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填空

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

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

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

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

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

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21、教官试:地方官学的教师要通过考试决定录用与否。

22、宋代崇宁二年(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始。

23、书院产生的时间: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主要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皇家图书馆)。

24、〈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后世书院学规的范本。

25、辽、金、元官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给的学田和钱粮。

26、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

27、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密

28、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取士。

29、八股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几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为八股之前的格式。

30、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

31、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强调地方行政长官。

32、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33、晚清文教政策的核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4、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在1869年4月的《匡时策》一文中。

35、1895年5月,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

36、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37、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6月11日),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

38、洋务派最早创立的军事学堂是闽浙总督左宗棠与统治五年1866年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

39、湖南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教育通晓古今中外的广博知识和治理国家的专门人才

40、1897年盛宣怀奏设的南洋公学是我国采用分级教育制度的开始,也是近代学制的雏形。

41、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设立中学的先声。

42、“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有政府制定的。

43、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寅年学制

44、中国近代制定教育宗旨,从宏观上给教育以管理和指挥,是从葵卯学制及其配套法规开始的。

45、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

46、学部建立的时间:1905年颁布设立学部,学部与礼部平行。学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其次是左右侍郎,皆为政务官。(晚清官学)

47、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构机关,提学使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晚清地方学)

48、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使劝学所是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

49、19年12公布的《小学令》规定:初等小学由城镇乡设立,县立高等小学的校长和教员所执行的教育事务,以及私立小学的教育事务,均由县行政长官监督。私人也可依照法令设立中学,称私立中学

50、1919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通过了《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的议案。议案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适合教育本义。这一议案是以儿童本位主义为基础的,明显受了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

51、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会议,1922年11月1日《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正式公布。这个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或“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2、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政权机关专业

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

5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54、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55.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的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56.1906年,学部设立图书局编辑教科书,这是近代由政府编慕教科书之始

57.至1935年,我国高等学校才有完备的学位制

58.职业学校课程三种分配1.职业学科2.职业基本学科3.非职业学科

59.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

60.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法规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立权归教育部,私立高等学校的设立必须报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即,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院、研究院

61.校长的资格、任用的规定为教育学科20学分。

62.高级中学教师的资格是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2.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5.有专门的著述发表者。

63.古巴比伦最早的神庙学校,也叫寺庙学校。

64.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是为军事服务的

65.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66.《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

67.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68.维多利诺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69.国家管理教育,由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

70.夸美纽斯是首先系统论述近代学校制度的实质和组织

71.当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

73.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

74.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

75.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

76.日本1872年发布的《学制令》是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经验,批判封建幕府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的.《学制令》废止寺子屋和乡学,开办八年制的小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阶段,儿童6岁入学,接受八年的普及义务教育。

77.裴斯泰洛齐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马德》78.中等学校的出现要早于初等学校

79.在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

80.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一批新式学校,即中央学校

81.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文科中学

82.俄国的实科中学在欧洲出现得最早。1701年彼得就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也是欧洲第一所实科中学,即数学和航海学校

83.日本的普通中学和美国的比较接近。与此相适应的是明确规定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升学与就业兼顾

84.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1865年,德汉姆大学向中学毕业后又上了两年学院的学生授予准学士学位

85.1854与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大学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机构“校务会”

86.法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巴黎大学

87.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学院

88.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与旧教育相对立的,是与古代甚至近代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

89.夏山学校是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

90.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

91.各国“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如:英国的“中间型”管理制度、法国的“中央集权型”管理制度、美国的“地方分权型”管理制度等

92.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93.日本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中得以确立

94.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有:重振儒术和兼融佛道

1.1.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

1.2.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贤贡士】制度。

1.3.既是中国又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的是【《学记》】。

1.4.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

1.5.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

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31、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⑴重振儒术⑵兼融佛道

33、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34、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35、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其考试方法是贴经,墨义,对策,诗赋

36、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⑴调动了世人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⑵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23、察举的主要科目:⑴常科(孝廉、秀才)⑵特科(贤良方正、明经、童子)

8、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最直接的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7、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是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17、“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实施措施①设《五经》博士②建立博士弟子制③以儒术取士④视学制度

14、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弟子职》

18、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内容①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核心)

②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1、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监管。太常在隋唐以前一直都是太学的行政长官。

28、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条件⑴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⑵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29、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最早的人才学著作。

30、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⑴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⑵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39、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⑴兴文教⑵儒、佛、道、三教并用。41、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振兴官学,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

50辽金元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⑴尊孔崇儒、兴学设教⑵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56、明清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59、倡导实学的著名书院: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5、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67、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最终目的:“自强”“求富”,巩固封建统治。

68、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办学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在学制上,他们一点不触动封建教育制度。

69、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种类:⑴万木草堂,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⑵湖南时务学堂,梁启超为总教习。⑶京师大学堂,孙家鼎为管学大臣。

