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3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语文教学的方法B. 语文教学的目标C. 语文教学的过程D. 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2. 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性质是:A. 应用学科B. 理论学科C. 实践学科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 语文教育学的创立标志是:A.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出版B. 《语文教育学》一书的出版C. 语文教育学的正式设立D. 语文教育学的国际研讨会4. 语文教育学的核心是:A. 语文教学论B. 语文教育史C. 语文教育心理学D. 语文教育法规5. 语文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A.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 探索语文教育规律6. 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A.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B.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法规、语文教育管理C.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技术D.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法规7. 语文教育学的根本原则是:A. 教育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教学规律原则D. 系统性原则8. 语文教育学的根本方法是:A. 经验总结法B. 理论研究法C. 教学实验法D. 历史研究法9.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A. 文献研究法B. 调查研究法C. 案例分析法D. 心理测量法10. 语文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不包括:A.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 综合性C. 实用性D. 独立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哪些方面?A. 语文教学论B. 语文教育史C. 语文教育心理学D. 语文教育法规E. 语文教育技术2.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A. 文献研究法B. 调查研究法C. 案例分析法D. 教学实验法E. 心理测量法3.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A. 教育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教学规律原则D. 系统性原则E. 灵活性原则4.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A.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B. 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C. 语文教学的质量评价D.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E. 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价值有哪些?A.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 探索语文教育规律E. 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语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语言学研究基本书目语言研究基本书目杨立权2009-9-9【说明】1.适用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2. 有**号者为语言学必读文献,有*号者为专业方向核心文献,无记号者为专业基础文献,书目内容为硕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依据,考察方式为:必读文献+核心文献+基础文献(自选),考察总量至少10本。
0.语言学史**0.1.0. [英]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1.1.岑麒祥, 1988,《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0.1.2.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
*0.1.3.何九盈,2000,《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0.1.4.何九盈,2000,《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0.1.5.刘坚(主编),1998,《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0.2.0.胡明扬(主编),1988,《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人民大学出版社。
*0.2.1.刘润清、史蒂文·麦基、赵桐、阎晓天(编),1988,《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测绘出版社。
0.2.2.郭成韬,1998,《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2.3.洪诚,1982,《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0.3.0.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0.3.1. 伍铁平,1992,《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0.3.2. 徐超,2001,《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0.3.3. 张延福,1999,《国外语言学通观(上、下)》,山东教育出版社。
1.普通语言学**1.0.1. [瑞士]费·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49,(Course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第四版,巴黎)。
提高语文素养的书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华文化概论》
3. 《诗词格律选注》
4. 《古典文学歌词文化》
5.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
7. 《中国古典诗歌》
8. 《古文观止》
9. 《诗经》
10. 《汉语词典》
11. 《中国文学史》
12. 《古代汉语文学》
13. 《中国古典小说》
14. 《文学论文写作》
15. 《民间文学欣赏》
16.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
17. 《古诗词名篇选读》
18. 《中华古诗词》
19. 《古代文学思想研究》
20. 《中国文学格言谚语》
21. 《中国古代文言文》
22. 《中国文学诗歌文学》
23. 《中国民间文学史》
24. 《中华古代文学欣赏》
25. 《中国诗歌赏析》
26. 《中国古代民间诗歌》
27. 《古代文学思想导论》
28. 《中国文学变革史》
29. 《中国文学文化读本》
30.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
31. 《古代文学探源》
32. 《中国古代文学分析》
33. 《古代文学的艺术构成》
34. 《古典诗词精选》
35. 《中国文学史论文集》
36. 《古代文学审美思想》
37.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38. 《古代诗词名著精选》
39. 《中国文学史研究》
40. 《古典文学理解与应用》。
中国文化导论选择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C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D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C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D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C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A 】A.出人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D 】A.查 B.验 C.测 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C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2世纪 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B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C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C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A 】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D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B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导论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二版)绪论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导言、第一章、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语文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章语音罗常培、王均编著《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曹剑芬《现代语音基础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董少文编《语音常识》修改版,文化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邢公畹《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李乐毅《汉语拼音用处多》,语文出版社,2000年7月刘红梅、武传涛《实用汉语语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刘焕阳主编《语言文字通用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周殿福《声母和韵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黎锦熙《中华新韵》丁声树编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年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章第七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振麟《发音基础知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鲁允中《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商务印书馆199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编著《普通话轻声词汇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吴天惠《普通话音位》,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振昆、谢文庆《语言学教程》(第三章语音和音位学)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张颂《朗诵学》(修订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高兰编《诗的朗诵和朗诵的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李建国《汉语规范化史略》,语文出版社2000年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载《中国语文》1955年12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文字改革出版社1986年吕永修、赖兴华编著《现代汉语异读词词典》,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滕吉海、张发明主编《语音文字基本功训练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章文字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中册第三部分“文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高更生主编《现代汉语资料分题选编》文字部分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统一汉字部首表》《简化字总表》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仲哲明《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载《语文建设》1990年5期《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第三章词汇符淮青著《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勤、武占坤著《现代汉语词汇》(修订本)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4——19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吕叔湘《说“自由”和“粘着”》,载《汉语语法论文集》370页张志公《谈汉语的语素》,载《语文教学研究》1981年4期尹斌庸《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词汇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词汇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0年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石安石、詹人凤《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岑运强主编《语言学基础原理》第五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符怀青