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135
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者:曹长英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写作主体与客体,并论述了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写作主体赋予写作客体以生命和灵魂,写作客体内化为作者写作的动力、动机,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进行控制和调节,不断解决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关系文章的作者,在整个写作传播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因此称之为“主体”。
写作主体是指作者自然形态、心理形态同写作的关系。
一、客体内化为作者写作的动力、动机和写作蓝图写作主体观察、体验写作客体,完成写作活动,需要具有认识、理解、把握客体的基础和条件,从理论上讲,只有当生活中那些和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发生同构关系,并为创作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同化而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才能成为写作思维产生的对象。
创作主体同化客体的关键,在于主体必须有相应的素质、修养、能力。
没有认识和反映生活的写作能力,创作主体既不能发现可以转化为作品的客体,也不能使这个客体的对象通过写作完美地表达出来。
写作不仅是对作品的创作,而且也是对事物的主动认识;客体不仅是被动描述的对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认识的对象。
认识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知觉总是在现有的“心理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作者不是作为一般人去感知客体对象,而是自觉地、积极的,在从事写作活动主体特有的“心理定势”上去观察客体、感知客体,认识客体的。
当生活的信息流向创作主体的大脑时,创作主体首先有一个选择、同化的过程,凡是和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情绪、情感、思想能够吻合、同构的生活信息,便被创作主体积极同化,而成为凝结了创作主体的本质力量。
二、主体对客体加以意化的改造而成为写作的内容首先,思维对客体的自然形态的总体把握,对客体的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此客体的意化过程,也就是对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过程。
按照一定意图的需要,意化后的客体也就进入了写作的范围。
论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写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理解。
写作主客体关系的正确处理有助于增强文章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首先,需要明确主语和宾语的概念。
主语是表达动作的主体,宾语是所叙述动作的对象。
当写作中的主体和客体重要程度相同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待问题的客观、公正的态度,防止了倾向性和偏见的发生。
例如,“中国人民——世界最勤劳的人民,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这句话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既是主语也是客体,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同等重视。
其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可因文章内容而有所不同。
在纪实文学和新闻报道中,客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主体应尽量察觉和表现出客体的优良品格,加以赞美和称道。
例如,“黑龙江最美的学生”这篇文章,作者采用歌颂的口吻刻画了学生的美德和其他积极因素:“他们用热情、智慧、勤奋点亮了人生的一盏盏灯笼,在黑龙江大地上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这种方式既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又能提升客体的地位和价值。
同时,在行文中偶尔可以让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反转。
作者可以放弃个人立场,来审视客观事物,如历史事件、现实状况和社会问题等,把自己放进客体中,从客体的角度,揭示出社会的阴暗面。
这种方式能够抓住读者的心理瓶颈,增强文章的共鸣和感召力。
例如,“如果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既涉及到家庭,又涉及社会。
”作者将家庭和社会作为客体,让读者产生共鸣,体会社会风浪之中的挣扎和无奈。
在实际写作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应该与写作目的和读者群体相匹配。
在宣传文章中,作者应当以主宾同等、表达高度肯定的方式,突出宣传对象的优点和特点,为其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口碑;在探究性文章中,应尽可能做到严谨客观、平等相待,兼顾多种角度,充实文章的内容;在抒情文章中,主宾之间的关系就应该以一种表达爱、赞美、喜悦、感恩的方式来表达,从而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感动。
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导言:主体与客体的哲学分析(1)、什么是主体?具有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意识,能和对象世界之间发生“认识——反映”活动的高级生命状态。
(2)、什么是客体?凡是进入主体认识视野当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即所有事物,甚至于主体自己,都是客体。
(3)、主体与客体和精神与物质这两对概念的分析这是两对不同的概念,不同处有:A、精神与物质可以分离而存在,比如精神后于物质而出现,但是主体与客体却不可以分离而存在,客体不会先于主体而出现,它们是一存俱存一不存俱不存的关系。
B、精神与物质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东西,物质不具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精神也不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但是主体却可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也可以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这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极重合于一体现象。
不止如此,认识的主体自己,也可以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比如在写作自传的时候,比如在照镜子的时候——在这种自我的观照时,自己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
C、在精神与物质这对概念里,精神与物质具有不可替换性即既视精神为精神了,就不能同时视精神为物质,但在主体与客体这对概念里,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精神或精神产品也都是客体。
