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传唱方式。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主题和传承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传唱。
一、旋律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乡土气息。
旋律简单明快,容易上口,掌握起来不需要专业的音乐知识。
这使得中国传统民歌能够广泛传唱,深入人心。
另外,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多呈现出丰富的音乐形式。
有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如《茉莉花》,给人以愉悦的感受;有的民歌旋律欢快跳跃,如《啊里巴巴》,给人以欢乐的感觉;还有的民歌旋律平缓抒情,如《梁祝》,使人产生深情的共鸣。
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传统民歌的艺术表达。
二、歌词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歌词通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感受。
歌词内容包括了对自然、生活、爱情、乡土、民俗等多个方面的描写,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例如《茉莉花》歌词写道:“茉莉花呀开得好,香飘万里绕人家”,简单的词语表达了花开香气的美好,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也有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歌词。
这些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探讨人生哲理,传递着智慧和感悟。
如《昨夜小楼又东风》中的“世事如棋,落红满径”,以简洁隽永的词句展现了岁月变迁和人生无常的主题。
三、主题特点中国传统民歌的主题广泛丰富,涉及了社会、思想、情感等多个领域。
其中,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歌曲较为常见,例如《土家情歌》歌词描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中国传统民歌中也表现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情感主题。
歌曲通过描写感人的爱情故事、忠诚的友情和对家国的眷恋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民歌背后传递的情感力量。
四、传承方式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式多样。
在古代,传统民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由老一辈的人传给后代。
在农村和乡村,通过在田间劳作、聚会、婚庆等场合唱歌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民歌的传承与流传。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1.起源:民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这些歌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2.形式与内容: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它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风景、传说、历史等。
民歌的内容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歌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以表达情感为主,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而船歌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与船工的生活有关,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
3.传播与演变: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它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歌。
同时,民歌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如近代以来,民歌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民歌。
4.重要价值: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简单纯朴、自然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民歌还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承道德规范、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和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如摇滚、电子音乐等。
同时,现代民歌还拓展了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
此外,现代民歌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为民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民歌的影响与作用1000字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和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演唱的曲目,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文将从影响和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歌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民歌的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语言,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2.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是中国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瑰宝。
中国民歌通过在不同地域和群体中流传,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丰富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3. 激发民间活力中国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人情味道。
中国民歌激发了民间活力,让人民群众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民歌的作用1. 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是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广和传播中国民歌,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国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人情味道。
通过演唱中国民歌,可以激发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传承民族文化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推广和传播中国民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激发民间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民歌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并广泛传唱的艺术形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民歌不断发展和丰富,形成了众多的体裁和风格。
民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歌就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从《诗经》中的“风”,到汉代的“乐府”,再到唐代的“曲子词”,民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古代民歌大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不断吸收各种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多种体裁。
其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是最为常见的几种体裁。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鼓舞士气而唱的歌,其节奏感强烈,旋律激昂有力。
山歌则是在山野间自由抒发情感时所唱的歌曲,其曲调高亢、悠扬,常常带有即兴性。
小调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传唱的歌曲,其旋律流畅、结构规整,易于记忆和传唱。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体裁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形式,如广东的客家山歌、陕北的信天游等。
这些地方民歌在曲调、节奏、歌词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现代民歌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如西洋音乐、流行音乐等。
这使得现代民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许多传统民歌的传唱和表演受到限制,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和了解不足。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民众对民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应当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创新,让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体裁多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推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实然现状与发展传承【摘要】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作为中国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山东民歌和器乐改编曲的传统、起源、发展、融合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山东民歌具有独特的传统与特点,而器乐改编曲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两者的结合更是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传承仍面临着困境与挑战,需要加强研究与推广工作。