《现代汉语词汇》第七——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王德春《词汇学研究》50——11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张世禄《普通话词汇》,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孙常叙《汉语词汇》第四至第五章,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周定一《词汇的新陈代谢》,见《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中册316——32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王勤、武占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第八至第九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四章语法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8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年张拱贵《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年胡明扬《语法和语法体系》,出自张志公主编《教学语法丛书》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二·单位”,商务印书馆198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第一章“语法单位”)商务印书馆1984年高更生《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壹·语法与语法学”山东教育出版社张志公《汉语语法的特点和学习》(《汉语知识讲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汉语的词类问题》(一)(二),中华书局1955、1956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第四章第二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2年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载《中国语文》1954年第9、10期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载《北大学报》1995年2期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词的分类(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吕香云《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第六章·虚词分析方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邢福义《词类辩难》,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何伟渔《语法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4年11期张斌主编,张宜生著《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高更生、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6年张斌主编,齐沪扬著《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吕叔湘《歧义举例》,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载《中国语文》1990年2期陆俭明《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张撝之《句子和句子成分》,(汉语知识讲话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黄伯荣《十二年来汉语析句法的发展变化》,《语文建设》1990年6期龚千炎《析句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秦礼君主编《现代汉语语法专题》,海洋出版社1990年《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胡裕树《现代汉语·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殷志平《连动式研究述评》,在《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2期邵敬敏《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载《语文导报》1987年7期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教育出版社吕叔湘等《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龚千炎等《发展链:语言规范的本质》,载《语文建设》1991年5期吕冀平《语文规范化40年》,载《语文建设》1990年4期黄成稳《复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王大新《汉语复句研究的沿革》,载《学术交流》1989年3期黎锦熙、刘世儒《联合词组和联合复句》(汉语知识讲话丛书)邢福义《复句与关联词语》,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建设》1996年9期第五章语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倪宝元《大学修辞》,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李金苓《修辞新论》第一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西槇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倪宝元《词汇的锤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石云孙《句式的选择》吴士文《修辞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吕叔湘等《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辞部分王希杰《修辞学通论》辞格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王德春《大学修辞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吴士文《修辞格论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濮侃《辞格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谭永祥《修辞新格》,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宗廷虎、李金苓《修辞新论》语言风格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华东修辞学会主编《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王德春《语体略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语言文学概论、美学。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章。
绪论简介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现代汉语的基本特点。
其它五章,分专题阐述有关理论,交联系实际分析各方面具体的语言文学现象。
写作写作通论:包括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写作文体论:讲授消息、通讯、散文等记叙类文体、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杂文等认识论类文体,以及科普小品、调查报告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国现代文学(含作品选)根据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
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
先概述每个时期的文学史,然后重点讲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文学概论本课程包括导论、文学活动、文学生产、文学消费与接受五大部分,导论论述了文学理论的性质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问题。
其余四部分分别对文学的性质及文学现象各环节进行论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文学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含作品选)本课程以1949年建国以来的中国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与文学自身的特点,着意通过文学观念的演变,对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这六大文学体裁各自的文本,在当代中国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作面面观,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开放式史论构架。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包括:古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古书的标点、注解、翻译、古代文化常识。
按时代和文体讲授先秦诸子的散文、韵文、唐宋诗词等文选,要求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掌握古汉语语音、语法知识,能阅读古代汉语文献。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语文》课程标准(适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类各专业,28学时)一、课程定位《中国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素养类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属于学院“1233”办学模式中的一级教学平台。
课程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达到知、行、能三者统一。
课程承上启下,贯彻文本本位和高职语文本位,强化人文性、工具性,兼顾社会性、职业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导航,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完善匹配听、说、读、写和赏、评、思、悟能力。
(2)具备在社会生活、职业活动中正确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3)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
2.知识目标(1)巩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基础。
(2)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3.态度目标(1)具有认真的学习习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能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3)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课程设计(一)设计思想内容设计,因需施教。
根据人文、教育、管理类专业对学生人文素养及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选择教学内容,从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的维度,服务其专业和可持续发展。
方法设计,因材施教。
强调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差异、重创新的教学理念。
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形成、经验获得,培养创新精神。
考核设计,科学合理。
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考核体系,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课时分配(28学时)(三)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2四、课程考核1.期末考核及方式说明(1)理论考试,强调体悟。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及类型0.基本信息:(1)联合国工作语言: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2)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国家汉办: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孔子学院: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总干事为许琳女士。
境外大学与国内高校合建孔子学院,境外中小学与国内高校合建孔子课堂。
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所孔子课堂,遍及134个国家。
孔子学院的业务范围有:①开展汉语教学,②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③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④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⑤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等。
(3)对外汉语教学历程:①初创阶段(1950=1961)1951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开课1952 首次向海外(保加利亚)派遣双语教师②巩固和发展阶段(1962-1966)标志:1962: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③恢复阶段(20c70s初-70s后)④蓬勃发展阶段(20c70s后-21c初)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并得到确认⑤跨越式发展阶段(2004年后)2005“世界汉语教学大会”为标志,“请进来”“走出去”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是“三教”问题,包括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和教法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问题。
