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吉林省农安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第二课时一、根据任务单进行小组展示,揣摩细节中的情感。
1个人或者小组合作朗读相关语段(5分)2细节品悟。
说出人物描写手法,并能有自己恰当的品悟(5分)比对举例:我不好好活“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想让我好好活“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不能好好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我和妹妹好好活(景物描写中的含义)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二、体会"好好活"的含义1你觉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里包含了哪些内容?2再次思考题目还有哪些含义3你觉得,怎样才是好好活?4学习完这篇文章,你能说一说通过某个细节,你想到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你的亲人为你所做的事情吗?三、作业1.完成以“好好活”为话题的鉴赏卡片包含四个方面一处原文细节鉴赏,一处史铁生作品摘抄,一处对“好好活”的个人理解,一处人物描写知识点归纳。
2.拓展阅读《合欢树》《我与地坛》〖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初读全文,概括全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2.品读文中一至六段中母子二人富有反差的人物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感受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以及儿子由绝望到彷徨再到悔悟的心路历程。
3.深读最后一段的画面反差,结合资料,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从而激励自己勇敢、坚强应对生活的挫折与挑战。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感情变化。
2.思考本文主旨,感悟情感。
3.品读文章细节,理解“好好儿活”。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代表作:散文《我与地坛》。
(2)词语积累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瘫痪..( )( )..( )( ) 憔悴..( ) ( ) 砸碎捶.( )打絮.()叨仿膳.()整宿.()B.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喜出( )外翻来( )去 jué()别 làn()漫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1)《秋天的怀念》是_________编著的一篇怀念___________的散文。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________________。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的故事。
(2)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
听读课文朗诵。
示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人教版(优秀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2、简介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
两次写到秋天。
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母亲“我”。
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二一、学习目标: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3、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
”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思想深度的文学巨匠,我校文学社“名家漫谈会”活动本期聚焦于史铁生先生,诚邀同学们一起参加!情境任务: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任务二:深研细读,品母子深情任务三:理清线索,悟好好儿活二、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1、诵读感知: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
请参加漫谈会的同学们分组自由诵读课文。
【诵读要求】:①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节奏、停顿重音;②认知文字、感受音韵、领悟情感;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置身情境,声情并茂。
2、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仿膳()豌豆()②词语释义: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说话啰唆。
()3、名家范读,思考: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情的起伏变化要通过语气和节奏变化来表现。
请大家再读课文,概括段意,揣摩各段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节奏变化,完成表格。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习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瘫痪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他甚至一度产生厌世的情绪,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个人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去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吧!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 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
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
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重点: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难点:学习作者的坚强。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氛围,导入:1、课前出示卜桦创作的flash动画短片《猫》,学生看完后略谈故事情节、主题及感受。
2、教师补充:这是获得国际动画大赛金奖的动画片,其借助音乐和绘画诠释出来的“爱与勇气”温暖着亿万网民冰封已久的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助文字感动亿万读者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3、作家作品简介。
出示课件。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他体验到的是命运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活的明朗与欢欣,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最健全最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文字诠释出的爱和勇气照亮的却是我们日益幽暗的灵魂。
有人说:如果你年轻,请读他的书,会给你以力量;如果你不再年轻,请读他的书,会给你以温暖。
(二)初读,感知内容。
1、学生朗读。
2、学生默读,思考课文内容3、学生交流。
4、教师评价补充:母亲的关爱儿子的坚强(三)品读,体验情感。
1、学生默读,勾画出能体现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试作简单赏析。
2、学生交流。
3、教师评价补充。
4、学生小结品读方法。
5、教师补充:首先根据文体的不同,阅读时有所侧重。
其次,品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语句,如借助传情达意的句子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能结合环境描写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还可以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三,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沉浸在文本之中,对文章进行深刻的剖析,要敢于否定他人的说法,说出自己对文章独到的见解。