在未来,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展相关活动,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山东民歌、器乐改编曲、传承、融合、发展、挑战、路径探讨、展望、重要性、意义、研究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展示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面对现代音乐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丰富我国音乐文化的内涵,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现状与发展传承,分析其起源及融合情况,揭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路径探讨。
通过对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研究,旨在挖掘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为传承和发展山东民歌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也旨在促进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创作与演出,拓展其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推动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重视与关注,推动相关政策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为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3 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有许多学者对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些研究聚焦于山东民歌的特点和传统,指出这些民歌在歌词、旋律和节奏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山东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藏族民歌的价值及传承藏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藏族民歌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民间传承特点,其承载的价值和传承的意义不可低估。
藏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特色,它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劳作和节日,记录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藏族民歌以其深刻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情感表达而闻名,通过歌词和旋律传达着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藏族民歌还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和民俗传统。
在藏族人心目中,民歌是一种祈祷和祝福,是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和纪念,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歌颂。
在宗教仪式和各种节庆活动中,民歌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信仰的力量和文化的传统,是藏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民歌还蕴含着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
其旋律优美、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多变的音调和韵律,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藏族民歌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广大听众,不仅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藏族民歌还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华民族音乐宝库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弘扬,正是为了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被投入到了藏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地传统歌舞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藏族民歌的采集、整理和传承工作,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改变。
传统的口头传唱和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采用录音、数字化等现代技术进行记录和传播,成为了现代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
中国民歌曾经取得过哪些重要的成就?一、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宝库中国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歌取得了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成就。
首先,通过采集和整理民间音乐材料,建立了丰富多样的民歌资源库,如中国民间音乐资料馆。
其次,通过对民歌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民歌谱系的研究中,不仅将各地的民歌进行分类整理,还将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此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歌样式和演唱方式也得到了广泛传承,使得中国民歌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二、民歌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中国民歌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还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中国民歌艺术家们积极参与了国际音乐艺术交流活动,通过演唱、创作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歌的魅力和特色。
例如,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法国巴黎的中国歌剧《红灯记》演出中,与法国精英音乐家合作演唱中法合唱曲,展现了中国民歌和西方音乐的交融之美。
此外,一些中国民歌艺术家还通过音乐会、录音等形式将中国民歌带到了世界各地,得到了国际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为中国民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融入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中国民歌不仅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还在融入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得到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民歌继承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如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等,与现代音乐的创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另一方面,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也给当代音乐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
例如,2011年广西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被制作为流行歌曲,在全国范围内风靡一时。
这一经典民歌也为当代音乐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作方向。
四、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
,浅谈浙江民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以《孟姜女》为例冯莉云(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000)摘要:随着生活背景和环境的改变,处于浙江的传统民族音乐衍生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音乐文化。
由这些音乐文化组成了浙江民族音乐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了浙江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浙江人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通过对浙江民歌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与继承,有助于促进浙江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加强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促进传统音乐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
本文以浙江民歌《孟姜女》为研究对象,结合浙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通过研究浙江民歌《孟姜女》的歌词,音乐,演唱,来研究浙江民歌的基本特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孟姜女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介绍浙江民歌的起源和历史。
第三章以浙江淳安民歌《孟姜女》为载体,通过研究浙江民歌《孟姜女》来对浙江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性介绍。
第四章是对浙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浙江民歌;《孟姜女》;多元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75一、前言本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中国神话故事《孟姜女》和浙江民歌《孟姜女》的故事。
然后介绍了本文的总体安排。
