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10篇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10篇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表达和鉴赏能力。只有在充分地理解和肯定这五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识记、理解、分析、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以往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重点,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方向。实践证明,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学发展的形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导致许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地进行学习,并没有理解学习的实质。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利的作用,既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还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妨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中教学的发展,这是现阶段许多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学界也做出了许多尝试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对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学模式学院化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大学式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和术业专攻能力。(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明确了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3)结合最新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已经确立并且得到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

三、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不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是

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目标。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鉴于此,教师要打破常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作为知识的研究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修养。

(3)提倡多种阅读,增强学生整体感知。阅读和朗诵是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能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适当引导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很好的拓展,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放心地汲取语文中的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真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5)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已经不再陌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可以直观地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也能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现代化的教学势必会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的教学新方式。

(6)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布置全文阅读的环境,设计一种场景,让学生扮成各种角色,就如话剧中的表演一样,完美地演绎文言文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语文也是一种艺术。

第二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排除其他语文教学因素,单从作文教学而言。从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主要让学生们进行自我写作,然后給予两个课时的时间。通常是一个课时用来写作,让学生们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写作,下一个课时进行作文的朗读评比。通过对不同文章的评比,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不同文章的特点,总结优点和不

足,让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比自己的文章,或者是来提升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分析这样的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能够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进行作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在浪费学生们的时间,甚至是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休息时间。从实际的调查分析中得出,真正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收益的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学生们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休息,听听别人的作文,然后觉得好或者不好就结束了,很少会有学生会真正的去潜心对比,两者之间的不足。长久下去,学生认为自己写的很好或者是写的不好,形成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因此,发挥教师作文教学的实用性至关重要。

二、加强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中作文教学实用性表现在能够通过一定的模式培养,使得学生们在一定时期内将作文写作能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并能够把握得分点。当然,这种模式化教学并不是阻碍了学生们创新的能力,而是在面对高考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方法未尝不是非常有效的。例如,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出发,教师首先要传授给学生们作文得分的亮点。例如,鲜明的开题一定会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完美的结尾又能够将文章很好的总结,划上一个很好的句点,自然就能够在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因此,从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方向出发,可以让学生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从作文的开篇练习。不同类型的文章练习不同开头,经常性进行周记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们写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应对三年后的高考。当然,实用性的作文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从其他方面分析,也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对不同类型文章的得分点以及其亮点进行分析。一般象征性的文章,一定要能够通过叙事的方式,从而找到象征的主题,并能够将主题体现出来,从而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某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以“父亲的肩膀”为话题进行写作。这样的话题作文,要求比较宽限,学生们写作的方向也比较多,发挥空间也是比较大的。但是这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作文,如果学生们只是写了父亲的肩膀,那么,就把这个话题理解的太过于狭窄了。肩膀其实是一种责任的象征,父亲的肩膀曾经让我们支撑,父亲在尽自己的责任,而未来的我们是否应该能够肩负起这样的一种责任,甚至是建设祖国的一种责任。因此,把握话题作文的象征性非常重要。

一旦学生把握住了拟题人的象征寓意,那么这样的作为就能够在未来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当然,实用性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作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找到作文写作的要点。通过把握要点,从而实现作文的写作培养。

三、加强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性

与作文教学的实用性相比,创新性似乎与之是矛盾的。但是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总会有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章出现,甚至是能够得到满分的高分。那么,这样的文章有着怎么样的优势呢?其实其主要的关键就在与创新,创新作文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从每一年的考试中,都会有着这样惊险的考生。他们的写作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赌博,要不功成名就,要不功败垂成。也就是说,创新作文很可能成为零分,却也有可能成为满分。那么,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是否应培养学生们创新作文的能力呢?这个还是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自身情况而定。有些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天分非常高,甚至能够打破常规,将隐喻隐藏的很深,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样的作文实际上是非常值得开发的,但是面对高考的压力,这样的写作风格是否应该发挥下去成为了一个疑问。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文章不适合在高考中生存。因为高负荷的阅卷量,让阅卷老师无暇去关注,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当然,这也是片面的分析。总之,创新写作对于未来作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面对高中的语文考试,教师和学生们都要谨慎对待。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从高考的角度分析,确实应该采用其实用性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准,从而在高考中取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为了未来的文学发展,是否也应该发挥部分学生们写作的天赋,允许他们进行创新式的写作呢?总之,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内涵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

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制定出与新课程对应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了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预设了方向,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示范性和针对性,有力地推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关注课堂情感因素,活化师生双边交流

认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对流和情感对流两条并行的主线,情感对流是知识对流的前提和催化剂。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情感因素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是活化师生之间双边互动、交流、合作的重要保障。要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关注课堂情感因素,在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原则基础上,将枯燥的语文知识动感而灵性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下的情感因素调动策略值得尝试:①认真分析学情,全面细致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做到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教学过程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富有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②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格地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探讨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建议、监督和评价的权利,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③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呈现语文知识的灵性和美感,触动学生的兴奋点。④选择有生动故事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以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对课文内容实施精彩演绎。这种演绎过程不仅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而且让学生通过“角色”领会作品内涵,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

