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密社会史专题 第一讲 导论 - 阜阳师范学院
- 格式:ppt
- 大小:491.00 KB
- 文档页数:51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太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
”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野中,劳动是社会关系的“太阳”、核心、轴心、本源。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石。
“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马克思用劳动这把锁钥打开了人类社会奥秘的大门,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厘清了劳动和劳动力界限,从此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所以,劳动在马克思哲学和剩余价值学说进而在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创造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至于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劳动理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第二,劳动是人之为人、进而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按照唯物史观的逻辑,劳动决定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恩格斯说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推动力。
劳动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根本的解释力,核心在于劳动是人类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
劳动是文明演进的“血脉”。
一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明演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族人民的劳动史。
“华夏国之魂魄兮,古今民之肝胆。
”从刀耕火种、专事稼穑的农耕时代,到机器生产、商业兴盛的工业文明,再到如今网络发达、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自强不息、追逐梦想的精神,勤劳苦干、辛勤劳动的品格,亘古未变,一脉相承,甚至已成为兴国之魂、民族气质。
上至愚公、李冰、鲁班及其所折射的“工匠精神”,近至王进喜、孟泰、邓稼先及其所展现的无私情怀,当下郭明义、王继才及其所弘扬的大爱精神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雕塑,那永恒不朽的文化之美,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折射——勤劳坚韧,崇尚劳动。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2 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即“郡国并行制”。
2.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汉武帝时期西汉如何一步步走向强盛的?条件: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措施:(1)对内: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
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七中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新部编教版期末复习题2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下列句子反映的社会关系类型相同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年3月,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绿美广东,红领巾在行动”实践活动。
他们加入护绿小队、认养树木花卉、讲解环保知识,让“志愿红”和“生态绿”融合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此活动有利于少先队员()A.承担法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B.积累公益时长,获得物质的奖励C.在奉献中成长,培养亲社会行为D.形成民主态度,增强主人翁意识3.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流量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机”,直播成了“新农事”。
可见,网络能()A.快速消除城乡差距B.拓宽人际交往渠道C.促进民主政治进步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4.某些学生喜欢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课堂上偶尔也蹦出一两句。
然而,网络语言良莠不齐,低俗的网络语言拉低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做法合理的有()①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回归常态②辨别网络语言词义,去粗取精③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规范表达④营造良好语言环境,以身作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充电宝是居家旅行常用的物品。
一些不法分子将植入木马程序的充电宝免费给路人扫码使用,以盗取个人信息。
面对免费充电宝,我们应该()A.不问来历,直接扫码使用B.立即报警,向公安机关提起诉讼C.不假思索,跟随他人选择D.保持警惕,谨防个人隐私被侵犯6.2024年4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结果,550件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精品脱颖而出,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A.提高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B.打破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C.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D.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7.下列网络行为中,属于合理利用网络的是()A.制造和传播谣言B.传播网络正能量C.泄露他人隐私D.恶意攻击他人8.在社会生活中,“礼让斑马线”“在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禁止在高铁上吸烟”等规则提醒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A.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芽儿”“花儿”“果儿”都具有人的情感,全诗一唱三叹,极具韵味。
B.诗中通过“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地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生命正在走向成熟,颇具动感。
C.诗中用“发展”“贡献”“牺牲”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寄寓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意愿与理想。
D.这是一首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哲理小诗,“芽儿”“花儿”“果儿”是作者的化身,正好组成了完整的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恩格斯不遗余力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和宣传,对于那些歪曲、篡改或攻击、诋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也给予毫不留情的反击和()。
恩格斯严厉地()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反动谬论,包括新历史学派对理论和经济规律的普遍性的否定,对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的反对,包括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反对,对《资本论》的攻击。
恩格斯的不屈努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
面对杜林恶毒攻击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特别是攻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恩格斯于1876年到1878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部名著。
①的同时,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30年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其中,“政治经济学”篇,通俗明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②的基本原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释反驳批判宣称B.解释反驳批评宣扬C.阐释驳斥批判宣扬D.解释驳斥批评宣称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恩格斯的不屈努力,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