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180.15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术前阶段:这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在
这个阶段,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例如动物、植物生长和地理环境等,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经验。
这些经验逐渐被传承和积累,成为中医
理论的基础。
其次,术中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古代医家对中医的系统组织和总结。
在战国时期,有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扁鹊、华佗等出现,他们根据自己
的临床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
不仅包括病因病机、病机病征和诊断等方面,还涉及到药物治疗、针灸等
治疗方法。
然后,术后阶段:这个阶段是指在古代医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中医理论逐渐与哲学、历史、天文学
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在这个阶段,出
现了很多著名的医书,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医书对
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体系成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在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能够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进行系统
的分析和诊断。
同时,现代中医理论还结合了现代科学的成果,形成了中
医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
总体来说,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众
多医家的努力和积累。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医传统医学的宝
贵财富。
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中医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医护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优质推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来,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用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其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系秦越人(扁鹊)所著,成书于汉以前。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
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该书不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
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总结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科学。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至汉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集医学论述162篇,具体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
同时,还对阴阳、五行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血脉"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早1000年以上。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学辨证论治专著,由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全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构成,《伤寒论》系统阐述了外感风寒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等;《金匮要略》系统阐述了内科、妇科等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方药等。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汉魏。
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及服用方法等均有详细论述。
如书中所载黄连治痢、麻黄平喘等均验之有效。
这也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第一部分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芳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二)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
症是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中国古代。
起初,中医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解剖学和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同时,人们还根据对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药用植物和药物。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医家和书籍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孙思邈、张仲景等人都是中医学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古代医药知识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并以书籍的形式传承下来。
《黄帝内经》成为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和丰富起来。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来实现的。
古代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他们通过治疗疾病的实践经验发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会在人体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还离不开对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化。
中医学强调“格致治病”的理念,即治疗疾病需要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找到病因病机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失调等概念,形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西医学的融合成为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许多中医学家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这使得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
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其形成标志。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4、现存最早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5、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洗冤录》6、现存最早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7、方剂学是专门研究方剂配无规律及临床应用的学科(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的有机整体。
认为任何一个局部病变都可以影响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1)辩证:分析疾病,寻找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依据(2)论治:采取措施治疗矛盾,是目的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过程(3)证:凭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资料;现代将证候简称为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症: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疾病的简称,包括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4)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病机、证候,治疗方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病机、证候,治疗方法相同中医重在病机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三)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有诸内,必形诸外2、整体思维:人是一个有机整体3、援物比类4、形象思维5、直觉思维。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的相关介绍。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
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
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
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白6结果。
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
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
古代中国。
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
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
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
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
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
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四)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
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关阅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