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中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语文,以快乐的学习心态,在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①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试画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③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标注)④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⑤你对其中的哪个场面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作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因而水到渠成。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学习需要以及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从整体上谋划教学思路,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化。以由此所构建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

第四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分析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指读书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序”分两种:“一是群书先下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他以《论语》《孟子》为例,“则先《论》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朱子大全?读书之要》)阅读群书,要根据读者的身心特点、能力和书的性质,分阶段阅读,而对于每本书,我们要因书而定法,层层深入,有条不紊。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个系列组成: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纪、语言文字应用与文化论著研读,共15本教科书。而且每个系列又分为若干模块,囊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毫无选择、毫无计划地埋头苦读,只会事倍功半,学生不但无法领悟其文学艺术价值,而且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选修课教学正是为此而存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阅读。高中语文选修课各系列各有侧重,有的系列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有的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等,教师要注意选修课系列的梯度,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原有知识基础、选

修系列的性质,选择学生最适合的系列,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内容、速度,进行有梯度的教学。

二.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是指读书不能浅尝辄止,对于一本好的书,一定要熟读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多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阅读与思考的乐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选修课教学中,有的教师抛开作品,把选修课当做大学的文学史课,串讲文学史,叙述作品大概,教师自认为劳苦功高,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是现在选修课教学的一大误区。选修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反复阅读作品,教学可以示范性地鉴赏作品,学生可参照老师的方法,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领悟作者情感,体验人生,思索生命。

三.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是指“读书须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不能穿凿附会。我们提倡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作品进行任意曲解。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如果引导不当,容易万事按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拒绝别人的观点,甚至“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合,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朱子语类》卷11)。因此选修课教学要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作品。作品是凝聚作家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阅读过程也是读者与作家交流的过程。在与作者交流过程中,尊重作者与保持自我同等重要。学生要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理解作家在彼时彼地的局限,但也不能盲目的信仰,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朱子语类》卷11)在读书时,学生要联系自身实际,切身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不可以仅把读书当做对文字的过目,应该把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放入作品中,领悟书中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并用其道理指导实践。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

与己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这里,自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日程》卷三)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缩影,它承担着育人的使命。选修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变换教学策略,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得接触文本,从而把作品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尽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小组讨论、开展辩论、模拟情景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丰富学生感受文本的途经,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在与作品、同学和生活的共同交流中前进。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就是读书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日程》卷三),即“须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功夫”。(《朱子语录辑要》)读一本书就像去一个未知海域探险,在你没有真正用双脚踏遍它的每一个角落时,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魅力有多大。只有“宽着”的“期限”,才能够把一本书反复琢磨,融会贯通。然而,不管是整个学习的过程还是读一本书,紧迫感都是必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通过读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要抓紧时间看书,吸收知识,但又不能囫囵吞枣,应张弛有度,用力于刀刃上。高中阶段是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高中生要抓紧时间,博览群书。选修课教学也正是针对高中生一年就抱着一两本教材不放,导致知识面过窄的状况而开设的,选修课本为高中生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其自主阅读。但选修课教学并不能为追求量而不重质,15本选修课本中的作品篇篇都是精华,老师不能求速度而硬性的规定时间,应指导学生如何真正阅读一本书,然后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地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这样他们才能将其融会贯通,把知识化为己有,这样的“用力”才能有所作用。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指读书之人要志向远大、专心致志。这既是人读书时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人做事应有的精神。“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贯动静,心无不在。”(《朱子语类》)读书之人,须要立志,志向犹如大海中的灯塔,没有灯塔,船就会迷失方向,人没有了志向,就不知该往哪方面努力,自

然也就不知如何选择该看的书,以致不能致力于自己的目标,浪费光阴。当立志后,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目标,专心致志地阅读每一本你选择的书,积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如何选择教材一直是选修课教学的一个难题,高中选修课教学应该把阅读与立志联系在一起,选修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志向、兴趣、未来的规划进行选修,让选修课为学生未来的道路埋下扎实的基础。这六条原则是朱子读书法的精髓,也是朱熹教育生涯的理论成果之一。他不仅可以指导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也可以当做检验、评价教学的依据。我们的教学已经由知识教学转化为能力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选修课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阅读,而朱子读书法可以作为一个评价目标,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评价教学的效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从未终止过,恰当地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将更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朱熹,作为一代教育家,其朱子读书法对我国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吸收其精华,指导选修课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的学习。