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是最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从古至今,它一直以歌曲,舞蹈,戏剧的形式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各个民族影响极大。
孟姜女的故事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故事也从最初的记载到后来慢慢的对其内容进行了部分神话,使得在人们心中有成为信仰。
故事最早记载在春秋时期由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故事介绍的部分的内容为:齐国侯要攻打莒国,杞梁被杀。
论民歌《茉莉花》发展流传与演变XXX教育学院学年论文题目:论民歌《茉莉花》的起源、流传与演变专业:2014级音乐学姓名:***班级:一班学号:********指导教师姓名:XXX 职称:***日期:2017年6月6日XXX论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和三章内容构成。
在“绪论”部分,文章主要交待了研究原因、研究价值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
本论题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民歌《茉莉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地道中国民歌,从最开始粗陋的民间拉弹说唱形式,到登上世界音乐的大舞台大放光彩的不凡历程,这几百年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吸引力。
正文第一章以《茉莉花》的最初形态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首先梳理了《茉莉花》在不同区域的流传演变情况。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茉莉花》在现今时代的发展现状。
在“结语”部分,总结回顾全文,并对《茉莉花》的近现代流传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茉莉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中国传统民歌,历史悠久。
这首歌本身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歌曲从最初的词形态到曲形态,再到现如今的现代版茉莉花形态,经历了哪些变化?至今学术界对此歌的研究从未停息。
本文以《茉莉花》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它是如何从最开始发展成现在享誉世界的形态的。
目录:采了它,采了它,它便不再是茉莉花;不采它,不采它,它还是茉莉花。
”二、《茉莉花》的发展与演变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传承后,现代版本的《茉莉花》已经成为一首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民歌。
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人们对这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曲调都有所改变,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例如,在福建地区,有一种名为“福建茉莉花”的版本,曲调和歌词都与传统版有所不同。
在日本和韩国,也有人演唱自己国家的版本。
三、《茉莉花》现状如今,《茉莉花》已经成为了一首跨越国界的民歌,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它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在日韩、欧美等国家广为流传。
许多歌手和音乐家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包括XXX、XXX、XXX等。
中国民歌的地位与价值总结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价值。
以下是中国民歌的地位与价值的总结:
1. 文化传承:中国民歌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2. 民族特色:民歌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传统和风俗习惯,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3. 情感表达:民歌是人们情感宣泄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歌词中常常融入了对家乡、亲情、爱情等情感的表达,触动人心。
4. 历史意义:民歌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5. 文学艺术性:民歌不仅是音乐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在歌词、旋律和表达方式上体现了艺术性和美学追求。
6. 教育意义:民歌可以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用于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7. 艺术传承:作为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代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推动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民歌有多久的历史?中国民歌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传承。
其丰富多样的歌曲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更承载了悠久的祖先智慧和文化传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民歌的历史及其特点。
一、古代民歌: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谣古代民歌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在那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用歌谣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这些古代民歌无论是在歌词还是旋律上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体验,是中国民歌发展的重要先河。
1. 中国古代民歌的题材丰富广泛,既有歌颂自然、咏史抒怀的,也有表达对生活苦难和情感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咏史怀古》等,都是古代民歌的代表作品。
2. 古代民歌在歌词方面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抒情的表达,在旋律上注重流畅的节奏和悦耳的旋律。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民歌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近代民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独特风格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交流,这也对中国民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代的中国民歌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吸纳了西方音乐的一些技巧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1. 近代民歌在题材上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社会情绪。
如《黄河大合唱》、《茉莉花》等都是近代中国民歌的代表作。
2. 近代民歌不仅在歌词上注重意境和抒情,而且在旋律上注重音乐的构建和和谐感。
这种探索和创新使得近代民歌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三、当代民歌:多元化的风格和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中国民歌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当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元素的特点,还融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和形式。
1. 当代民歌在题材上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情感的表达。
例如《年代风云》、《夜空中最亮的星》等,都是当代中国民歌的代表作。
2. 当代民歌在歌词和旋律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摘要】当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声乐比赛,一般将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类。
民族唱法的歌手经常被人想当然的认定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们所演唱的诸如《亲吻祖国》、《黄河渔娘》等歌曲也被认定为是中国民歌。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本文旨在讨论民歌以及中国传统民歌的定义。
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概念;起源;特征一、民歌及传统民歌的概念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一门艺术。
它通常是用来传承民族历史、宣扬道德规范、表达思想情感、配合风俗活动。
有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时兴之所起喊的劳动号子,因此民歌具有创作的即兴性;民歌一般是没有记谱的,主要靠演唱者口头流传,具有传播的口头性;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处,一首民间歌曲可能在最初为一个人创作,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歌曲加入自己的音乐处理,最后形成稳定的版本,因此民间歌曲又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以及传播的变异性。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
如侗族的大歌和习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川江号子、江浙的小调等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
从共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特性总结如下:1、民族性:传统民歌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文化,使得传统民歌浸染着各民族独特的风格;2、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蒙古草原民歌、黄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区民歌等等;3、普遍性:传统民歌产生之初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是普适的;4、民间性:传统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这一特点使之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传承发展———以信天游的发展为例摘要: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存在的时间较长。