1.二语习得(1)概念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母语和外语:通常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母语有时候也指第一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语法讲稿》,郭锡良,语文出版社,2007年。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年。
《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83年。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简明汉语史》(上、下)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修订版),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
《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
《训诂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说文解字》[东汉] 许慎中华书局,1963年12月《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1年。
《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年。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文字蒙求》(影印),[清]王筠,中华书局,1962年。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中华书局,1956年。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年。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年。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年。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年。
《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2007年。
《语法讲义》朱德熙,中华书局,1982年。
《语法答问》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2005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剑明,商务印书馆,2004年。
汉语语言书目答问(供汉语专业研究生参考)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l—1626)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见《培根论说文集》(Essays,1957)中“论学问”一节,水天同译,商务1993年重版。
)1、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功能、结构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和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言学专指19世纪以来的语义研究和语言理论;广义的语言学则包括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的语文学。
语言学又有具体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之分。
具体语言学以某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多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语言的一般性质和共同规律,也称理论语言学。
(一)语言论述语言的性质、起源和发展。
语言濮之珍著。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12月初版。
语言是社会现象[苏]加尔金娜·菲多鲁克著。
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编译室译。
时代出版社1956年6月初版。
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苏]兹维金采夫著。
清河译。
时代出版社 1955年6月初版。
(二)语言学通论对语言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系统的论述。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著,高名凯根据法文原本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
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初版本,1985年2月第3次印本。
译本有岑麒祥所作《前言》。
著者晚年在日内瓦大学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逝世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e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遗留的手稿整理成为本书,1916年在巴黎洛桑出版。
索绪尔认为(1)语言现象应分为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两部分,语言学因而可分为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田家炳学科语文
田家炳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语文学者和作家,他对语文教育有很高的研究成就。
田家炳主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品味。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田家炳的学科语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语言基础:主要包括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田家炳主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2. 阅读与写作:田家炳认为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他提倡通过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田家炳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文学知识:田家炳主张学生应该对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实践探究:田家炳提倡学科语文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田家炳的学科语文教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语文教育,他的著作《学科语文导论》被誉为中国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参考书
之一。
他提出的学科语文理念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中国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专业代码:050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必读书目[1] 吴俊、李今、刘晓丽.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 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2] 谢冕.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7]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 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9] 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1]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2] 骆寒超.新诗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2] 朱寿桐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14]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15]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 佩里·诺得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天卫文化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17] 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18] 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19]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0]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32]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2]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4] 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25]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26]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27] [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28] 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9]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0]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1]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32] 王嘉良. 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浙江新文学作家群整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32]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25] 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32] 曹禧修.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7] 王侃.叙事门与修辞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1] 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初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 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 王嘉良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 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5] 李蓉.中国现代文学身体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6] 付建舟. 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7] 潘正文. 两浙人文传统与百年浙江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8] 骆寒超.新诗主潮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9] 孙玉石.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10]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1]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12]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 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14] 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15]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16] 王泉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17] 吴其南.中国童话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18] 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未来出版社,2001年版.[19]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21] 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32]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32] 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24] [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5] 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6] 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27] 王嘉良.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8] 王嘉良.浙江20世纪文学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推荐专业期刊[1]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 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办.[4]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5] 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合办.[6] 鲁迅研究刊.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博物馆合办.[7] 当代作家评论.