第五篇: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理论应用

一、分层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在教学中应是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创造以及加工,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体会,将所体会到的内容应用到写作中。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进步以及共同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最全面的人文知识,高中语文教学是面对全体同学的需要所创建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性的教育。因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同等的学习条件、同等的知识接受时间以及同等的速度、环境的影响下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体系,学生自身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能力的认知、知识体系等等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是会有一定的差异,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非常的比较,老师要将教学的过程面向每一位

学生,同时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上有一定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应用方法

第一在高中教学的每一个班级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层次进行客观公正性的把握,了解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主要是从模糊的概念分析以及清晰的数据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近期成绩先进行大方向的分类,其次是结合学生平时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评价,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认识、知识接受的能力、人文知识的再现等,最后确定班级学生详细分层。第二是在学生的的心理知识以及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满足以及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教材体系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辅导结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统一对待,然后根据分层化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式的教学。

三、分层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分化学生能力,采取分层教学

教师要想运用分成教学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就要对学生自身有充分的了解。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职能和思想水平以及认知发展。可以在教学未开始前,对学生展开一次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组,再把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层,A 层是教育大纲规定的内容,这层适合基础的磨合。B层是高于教育大纲的,可以将教学难度适当的有所提高,这也是能力的提高。再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对照这AB两种教学方式,不是提高难度就是降低要求,具体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将问题和练习设计成不同的难度再进行分解。假如是实施A教学方式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会阅读基本语文课文以及文体知识,再根据课后的练习题巩固认识能力。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首先快速语文认识是基本要求,尽量提升学生能够对于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实施AB两种教学方式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身条件来进行学生,使学生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提高。

2、设计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性

在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就是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AB两种教法学都会学生的自身有所提高,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就要因此转变。对于实施A层次教学方式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基础上的条件上有所提高,不断向高难度来发起挑战。而对于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基础性内容是教师应

该多鼓励。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调整,选择和谐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助于自身提高。其次,对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分层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明确提问的对象,满足学生取得成功的心理就要让他们有所表现。对实施A层教学方式的学生的可以提问关于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细节等问题,让学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对于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AB两个教学方式都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当然,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来增加他们对学生的自信心。

3、语文练习要采用分层教学

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阶梯原理是所要运用的,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学生前面取得的学习成果只有通过作业的布置才能进一步巩固。根据AB两个不同的学生层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对于A层面的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稍加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巩固基础知识也通过训练加以提升。对于B层面的学生,在基础的层面上加以提高,可是适当的向高难度进行挑战,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自学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性,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断的深入分层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样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够满足新课改要求,从而真正的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六篇: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实践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以达到有效实施素质教学,全面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目的,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实施不同的目标、教法、训练以及评价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并对比分层次教学与普通教学方法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分层次教学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与人的智力和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

2.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研究依据、

教育学理论依据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这三个理论依据保证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方法的有效实践

作者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的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了如下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措施:有效分解教学目标,对其分层实施;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对课后指导和辅导进行分层;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分层次评价。

1.有效分解教学目标,对其分层实施。有效地分解教学目标,可以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基础层次、技能层次、创作层次。比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实际可以为:理科普通班着重落实基础目标,文科普通班则是基础与能力目标兼顾;文科实验班要强调能力目标。这样通过分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较大帮助。

2.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要想在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必须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清楚,学生的知识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等,必须都非常清楚。在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后,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控制在8-10人,不能超过10人,分组的人员搭配上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态势,以此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要注意,这个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分组,在每一次教学评价以后,再重新进行分组,保持各小组的竞争态势。这样通过学生的分组,各小组内部进行有效的合作,小组之间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十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对课后指导和辅导进行分层。分层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给予适时帮助,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4.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分层次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分层评价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论是练习之后、作业之后都可以进行评价,并达到本层目标。同时,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异步矫正、综合

调节。由此可见,通过以上有效的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总结

总之,在以后的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分层次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过程,也可以达到素质教育和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七篇: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知观念的偏差和误区影响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古典诗词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光中就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下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具体到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偏向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喜好,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存在认知不平衡的现象。

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例不平衡

这是教材本身的客观原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仅在第一册选录了现代诗歌,而古诗词却贯穿了整个高中教材。在高考中很多地区的语文试卷中古代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歌而言考到的频率相对较大,古诗词多以赏析为主,其分值相对较大;现代诗歌考试则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相对较低,出现了有的地区甚至不考现代诗歌的现象。这使得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被动地朝着考试的方向发展,而不重视诗歌整体鉴赏的现状。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的教学首先,一些教师由于学习的方向的原因,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比较擅长,而对现代诗歌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对现代诗歌认知的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或是相对擅长,而对于现代诗歌没有兴趣或是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会直接地影响到现代诗歌教学的水平。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非科班出身的现象,也会影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

