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1]
- 格式:doc
- 大小:169.55 KB
- 文档页数:36
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刘春龙郭庆菊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9期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5-0041-02由于长期超负荷采伐,小兴安岭林区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步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困难的境地,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减弱,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等“四大矛盾”日益凸显,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
2011 年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实施了停止主伐措施,这个因林而生、因林而建、因林而兴、60 多年来一直“以木为生”的地区,摒弃了传统发展模式,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已成为小兴安岭林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亟须解决小兴安岭林区发展中多年积累的以下突出问题。
一、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整体退化小兴安岭山系纵贯伊春林区,是一个原始的大森林,是整个黑龙江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是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源头。
由于大量开采山林,加上制度上的不完善和监管上的缺失,使得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中龄林木遭到毁灭性的砍伐和掠夺式的开采。
原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已支离破碎,森林的屏障作用逐渐减弱,其涵养水源、消洪补枯、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的功能大为降低,旱灾水患频繁发生,1998 年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遭受了30年一遇的春旱和百年一遇的洪水。
如果生态功能继续恶化、不把这块森林保护好,将对黑龙江和整个东北产生巨大的生态影响。
据有关部门统计,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蓄积和可采成熟林蓄积分别比开发初期下降了大约55%和99%。
优势树种和珍贵树种濒于灭亡,特别是优势珍贵树种红松的蓄积量仅存400多万立方米,比开发初期下降了93.5%。
扣除公益林中的成熟林蓄积,地处小兴安岭林区的森工企业实际上已没有可釆的成熟林。
已有3/4的林业局无林可采,其余1/4 林业局也严重采伐过度。
二、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实现小兴安岭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工作正面临着千载逢的历史机遇。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园建设刍议摘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园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思想观念、经济体制、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上,还存在差距。
随着《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出台,为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证。
关键词:森林公园;建设;发展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6-0-01一、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资源优势。
内蒙古大兴安岭享有“千里兴安、千里画卷”的美称。
在1067万hm2施业区内有杜鹃、马兰花、报春等植物1688种;有丹顶鹤、金雕、驯鹿等珍稀动物近100种。
这里林密、山清、水秀、洞幽、石奇、花香。
一年四季皆适合旅游。
初春,满山遍野绯红的杜鹃花顶雪怒放;盛夏,绿海卷翠清爽宜人,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秋日,云高气爽,层林尽染,犹如一幅山水画;严冬,皑皑白雪,分外妖娆。
这一切展示出大兴安岭独特的旅游优势。
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里河境内的鲜卑遗址嘎仙洞、莫尔道嘎境内的成吉思汗遗址、乌尔旗汉境内的辽代古城遗址等文物古迹,以及蒙古族歌舞,鄂伦春狩猎,华俄后裔巴斯支节等民族风情,也成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为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发展现状。
虽然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绩。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园和旅游区以“保护、开发、利用”为宗旨,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出三条主要旅游路线,可观赏到各具特点的景区:一条是以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包括满归、根河在内的北部景区、景区特色具有北极生态特征的原始森林;一条是以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包括绰尔、绰源等景区在内的南部景区,其代表是神奇的温泉;险峻的山峰;一条是以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包括阿里河、乌尔旗汉在内的东部景区,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历史人文古迹和风光秀丽的湖泊。
全力加快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作者:贾玉梅来源:《奋斗》2016年第08期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新常态下用新理念引领林区转型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和强大政治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作为学习宣传的主任务、主旋律和媒体最强音,围绕省委坚定实施“五大规划”,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着力建设“龙江丝路带”,紧密结合林区实际,坚持改革统领、转型发展、民生改善,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强区、创业富民,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持续深入解放思想,激活转型发展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不继续解放思想就很难实现全面振兴。
无论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
”我区作为以林为主的地区,受退出计划经济时间较晚、木材生产时间较长等因素影响,思想不解放问题较为突出,已经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从2016年7月1日起,我们将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全区开展“深入解放思想、加快转型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用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打开林区转型发展这扇门。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紧紧围绕“查思想、补短板、促转型”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反思,着力整改提高,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首先从地委委员做起,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起,争当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引领者,带动班子成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解放思想,使解放思想成为广泛共识和行动自觉。
二是坚持破立并举。
针对存在的问题,切实强化问题导向,做好“十破”“十立”两篇大文章。
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树立市场意识;破除畏难等靠情绪,树立进取意识;破除大而化之习惯,树立工匠意识;破除避事怕事心理,树立担当意识;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公仆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树立创新意识;破除盲目乐观心理,树立机遇意识;破除急功近利心态,树立奉献意识;破除投机取巧思想,树立诚信意识;破除人治思维,树立法治意识。
伊春市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小兴安岭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是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支流的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对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和东北亚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平原气候,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地上和地下资源富集,具有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绿色能源、森林食品及加工业、冶金建材化工和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的潜力和广阔空间,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
