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写作主体的思维品质
- 格式:ppt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32
作文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作文教学也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指人对问题认识、思考、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思维品质的培养入手,讨论作文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日常工作和创新活动中,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和任务,寻求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以便能够写出富有创意、特色鲜明的作文。
因此,作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新鲜有趣的教材或图片,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新的灵感,以便创作出新颖的作文。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做思维导图和讨论,以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能够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际创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够写出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的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课文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人在处理信息时,根据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等因素,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以便能够清晰、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析和比较等思维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写作思维写作思维具有敏捷、灵活、独特、深刻的品质;在写作思维中存在着“仿模块”、“反模块”和“模糊”现象。
写作方法是写作技巧的基础;一切技巧又都是思维的技巧。
思维、方法、技巧,在创造精神中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放飞你的想象,联想生发,思路自会新奇,写作也会创新。
一、写作思维的品质思维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写作思维是指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与写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
它有以下一些品质。
(一)敏捷敏捷,指的是写作思维的速度与效率,它反映一个人思维敏锐的程度。
敏捷与一个人的智力和知识结构有关,也与经常锻炼和经常用脑有关。
要想使思维迅速而灵敏,一要多汲取知识营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二要开发智力,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只有“思风发于胸臆”,才能“言泉流于唇齿”。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晓岚,博学多闻,才思敏捷,但眼却近视。
据稗史记载:酷夏一日,他脱衣乘凉,高宗忽至,不及穿衣,急忙伏座下。
许久,纪问:“老头子走了吗?”高宗斥道:“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
”纪从容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听了高兴,免其罪。
可见纪思维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强。
东晋文学家袁宏“倚马可待”,三国建安诗人曹植七步成诗,唐朝王璘“日记万言”,一挥而就等等,都在文学上被传作才思敏捷的佳话。
敏捷,是写作思维的重要品质,只有博学强记,历练不止,才可提高其力度。
(二)灵活灵活,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方面面变通思维的能力,也即写作思维能力的迁移和应变。
比如写作思维方向的灵活:正向与反向(逆向)、我向与他向、单向与多向;写作思维方法的变通:求同与求异、集中与扩散、规则与跳跃、发散与收敛等。
灵活,在于不墨守成规,善于变通。
所谓“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提升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关系、写作教学现状、有效策略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关系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通过构思、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形成一篇具有个性特征和思想内涵的文章。
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
而良好的思维品质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写作教学现状目前,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范文的分析,而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主要表现为:1.缺乏生活积累:许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难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缺乏思维训练:许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3.缺乏个性培养:许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于强调共性,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三、有效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
2.加强思维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鼓励个性表达:在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写作活动,如故事续写、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评价反思在写作教学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写作主体具备的四大能力一、观察和分析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是写作主体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
在写作过程中,主体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发现其特点、规律和内在联系。
同时,需要运用分析的方法,将观察所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总结,进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这种能力对于写作主体获取写作素材、把握主题和构思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写作主体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影响和解决方案,为文章提供有力的论据和见解。
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主体需要运用语言文字将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转化为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性的文本。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写作主体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技巧,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要求主体具有较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语言的规范和传统。
例如,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时,写作主体需要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新闻事件及时、客观地传达给读者。
三、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写作主体在更高层次上所需具备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主体在写作过程中遵循逻辑规则,保证文章的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创新思维能力则要求主体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密不可分,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则能够为逻辑思考提供更多可能性。
例如,在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时,写作主体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四、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是写作主体在传达思想和感情时不可或缺的能力。
情感表达要求主体在写作中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情感状态,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具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共情能力则要求主体能够理解和尊重读者的情感体验,关注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以便更好地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和共鸣。
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有助于增强写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作品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素养。