6、学生用老师所授品读方法勾画并赏析文中能反映儿子坚强的语句。
7、交流,评价,补充。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领悟文章蕴涵的无私伟大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自查字典标注“读一读,写一写”读音和词义。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及主要作品。
史铁生,北京人,小说家。
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
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
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集《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他的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课堂导学】一、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并记住以下词语。
瘫痪憔悴诀别翻来覆去絮叨憎恨创伤捶打仿膳侍弄整宿2.思考:1)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标题,从这个标题里,你读出了什么?2)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3)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四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4)全文展开叙事和议论的线索是什么?【课堂合作探究】1.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1)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词句,感悟母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感情,学习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而母亲容忍我、体谅我。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我想大家将会对母亲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第3自然段1、轻声读课文,思考填空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所填词语的意思。
当我独自看着窗外的落叶时,母亲(央求)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
我勉强同意了,她(喜出望外)。
我同意明天去,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然后便(絮絮叼叼)地说了许多话,最后又忽然不说了。
2、读后试填,一生填,齐读3、你从这段话可能看出母亲对我怎样?(关心)从所填这些词可以看出来吗?(1)“央求”什么意思?(恳求)母亲央求我去干什么?她为会么央求我?(a、联系前文,“她总是说,而我总减不去”怕我不肯;b、我又在看落叶,心情悲哀,让我散心,忘掉烦恼、疾病)(2)“喜出望外”什么意思?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这里,母亲遇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喜事?勉强同意,母亲竟这么高兴,说明母亲把我看得很重要。
(3)“絮絮叼叼”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哆嗦,来回地说。
母亲说了些什么呢?(知道我最爱吃的,记得我童年的趣事)a、对子女的点滴小事都记得,把心放在子女身上。
b、我嫌烦,母亲还要说。
省略号什么用?(怕我听到“踩”、“跑”这些字,会想到自己不会跑而伤心)c、母亲为什么又忽然不说了?(4)找出母亲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
(5)母亲的四次话,写法不同,一、二句说的话在前,提示语在后;四句说的话在后,提示语在前,第三句没有提示语,表达方式灵活。
小结:母亲在我脾气暴躁时容忍我、迁就我,在我言语冲撞时,体谅我、迁就我。
母亲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啊!4、让我们分角色读,师读“我”的话,你们读“母亲的话”(叙述的话不读)过渡:这样一位对子女病痛关怀备至的母亲,对自己的病又怎样呢?三、学习2、5两自然段1、课文中两处提到母亲的病,哪两处?2、出示“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程度,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一、导学目标1. 了解情感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2. 通过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情感散文,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观察能力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4. 培养学生对美好回忆的感恩之心,提高情感认知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从生活中秋天的景象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搜集学生的思考。
2. 提出问题What makes autumn so distinctive?(秋天是如何与众不同的?)3. 阅读学生跟读课文,借助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强烈怀念之情。
学生可以先独立阅读,然后再分组小组讨论张扬心中的答案和感受。
4. 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情感、主题。
语言: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秋天是大自然的调色板”、“枫叶像红色的云彩”等,生动形象。
2)借助独特的形容词和副词,如“瑰丽的霞光”、“温润的阳光”,强调多种感官的愉悦体验,让读者置身秋天的美景中。
结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给人一个直观的印象,介绍了秋天的气候、景色和感官体验,展现出秋天的生命力;第二部分是让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强调秋天为人们带来的美好,并以怀念之情为结尾。
情感和主题:作者的怀念之情渗透着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秋天美好的同时,也暗示了秋天短暂的寿命。
文章的主题是对生命与美好的感恩,秋天的生命力、绮丽的景象,都让人们想要珍惜它。
5. 思考根据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回想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字。
字数100词左右。
6. 拓展听一首关于秋天的歌曲,学生自由选择,推荐《枫叶之恋》。
听完后,学生用一些形容词、比喻等来描述这首歌曲,看看是否和文章呈现的感受相似。
三、课后作业1. 完成笔记,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语言和情感整理出来。
2. 复习一些比喻手法,搜集秋天中一些特殊的现象,运用比喻方法来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那时候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冲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作者对于母亲的忏悔、懊恼、后悔、悔恨之情;3)作者对于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3、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板书“苦”)其实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
(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秋天故事。
板书“秋天的怀念”为了更好的理解秋天的故事,下面跟着录音一起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三、概括文章内容四、听了这饱含深情的朗读,你的内心是否也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带着深情自由地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文段展示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触。
A.这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提示: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特别是“悄悄”和“偷偷”写出了母爱的小心翼翼,母爱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