建设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挥森林独特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 保护、恢复区域内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必然选择,对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意见》要求,结合伊春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基础1、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小兴安岭山系纵贯伊春全境,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林区经营总面积39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32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81.8%。
活立木总蓄积24743万立方米,中龄林蓄积14279万立方米,幼龄林蓄积4648万立方米。
年林木生长量为913万立方米。
湿地面积为40万公顷,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森林湿地、水库湿地、人工湿地等。
水资源极为丰富,辖区内水资源总量为53.8亿立方米,河流纵横密布,共有河流702条,主要河流有汤旺河、库尔滨河、乌云河、嘉荫河、呼兰河,分属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
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作者:包伟玉常春晖来源:《奋斗》2014年第11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五大规划”实施加快龙江发展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森林积蓄量最多、国有林业最集中的森林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保护着黑土地不受风沙的侵蚀,在国家生态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经过近60年的高强度开发,大小兴安岭林区可采资源逐步枯竭,整体生态功能退化,林业经济逐渐萎缩,林区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实际出发,提出以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以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等“五大规划”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完善改革举措,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牵动黑龙江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
9月20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政策与对策研究高层论坛”在哈尔滨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出席并作主旨发言,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国春致辞。
研讨会从推进我省林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为未来林区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夯实了路径,从破解林区存在的各种现实困难的角度提出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思考。
来自国家相关单位和外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我省专家汇聚一堂,与会嘉宾的发言,高屋建瓴,知微见著,观点鲜明,深入浅出。
他们的真知灼见将促进大小兴安岭林区创新发展,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加强生态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绘制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
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
加强生态保护是国家赋予大小兴安岭林区的重大职责。
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意义及保障措施李继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摘要]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作为国家级区域性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兴安岭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重点应从低碳产业建设、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碳汇林业发展、低碳生活构建、低碳功能培育和提升五大方面强力推进,即: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打造国内知名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推进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文化体系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碳汇林业科技水平,加快地区碳汇林业发展;保障低碳经济有效实施与运行,提升低碳化能力建设。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兴安岭地区;示范区;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F620[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2-20[作者简介]李继萍(1983-),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实习研究员,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问题。
备受瞩目的国家级区域性战略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
《规划》明确提出“在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这是国家首个正式批复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
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把建设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大气魄谋划,新思路推进,高起点建设,努力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做出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一、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之后新的国际潮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核心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形态。
目前,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新高潮,重庆的低碳产业园、河北保定的“中国电谷”、珠海的“低碳能源”战略等等,都在围绕各自的重点领域发展低碳经济。
小兴安岭——这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横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山脉,以其广袤的森林、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然而同样也因为这些自然资源受到了日益加剧的破坏,面临着生态危机。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
那么,到底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哪些呢?它的美丽实在何处?本文将通过探究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小兴安岭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小兴安岭的总面积达到6.86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了广袤的森林,被誉为“东北林的中心和动植物的宝库”,是一个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区。
这里森林覆盖率较高,气候温和湿润,多山、多水、多草、多野生动物,拥有蓝天、白云、碧水、秀林的优美景色。
同时,小兴安岭也是一座重要的水源地,是黑龙江、松花江、辉南江流域的主要水源之一。
二、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小兴安岭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其中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乱砍滥伐。
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人将小兴安岭视为“短期致富”的加工原料,随意砍伐树木,甚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森林火灾,使得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承受了极大的破坏。