造成相关教学水平的缺失,而他们的教学势必会给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诗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审美认知的角度开展教学也会影响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的方法探究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古典诗词教学还是现代诗歌教学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应该为考试而教学、为教学本身而教学,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众所周知,诗词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所在,无论古今诗词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委婉、清新典雅,现代诗歌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都值得肯定和欣赏。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相关讲解,而现代诗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方法。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歌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的韵律、修辞、句子翻译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句意思,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歌创作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应主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感受其自由、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而纵观古今诗词,意境的营造是建构诗歌创作的活的灵魂,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戴望舒的《雨巷》还是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所营造出来的意象或是优美或是浪漫,都值得仔细的品读和鉴赏,诗人对意境的向往和营造自古使然,所以在高中古今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意境的讲解。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如果说近体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现代诗则是“自由者的歌唱”,诗歌的产生使得文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典雅气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古代到现代,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的理念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掌握新课改理念。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回归生活”,则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当然,新课改内容并非只有这两点,但是以上两点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将新课改要求的全貌展示出来。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多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根据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站在学生角度,拓展教学思路,合理设置问题,注重对课堂的总体把握,做好新旧课的有效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

(二)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

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

(三)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渗透人文精神,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文性,也就是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美、生命美。这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思维,从而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也正是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重新认真研究语文教材,尤其是要对某些经典篇章加以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能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五)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通常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内容的延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九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建议

一、当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定位不当,自身素质不高

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一些讲读课变为了老师自己的知识传授课,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备课、准备知识点上。当上课时,老师又会将这些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初中已经比较完善,高中时期已经没有必要在进行朗读教学了,而且朗读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二)学生参与朗读教学的兴趣不高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久而久之,老师们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时还可以大声的朗读和表演,而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作业,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教学过程就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教学

过程,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断下降。

(三)朗读教学形式单一

在高中语文开展朗读教学时,有的老师教学方法不当,对朗读教学过程中教与读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开展教学时,总是认为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导致课堂教学中讲解多、朗读少的现象出现,他们总是简单的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缺少朗读这一过程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教师朗读教学素质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很少进行范读,只是单纯的利用一些音像资料来进行“范读”。这种情况下,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发音训练,语文课文中的情感根本无法表达出来,老师在朗读教学中的示范作用也就无从体现。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语文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老师绘声绘色、充满情感的范读要比科学技术更能感染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交流,因此,语文老师必须重视自身朗读素质的提升。

(二)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1、初读感知。在课堂朗读教学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预习,清楚课文中的字词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出课文,通过课文的朗读可以有效地将语言与学生其他的感官联系起来,并在朗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读音,了解语句以及全文的感情思路,从而形成一种对课文初步的认识。

2、范读感受。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老师范读的重要性。在学生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前,如果老师可以通过范读过程中自己抑扬顿挫、舒缓有力的声音,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意蕴及情感,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美学意义,那么老师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意境和语言文字的追求,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细读感悟。寻找学生中朗读的典型,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信心。当老师有没得范读完成后,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结果,从而产生望而却步的思想。这时老师可以从学生中挑选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进行范读,为这些学生在内心中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朗读的向他们一样好,进而逐步的敢于开口朗读。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范读,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情积累和树立自信心,进而逐步培养出一种想要大声朗读的愿望。这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学生自由的进行朗读,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尽情的表现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消除原有的顾虑,大胆的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出来。也许学生朗读的效果并不是最好的,也许学生朗读的并不优美动听,但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和自信,这将会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学生完成自由朗读后,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时对课文的感知和体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细读,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将领悟出的情感融入到课文朗读中去,通过这样反复的朗读培养学生自己的语感。通过上面三个朗读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目的,从而为接下来课文的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断的朗读过程,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课文语言中的分寸、好坏以及正误,同时培养学生自己优秀的语文语感。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

(三)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通过课外朗读活动的举行,还能够在校园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比如说经常在学校中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并张榜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学校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无处不读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四)重视课文的背诵,通过背诵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早读时,如果学生没有背诵任务,这时课堂中的读书声总是处在一种稀稀拉拉的状态下,学生根本提不起朗读的兴趣。而如果学生有一些背诵任务,那么整个早读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书声琅琅的情况。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充

分重视课文的背诵。对于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背诵下来,对于课文中较为精彩的片段,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熟读,对于那些优秀的古诗文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将其背诵下来。通过不断的背诵朗读练习,帮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从而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五)学生互评,提高朗读水平

课堂中的朗读互评有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评价相辅相成,是朗读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点评一方面指出朗读的优缺点,其次能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学生从点评中也能享受到朗读带来的乐趣,对文本解读能力也从点评中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用同一声调来朗读,没有把情感融入声调的变化中,其他学生听了之后就没有很大的情感共鸣。于是就会让别的学生来点评,然后叫他按照自己的情感体会来朗读一下。对学生读得到位的地方,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堂上经常叫朗读得好的学生起来示范。读得一般的学生也要经常起来读读,然后让别的学生给予点评,让这些学生从别人的点评中获得启发,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总之,语文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

