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课时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与机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气象要素变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温度差异导致的气压差和风的形成与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课件。
2.教学素材:地理教材、温度、气压、风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带上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本课话题:“同样的天空为什么有时刮大风,有时又是风平浪静的?”2.师生互动: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他们对风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呈现(15分钟)1.分享温度和气压的概念: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写下温度和气压的定义,解释它们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示意法呈现:使用实际例子和图解,阐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通过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差异引起的气压差和风的产生与变化。
深入探究(30分钟)1.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节的温度差异、气压变化及其对风的影响。
2.分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聚焦讨论中的问题和发现。
3.教师点评:结合学生的汇报,加深他们对温度、气压和风之间关系的理解。
拓展应用(25分钟)1.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气象事件和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3.小结提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5分钟)1.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自己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与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板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主题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本说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经验,通过示意图、实例解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兴趣,关注环境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绪论(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学习地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4.2 知识讲解(15分钟)4.2.1 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并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如宏观层面上的东、西风带分布,垂直层面上的对流运动等。
4.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空气的密度差异。
•解释温压作用原理,即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结果。
4.3 实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例一:阳光照射地表的过程–解释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以及地气的相互作用。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字,展示阳光照射不同地区时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分析实例二: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和风的产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高山区和山谷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意义。
2. 讨论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简述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探讨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活动:1. 演示热力环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作业:1. 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列举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掌握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探讨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演示风向的形成和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作业:1. 简述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解释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探讨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讨论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解释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状况与热量分布关系2.掌握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3.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重点1.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热能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黑板板书:“地球的大气运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的运动状态和与气候的联系1.你知道什么是大气吗?2.地球大气怎样运动的?3.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地球的大气具有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量的分布不均。
赤道附近得到的太阳辐射比极地附近多,因此热能分布不均,引起气流的从赤道向极地流动,形成了气旋和反气旋等大气运动现象。
1.热量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1)热带气旋热带地区的气温高,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上热能的分布不均,生成了大量的气旋,造成风暴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
(2)极地锋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低,气温也比较低,与赤道相比,少了一些热力作用,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流系统。
极地锋是天气发生转变时的一个界面。
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导致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的分布不均导致大气运动的存在,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3)海洋与大气运动的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密切联系,海水的高温和富含的水蒸气是气旋和风暴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海水又受到大气的影响,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
三、实验演示实验现象:倾斜水气球会呈现旋转的状态。
实验步骤:1.将水气球充满水,并将其用绳子绑在天花板上。
2.在气球上方加热,让气球上方的空气变暖。
3.空气变暖后,会造成气球与冷空气之间的温差,在单向流动的同时也会进行运动,并且这些气流会带着气球进行相应的旋转。
四、案例分析1.我国东北地区的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地区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是由于我国北方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高压天气为锋面所形成的界线,在其中夹杂着一些气流,这些气流组成了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的交汇区域。
一、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2.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风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表的温度差异。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现象?2. 讲解:讲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可用温度计和风扇进行实验,展示温度差异引起的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季风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等,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其他例子。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理解。
6. 小结:总结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通过互动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探讨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程度。
六、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平陆中学刘士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奠定了知识基础。
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地理课程标准》,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热源。
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学会确定风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来说一下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三)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1、重点:a、地面是大气的热源:(依据: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b、热力环流:(依据: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环流学习的基础。
)2、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面的变化、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依据: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还涉及到物理知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四)课时安排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结合学情,我认为本节应分为两个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这两部分知识关联性强,作为第一个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作为第二课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上好一节课,必须了解学情,面对这节课学生的情况怎么样呢?下来我分析一下学情: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一第一章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
这为本课时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是学生对地理现象仍局限于感性认识,原理性认知较少,不能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
根据这样的学情,在两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三: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内容抽象,原理性极强,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设置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鉴于这节课的特点,我选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今天重点说一下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采用创设情境,设疑导入的方法。
投影近期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的实例,引入天气话题,引发学生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天气与我们每个人关系密切,那么天气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天气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大气要运动就得有能量,那么大气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部分同学会回答是太阳辐射,教师指出:没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是不是太阳辐射直接给大气加热呢?从而导入到第一部分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学习,也为第二框题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教学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在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之前要适当补充一下大气组成成分,这为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打下基础,至于作用点到为止。
对于大气受热过程采用问题导学,提出一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2.1。
问题1:图中有几种电磁辐射?问题2:大气主要吸收哪种辐射?学生根据图上标注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少量吸收,对地面辐射大量吸收,可以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个重要结论。
然后再追根溯源问:3:地面辐射是怎样产生的?4: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少而对地面辐射吸收多?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注释可以理解大气受热的原理。
对于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自主观察图2.2完成活动部分第1小题,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并举出温室大棚的实例,让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画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总结大气受热过程。
由一个小组在黑板上完成,教师再点拨纠正,并投影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归纳为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
活动第二个问题仍然让学生观察图2.2,找出在刚才所画图中忽略的一些箭头,分析其作用,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还有削弱作用,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铺垫知识基础。
再把温差问题分解:为什么白天月球表面温度比地球高?为什么夜晚温度却比较低?从而较容易地分析出答案。
为了知识和能力拓展可让学生分析一些身边的地理现象,比如为什么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冬季农民使用人造烟幕进行保温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加深对保温作用的理解。
2、热力环流部分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一个难点问题,很抽象,大气运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先通过课本中32页的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大气是运动的,并且让学生观察烟雾是如何飘动的。
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玻璃缸里大气是运动的,得出结论受热不均匀:一边是冰块,一边是热水,这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回顾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特点,也导致各纬度冷热不均,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尝试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用箭头正确表示运动方向,教师进行点拨分析,梳理因果关系,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解时要抓住(1)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2)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3)当大气发生上升下沉运动时,同一水平面气压发生改变,等压面不再水平,(4)总结等压面凸凹的规律,(5)指明高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在不同高度,一般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活动题是在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出现的海陆风。
由于时间关系,可作为课后作业要让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地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材73页问题探究提供了一段城市风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到此第一课时的学习结束,在课后要布置一些适当的练习,巩固强化本节知识。
第二课时3、大气的水平运动(一)新课导入这一部分教学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
让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热力环流示意图,回顾两种运动一种为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上升和下沉,另一种则是水平运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在这里指出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提出问题: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那么风形成的直接动力是什么?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关于风的成因,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水平气压差异,要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关于气压梯度,要画出不同距离相同气压差的等压线图让学生理解距离对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明白同一图中等压线的疏密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进而影响风力大小。
风向的确定是难点,这里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演示风的形成和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作用及各种力的合成对风向的影响和后果整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动力,决定了风的初始方向,要给学生总结风的最终方向都是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作一定的偏转。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北半球向右偏90°,在南半球向左偏90°,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北半球向右偏30°-45°,在南半球向左偏30°-45°,这也是我们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
也可以介绍借助手势判断风向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帮助记忆。
活动是一幅实际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首先明确提出等压线的疏密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再让学生据图判断甲乙两地气压梯度的大小,难度不大,主要是加强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可让学生直接判断。
第二个问题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给学生正确画风向的方法,再在气压中心周围选取几个点,让学生练习,直至其掌握。
结束(小结):在本节学习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并出示板书以参考,课后要留有作业巩固提高。
五、板书设计: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又保温大地。
二、热力环流三、大气的水平运动根本 原因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六、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知识迁移,学以致用)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巩固基础知识)(1)在等压线图中A 点处,绘出近地面的形成风向和受力情况(北半球)。
(2)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的风向 等压线。
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
(3)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
(4)风速随高度增加而 。
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这是一道高考题)。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 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