在远古时期先祖就开始在工作的时候唱歌,如狩猎、祭祀和求偶等,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信天游;艺术特征;创新发展民歌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先祖在狩猎、祭祀和求偶等过程中,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是民歌的最初的雏形。
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也应运而生。
陕北民歌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陕北民歌风格朴实,乡土味浓郁,因此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陕北民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位置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演唱陕北民歌的人愈来愈多,陕北民歌地域特色明显。
声音分很多种类,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高亢有力,表现的感情细腻而温婉。
在唱词中,还加入了很多地方语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和背景陕北民歌的起源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在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他带领当地群众,开山挖河,在工作中呐喊,声势浩大。
因为大禹当时正处于成家立业的年纪,但一直未婚,所以人们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大禹的喜爱。
这首歌唱出了先民对英雄的热爱,唱出了先民们的勤劳勇敢。
从以上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起源最晚在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就产生了陕北民歌。
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实然现状与发展传承1. 引言1.1 介绍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山东民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而器乐改编曲则是在传统山东民歌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
它将传统的山东民歌与现代的器乐相结合,使得这些经典的曲目在新的演绎形式下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山东民歌的特点主要有节奏明快、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等。
它们大多源自于农民、渔民、工人等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会,因此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民众性。
而器乐改编曲则在保留原曲的基础上,通过器乐演奏的形式,赋予了这些民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丰富的情感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音乐团体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演奏形式和创作方式,为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动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传承与创新,注重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突破,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合作,能够让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 正文2.1 山东民歌的特点与历史背景山东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山东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于民间生活:山东民歌多来源于民间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抒发,如耕作、爱情、家庭等,真实而质朴。
2.受地域文化影响: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山东民歌在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3.歌词简洁质朴:山东民歌的歌词多为简单直白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易于传唱,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4.音乐旋律优美多变:山东民歌的音乐旋律多以民间乐器伴奏,旋律优美动人,既有欢快明快的曲调,也有忧郁凄美的旋律。
2.2 器乐改编曲的兴起与发展器乐改编曲是指将传统山东民歌进行重新演绎和改编,结合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音乐形式。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西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是《花儿》,这首歌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花儿》的传播与生存面临着一些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西北民歌《花儿》在形式和内容上无法满足现代人对音乐的需求,因此容易被现代音乐的快节奏、多样化的形式所替代。
相比起来,《花儿》所表达的淳朴情感和古典旋律似乎显得过于慢节奏和单一,无法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和喜爱,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
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音乐市场的商业化,也对传统音乐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流行音乐迅速传播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西北民歌《花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曝光率远远不及现代流行音乐。
商业化的音乐市场追求商业化效益,更倾向于推广和宣传那些具有商业潜力的曲目,而西北民歌作为传统音乐,在商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承和传播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
由于人们越来越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年轻一代对西北民歌的兴趣逐渐减少,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很多传承者不愿意从事这一艰苦且收入不高的工作,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尽管西北民歌《花儿》面临着传播和生存的困境,但仍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可以帮助它克服困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西北民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仍有一部分传统音乐爱好者乐于传承和传播这一音乐形式。
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对西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关注和支持。
一些文化节庆和艺术活动中,西北民歌作为重要的表演内容得到了展示和推广,从而提升了它的传播度。
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也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注重创新和推广,使传统音乐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补和共生。
民歌的发展与特点民歌,是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的一种歌曲形式,是民间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民歌作为一种表达民间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发展和特点也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在中国,民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最早出现的民歌可追溯到商代的古歌。
到了唐宋时期,民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曲式和风格,同时也开始由民间传唱逐渐走向舞台。
明清时期,民歌歌词的内容逐渐从宗教、神话传说扩展到思想、社会现象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反映出民间对社会及时事的关注。
现代中国民歌则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成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宣传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歌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例如,美国的民歌受到英国民歌的影响,其歌词通常反映社会正义、人权和自由等主题。
拉丁美洲的民歌则普遍以社会问题和政治抗争为主题,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
而非洲的民歌则以鼓、舞蹈和合唱为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和情感。
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传性强:民歌通常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这使得它能够更好地融入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中。
民歌的歌词内容通常贴近人民的生活,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2.参与性广:民歌的曲调简单易学,大多数人都能够参与其中,无论是在家庭聚会、社区活动还是集体宴会,民歌都可以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