第十篇: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研究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意义

本文所指的人格教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格教育活动。因此,本文所指的高中语文人格教育就是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格教育的活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互惠共享等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格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 一、专题教学的概念 1、名称溯源 目前可搜索到的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第一篇文章是1986年发表于《中国语文》上的《专题突破逐步开拓高中语文教学结构改革初探》。当时虽没有“专题教学”的概念,但文章围绕“专题”展开教学设计,与当下专题教学的内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文章对于这种教学法仅有实施策略的描述而未赋之以专门的名称,已没有严格的定义。缺乏定称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10年前后。在这期间,不同学者曾使用过“专题式语文教学法”“语文专题课”“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名称。直至2011年全国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研讨会召开,会议名称从首届的“模块教学”改为“模块课程专题教学”。其后,“专题教学”这一名称获得广泛使用,基本成为定称。 2、定义比较 对于专题教学的概念界定问题,不同学者选择的切入角度和表述手段不同,但体现出的基本认识大致相同。基本达成共识的方面包括:第一、专题教学涉及“对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潜在的课程资源的选择、调整以及相应拓展”,其中所选的“专题”即教学材料的聚合点。第二、专题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作为专题选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线,教师以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第三、专题教学是对教材和课程设计传统样态的突破,教师不再“就课教课”,“听讲”不再是学生的主要课堂活动。 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价值 1、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课改”实验价值 在全国首届“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研讨会上,李水平将其专题教学与模块教学联系了起来,称其“很好地回答了某些理论问题”。刘宇新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更为明确地表述,他说“‘模块’打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章节体系,以一个统一的核心去统筹丰富的教学内容,将属于不同层级、不同序列的内容整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替换性。怎样使这种‘模块’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在学校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在教科研室和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经组内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在以往较好地遵守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搞好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有要求、有检查和落实。 ⑴依时制定并上交教学工作计划,全组教师都能按学校要求定好教学工作计划并依时上交教科研室。 ⑵备课上课方面: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的教案。本学期随着组员的增加,各段都成立了备课小组,每一对两周都会进行备课会,还写有备课稿,大大促进了备课资料的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第十九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教学常规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全组老师备课都是非常认真的,教案很详细,并在这一学期非常成功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老师们上课亦是认真严肃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一的老师努力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二的老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充分让他们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这一学期我们组还接受了市教研室对我组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调研,九位青年教师开了公开课,大力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从很多语文骨干教师处获得了难得的经验和意见。 ⑶作业布置方面:全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并能做到全收全改。作文修改法的实践亦是一个特色,也是我们实践的一个课题。很多老师在作业修改方面有所创新,高一的老师重基础落实,高二的老师重学生的创作。 ⑷听课评课方面:全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并进行有目的的评课。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更是我组进行交流的大好机会,全组老师都能认真听课,并在课后进行严肃仔细的评课,互相交流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高中语文之长篇古诗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之长篇古诗的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13T18:58:19.6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作者:谢冬如 [导读] 高中教材中是古诗词篇目众多,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篇幅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摘要:高中教材中是古诗词篇目众多,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篇幅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都要接触一定数目的长篇古诗古诗。这些作品篇幅上、内容丰富,能够带给学生多样的艺术感受。但同时大量的生僻字词以及复杂的情感变化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教师鉴于学习的难度会直接讲解重点知识,而使学生错过了自主感受的机会。因此,立足于长篇古诗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全新的方法结合广泛的课外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长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篇幅比较短小的,而进入高中后,长篇古诗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另外,很多的长篇古诗都是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这些作品,不紧要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还要放在文学史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与现实的角度深刻挖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我的人文素养。下面,笔者就谈一谈高中长篇古诗的教学方法。 一、深入文学史,辨析体裁特点 古诗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不同时期的长篇古诗在体裁和写法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时学生容易一概而论,不能抓住作品体裁独有的特点,进行有重点有技巧的赏析,而造成学习上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学史的观念,从作品体裁本身出发,根据体裁特点寻找学习的重心。 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楚辞》的写作特点进行针对性理解。在阅读中学生普遍会对作品长短不齐的句式和文中反复出现的“兮”字以及“蕙纕”、“揽茝”、“芰荷”、“芙蓉”等大量的植物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入《楚辞》的整体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使用“兮”字而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作者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楚地,当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作者有着以香草美人来自喻清高气节的意识,因而会在作品中出现很多陌生的植物名称。理解了这些学生就只需要对这些植物的名称做到认识即可,而不需要过深探究,而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略读加精读,清晰分结构 长篇古诗不像绝句和律诗一样有着明显的起承转合,学生在阅读时经常会由于篇幅过程而难以理清头绪。因而实行略读加精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先理清作品结构,然后针对具体部分展开细致探究。为了有效进行精读,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生僻字以知识清单的形式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实行略读加精读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清晰理解。在略读中学生可以抓住“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句子发现作品可以分为江岸送别遇琵琶女,琵琶女深情表演,诉说身世,作者生发感慨等几部分。从而可以知道作品的主要部分应当在琵琶女表演和诉说身世这两部分。在精读中,教师可以制定生僻字学习的板块,在黑板中写出“钿头银篦”、“呕哑嘲哳”等词语的读音和意义,帮助学生顺畅阅读。之后学生可以阅读每一部分的具体段落,探究作者如何展开具体的描写,达到对作品的全面理解。 三、多角度思考,赏析艺术手法 长篇古诗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才能,在目前的学习中,教师倾向于对作品中的名句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句子存在忽视的现象,这样难以让学习对作品的艺术性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对比,教师要深度解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将各个句子联系起来,通过归纳与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句子艺术手法的独道之处。 例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第一段进行综合的艺术赏析。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对比的修辞将蜀道和青天进行了高度的比较。突出了蜀道的高,同时又使句子具有了夸张的成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运用用典的修辞以蚕丛和鱼凫两位帝王的年代久远突出了蜀道历史的长远。“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是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基础上对于蜀道的高进行了具体的表现。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又是作者发挥想象,以天上的星辰之高衬托出蜀道的高度。整个段落以“高”位核心,站在仰视的角度突出了蜀道的雄壮气势。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树立整体认识的意识,注意到诗歌内在的关联性,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综上所述。长篇古诗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类型,着重体现了古代文学辉煌灿烂的特点。在学习中,教师要立足于作品长篇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学史的观念,从作品体裁本身出发,根据体裁特点寻找学习的重心;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略读加精读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有主有次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全面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对作品的艺术性形成深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叙事诗教法初探[J],何娟,课外语文(下),2015(10):66. [2]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选择例谈,罗蓓蕾,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08-22.