74、教育部成立的时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蔡元培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71、创建近代学制的思想准备:容闳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创建新学制的过度办法。1898年,康有为出版《请开学折》72、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73、晚清教育视导制度的创设:《葵卯学制》颁布以后,1906年,在确定学部官制时,拟设视学官,提学使以下设省视学6人。79、大致到20年代,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

80、1923年教育部公布了《县教育局规程》,规定以董事会为教育局的参议机构。

93、苏区教育行政机构的创立: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1931年11月设立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瞿秋白为部长。

94、苏区的干部教育学校名称:⑴苏维埃大学(苏大)⑵中央农业大学⑶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红军大学,1937年迁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⑷高尔基戏剧学院

1、最早学校产生的年代: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国家里(古埃及、古巴比伦)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

2、最早学校的类型:古埃及的学校种类: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书吏学校(文士学校)、寺庙学校

3、古印度的学校教育分为:婆罗门教育(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佛教教育。“古儒学校”是印度最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4、印度最早的学校是婆罗门教创办的宗教学校,主要类型有: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及文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业学校

5、婆罗门教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吠陀经》,主要教学方法是口授、演示、复述、讨论和练习。学习12年合格者男的为“比丘”,女的有“比丘尼”。最著名的有六所,以那兰陀为最。他建于公元425年。

9、雅典的三种学校: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体操学校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国立体育馆。

15、柏拉图强调“四艺”:⑴算术⑵几何⑶天文⑷音乐。是学习了雅典的经验,重视认得和谐发展。

16、亚里斯多德社柏拉图的学生,公元前335年在阿波罗神庙旁的吕克昂创设了一所哲学学校,称吕克昂学园。

21、西欧封建时期的教育有:教会教育、世俗封建教育。

22、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和教会教育:这时基督教会垄断着西欧的教育。

23、教会学校的类型:教会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僧院学校有叫(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有内学和外学之分。

24、教会学校传授的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学、算术、天文、几何、音乐)。

25、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6、世俗封建主教育(世俗学校的类型)有: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27、骑士制度盛行于11--14世纪,是一种家庭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⑴幼时的家庭教育;⑵七八岁后的侍童教育;⑶14--21岁侍从教育(从侍)。

28、骑士七艺: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29、城市学校的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的市民迫切需要学习经营工商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原有的教会学校不能满足的。所以。城市学校应运而生。

33、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在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及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34、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是著名的医科大学。1158年发展为法律大学(波伦亚大学)。1150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大学以神学著名。设有:神、医、法、文4科。

35、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学生大学、先生大学。

36、中世纪大学一般均享有特权。文科具有预科性质。已经有了学

位制度。

31、城市学校的特征:⑴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⑵教育内容有宗教教育⑶有读,写,算⑷手工业和商业的专门教育。

32、城市学校的意义:⑴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⑵城市学校成为后来初等学校的基础。

41、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实际上是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

42、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论理学。他由低到高的道德观念划分为五个层次,公平、正义、仁慈、完善、内心自由。层层递进,使道德培养具有了可操作性。

4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实际是对教学的目的性的深入阐发,极大的揭示和丰富了教学目的性的内涵。

45、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7、1786年制定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

49、1898年英国“教育署”成立是中等教育发展的结果

51、1898年“教育署”应运而生。

52、19世纪拿破仑上台后,撤消中央学校,代之以中央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的市立中学。

53、1891年实科中学改称现代中学。

54、近代德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

55、最早的职业学校: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56、大学出现于中世纪,近代高等教育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57、中世纪大学的保守性一方面是由于型会这种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教会的垄断。这种保守性具体体现在17、18世纪欧美大学对社会的变化、科学的兴起所采取的保守的态度中,那一时期被称为大学的“冰河期”。

69、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最举影响的大学是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

74、英国的小村社的格言:“不劳动者不得食”。小村社的新特色是:学生自治。

76、劳动学校只是职业训练学校,是通过劳动培养顺民的学校。12、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古罗马的巴勒斯坦兴起,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赦令”,公元325年明令定基督教为国教。古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忠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教会开始自己办学校。

名词

1、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2、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4、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荐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公书鸟篆者”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5、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6、察举制: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

7、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8、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尚书令左雄着手改革,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左雄对察举制的改革,通常称之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

9、:束修制: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生徒”。生徒入学要行束修礼。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修之礼”。

10、理学(新儒学):儒、道、佛三教融合为一形成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更加精致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11、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是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教育管理发展的体现。12、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13、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

14、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

15、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16、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

17、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

18、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19、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织20、骑士教育: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中世纪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30、城市学校:市民与领主和教会进行斗争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后,成立了主要由市民上层代表组成的市政府机关,由这种市政府机关管理的学校,就是城市学校。

