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学生蒋莉

指导教师曾艳艳

摘要: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弘扬中华民族与艺术的源泉。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原生态民歌才是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才能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中探索中国各民族歌曲风格形成的核心,否则就会陷入抛弃中国文化精髓、缺乏民族特色的境地。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美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太大了,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拯救、挖掘、弘扬祖国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保护;传承;发展

The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system Folk Song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Li

Tutor ZengYanyan

Abstract:The ecosystem folk song is the cultural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 at first, is the source which expands Chinese nation and art.Inheritting to develop original ecosystem folk song with science ground completely be to the art hypostatic comprehension, then can investigate the song style of each race of China the core of the 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ppreciate beauty interesting aspect, otherwise sink in to abandon Chinese cultural essence and lack the ground of race special features.In the meantime, in economic integral whole in the world turn of the progress, Euro-American culture to our tradition culture of pound at a lot too big, strengthen to original the ecosystem folk song spread to accept and develop for rescue, scoop out, expand a motherland to enrich of the civil cultural inheritance have historic meaning. Key words:the ecosystem folk song ;protection ;spreading ;development

一个时期以来,“原生态民歌”成为我国当代音乐生活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话题。从传媒界、文化界举办的中国原生态民歌“ CCTV 西部电视大赛”、“南北歌王擂台赛”,到理论界学者们撰写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对当今中国的意义》(臧一冰撰)、《生存与释放—论遗存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功能与观念》(黄允箴撰)等文章,均昭示着社会各界对中国原生态民歌的关注与关爱。然而,透过这纷繁热烈的艺术现象,原生态民歌是什么、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尤其是保护原生态民歌我们应该做什么?都需要我们去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一、原生态民歌的界定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已有五千余年,而音乐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加古远。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那么对于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又是怎么界定的呢?

皮晓彩在 2006 年 01 期的《音乐探索》期刊中的《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之我见》中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一番解释,文章认为: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它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是音乐之源,亦是人类文化之始。在民族音乐中民间音乐份量最大,而民歌又是民间音乐中普及面最广的音乐形式。它有极其浓郁典型的地域、语言等风格特征。“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况,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

生存下来的,是老百姓很自然表达出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于田野、乡间,传唱于农人、船夫、敢叫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他们反映着时代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曲虽然由大众口头创作,但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其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并最终成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品。[1]从事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著名音乐学田青认为,真正的民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相传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丰富和润色的,所以真正流传到今天的民歌是字字珠玑,因为它凝聚了人民集体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民歌里记载着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的喜怒哀乐,这里有他们的感情、有他们的理想、有他们的爱情、有他们时代的生活,所有这些都通过民歌流传到今天。而现在对“民歌”的概念都是在乱用,包括某某民歌大赛,发现许多都是流行歌手在唱创作歌曲,或者是经过改编了的民歌。真正的民歌是找不到作者的。[2]

其它著作对民歌的界定都大同小异。例如江明惇著的《汉族民歌概论》、袁静芳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肖常维编著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音乐概述》等等的著作。

总的来说,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所谓原生态民歌就是指“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即民歌,它是区别于现代我们所说的某某民歌大赛中和某些经过改编了的民歌等中的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的声乐形式。

二、原生态民歌的意义

(一)原生态民歌本身的艺术魅力

原生态民歌在舞台形象上都有固定的模式,色彩亮丽,各具特色。其次,各民族都具有超凡的声音魅力,她们或高亢飘逸或深沉沧桑,都充满着原生态的乡土野性气息。

有些专家认为原生态民歌之所以能在歌坛引起震动,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自身的艺术魅力。首先它具有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组成的多元性;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独特民族服饰、独特的民族唱法、独特的民族旋律等;三是具有原生态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原生态状态的审美价值由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蒙族神奇的“呼麦”唱法、一些民歌手的高音比美声难以驾御的高音 Hc 能高出一个大三度或纯四度、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的合唱等,也为原生态民歌增添了艺术魅力。[3]

(二)原生态民歌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原生态民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内容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乐舞志》中记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时代相传集体创作的传统民歌。许多少数民族都很重视唱歌跳舞,不会唱歌跳舞的,不仅很不体面,甚至会影响到择偶婚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频频歌唱,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舞蹈节日,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蒙古族的“敖包会”。这些节会都已延续了很多世代。民歌与不同民族民间风俗习惯紧密相联,有独特的演唱习惯、场地和方式。如侗族个村寨间有年节互相走访的习俗,客人来到主人寨外,主人要拦路“考歌”(比赛唱歌),所唱即《拦路歌》。《哭嫁歌》则是新娘出嫁前邀亲朋来家,歌唱数日而不断。[4] 223

