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教案1.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人教中图版(2019)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课题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型班课课时1授课班级高一1班学习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应能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能描述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以及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普及。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领域,如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技术在不同社会领域(如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的应用及其影响。
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流。
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培养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持续兴趣,并认识到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学生应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安全和隐私问题,形成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综合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以提升他们对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工作,让学生探索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增强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信息技术包括哪些基本技术,并认识到其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语言的产生到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应掌握各个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和突破。
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领域:强调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信息技术如何在交通、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实现创新和转型。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入理解:解释和举例说明微电子、传感、通信、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复杂技术如何工作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融合。
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全面认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目标】
●了解身边的信息系统,感受信息系统的多样性。
●理解什么是信息系统,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其基本组成和关键要素。
●体验探究身边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素养,能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学习。
【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中的第一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按教学设计,第一节可安排4课时。
本节为第1课时,学生通过项目分析,讨论、探究、项目展示等方式深入了解身边的信息系统,探索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关键要素,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学生情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信息系统解决各种问题,但对于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关键要素并不了解,尚需借助各种学习方式,深入感受信息系统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系统与信息系统的概念。
【教学方法】
可运用项目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学习法,最好是在具备平板计算机的教室上课。
【教学流程】
情境引入→项目组建与实施→项目展示与交流→知识归纳→项目验证→小结评价。
【教学过程】。
人教/中图版(2019)第一章1.1信息技术与社会任务导入你眼中的信息社会是怎样的?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世界里的人们,通过接受和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来不断地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只有掌握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为社会服务,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法公民。
任务描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有文化内涵,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在完成主题设计“智能化教学大楼”方案设计与编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任务描述1、围绕项目问题,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构思主题作品2、设计、编排主题作品,感受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3、领悟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作用项目准备•4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明确分工四个人物以及汇总和成果展示工作•准备好项目完成中所需要的软硬件学习工具•查询、手机所需资料,构思、编排设计方案•组内、组间可以交流讨论,互相帮助。
合作完成汇总工作,禁止包办•小组汇总之后,相邻的小组互相评价项目过程本节内容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3、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4、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5、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发展我国的超级计算机1.1.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信息技术还将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更多样的信息采集和处理终端•更泛在的信息通信网络•更智能的信息交互方式思考思考一下:你对身边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认为信息技术还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自动驾驶的汽车1.1.4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信息技术使出行更便捷•信息技术改善医疗•电子商务便捷生活•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信息技术智力设计制造•信息技术助理农产品种植1.1.4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复兴号”高铁列车1.1.5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发展1、信息技术助力科研协同创新2、信息技术推动航空航天科技发展1.1.5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课后练习•完善“智能化教学大楼”设计方案•仔细阅读课后实践活动,完成思考问题•完成课后练习提升谢谢你的观看和聆听!。
第1课植物信息大搜索
教学目标
1.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2.掌握使用文字和图片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使用网络搜索信息,提高甄别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
重难点
1.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2.掌握使用文字和图片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早已习惯了从网络中获得信息。
当你还不知道一株植物叫什么名字时,怎么查找他的信息呢?
∙学习探究
∙搜索百合花的信息
活动指导
1.打开浏览器,选择百度、搜狗或其他搜索引擎。
2.在输入框中输入要搜索的植物名称,如“百合花”;单击右侧按钮。
3.选择并单击相应链接,进入网页,浏览信息。
(二)、查找不明植物的信息
活动指导
1.打开搜索引擎,单击文本框右侧的按钮,上传拍摄的图片。
2.根据网页列出的图片信息与拍摄的植物图片进行比对,确定植物的名称,并查看其
详细信息。
3.练一练
你喜欢的校园中的哪些植物?上网搜索有关它的信息,和同学进行交流。
1.1 信息系统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问题需求合理的选用信息系统。
2.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组成。
3.初步了解信息系统对信息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教学难点:人、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有一句很火的话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假设有一个去北京旅游的机会,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如怎么去?如何预先了解当地有哪些特色或景点)。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如何准备。
教师提示:以车票预订、查路线、查天气(12月15日~17日)、订房间、购买旅游手册为例,体验如何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
我们提到的各种网站,如:百度、订票网站、电子地图、天气网站、图书销售网站等,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
接下来,我们就体验一下信息系统,并具体了解信息系统的组成。
2、分组体验知识初探(分组体验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过程)学生活动:根据项目学习的要求,分小组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初步了解不同的信息系统,并思考问题,做出回答。
从活动1:车票预订A.乘坐车次?B.出发时间、到达时间?C.乘坐的车次类型?D.票价?活动2:购买旅游手册A.购买书籍的名字?B.购买书籍的价格?C.生成订单的截图。
活动3:天气查询A.查询时间。
(信息的时效性)B.每天的天气情况、温度、风力等,并记录在表格中每一小组选择一项活动并完成任务单,同时思考任务单中的问题(完成后提交任务单,以“组号+活动”命名)总结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将查到的信息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1.使用的网站?2.网站的使用人群?3.在查询过程中用到硬件和软件?4.在操作过程中用到的个人信息?5.整个过程的实现还需要的其他条件?学生分析得出的结论:(可参照课本第5页)通过以上活动,了解到信息系统的组成越来越复杂,但其基本组成要素大致相同。
它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1)信息系统以人为主导。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程标准】
●了解信息技术在科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了解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听说过对撞机、超级天眼、神舟十一号和嫦娥四号等,但是不明白这些国之重器与信息技术有什么关系,所以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结合各种事实材料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科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在科研协同创新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及图片、视频、网络等学习资源,创设相应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项目学习活动,在分组协作、合作探究中开展学习。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