今的车辆在设计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大致能说出轮子都是圆形的。
)追问: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呢?(设计意图:对于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有必要在本节课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圆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另外,欣赏圆这一环节既可以放到课的结尾让学生在感受圆的无穷魅力中意犹未尽,也可以提前欣赏以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对圆的浓厚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圆的认识江西省信丰县第一小学李雨姣教材分析:“圆的认识” 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Z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 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屮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屮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屮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屮“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
圆的认识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材第85~87页)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实际,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 对周围环境中与圆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的探究。
教具准备:学生:白纸、圆规、直尺、圆形纸片教师:圆规、圆形纸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出示课件:学生套圈比赛场景图师: 操场上有一些同学,站成一排在举行套圈比赛,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怎样站位更公平?(要站在离中心相等距离的位置)课件演示,这样站公平吗?如果用点来表示学生所站的位置,就得到了这样一幅图,如果有更多的同学参加比赛?就会有更多的点,最后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圆形)师:比一比,圆形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什么不同?师:关于圆还有哪些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认识圆形。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师: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你打算怎样画?预设:(1)用圆形物体描一描优点:很方便缺点:大小受圆形物体的限制(2)用圆规画问:会用圆规画圆?想画吗?自己先试着画一画。
生画,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一次性画成功了,有的同学还有问题,谁来说说画圆时遇到什么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正确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旋转一周),然后示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你想用这样的方法来画一个圆吗?(生画)你还能画出一个和刚才大小不同的圆吗?怎样画? ( 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能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生画师:老师在课前也画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们拿出这两个圆。
你认为是哪个数据决定了这两个圆的大小呢?你能找到这个数据吗?先自己找一找,将找到的数据在圆上标出来。
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预设(半径和直径) :老师找到了两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小学数学3、课时:14.师生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2)学生自带一两个用轮廓为圆的小物品画出的圆形纸片。
(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本课相关的网络资源《圆的认识》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编排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动脑”,先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然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概念。
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教师的指引和调控下,学生自我动手发现知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提高圆的知识在生活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
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