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山地回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山地回忆》【教学目标】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知识。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归纳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感悟亲密无间的军民鱼水情。
揣摩人物心理,领悟潜台词,品味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人。
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和中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富有诗意,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就是《白洋淀纪事》中的第一篇、第二篇。
2.积累字词:土靛.(diàn)阜.(fù)平蓝玉黍.(shǔ)水沤.(òu)袄襟.(jīn)刨.(páo)抓瘪.(biě)着嘴贩.(fàn)卖盈.(yíng)余破绽.(zhàn)3.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边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做“回忆”。
《山地回忆》中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二、梳理文章脉络: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标画批注,理清情节,并填空。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开端,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是故事的发展,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是故事的高潮,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课题: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姓名:单位:电话:邮箱:课前预习1.积累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概括生活片断,分析人物形象。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2.理解小说主题,品析人物性格。
3.领悟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评价任务1.四步朗读,挖掘小说的主题。
2.赏读品评,新旧链接,分析人物,感悟人性美。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语言,类文比较,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1.情景创设:(1)说说你看过哪些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生:《亮剑》、《雪豹》、《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个鬼子都不留》、《民兵葛二蛋》等。
(2)学生观看几幅战争的图片,谈谈对战争的感受。
生1:战争是枪林弹雨,是炮火硝烟,是流血牺牲,是尸体遍地。
生2:战争是血腥,是残酷,是凄惨,是悲痛。
师: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痛苦呢?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一起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战争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四幅战争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看我所看,说我所想,更好地凸显孙犁先生的独特视角,将学生带入战争时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小事”中。
)2.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1)了解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2)理解小说主题,品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领悟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二.自主学习1.明作家(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积累,介绍作者。
教师做以下检测。
)孙犁(1913-2002),原名,河北安平人,当代家,家。
1939年起开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嘱咐》、《采蒲台》,后汇集于《》。
山地回忆教案山地回忆教案《山地回忆》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山地回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山地回忆教案1教学目标: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教学重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战争影片境头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尸体。
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
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痛苦呢?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就接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二、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幻灯播放]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众的生活。
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
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
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
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三、小说情节及结构情节:一次工业展览会看到故友穿的“阜平蓝”粗布短褂,引起了“我”的回忆,写“我”在阜平和妞儿一家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及“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结构,概括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3、了解作者风格,理解小说主旨学习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把握小说中“妞儿”的形象特点2、把握小说作者质朴的语言却饱含深情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边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做“回忆”。
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板书题目)二、介绍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白洋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本文写于1949年12月。
三、阅读课文,回答本文写了哪两件事?并分析:各自的叙事要素。
一、是“我”为进城来的农民代表买布二、是当年一个小姑娘给“我”做袜子一、二、时间:1949、10、1:1941冬天地点:天津市: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庄人物:“我”和一个农民代表:“我”和小姑娘一家起因:“我”看见他还穿粗布裤褂,想起他女儿为“我”做袜等事:小姑娘看见“我”冬天没穿袜子,后来给“我”做了一双袜子结果:买两身蓝士林和一身红布,还买一点红布和黄布送他:发展为“我”与这一家的革命情谊四、分析课文1、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写想买布送人。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到“激荡着我对那女孩的纪念”)写回忆一双布袜子的往事。
①:(到“永远不能分离了”)写女孩子决定给“我”做布袜子。
②:(到“我穿上了布袜子”)写女孩子给“我”做布袜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山地回忆》说课设计《山地回忆》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本解读】孙犁同志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的散文《山地回忆》是九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四九年,据孙犁自己说“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发表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
”是一篇构思精巧、笔简意深的佳作,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鱼水情的精采篇章。
散文用倒叙手法,以“阜平蓝”(或一双袜子)为线索,描写了“我”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和根据地妞儿一家交往的事。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作者采用精彩的对话描写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
因为这一单元的文章是以“话里有话”展开的,且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所以对本课的教学应从诵读,抓住对话去解析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一、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
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关于孙犁其人。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山地回忆》教案[教学目的]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一、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
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关于孙犁其人。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山地回忆》的教案设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秘诀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不仅在学前教育和初中阶段,也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至关重要。
它是学习与获取其他知识的前提。
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乐于阅读或在阅读时缺乏理解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打造阅读的盛宴。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一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秘诀,以教师范文和实例为例,通过《山地回忆》教案的设计,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故事时获取相关信息、理解深层含义以及推导出新的知识。
