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次北固山下》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 格式:ppt
- 大小:859.50 KB
- 文档页数:10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篇一」第十五课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钱塘湖春行》和《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颈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
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和背景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指导与训练;解决生字词。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明确: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王爷府蒙古族学校白静泽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家。
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三、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1次北固山下课前自主学习北流市大伦镇初级中学李岳忠作者简介王湾(693~751),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诗流传不多。
1.听范读,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自由默读,加深体会。
3.有感情地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朗读明义1.参照注释,逐句翻译诗句。
2.请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内容。
诗歌翻译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3、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2参考答案1、答: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答: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残冬腊月4、答: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次北固山下随堂检测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1.诗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两句诗是:2.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参考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答:“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新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四时美景,抒发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想象描绘诗歌中的情景之外,还要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中传达出的不同乡愁,探寻乡愁不同的原因。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寄寓的浓浓思乡之情;2.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疏通诗意、领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乡愁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咏颂不尽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的诗词名句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是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体会千年之前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吧。
【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背景资料】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