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8] 儿童文学选刊.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9] 儿童文学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10] 中国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11] 中国少儿出版.中国少儿出版社主办.[12] 中国儿童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学科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一、必读书目[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2]《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5] 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6]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7]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年.[8]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 锺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 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 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9年.[12]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12] 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14]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2年.[15] 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6]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7]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18]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2年.[19] 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0] 徐朔方著《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21] 王水照著《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2] 陈尚君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2] 梅新林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4] 梅新林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学林出版社,1995年.[25] 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26] 俞樟华等著《古代杂传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7] 陈玉兰著《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8] 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9] 葛永海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0] 陈洪著《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20] 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二、专业期刊[1] 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 文史.季刊.中华书局.[4] 红楼梦学刊.双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5] 明清小说研究.双月刊.江苏社会科学院.[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双月刊.东北师范大学.[8] 文献.双月刊.北京国家图书馆.[9] 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0]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一、主要著作[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麒祥、叶蜚声、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7] 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8]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0.[9] 詹伯慧《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0]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石安石《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孙常叙《汉语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7] 张先亮、范晓《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19]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20]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1]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 1981.[25]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26]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7]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29] 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0]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 郭在贻《训诂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2] 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32] 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24]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5] Comrie, 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2] 克劳夫特(W, Croft)《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外研社,2000.[27]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9]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42]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4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44] 萧统编选《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5]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46] 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47]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49]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0]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 黄灵庚《楚辞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2]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52]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二、专业期刊[1] 《中国语文》,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 《方言》,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 《当代语言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4] 《语言文字应用》,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5] 《语言研究》,季刊,华中理工大学.[6] 《语文研究》,季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7] 《古汉语研究》,季刊,湖南师范大学.[8] 《语言教学与研究》,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9] 《世界汉语教学》,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0]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1] 《文献》,季刊,国家图书馆 .[12] 《古籍研究》,季刊,安徽大学.[12] 《敦煌研究》,年刊,敦煌研究院.[14] 《文史》,季刊,中华书局.[15] 《中华文史论丛》,季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6] 《国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国学院.[17] 《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8] 《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主要阅读书目[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语言学必读书目语言学, 书目语言学, 书目资料来源与云南大学杨立权老师必读书目(100本)[比]贺登崧,2003,《汉语方言地理学》,石汝杰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丹麦]叶斯帕森(O.Jespersen),1922,《语言论》(Language,伦敦);何勇等译,语文出版社。
[德] 威廉•冯•洪堡特,1999,《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
[德]威廉•冯•洪保特,2001,《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法]房德里斯(J.Bendryes),1921,《语言论》(Le Language,巴黎);英译本(1925年,伦敦,译者P.Radin)。
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一版。
[法]格雷马斯,1999,《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吴泓渺译,三联书店。
[法]海然热 1999,《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三联书店。
[法]罗兰·巴尔特,1999,《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
[法]梅耶,1925,《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991,《修辞学》,罗念生译,三联书店。
[美]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邢公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年。
[美]本杰明•李•沃尔夫,2001,《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美]本尼迪克特(Benedict,P.K),1972,《汉藏语概论》,乐赛月、罗美珍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1984。
[美]伯纳德•科姆里,1981,《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1版。
[美]布龙非尔德,1935,《语言论》(Language,伦敦);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一版。
[美]Dwight Bolinger,1999,《语言要略》,方立等译,外研社。
[美]霍凯特,1958,《现代语言学教程》,(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纽约);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
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内容提要于1999年5本章知识框架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90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19982001年5182001年6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200120个学科7134938本次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明确的课程理念,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魂。
21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普遍价值观和平文化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起点。
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例题1.21)。