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荆州市“十三五”重点课题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组禹卫东执笔 松滋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松滋市第一高级中学申报的《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经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审核并批准立项为荆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的启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力图通过构建科学、开放、多元的高中语文主题阅读体系,进行主题阅读指导和教学研究,探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1.课题源起: (1)选题及前期准备工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要求教师在三级课程整合方面探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高考的改革与命题趋向都指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对考试的功利追求,答题训练把学生的阅读积累的时间挤占得所剩无几,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答题技术的指导,而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的时间太少。显然,这样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也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为此,我们想借“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让教师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上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探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学的新问题:语文学科性质、学科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建议都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较好地回答,然而“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象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8年的课程改革,尽管课标及教材的编写者们在引导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阅读教学仍只限于改良层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在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仍然在一课一课地学,老师没有感受到教学的轻松,学生没有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没有实现生命成长的目的。教材在教师的解构中成了“片断”知识,教师倾注的大量精力成为了学生的学习沉重负担,教师全部的热情转化为学生严重的精神压力。而语文教学中增设的许多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仅仅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外围战,没有涉及阅读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仍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对于如何将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和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统一起来;如何更好地从为学生的学设计教学的角度来“用好”现有的教材、整合各种信息资源、设计课堂流程;对于怎样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追求教学最优化还缺乏足够认识。 阅读的新定位:探究阅读教学的本义,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学生体会揣摩、交流研讨、总结提高的阅读实践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在文本内容理解的层面上,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要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进行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 研究探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郑国民李煜辉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形态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等问题,作为对实然问题的回应与破解,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显露出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从注重知识传递的效率转向知识建构的质量,使高中语文课堂形态大为改观。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以其读写共生的教学理念和类似学科活动课程的平台功能,在听、说、读、写的交互作用中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可能。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核心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课改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研究”等多项大型课题。出版专着《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当代语文教育论争》等多部;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丛书”,以及“京港语文教育研究前沿丛书”。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专题教学逐渐兴起并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各种观点和看法异彩纷呈,丰富和拓展了专题教学认识的边界与视域。仅就实践角度而言,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是一线教师依据自己的教育直觉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是在困惑与迷茫的教育场域中所开展的积极突围,也是对自我固有教学经验的否定与超越。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实验,专题教学凭借直面现实问题的实践取向、鲜活有效的实操策略和卓有成效的育人价值,不断吸引更多一线教师参与其中。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专题教学让很多教师欣喜不已,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正在求索的教学方式竟然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于是,以“专题”建构高中语文教学新形态,大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即将和正在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心头更为宏大的使命和期待。 一、问题与困境:高中语文教学举步维艰的现实格局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改革和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感到有些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不去触摸或者直面这些问题,就很难前行和发展,如同进入长跑中的“高原状态”,举步维艰。 1.教学内容碎片化:量的积累遮蔽了质的突破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先后顺序,其前提和假定是: 学习内容的品质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内容的数量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越合理,学习效果越好。这种设计思路反映出一种“课程即内容”“课程即知识”的传统观念,一方面的确有助于语文课程总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另一方面,对高中语文而言,高品质的作家作品是学不完的,对其进行序列化、结构化的安排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对语文学习来说,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质的飞跃,除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诗、乐、舞是同源而生的,古典诗歌最初是用来传唱的。早期的《诗经》、汉魏六朝乐府,都是合乐而唱的歌曲;唐宋年间,最负盛名的诗歌就是依曲谱而唱的;元明期间的剧曲与散曲,都含有歌曲的音律。因此,诗歌与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到了近代,乐曲的散佚,大部分合词而歌的乐谱遗失,古音乐出现断层,而大部分合乐而唱的诗歌却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国古典诗歌以永不倒的不老松形式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同时,它还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内容。在高考改革下,占高考试卷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另外,古典诗歌还充当着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学知识的媒介。因此,寻源头之教法,将音乐引入课堂,与古典诗歌完美契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遵从了古典诗歌原有的神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焕发出新的光辉。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缓解人紧张的情绪、释压、放松,用好的音乐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亦是这节课成功的开始。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迅速进入古典诗歌的学习,从听觉盛宴中走进绚丽的想象空间,在愉悦的听觉感中进入心理、精神上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例如以安雯的《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的《声声慢》,《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经谱曲而成的,让学生通过音乐感情的直观表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首词表现的是李清照闺阁离愁的情绪,以此引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再提出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有没有影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同时,以《月满西楼》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词,做到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用音乐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以音乐导入课堂,能够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诗歌在歌曲直观的表达下,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和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音乐感知情感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学习诗歌的感情色彩。人的感情表达是抽象的,有时诗人会运用正衬、反衬、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或选择意象来表达感情,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年代感的意象表达,让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真正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用豪放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摘要]纵观往年的高考大纲,对于学生诗歌的考察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的考察比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歌信息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就学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对于诗歌而言,在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中要想呈现出大量的形象和情感要素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功底的,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外显的信息化作潜在的内涵信息,换句话说,一篇好的诗歌从其潜在信息的含量就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情况下,诗歌内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形象信息;二是,情感信息。诗歌所描述的东西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也都