(三)原生态民歌具有史书般的作用

许多原生态民歌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部史诗,记录了某个民族的变迁,在文化、历史、社会、哲学、审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袁静芳在《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中指出:民间歌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音乐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伙伴。民歌具有记录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的作用。这尤其表现在文字历史不太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中。这时,民间歌曲就具有史书般的作用。[5] 4

王可认为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口述历史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播,十八世纪英国的著名学者约翰博士在警告那些忽视对历史事件当事人及时纪录的人们时说“所有的历史最初时都是以口述形势存在的。”“一个人只要晤访立场不同的当事人,并记下他所听到的,并能及时搜集到撰述故事的好材料。”[6]35-36原生态民歌是富含多种文化信息的统一体,主要表现形式除了歌曲演唱的展示外,很重要的是透过歌曲本身,对歌者、民歌亲历者和民歌流传的当地文化历史环境加以综合的呈现。

(四)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

我国专业的声乐作品创作是在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创作技法而创作的。可以说,原生态民歌是我们民族声乐的创作源泉,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在创作中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从各民族的歌声中借鉴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能使我们的作品增加亲和力,更是我们的民族唱法摆脱单一化困境的有效手段。[7]

《中国传统文化通览》中记载:民歌是传统音乐之父。因为其他中国传统音乐类别中都有被民歌浸染的影子,民歌为它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音乐素材和更为丰富的创作背景。[8]64

(五)原生态民歌存在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原生民歌也在其中扮演者自己重要的角色。苏常青在 2006 年 03 期的《民族音乐》期刊上发表的《从央视看青“原生态音乐”热》文章中曾指出,“原生态音乐”之所以会如此热,有其存在的广泛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单纯用大众文化审美的心理回归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现代社会人类多样性需求在艺术领域的重要表现。文章中指出,来自民间、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生态音乐”,以其土特的音乐因素或表现方式从遥远的甚至落后的西部地区传到现代化都市中,正是“原生音乐”满足了在喧嚣繁杂的都市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强烈渴望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这一

心理需求,这是“原生态音乐”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超乎寻常的认同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社会各界已经日益意识到这种民族性的本土化文化的深远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正在通过各种努力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保护的努力,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推动他们走出大山,走向现代化。这些努力不仅仅是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更是基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 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才是少数民族真正摆脱落后贫困,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9]

综上所述,民歌自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本身所具有的很多传统文化也使其显得极为珍贵,同时民歌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社会斗争中的武器,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情感、性格、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在音乐创作方面,民歌作为一种原始资料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大的价值。

三、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认清现状是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民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正逐渐式徽。徐天祥在《中国民歌何处去? ------ 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综述》音乐研究季刊中提到了很多专家对民歌的生存现状的看法:

1、原生态民歌存在生存危机

(1)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杨秀昭和王亮认为,民歌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物质的发展与快节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的改变,(如情歌、劳动号子、祭祀歌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电视的出现,农村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对民歌失去了兴趣。

(2)原生态民歌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蓝雪霏与李月红认为,目前中国乐坛几乎难以听到“原生态”民歌。“中国乐坛正面临着不正常的生态污染,城市的音乐话语大权被通俗音乐所垄断,祖祖辈辈留下的民歌成了无人继承的、奄奄一息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创作的彰显以及媒体的炒作,民歌的乡土性、集体性和口头性已基本不复存在。现在的民歌基本上都是旧民歌,内容离时代越来越远了。田青对民歌的处境持悲观态度,他认为现代化对民间歌曲的冲击比十年浩劫还要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民族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这样的危险。

(3)原生态民歌难以进入音乐课堂

蓝雪霏和杨秀昭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农民音乐难以进入音乐课堂的现象,同时,也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偏离。长期以来,我国的办学模式带有偏见,认为欧洲音乐有着完整的体系,而我们自己的艺术是落后的。

2、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现状良好

对于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冯志莲所持有的是乐观的状态,他以“东北的二人转在全国非常受欢迎,有的二人转演员一个月最多能赚一万多”为例,认为“民歌是能够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前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民歌会消亡”。[10]

余达佳在1994年01期的《民族艺术》中发表文章中提到,在南国,一个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为宗旨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在广西区民委及有关专家的领导、关怀下悄然诞生了。歌手班的歌声从南国传扬到京城,回乡在香港上空,曾令海内外友人、炎黄子孙所陶醉. [11]