除此之外,小兴安岭也面临着其他的问题,如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
三、小兴安岭的生态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加强对小兴安岭的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呵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严格限制砍伐,推广再生造林工作,鼓励大家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小兴安岭的森林覆盖率。
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加强治理非法狩猎,联合维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护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并减缓生态破坏的步伐。
四、小兴安岭的美丽之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兴安岭的美丽之处。
这里有森林草原与梦幻般的云海交相呼应,壮阔的群山倒映水中,碧绿的溪水流淌不息。
夏季,在这里会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秋季,则会有层林尽染的美景;而冬季,则是雪山之上的冬季运动天堂。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研究刘懿锋;孙浩进【摘要】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凭借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在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然而,作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林区在公益性事业运营经费、接替产业发展、生态移民、省内政策扶持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这些困难和问题仅靠林区自身难以解决,还需要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
随着大兴安岭林区转型进入关键期,进一步推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区位特征和优势,完善生态功能区建设空间布局,发展生态农业、对俄合作区和生态旅游休闲区。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forest region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policy support and their own efforts. However, as the national limited development zone, forest region remains the bottleneck on many fronts, such as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operating expenses, replace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Thes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ly by the forest itself is difficult to solve, also need the national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upport. With the Greater Khingan Range forest region entered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orest region, i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 space layout, to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 Russian cooperation areas and eco-tourism area.【期刊名称】《中国林业经济》【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7-11,38)【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林区【作者】刘懿锋;孙浩进【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16.20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护松嫩、辽河平原和内蒙古东部草原自然生态及农牧区生产的天然绿色屏障。
国务院文件国发[2011]21号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内蒙古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内蒙古在发展中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重大意义。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煤炭、有色金属、稀土、风能等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生态区位独特,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新形势下,推进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形成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优化第 1 页共26 页提升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国家支持力度,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以草原和森林为主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修改稿)二〇一〇年十月大小兴安岭林区是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保护着东北黑土地不受风沙的侵蚀,在国家生态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由于多年的高强度采伐,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采伐抚育失调。
为切实加强林区生态保护,转变林区发展方式,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保护生态为主转变,着力改善民生,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大小兴安岭林区的50个县(市、旗、区),其中,黑龙江省39个县(市、区),内蒙古自治区11个旗(市、区)。
规划区国土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18万人,林业职工55万人。
(详见附图、附表)规划期为2010-2020年。
一、生态屏障地位和面临问题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长远木材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0年来,林区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上缴利税290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缓等矛盾和问题凸显,迫切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来推动解决。
(一)生态屏障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大小兴安岭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营造了适宜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庇护了全国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
大小兴安岭林区是嫩江、黑龙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大降低了旱涝灾害发生几率。
大小兴安岭具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适生着各类野生植物近千种、野生动物300多种,是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生态保护总体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
——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
大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有林地所占比例大,活立木蓄积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区,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增加碳汇,对于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是我国储备木材资源的战略基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立足现有林地面积解决木材后备资源问题已成为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在我国各大林区中,大小兴安岭林区面积最大、地形地势相对平坦、人口相对较少、木材材质好,最适宜建设成为国家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维护国家长远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面临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沙化加剧,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可采资源难以为继,森林质量大幅下降。
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可采成过熟林资源由开发初期的4.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0.21亿立方米,已经到了无木可采的地步。