是以人、物、景等对象,但有所不同的是诗歌在对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其语言十分简练,内容较为紧凑,因此,诗歌的显性描述中包含了大量的潜在涵义。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人物)。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比起眼睛来大胆得想象,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呜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我有举出了名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请学生自主分析。平时大大咧咧的孙同学说:“我从诗歌中独坐一个人在斋中的表层信息,联想到周边优美的景象与主人翁孤独的心态。”伴随着班级学生的一片赞扬,我对孙同学的发言进行简评,并强调这是抒情主体形象。人们常说:“任何景语都是为了表达情语。”在诗歌中国外在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信息,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在写景物时,必须要形象地描述出景象的外在特征,当然,在描述其特征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出抒情的主体形象,因此,潜在信息的挖掘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常德市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2011年3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常德市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

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2、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有的仅仅从自身感性经验出发,缺乏科学分析和理论支持;有的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有的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做法,缺乏对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把握。 3、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深化对课堂教学特点、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更新过程。本研究有助于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语文教师,在充分理解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理解和实践正确的语文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引导社会、家长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 (2)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研究,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文言文课堂教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历数中国历史中的伟大诗人,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到戴望舒、余光中等等,他们犹如中国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发出熠熠的光芒。他们的诗歌曾给多少人以精神的慰藉,为多少人构筑了一座宁静的精神家园。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曾走入一种误区。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内容日渐被忽略,所以诗歌教学曾被边缘化。教师在讲授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提不起一丝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也很难传承下去。诗歌学习同样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影响。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心的日益浮躁,使人们很少有闲心有兴致静下心来去研读文学作品,去品味诗歌,去创作诗歌。读