如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和“绿水青山图”,全国Ⅰ卷的“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全国Ⅲ卷的“三则标语”,浙江卷的“浙江精神”等,考查考生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全国Ⅱ卷的“幸运者偏差”,上海卷的“被需要”,江苏卷的“语言”,天津卷的“器”,都注重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考题形式,迎合时代创新意识,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学生又该具备怎样的思维能力去应对高考作文?下面本人就结合今年高考作文题目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见解。
对高考150分的语文学科而言,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更是难点。
可以说从接触写作开始,各学段学生对作文都感到“头痛”,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真情实感,文章脱离实际,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绝大多数学生审题都可做到切合题意,但立意角度有偏差,行文思维不连贯,习作有东拼西凑之感,立意肤浅,缺乏思想深度,不会向纵深方向延伸,写不出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体悟的东西。
文章就如同一潭死水,浅薄无味。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费力不少,效果甚微。
那么根源在哪?如何改变现状?当然,这里面存在多种因素:有个人认知浅显,理解水平低的问题;有阅读少,文化文学素养积淀不足的问题;有缺乏生活体验,经验感悟匮乏的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思维定式的问题。
面对写作材料时,做到立意深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一些同仁错误地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其实不然,语言只是外在表象,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思维能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是关键。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在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在思考、分析和组织思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一、观点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增强了自身的观点意识。
在写作中,他们会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强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与此同时,也会从阅读中吸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积极思考,在达成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将有助于在未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中融入和成长。
二、逻辑思维的提高在写作中,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也要求他们能够清晰地思考和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应用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思维训练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中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
通过写作,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同时,也可以从广泛的阅读中吸取新的创新思维和启迪,从而在思考和创作中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力。
四、批判思维的提高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寻求真相和发现错误的思考方式。
通过写作,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批判思维,发现各种文章中的潜在问题,并通过有理有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反驳和质疑。
这种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中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见解的人,而且对他们到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也都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学生在写作中培养和完善自身的思维品质,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还能够为未来的职场生涯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思维品质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更加宽广的认知世界,更加充实的生活,更加多元的成功。
议论文写作要培养四项思维品质:议论文写作思维之广阔性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写作中字词句的基本功已经大体定型,要想在高考中写作方面有超常发挥,其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了。
撮其大要,则最要紧的是培养四项思维品质: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敏捷性。
一、广阔性是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即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观察、分析、联想……打开各种思路。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
”由此看来,广阔性就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入口之处。
该让哪四个人逃生?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有十个临时来探险旅游的人:一个32岁的未婚女歌星;一个42岁的单身汉——细菌学家;一个法官;一个同性恋的医生;一个美国副总统;还有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和他怀孕的妻子;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工的妻子维持;一个38岁的寡妇,她独自扶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一个离了婚的男子,家中尚有一对10岁的孪生儿子。
传来预报:当日晚上将发生强烈地震,该岛极有可能沉入海底。
当时岛上只有一架可以搭载四人的直升飞机,并且只能飞出一次,别无其他的交通工具和出路。
请每位同学抉择出四个逃生者,并要谈出使人信服的理由。
由于各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选择也就大有差异。
当然,这些选择的正确与否是难以定论的,也无须定论的,关键是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1、“仁义说”(寡妇、酋长妻、失业者、离婚男);如果他们能逃生,那么他们的十个孩子和几个亲属可免遭厄运,这是大仁大义。
2、“性别说”(寡妇、酋长妻、歌星、离婚男):世上只有妈妈好,女士应该优先。
离婚男虽然是男的,但他又当爹来又当妈。
3、“价值说”(细菌学家、法官、歌星、寡妇):前三者都是人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寡妇独自扶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活得有价值。
4、“权力说”(副总统、法官、酋长、细菌学家):他们如能逃生,将可以运用权力救助遇难者的家属,并保证社会安定,科学发展。
浅谈作文题目中的思维品质作文教学在设计题目时要富有创意、新颖独特,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写作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文题目要灵活,要具有模糊性、朦胧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作文题目要“新颖”,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作文题目要有想象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作文题目要打破思维定势,从反向思维的角度命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文章题目犹如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要,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
好的、新颖独特的、富有创意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对创作者的良好思维品质起到训练和培养的良好效果。
一、作文题目要灵活,要具有模糊性、朦胧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自然科学中有“模糊数学”,那么人文科学中也可以有“模糊命题”。
在作文命题中,笔者努力使题目具有开放性、模糊性,对于给出的材料或题目,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从每一个角度都可讲出一番道理。
一次作文课上,笔者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点,然后问:“这是什么?”有几位同学说:“那是一个点。
”笔者随机启发道:“世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个主意了。
展开你想象的双翼,你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然后,笔者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由这个“·”想到的……》。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这个点是老师的眼睛,老师每天都用严峻、激励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希望我们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母亲节,这个点,使我想起了小时吮吸的妈妈的奶头,我是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
十几年来,在我们家里,我亲眼看到妈妈吃最差的饭,干最重的活。
在妈妈身上,我懂得了“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句话的内涵,我真正理解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动物界尚有乌鸦反哺、羔牛跪乳,何况我们人类呢?我长大了一定要孝敬我那含辛茹苦的妈妈。
还有学生这样写:几何老师告诉我们:“点组成线,线组成面,面组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