森林龄组结构严重失衡,黑龙江国有林区幼中龄林占85%,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50%以上。
但为维持林区财政收入和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部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标,涸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会名存实亡。
——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林区经济是典型的“木头财政”,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且多数起点低、规模小。
当前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主营收入的60%仍然来自木材销售,对木材的依存度依然很高。
随着可采资源的逐步枯竭,传统林业经济逐渐萎缩,林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林区职工生活困苦,民生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可采资源锐减,林区经济发展滞缓,就业形势严峻,职工生活困难。
林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不足所在省(区)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的50%。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林区自办社会,居民居住条件极其简陋,棚户区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
相当一部分职工仍然居住在开发初期建设的“板夹泥”危旧房中。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林区开发初期执行“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基础设施靠林区自己办社会建设,投入较少。
更因林区发展相对独立封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依靠森工企业,致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林区路网密度小、等级低,弃养路、断头路多,林区电网孤立落后,部分林场(所)尚未通电,大多数林场(所)没有安全供水设施。
——体制机制矛盾凸显,发展活力明显不足。
大小兴安岭林区政企不分问题十分突出,林区政府机构和职能不健全,大部分森工企业仍承担教育、卫生和公、检、法等社会服务职能,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
资源管理权和经营权不清,森工企业既是森林资源的管理者,又是森林资源的经营者,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
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大小兴安岭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状况有所缓解。
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林区已成为最薄弱的一个领域。
因此,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对确保我国生态安全,加快林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增强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统筹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与民生改善。
加强林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林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生态主导,保护优先。
把保护与修复林区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强度,逐步停止主伐,加强森林经营,强化森林管护,提升森林质量。
严格限制林区矿产资源开发。
合理布局,集聚发展。
将林业局场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林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努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改革先行,增强活力。
以林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政、事、企分开,破除制约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三)规划目标到2020年,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大幅提升,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大小兴安岭林区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生态保护:森林面积比2009年增加1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增加4亿立方米,占全国新增林木蓄积量的30%以上。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非传统木材生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8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以上。
社会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0000元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林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集中供暖比例达到85%以上,饮用水达标率100%。
表1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目标规划表指标单位2009年2020年一、生态保护目标1、森林面积万公顷2838 30102、森林覆盖率% 66 703、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212000 2520004、郁闭度0.4以上林分面积占森林面积比例% 88 935、单位有林地蓄积立方米/公顷81 946、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722 775二、经济发展目标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18000 300002、三产比例% 38:34:28 24:35:413、非传统木材生产增加值所占比重% 60 80三、社会发展目标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000 2500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000 100003、城镇登记失业率% 10 44、集中采暖户数比例% 35 855、安全饮水达标率% 66 100三、加强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按照保护优先、分类经营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经营、湿地恢复等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全面、全方位保护,提高生态功能,促进林区生态持续好转。
(一)调减森林采伐量从2011年起,结合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使木材产量稳定在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内。
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的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要全面停止主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要大幅调减采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
表2 木材产量调减方案木材产量(万立方米) 调减比例(% )2009年2011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管局149 72 52黑龙江森工总局伊春林管局136 36 74黑龙江森工总局八个林业局99 23 77黑龙江地方国有林业局63 37 41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230 110 52内蒙古地方国有林业局43 17 60(二)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在大小兴安岭林区进行补充区划界定。
国家级公益林,要以发挥生态效益为核心,落实专人管护,优先安排营造林任务,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林地内禁止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尽快实现休养生息。
商品林,要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经营,有效发挥经济效益。
公益林和商品林中的天然林均不得皆伐。
(三)强化森林管护与保护实行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根据管护面积、管护难易程度,明确管护标准,合理确定管护人员数量,建立健全管护队伍。
对每个管护人员,要明确管护范围、对象、目标、任务和职责,完善管护制度。
对交通不便,人员活动稀少的远山区,以封禁管护为主,将分散的林区居民相对集中,减少人的活动对森林的破坏。
对人口相对稠密,交通便利的林农交错区、近山区,以巡护管护为主。
在林区各主要出入口,要设置护林哨卡、远程监控等设施,加快改善管护条件。
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检查体系和控灾减灾体系,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四)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为重点,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