3.情感直接:民歌可以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其歌词内容往往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传达出一种真实、朴实的情感,并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4.多样性:民歌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有着多样性的表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在音乐风格、歌词内容及歌唱方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总的说来,民歌作为一种反映民间生活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发展与特点,每一首民歌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不断地为我们展示着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与学习——以民歌教学为例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目前的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民族音乐则代表了国家的民族精神。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有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音乐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也随之成为了被世界高度认可的艺术形式。
因此,传承和学习民族音乐是非常关键的。
而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十分重要。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民族音乐相关知识,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本文将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现状,并以小学的民歌教学为例,来谈一谈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学习。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小学教育;民歌教学1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上下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而民族音乐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汇集了我国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智慧,风格迥异,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其他国家加强了交流,经过长时间的交融,流行音乐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受到了喜爱,如今青少年儿童也开始被外来音乐所吸引,对其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民族音乐。
长此以往,他们的民族意识将会淡化,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
自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而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小学生作为未来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必须要在这一阶段重视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传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建立我国完备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包含了民歌、器乐、舞蹈、戏曲等多种类别,每一种都是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所创造出的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民歌是中国民族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部分,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
传古韵、扬新声——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弘扬内容摘要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弘扬。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内容要有鲜明的民族性,小学音乐教育将丰富多彩的民歌作为教学资源对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歌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价值。
鉴于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教育中中国民歌等传承与弘扬为题,从价值、现状、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中国民歌;传承;弘扬1 中国民歌的教育价值1.1 中国民歌教学的情感价值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精神文化寄托,它源远流长,有着丰硕瑰丽的繁花硕果,独具一格的色彩风貌,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小学阶段,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将学习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如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动人的歌曲向学生展示了华夏大地的幅员辽阔,体现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精神风姿,就像是一幅幅生动迷人的中华人文生活图景。
通过学习这些民歌,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出发,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2 中国民歌教学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国民歌,用其独有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学生在欣赏民歌的旋律美、歌词美的同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感知。
中国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时口头创作的诗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多年广泛的口口相传,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有对真善美的讴歌,有对假恶丑的批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爱与憎,分辨忠与奸。
如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是苏北人民在插秧时演唱的一首歌曲,向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人民勤劳肯干的劳动风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中国民歌要想经久不衰,就需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教学技术紧密相连。
1.3 中国民歌教学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中国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为了展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创作的。
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实然现状与发展传承山东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老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韵味为山东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山东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之珠”、“中华之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山东民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演唱方式,而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出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新,器乐改编曲成为了山东民歌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实然现状1. 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关系2. 当前的发展现状目前,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结合在音乐创作和演出领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以山东胶东民歌、山东梆子等为基础,结合现代器乐演奏手法和音乐风格,进行改编和创新的作品层出不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丰富了山东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东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演出形式上,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结合在传统音乐会、音乐节、大型演出等场合中都有所表现。
一些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也积极开展相关的演出活动,推动山东民歌与器乐的改编和表演艺术。
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演出形式愈加多样,丰富了山东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发展传承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的山东民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民间音乐形式,通常以人声演唱方式传承和表现。