A.B.C.D.E.【正确答案】:ABCDE例题2.A.B.C.D.人格【正确答案】:ABC谢谢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4.5.6.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今后国家将实行三级课程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言语实践言语实践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60教材的组织违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现代汉语课程参考文献目录导论部分中国语文概要陈其光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翼平戴昭铭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游汝杰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语音部分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倪海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韵辙常识鲁允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汉语语音史讲话邵荣芬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拼音化问题周有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普通话语音知识徐世荣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汉语语音史纲要史存直商务印书馆198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商务印书馆1981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邢公畹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音韵存稿李荣商务印书馆 1982上古音手册唐作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朗读念词的基本技巧戒寿坤金奇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朗读学张颂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语音学新论宋一平学林出版社1985语音常识董少文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国家语委语文出版社1992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郭锦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语音丛稿石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新编普通话教程吴洁敏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普通话导学傅国通殷作炎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文字部分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汉字改革概论周有光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精减汉字字数的理论和实践郑林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汉字学蒋善国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汉字·汉字改革史武占坤马国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汉字信息处理概说王绪龙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语文出版社 1988汉字信息字典上海交通大学汉字编码组、上海汉语拼音文字研究组科学出版社 1988 现代汉语定量分析陈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现代汉字和计算机冯志伟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汉字属性字典傅永和主编语文出版社 1989汉字说略詹鄞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中国汉字学史孙钧锡学林出版社1991现代汉字学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尹斌庸苏培成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4现行汉字形音关系研究龚嘉镇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王均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简化字源李乐毅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简化字溯源张书岩等语文出版社 1997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汉字研究高更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版)苏培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读本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编写语文出版社 2001词汇部分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歇后语马国凡高歌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词语的知识和运用李行健刘叔新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汉语造词法任学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词汇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词义和释义孙良明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王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谚语武占坤马国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汉语成语研究武占坤王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词汇学研究王德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汉语熟语学池维张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1990辞书编纂学概论陈炳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史有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汉语词义学苏新春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2汉语语义学贾彦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梁晓红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4词义分析模式符淮青语文出版社1995词义的分析和描写符淮青语文出版社 1996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吕冀平戴昭铭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语法部分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商务印书馆1955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商务印书馆1961句子的分析与辨认黄伯荣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 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0构词法和构形法张寿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汉语造词法任学良中国社科出版社1981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高更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教学语法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2汉语语法纲要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吴竞存候学超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商务印书馆 198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王松茂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中国语文》杂志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北京口语陈建民北京出版社 1984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版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84歧义问题文炼允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马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中国现代语法王力商务印书馆 1985 语法答问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1985 语法问题探讨集邢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中学语法体系新解何伟渔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龚千炎语文出版社198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语文出版社1987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汉语语法问题张静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汉语动词概述范晓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商务印书馆 1989教学语法丛书(1—20)胡明扬徐枢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语法论稿方光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现代汉语句法分析李临定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高更生等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秦礼君等海洋出版社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现代汉语语法探索胡附文炼商务印书馆1991语法问题发掘集邢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新语法体系详解倪祥和裘荣棠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商务印书馆 1993 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1994现代汉语复句新解王维贤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语文出版社1995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北京大学 1995 语法论稿宋玉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语法问题思索集邢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三个平面语法观范晓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邵敬敏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语法研究入门马庆株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语用、修辞部分修辞学凡陈望道上海大江书铺1932 修辞概要张志公中国青年出版1953现代汉语修辞学张弓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修辞倪宝元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修辞学研究(1-9)华东修辞学会华东师大出版社等1982 修辞学论文集(1-5)中国修辞学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修辞学探索王德春北京出版社1983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北京出版社1983 现代汉语修辞学宋振华吴士文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中国修辞学史稿郑子瑜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陈望道修辞论文集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修辞和修辞教学中国修辞学会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言语交际学刘焕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修辞格论析吴士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言语交际学刘焕辉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语用学概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语篇分析概要黄国文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汉语风格探索黎运汉商务印书馆1988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语言风格学张德明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修辞方式例解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汉语修辞学史宗廷虎袁晖安徽省教育出版社1990 中国现代修辞学史宗延虎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修辞通鉴成伟钧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现代汉语修辞专题张登岐秦礼君主编海洋出版社1992 汉语修辞新篇章倪宝元商务印书馆1992语境研究论文集西稹光正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修辞学纲要刘焕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大学修辞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汉语话语语言学沈开木商务印书馆 1996修辞新格谭永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修辞学通论王希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