第一节、写作主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与写作行为状态之中的人。
他在写作行为与活动过程当中起着主导的(发动机、加速器、方向盘一般的)作用。
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是一个人于综合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中(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体现出来的个人素养,然则写作主体的素质,就指的是作者在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整个行为活动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表现出来的素养,是作者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生活素养(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钱——存折上的钱(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
现代写作教程2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写作素质,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味和审美理想。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一)生活素养的源泉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一)学识修养的内涵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
(二)学识修养的构成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味(一)人品与文品优秀的人格品味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
(二)人格品味与选材立意人格品味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
(三)人格品味与文章格调人格品味决定文章的格调、价值。
四、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一)审美理想的作用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欣赏的体验的活动。
人们对美的追求渗透到一切生活活动之中。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1、按美的规律创造美文章的审美属性是通过内容和形式两各方面体现出来的。
2、美的创造需要激情美的创造需要一种激情。
3、审美创造与美学知识第二节写作主体的能力智力组成: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一、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一)观察的含义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墙的自觉认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而又被成为“思维的知觉”。
(二)观察力的构成要素写作主体的观察力具体表现在观察主体对观察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注意力、鉴别力和联想力。
(三)观察方法1、定位观察定位观察是写作主体确立某一观察点,从这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对事物作观察。
常用的观察点:鸟瞰式;脔尝式;聚焦法。
2、移位观察3、比较观察二、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一)感受的含义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教学目标】1、理解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含义、构成以及在写作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2、弄清四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3、体会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的重要启示。
【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构成写作的横向系统?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怎样的启示?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教学方法】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的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的核心位置。
【学时安排】6学时第一学时从写作的生成和传播系统来看,写作活动是由写作主体(谁来写)、写作客体(写什么)、写作受体(为谁写)和写作载体(怎样写)等因素构成。
它们是写作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起统摄、主导作用,是写作活动的实施者,也是其它构成因素合而为一的归宿。
客体是写作的基础和本源,它既制约写作主体又受制于写作主体。
载体是写作的成品、写作行为实施的结果,它负载着写作主体所要传递的各种信息,成为沟通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的媒介。
受体是写作主体诉诸的对象和写作载体的接受对象,是写作活动的先导起因和自然延伸。
写作活动中的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常常受到受体的影响。
它作为主体意识渗入写作过程,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可以对载体进行“二次写作”。
第一节写作主体一、写作主体的含义1、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状态、实施写作行为的人。
2、写作主体与作家、作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个人,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并拿起笔来,就进入了写作行为过程。
随着他由日常状态进入写作状态,这个人自身也由常态的人转化为写作主体。
当他写完搁笔,此次写作行为宣告结束,写作状态随即消失,他又由写作主体转化为常态的人,直到进入下一次写作行为过程。
因此,“写作主体”这一概念与“作家”、“作者”的概念有所区别。
“写作主体”与“写作行为”紧密关联,更加强调当下所处的行为状态。
公文写作要处理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处理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公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主体指的是撰写公文的机关、个人或团体,而客体则是公文所涉及的事物、对象或事件。
在公文写作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需要平衡和协调,以确保公文的准确、客观和权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处理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首先,公文写作要以客观、准确的态度对待客体。
作为公文的撰写者,应该保持客观、客观的态度来描述和解释客体,不带偏见和主观意见。