而器乐改编曲的出现和发展则为山东民歌注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其得以在新的音乐时代中获得发展和传承。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为山东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新动力,促进了其文化价值的发掘和传承。
2. 音乐教育的推动3. 文化产业的支持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结合也在文化市场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一些音乐公司和文化机构纷纷推出了山东民歌与器乐改编曲的音乐专辑和演出活动,通过商业化运作促进了相关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这不仅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为山东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三、展望与建议1. 注重创新和原创在器乐改编曲的创作中,应注重原创和创新,充分发挥器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赋予山东民歌以新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座宝藏,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沉
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部分,其多元的、独特的性质是由于中国地域多样
性所致。因此,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了中国民歌的社会价值,有利
于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熏陶。笔者从中国民歌的历史发展出发,浅谈中
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歌;传承;发展
前言:
近年来,传媒技术发展尤为快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文化交流与发
展使世界趋向一体化。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凭借
着独特的文化风格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因为中国民歌也成为音乐界探讨的
重要内容。尤其是很多网络、电视、校园里边的民歌大赛,更加推动了中国民歌
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歌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
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为关键,笔者将从中国民歌的综述、中
国民歌研究意义以及如何做好中国民歌的传承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希望能够为
广大读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以及实效性的帮助。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要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国民歌。民歌通俗来说
就是流行于民间的歌曲,是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经过一定的口头传唱而发展
成的音乐艺术。民歌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还是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民歌诞生极早,有研究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民歌的产生。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使民歌的传承更加彻底。《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
歌总集,其中包含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百多篇民间作品。而后面涌现出了很多经
典的民歌作品集,比如众所周知的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著名的明清诗歌
等。民歌的区域性极强,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笔者按照不同的要求对民歌做
以下分类。
(1)按照体裁形式划分。按照体裁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号子(车夫号子、运
工号子、船夫号子)、山歌(普通山歌、游牧山歌、其他山歌)、小调(风俗小调、
舞歌小调、时调)等。
(2)按照歌曲的内容划分。歌曲内容划分可以分为生产劳动歌曲、歌颂祖
国的歌曲、歌颂生活的歌曲等。
(3)按照地域类型划分。地域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东北民歌、西北民歌、华
北民歌、西南民歌、闽南民歌等等。
(4)按照民族类型划分。民族民歌可以分为壮族民歌、苗族民歌、藏族民
歌、蒙古族民歌等等。民族民歌具有浓厚民族特性,其各有特色,有一些还具有
一定的传承方式。
二、研究中国民歌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研究中国民歌的传承发展,对了解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一般来说,
中国民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歌成为该区域的一张宣传名片,从而成为人们
了解区域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兴起,
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国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生存的土壤不
断在缩减,人们对于中国民歌的关注在大体上逐渐减少。因此,做好中国民歌的
传承与发展,能够有效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细的梳理,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
文化内涵,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当然,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歌,能够加强民族归
属感,可以这么说,中国民族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之一。
三、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中国民歌的发展史
中国民歌文化多姿多彩,其发展也是颇为艰难而曲折的。中国民歌的传承与
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时间轴来进行。
在久远的春秋时期出现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涵盖了一百
多部民歌,其覆盖的地域极为广泛,包括如今的黄河流域各省以及部分长江流域
的地区。《诗经》中的民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劳动人民多阶级压迫的思想反抗、
人们对爱情生活的向往、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到了汉代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行政中心的南迁,中国南方的民歌记入
正史,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期间的民歌,受到人们关注的多是湖北江浙一
带地区的西曲、吴歌等。作为民间歌曲之中的徒歌,是一种没有伴奏的歌曲,其
单独依靠歌声来表达情感,大部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离别、爱情。当然,西曲、
吴歌两者不同的是,西曲大多是反映男女感情的民歌,吴歌大多是儿女思想感情
的意趣。
到了唐宋时期,民歌的发展尤为迅速。伴随着民歌的流行,出现了众多经典
的曲调,取得了人们的喜爱。唐代时期,人们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编,使民歌结
构趋向一定的“唱词化”,讲究一定的唱法。宋代的曲子更是深入人心,民歌呈现
更多元化,人们模仿民间的曲子进行抒写诗歌,使民歌音乐发展更为迅速。
明清时期的民歌发展是中国民歌发展史的高潮,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流动性
增强,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涌到大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民间歌曲汇聚在城
市当中,并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造就了民歌史上的高峰。明清民歌经典作品如
《倒板桨》、《一剪梅》、《满江红》等等。
(2)中国民歌的传承
中国民歌的传承任务颇为巨大,因为民歌跟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始终贯穿
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贯穿于人民的各个人生阶段,从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部分。由于民歌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民歌的发展受到
了阻碍。与此同时,由于民歌在结构上、音乐技巧以及形式上无法做到与专业音
乐相媲美,没法在音乐上更进一步深入,加上部分民歌与当代人民情感上具有一
定的隔阂,使民歌的传承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我们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中国民歌
的研究当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传媒进行有效的宣传,使
民歌文化融入到现在流行文化当中。
四、结语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
用。研究中国民歌,能够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笔者通
过对中国民歌的概念、分类以及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论述中国民歌的发展
与传承。这要求我们不断保留一份对中国民歌的热爱,才能让中国民歌进一步传
承与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密.中国民歌创作表演新尝试之我见[M].上海音乐学院.2012(05):23-28.
[2]王惠敏.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0):
331-334.
[3]薛军.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歌海.2011(05):24-28.
[4]张敬忠.中国民歌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
保护说起[J].四川戏剧.2012(09):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