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池上导学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体会纯 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诵读古诗,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难点: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诗人,解诗题1. 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 尤其是在唐朝,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比如——李白、 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白居易等等(PPT1白居易):其中诗作最多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写诗 岁时,他已经写出不少好诗,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 说他叫白居易,就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时的长安相当于咱们 现在的北京市,物价高、房价高)但当他读到白居易那首《草》时,尤其是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住在长安不难 了,由此可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 “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 他每次写成诗后, 都要读给老人听, 直到老人家能听明白为止, 所以他的诗通俗 易懂。
2. 解诗题 白居易有一次来到荷塘边, 无意中看到了池塘里发生的一件事, 就把它写了下来, 题为《池上》。
(板书课题) (ppt2) “池上”是什么意思?——池塘里,荷花塘中。
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白居易究竟看到了荷塘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吧。
、读古诗,析诗意1. 读诗正音,学习生字20.古诗两首3600 多首。
161)指读,需要提示注意的字音:撑、艇、藏、踪、萍都是后鼻音,莲为边音。
PPT3) 指生带读。
(2)记忆字形,了解字义:(PPT4出示三个生字一一撑、艇、萍形声字:撑、艇,舟字旁中横为提;撑,做动作理解字义;艇,换偏旁记字形易错字:萍,上下结构,草本植物,草字头;3)把生字带进去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池上》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池上》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学习内容分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
因此本课的设计,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到“体会意境,品味情趣”,再到“多种形式读读背背”最后到“品赏意境,拓展延伸”,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习诗歌的难点。
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乳交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
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
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1.欣赏荷花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课方案《21 古诗两首池上》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觉农村小朋友的朴素、贞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课要点:①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境界,领会童真童趣。
②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累积。
三、教课难点: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联合诗句睁开想象,领会童真的贞洁与快乐,与古诗境界发生共识。
② 品尝古诗语言,抓住“偷采”、“迷惑”、“潜藏迹”等词语感觉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课流程﹙一﹚、激趣导入,揭露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讲堂中或课外学到的并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同分享。
2、导入:今日,老师想和大家一同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朝闻名诗人。
他一世写诗3600 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认识粗心。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认识粗心。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粗心。
看一看— -察看课本插图,图文比较,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粗心、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觉。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 解字词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前进。
艇:比较轻巧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理解。
藏:隐蔽、潜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边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 懂诗句⑶ 明粗心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如何去隐蔽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道。
设计理念:阅读教课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经过读来感悟诗的境界。
(三 )、品读感悟,赏识诗美。
1、读诗⑴ 同学练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池上》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池上》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生字词:绿油油、翠葱葱、碧蓝、隐现,掌握它们的读音和意思。
2.通过阅读《池上》,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3.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打开课件,放映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图画,并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场景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2.新课呈现(10分钟):老师出示课文《池上》,并与学生一起读课文标题。
然后读第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绿油油的麦苗,翠葱葱的柳枝,碧蓝的天空,把乡村装点得多么美丽啊!”并解释生字词:绿油油、翠葱葱、碧蓝。
并反复读几遍,让学生找到自然美景的描写词语。
3.展开讨论(15分钟):老师领学生读一遍全文,然后问学生:课文讲述了什么场景?我们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些描写的感受。
4.游戏活动(15分钟):老师提前准备了一些图片,图片上是不同的自然景观,比如草地、树林、湖泊等,让学生选取一张图,并在小组内描述自己所选择的场景。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选择的场景。
5.操练与巩固(10分钟):老师让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并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配对习题,填空习题等,以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美景,并画一幅描绘这个美景的图画。
然后写一段短文,描述这个美景,并运用刚学到的词语进行描写。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池上》的理解和感受都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游戏活动,他们也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布置,学生将进一步培养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观察能力,并能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池上》精选3篇(二)教材内容: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单元《登山达巅》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一棵樟树,它在景行纪念馆附近青翠欲滴地生长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宋庆龄樟树”。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池上》苏教版《池上》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本设计将“悟诗情,品画意,解童趣”作为研读目标。
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童趣。
2、学会诗中7个生字,理解“小艇、浮萍、踪迹、不解”的含义。
3、拓展阅读有关荷花、池塘的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入情入境,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了解诗人诗作,收集有关描写荷花、池塘的文学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形成期待。
1、播放池塘景色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羞羞答答的荷花!落落大方的荷花!争奇斗艳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荷花!……)面对这美景,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教师导言荷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
并以“出於泥而不染”的形象被人们誉为花中的君子,成为人品质高洁的象征。
所以,荷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来到池塘边,也领略到过这样的美景。
更有趣的是他还看到池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呢!并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它的题目就叫做《池上》(板书课题:《池上》)3、读题解题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池塘上发生的事)4、简介作者白居易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0 古诗两首《池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Array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显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明白得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纯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①读中明白得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存。
三、教学难点:①在明白得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确实纯洁与欢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问”、“隐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伙儿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伙儿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确实是《池上》。
﹙板书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爱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明白大意。
看一看—-观看课本插图,图文对比,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明白得、明白。
藏:隐藏、隐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明白诗句⑶明大意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明白得该如何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觉,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晰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明白得、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观赏诗美。
1、读诗⑴同学练读。
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两首儿歌通俗易懂,除了几个不常见的词语的理解需要提供帮助外,诗歌的意思、诗歌所表达的主题等学生理解都没有太大的难度。
如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落实朗读、背诵、理解诗意,并能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中国古诗词凝练中见丰富内涵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中国古诗词叙事的生动。
3.对比阅读,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凝练与丰富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中国古诗词叙事的生动。
四、教学难点对比阅读,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凝练与丰富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使用教材及自学要求六、教学过程(一)学习古诗《小池》,现代故事与古诗第一轮PK1.出示小故事一则,指名学生朗读。
艳阳当空,暑气还没有散尽。
池塘里荷花有的开得正艳,有的已经完全凋谢,正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莲蓬,在阳光下灿烂地笑着。
挤挤挨挨的荷叶下面,飘动着挤挤挨挨的浮萍。
好大一片绿色的池塘啊!你看在那片荷塘中间,有个可爱的小娃娃,大约七八岁吧,胆子可真不小!只见他头顶荷叶,笑容灿烂,双手滑动船桨,贼头贼脑地从池塘深处轻快地窜了出来。
你看那船舷上大大小小的莲蓬,有没有王者归来的感觉?小船经过的地方,水面上的浮萍被“呼啦啦”迅速分开,一道白花花晃动着的小小银河,久久没有合拢。
2.多种方式朗读《小池》,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故事。
3.讨论交流: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二)学习古诗《小儿垂钓》,现代故事与古诗第二轮PK1.出示古诗《小儿垂钓》,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