诗的人少得可怜,写诗歌的人更少,一些诗歌类报刊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诗歌正在日益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视野。是否真的有一天诗歌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彻底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中?人们的精神家园应该如何拯救?语文的诗歌教学应如何进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于诗歌教学的现状应认真反思,并作出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 二、对于诗歌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依据这些要求,语文教材收录了古往今来的很多优秀诗歌作品。既适合学生诵读,又给学生带来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诗歌,喜欢诗歌。 三、关于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高中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高中语文教研组活动 记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二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1年3月29日 出勤人数:4人 活动课题:学习新课标 主题发言人:沧海月明中 内容记录: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 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 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摘要:高中生经过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现代文阅读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 大概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同时,高中生的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基本 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老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更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以及现代文阅读的魅力。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 努力激发学生对现代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 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方法 引言: 新时代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语文考试中,单靠背诵的基础知 识点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分析作者情感和划分文章结构等部分不断上升。现代文是最能 够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文体之一,因此近些年现代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上升。由于现代文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是学生失分比较大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学习现状,提出具体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现代文阅 读水平。 一、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的现状 高中生的生活相对单调,社会阅历相对较为匮乏,情感相对简单,现代文阅读训练也只 是限制在教学课本中,由于学生缺乏丰富的课外阅读储备,不能够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不能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的情感。除了学生情感体验少这个因素外,学生自身的其他因素也 阻碍学生提升现代文阅读水平,比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的现代文学习中没有将作者想要的表 达的感情和自己的真实体会相结合,那么学生所体会到的情感就是和真实生活想脱离的,很 难够高效地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诸如此类的现状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主旨或者只是简单 地了解文章大意并没有深入挖掘情感,只是囫囵吞枣,白白的浪费了进行现代文阅读的时间 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 二、提升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现代文阅读考察重点,带领学生有目的训练 高中生学习现代文阅读的过程应该是灵活的、自由的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高中 老师一定要明确考试的重点考察内容和次要考察内容,让学生能够有目的进行现代文阅读学习,并能够查漏补缺,补充自身相对薄弱的地方。课本中的现代文的用词一般相对巧妙,老 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用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阅读的魅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寻 找文章关键词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中心情感。除了要对关键词进行赏析,老 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词句储备量,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句 子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感受文章的层次感,提升写作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系统 学习文章之前进行语言概括,让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最后,学生想 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就要考虑到作者所在的环境,并站在作者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学生只 有敢于突破自己所在的环境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揣摩作者情感的时候顾及到作者的身份和 性格以及所在的背景,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研究58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研究 摘要:现如今,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语文也开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针对选修课程来说,是推进新课改的基础,在此基础下,“专题式教学”也 就被提出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学 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研究 对于“专题式教学”来说,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且 在“专题式教学”中,很多“专题”都是来源于教材、教师以及学生的。因此教师在 开展“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如采取专题讲座、总结以及交流等形式。从实际上来讲,将“专题式教学”运用到高中语文选修课教 学中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的依据 1.内涵。 对于专题来说,就是专门进行的讨论或是进行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 专题并不是单一的知识点,也不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通的问题,而是从实际教学活动中,逐渐凝聚出来的,具有针对性与研究价值的,并可以代 表整个教学的一个专题。因此可以看出,从专题的本质上来讲,是可以统领教学 活动的,不仅存在于教材中,还存在于教材以外,但是要严格遵守根据学生与教 师的教学需求而制定出来的,是需要靠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而产生的。 2.将专题式教学运用到高中选修课教学中的可能性。 (1)这是建立在新课改要求基础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设选修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一些除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发展。同时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选修课就是必须课的延伸,因此具有极大的灵 活性。 (2)从选修课的编写上来说,所选用的教材大多以专题为主,根据需求,可以将需要进行研究的资料进行组合,保证课程内容。且在选修课中,不是要求每 一篇都是要进行精读的,而是采用专题教学,来掌握正确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 目标。 二、专题式教学的确立与选择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采用专题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进行选修。且对于选修课来说,重点就是在专题的选择上。所以在采用专题 教学中,不仅可以由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学习任务与问题等来从自己喜欢的方向出发,这样才能 有所收获。如在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来进行自主确立专题。 1.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出准确的题目,然后 对这一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选择。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些选题,并让学生阐述一下拟 题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方向。同时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是内容跑 偏等。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只有好的开端才能保证研究的准确,专题确定准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文本,来确定发展的方向,保证深度适宜,凝练 好语言。从这一学习上来看,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依靠教材,来确定专题,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问题及策略 韩茹霞 摘要:文学体裁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小说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动人的人物形象描写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现在在新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阅读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审美能力和世界观的确定并不是很明确,使得承载着深厚意蕴的小说被解析的支离破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前教育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关于本次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内容的该说;在此,是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最后,提出有利于提高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关键字:高中语文;小说;人教版;阅读教学 一、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中,检索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就有300多篇,包括硕士论文和期刊数据库。 华中师范大学田甜硕士学位论文《高中小说教学模式化反思》(2012年4月)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模式化表现,提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以此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点。辽宁师范大学刘伟硕士论文《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2008年)提出小说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沟通文学理论和阅读课堂教学,要用理论研究指导小说阅读教学,对小说策略由浅入深地教给学生,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还有在语文天地中陈娟的《高中小说教学的问题与对策》(2014年9月)指出了当前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说教学优化策略,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主导小说教育方向,再到让学生了解小说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最后对小说进行分类,指出其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金婷婷的硕士论文《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分析》(2013年5月)其中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小说的选录做出了总结,对人教版必修三和必修五中的六篇小说进行系统分析,这六篇分别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以及《老人与海》。杨厚培在《谈谈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