2004 年 04 期的《中华儿女》刊登的《绿城南宁大地飞歌》的文章中记载:广西在中国享有“歌海”盛誉,而南宁国际民歌节便是那里的人民爱歌、唱歌的民风的结晶。每年的 11 月,热爱艺术、喜听民歌的人们纷至沓来,中外艺术家相约而至、海外宾客汇聚一堂在南宁。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既能让四海宾客了解壮乡宾客了解壮乡之都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南宁的知名度,又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绿城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和投资项目。这样不仅对我国民歌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还很好的带动了南宁经济的发展。[12]

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而不断地受到威胁。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更加艰难,同时人们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无意之中损害了愿更态民歌的生存空间和传承条件,当然原生态民歌本身存在的例如歌唱语言,节奏等方面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他们生存艰难的现状。但是,民歌既然能留存到现在,就说明,它的生存现状也有令人乐观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保护还是来得及的,还是会有作用的。

(二)保护是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不论是作为史料还是作为创作资料,或者别的用途,总而言之,民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很好的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与发展已经显得极为重要。当然首先我们应该做的还是要先对它们进行保护,保护好了流传下来了,才能更好的去发展。

1、资料保存

王亮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了民歌的保存可以采用资料

保存的方法。

杨秀昭也提出了要建立民歌博物馆,从而达到保存的目的。他认为,博物馆形势的资料保存对民歌的保存起到辅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民歌进行的资料式的保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纪录民歌。

2、民歌进课堂从而进行课堂教育保存

2004年的艺术教育期刊中的一个学术论坛中薛丽灵指出,从上世纪西洋美声正是传入我国以来,确实为中国的声乐文化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科学发展空间。于是中国从高校音乐学院到重视音乐专业,教育体式也越来越西化,很多民族歌曲亲切独特的中国地方韵味都全然无存了。这种现象导致了近年来,很多能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越来越少。因此,让民歌进课堂已经刻不容缓,要让音乐教育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13]

3、民俗式保存

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先生认为,原始的艺术只有留存在民间才真正有生命力,他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透露:“总的来说,这两年的民歌热对于调解我们目前整个文化生态的失衡还是很有裨益的,但是,现在的这种民歌节其实是不得已的,把全国各族的民歌手集中到一起比赛,其实已经改变的它们本身的生态了。如果各地能自觉地意识到要保护当地的民歌遗产,那就会好很多。”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生活方式是原生态民歌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与温床,她的交流传承和信息传递,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如果割断了原生态民歌同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就只能加速她的灭亡。[14]

4、借助媒体进行展演式保存(旅游、比赛)

李闽在《“原生态”的逆变 ------ 从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唱法分类谈起》中提到,2006月4月,CCTV“隆力奇杯”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将“原生态”唱法加到了唱法分类中,而这种变化其实与近几年艺术届对“原生态”的重视有着关系。“原生态”近几年在社会上似乎成了热点。就音乐界来说,这几年影响较大的使用“原生态”音乐的作品由杨丽萍领衔并担任总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还有谭盾的在湘西凤凰首演的新作《地图》,此外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栏目都在大量地介绍民间歌手及他们演唱的民歌,还有 2003 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地挖掘并推广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应该说,“原生态”能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与文化届的觉醒以及国家出台的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15]

专家学者们所提出的保护方法对于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有些,例如,采风行动等也已经付诸实施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在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首先不能丢失其个性特色来谈传承;其次,不能离开其生态环境来谈传承。同时,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才是最好的保护原生态民歌的方法。

(三)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1、原生态民歌在国内的发展

(1) 打造树立民歌品牌

2005 年 04 期《中国音乐》刊登的《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指出:近几年来,广西的高层领导除了对黑以壮民歌的社会传承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外。还提出了打造树立黑衣壮“尼的呀”民歌品牌的新思路,使其成为广西西部大开发展战略中重

要的文化开发项目,为对外宣传广西,为实现富民兴桂的经济建设服务。领导明确指出:在改编、创作黑衣壮题材的音乐是要具体做到高、深、美、土五个字的要求。高——即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精——即精心策划、精确表现、打出竞精品;深——即要深入调查、深度挖掘、深度开发、深刻表现;美——即音乐美、形象美、服饰美、形式美;土——即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16]

这种利用原生态民歌发展经济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使原生态民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它利用品牌的传播效应很好的将原生态民歌传播开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2)利用原生态民歌创作新民歌