公文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权威性、客观性、准确性和严谨性。
这意味着公文应该避免使用主观感受、夸大或夸大事实、造假、隐藏信息,以及将个人观点混入其中。
公文的目标是传达客观、真实的信息,为机关、个人或团体提供决策和参考。
其次,在表达时应注重权威性和合理性。
权威性是公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在撰写人员的资历、机关的职能和地位等方面。
在公文中,应明确指出撰写人员的身份和机关的授权,并使用客观、权威的语言和论据来支持说法。
此外,公文的表达应合乎逻辑、谨慎平衡,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公文应该提供详尽的事实和数据,以支持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公文的内容。
第三,要注意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形象的建立。
公文的撰写者代表机关、个人或团体,他们的形象直接反映在公文中。
因此,在公文写作中,应该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注重形象的建立和维护。
这包括语言的规范与得体,用词的谨慎与严谨,内容的统一与协调,以及格式的规范与规整。
公文的撰写者应该遵循有关规定和标准,确保每一份公文都能体现主体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态度。
最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也要取得平衡。
一方面,公文的撰写者应该理解和尊重客体的权益和利益,不得公然侵犯、歪曲、捏造客体的事实或信息。
另一方面,公文的主体也需要主动与客体沟通和协商,充分了解客体的意见和诉求,并在公文中予以相应的体现。
公文不仅是主体表达意见和决策的工具,也是与客体沟通、协商和促进合作的渠道。
第二章文学的客体(kètǐ)与对象【理解(lǐjiě)思路】(1)文学是作家(zuòjiā)写出来的。
对一般作者(zuòzhě)和读者来说,写什么往往(wǎngwǎng)是他们(tā men)关注的文学的主要问题。
文学写什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对于作家来说,生活世界并不依赖他们的主观意志而存在。
他只能认识它,尽量正确地把握它。
换句话说,文学有一个等待创作主体去把握去表现的世界,它就是文学的客体。
文学的主观因素,只有与这个客体世界相联系,才会显示出价值。
客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生活只是包容在其中的一个部分,当然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文学的客体世界主要也就是生活客体。
(2)我们要注意的是,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其实只会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因此理解文学客体的时候,需要引入文学对象这一个概念。
换言之,相对于文学世界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样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宇宙,并不是其中任何东西都会成为文学的有用成份,文学对生活有自己的要求和选择,只有生活中那些特定的因素才会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的对象正是文学客体的具体呈现,是客体世界进入文学领域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情形。
一、生活客体(1)文学客体,主要是由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构成。
这是文学的本质决定的。
因为文学必须赋予对象生命与灵性,在对象的生命与灵性中,文学才能获得建构自身境界的基本图式。
因而文学必须植根于整体化的客观世界中,而世界的整体性,只有围绕人和人的生活才可能得到真正体现。
否则主体面对客观世界的将是一种无法把握的杂乱的形态,所谓客体世界就会失去作为文学客体因素的资格。
(2)文学的生活客体对文学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那就是为文学解决了源泉问题和作为真实性的潜在标尺出现,然后促成文学主客体双方产生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制约与超越的矛盾运动,从而使文学活动充满了发现与创造的巨大空间和弹性。
具体(jùtǐ)说,它使人们(rén men)获得了一个正确(zhèngquè)的文学观,即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这就在哲学意义上解决了文学的来源(láiyuán)问题。
重点一:“写作主体”与“作者”的区别“写作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查阅《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上的“作者”辞条,上面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自己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公民。
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即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在中国,除直接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或称“拟制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为作者。
可见,“作者”的意思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相对于文章成品而言的,他是文章或作品的撰写者、原创者,也是法律意义上的该文章或作品的完整著作权的拥有者。
或者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文章或作品存在,就必然有其“作者”存在。
另一种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作者”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虽然文章或作品同样是由某个人完成的,但他是代表着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意志创作,该文章或作品的法律责任也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来承担。
所以也叫“拟制作者”。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公文写作活动。
无论公文是由哪个具体个人“执笔”完成的,他都是代表着机关单位的意志,该公文的责任由该发文机关负责而不是由“执笔”者负责。
例如行政公文“命令(令)”都是以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名义签署发布的(主席令、省长令、部长令等),但签发人是代表着他所在那一级政府机关的意志而非他个人的意志,因此该“命令(令)”的作者就是签发人代表的那个机关。
写作主体就不同了,从行为过程的角度来说,写作主体只有在写作活动中才存在,才有实际意义。
他是写作活动的直接启动者、策划者、操纵者和实践者,写作活动一旦结束,写作主体的使命也结束,他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作者”存在或者说已经不存在了。
显然,“写作主体”与“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却不是对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