第一步:阅读前策 (预习)阅读前策使用了速读和精读的方法。
在阅读之前,学生应该阅读整个故事或文章的大纲。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基本思路,并对一个段落的整体意义有所把握。
同时也能使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内容作出准备。
阅读大纲应该采用速读的方法,不必停留在细节上,而是更关注故事的主线。
在读完大纲之后,学生应该花时间深度阅读文章,学生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文章的每个部分,并读出每个段落中最重要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这种精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细节并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本教案的小说《山地回忆》,学生在进行阅读前,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简短的介绍,包括小说的主题、内容和作者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个概要式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线及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步:阅读中策 (阅读理解)在这个教案的第二个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度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将其视为单纯的故事。
这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建立信息素养、细节的识别、文化和社会背景、语言和文字分析等方面。
在本教案的例子中,教师会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细节的识别方面。
学生需要关注故事的文学元素,例如人物、设置和情节。
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并从中获取更多信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真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小测验或测验。
品话里有话感鱼水情深——《山地回忆》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山地回忆》是九上第六单元“话里有话”的比较探究课,文章表现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但表现感情却是从矛盾冲突开始的,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本单元话里有话的主题和编者的意图,本课设计:迅速感知感知文意主旨的基础上,深挖人物语言内涵,重点品味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对话,揣摩人物心理,领悟潜台词,理解人物性格与主题的关系,鉴赏语言,并把她与《红楼梦》中贾芸、《李逵见宋江》中的李逵进行对比探究,提高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意表达,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课前预习】1.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识记理解生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查阅有关作家孙犁作品的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评价任务】1.通过各种形式的演、读,能品味出“话里有话”。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能归纳出人物性格。
3.通过对比阅读,创意表达训练,能深入理解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1.感悟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2.探讨女孩子任性、调侃的话语,品味“话里有话”。
【教学重点】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经典对话的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屏示:关于孙犁:孙犁(1913-2002),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富有诗意,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1977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间有评论和小说发表。
新时期,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起,孙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北师大版九上第六单元《山地回忆》教学设计《山地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小说,了解故情况节。
2、概括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
3、明白得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等描写概括小说中“妞儿”的性格特点。
2、品味作者纯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明白得小说环境描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小说故情况节。
2、把握小说中“妞”的形象特点。
3、品味小说语言。
一、导入请学生们描述自己熟悉的电视,电影,小说等有关战争的场面,谈谈这些场面特点,由战争的残酷,引出孙犁小说描写战争的专门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小说故情况节请一名学生简要复述本篇小说故事内容,师生集体概括故情况节。
(本篇小说因情节较为简单,可简要分析)(一)遇见故交,引起回忆——故事缘起(倒叙)(二)回忆往事,相遇相识——故事开端(三)回忆交往,深情厚谊——故事进展(四)怀念过去,谈及现状——故事结尾(照管)三、小说中要紧人物“妞”形象分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称呼为“妞儿”的女小孩,尽管她没有姓名,然而作者却把她塑造成了具有丰满形象的人物,她是千百万漂亮劳动人民的代表和缩影。
因而,分析女孩的形象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选择信息,重点是人物语言,并结合课后练习题二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妞儿”的形象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师生共同参与点评,争取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自身对文本的感悟。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概括“妞儿”的形象特点,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那个女小孩有如此一些性格特点:小结1: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快乐了。
因此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那个地点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我辩解,她却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什么缘故不脏?”这确实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这种近乎于“吵架”的对话,看似那个女小孩太过厉害,性子里透着泼辣,事实上这只只是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近“我”。
《山地回忆》学案
【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知识。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归纳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感悟亲密无间的军民鱼水情。
揣摩人物心理,领悟潜台词,品味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人。
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和中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富有诗意,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就是《白洋淀纪事》中的第一篇、第二篇。
2.积累字词:
土靛.(diàn)阜.(fù)平蓝玉黍.(shǔ)水沤.(òu)袄襟.(jīn)
刨.(páo)抓瘪.(biě)着嘴贩.(fàn)卖盈.(yíng)余破绽.(zhàn)
3.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边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
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做“回忆”。
《山地回忆》中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
二、梳理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标画批注,理清情节,并填空。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开端,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是故事的发展,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是故事的高潮,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
[%#^&*]
2.如果文章分成如下五部分,每部分都到什么地方?
引子忆故事—→袜表鱼水情—→互助一家亲—→失袜深怀念—→送布心连心(→)(→)(→)(→)(→)
3.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思考:
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什么特点?用双横线划出这种写作顺序的标志性语句。
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
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
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
三、分析形象:
1.根据小说内同,说说自己对的人物形象的理解:
这个女孩子“妞儿”有哪些性格特征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
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
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
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
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
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
二是质朴善良。
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