付玉兰在《信阳民歌的发展过程及新民歌创作》中提出了一些用原生态民歌来创作新民歌的建议:用民间音乐原型改编现代民歌。在传统民歌、戏曲、曲艺、民间乐曲基础上加以改编,让民歌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17]他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使用原型音乐材料(原则上不去原型音调)的基础上,根据新民歌内容的需要,仅在印余额旋律上对某些小音节的音高或节奏进行前后、快慢调整。这样做既可保持原曲的轮廓,又有创新之意。也可以在民歌原型基础上加工伸展,例如民歌曲调的改编,民歌节奏的改编等。又或是将民间音乐的音调融会贯通进行创作,运用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民间音调进行创作。[18]

2、原生态民歌在国外的发展

当然民歌的发展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国内的,所以,我们应该将原生态民歌推向国际化道路。

吴凡在2006年12期的《艺术评论》中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要将中国和西方的“原生态”在国际舞台上演比拼。他以2006年9月19、20日,黄河流域的民歌王子与德国啤酒之乡巴伐利亚州青年大乐队在北京海淀剧院共同演绎“山歌与爵士”中德青年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9月23日在首尔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韩国广播公司共同举办地“感知中国韩国行”的大型文化活动电视综艺晚会中,中国原生态歌曲广受欢迎为例说明了中国民歌在国外是非常受欢迎的,中国民歌在国际间的传播是非常可行的。[19]我国是个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歌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民歌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四、结论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是穿越数千年时光流淌至今的中华音乐血脉,为了不在我们这一代中断、干涸,我们应竭尽全力来保护她、传承她。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提出了保护原生态民歌的重要性,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保护,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保护,一方面它本身存在很大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即资料价值。另一方面这种民族性的本土化文化的深远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正在通过各种努力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所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大的贡献。当然,为了保护这一文化,很多专家学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很多音乐家已经在自发的进行民歌的采风行动,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综合众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去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让这些传统文化消逝,中国在不断的强大,这些民族文化的存在则是其强大的后盾。一个国家连其最基本的根都不存在了还提什么发展与强大 ? 就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我个人认为,北京中华博物馆对无形文化遗产实行的动态陈列是一个相当成功的、非常值得借鉴的举措。这种将静

态的保护衍变成为以传播为手段的动态保护很值得借鉴。同时,传承不是挂在嘴上的空话,也并非几个人的一时的冲动的热情,国家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去培养一批强有力的、有志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青年人。现代的新民歌在传播方面也是相当成功的,国家及社会应该鼓励那些专门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好好利用原生态民歌,例如,在他们的创作曲目中,他们可以考虑将那些原生态民歌中的曲调原封不动的嵌插在其中,抑或是进行其他方式的利用。当然,对于那些少数民族而言,社会及国家应该积极鼓励他们走出山区,走出地方,从而多出几个像阿宝一样的原生态歌手。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都来关心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一定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皮晓彩.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6(1).

[2] 金燕,王珍.保护还是污损?—原生态进青歌赛引起中国文化界大辩论[J]艺术评论,2006(8).

[3] 王磊,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J].中国音乐,2006(4).

[4] 刘梦溪.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乐舞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 Rouzer.Paul.A New Practical Primer of Classical Chinese[M].Harvard U.Press,2007.

[7] 王世慧.从原生态民歌看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J].齐鲁艺苑,2006(4).

[8] 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览[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9] 苏常青.从央视看青“原生态音乐”热[J].民族音乐,2006(3).

[10]徐天祥.中国民歌何处去?----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

究,2005(2).

[11]余达佳.弘扬优秀的民歌艺术[J].民族艺术,1994(1).

[12]杜鹃.绿城南宁大地飞歌[J].中华儿女,2004(4).

[13]薛丽灵.民族音乐要复兴音乐教育很关键[J].艺术教育,2004(6).

[14]马一辉.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J].艺术探索,2007(1).

[15]李闽.“原生态”的逆变 ----从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唱法分类谈起[J].人民音乐,2006(6).

[16]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4).

[17]Ko.chiro Matsuura. At the meeting of the experts on the preliminary draf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 guarding of the Heritage of Humanity[OB/OL].

https://www.doczj.com/doc/6016652514.html,/images/0012/001252/125258e.pdf(DG/2002/26).2005-08-25.

[18]付玉兰.信阳民歌的发展过程及新民歌创作[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9]吴凡.多维演绎中的感动与镜像——回望2006年中国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6(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