38、学生大学:是由学生组成行会对学校进行管理,聘请教授、确定学费、规定学时等校内重大问题均由学生决定。(波伦亚大学)39、先生大学:是由老师组成的行会,掌握全校校务,校长的推荐、教师的工作、学位授予及学生管理都由教师决定。(巴黎大学)48、公学: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但由于它最初是由公团体集资兴办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工职人员,因此成为“公学”。 1.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其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即官师合一,教师由在职官员或辞职官员兼任。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即学校与官府合一。这一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是由奴隶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1.2.“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具体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精神陶冶的作用。射和御为军体训练。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反映了西周的教育既讲求文武兼备,又重视礼乐道德教育,并兼求知识与能力的共同进步,充分体现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

问答

1、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荫监生”也称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学生。二“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三“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四“例监生”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说明了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说明教育普及的扩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2、《奏定学堂章程》对学生的管理规定1.注重品行,严格控制学生思想2.奖励学堂出身3.学生在学期间不准另就他事

3、1935年《中学规程》对校内考试作了如下规定1.中学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成绩三项2.学生成绩考查分4种: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3.学生成绩的平定办法:平时成绩由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组成,前者占各科成绩的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4.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考试

4、苏区普通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1.确定教学管理原则,即小学教育要与政治斗争相联系、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与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相联系2.针对儿童发展过程确定小学教学应达到的标准3.《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还对小学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作了规定

古埃及学校种类1.宫廷学校: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办的学校2.职官学校:大约在中王国时期,政府各部门为了训练他们的官吏创办的学校3.书吏学校: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4.寺庙学校:古代埃及的寺庙相当于现在的天文馆、图书馆

5、近代学校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1.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分工为核心的近代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职业中去,从而使专司教育的学校成为必要。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近代学校制度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近代统一学校制度的直接推动者是工商业的行东和企业主、世俗政府、宗教改革者等

6、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1. 赫尔巴特认定儿童生来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2.儿童的管理

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3.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约束其烈性,任何功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当前会破坏教育教学,未来则会造成“反社会的方向”因此,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7、新兴资产阶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1.乡村寄宿试学校2.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领导人3.注重实际4.民主和自由5.肯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

8、新教育联合会的贡献1.促进了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2.为新教育发展指明方向3.加速了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9、太学学生组成?1.由太常选送的2.由郡国县官选送的(要经太常审定批准)3.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实施措施1.设《五经》博士2.建立博士弟子制3.以儒术取士4.视学制度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4.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10、《壬戌学制》意义?《壬戌学制》与《壬子一癸丑学制》相比,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兼顾升学和就业;注意地区差别,给地方伸缩余地。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

1、夏商时期学校的名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虞瞬时有“庠”。夏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有“序”和“校”。学校发展到商代又创设了瞽宗和学。瞽宗是宗教学校;学是进行一般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

3、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的含义:1.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4、夏、商、西周时期教育教学教学管理:⑴ 学校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的,乡学还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⑵内容特点:①重视军事教育②重视宗教教育③商朝的礼乐教育。⑶西周时期教育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⑷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主张:①敬德保民②主张“彝教”(对庶人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⑸西周时期,国家很重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建立了;(实学制度)、(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天子象征性的视学)、(督导性的视学)。选贤贡士制度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5、“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①.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②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

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 器”

6、视学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督导性的视学。这种视学革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察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9、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⑴官学的衰败: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府”“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③官府之中的“书”、“器”也随之散落于诸侯和民间;

④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⑤奴隶制官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⑵ 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①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官师”和受过“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他们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随着“官师”的流落,官府的“书”和“器” 也流散到民间,这就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②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③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10、私学兴起的意义: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儒家的教育管理⑴孔子尤其重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⑴《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以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⑵《论语、阳货》“性相近,习相远。”⑵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在人性问题上持“性善论”,认为人人皆可以成尧舜。⑶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持“性恶论”,⑷《大学》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明明德”,即发扬人与生俱来的善性(美德)。第二目标是“亲民”。第三目标是“止于至善”⑸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⑹《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开宗明义的概括了儒教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辟论断。内容有:①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有教无类”②关于学制的构想。“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③关于视学制度⑺、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设置课程的原则。“志于道”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⑻、儒家的教学常规: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⑼、儒家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情况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⑽、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主张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甚至认为是否尊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⑾、儒家创办私学的原则(特点):“有教无类”

12、墨家的教育管理⑴ 教育管理思想:①主张要以“强说人”的精神,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②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墨家不仅重视“识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⑵私学的管理:①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贤士)为目标。②教学管理;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③组织管理制度: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

13、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⑴、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所以,稷下学宫是官办的。从内部的教学管理上看,稷下学宫又是私学的集合体。⑵、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⑶、学生管理:《管子》中的《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

15、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其次;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再次;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16、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①书同文②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③设三老以掌教化④禁止私学,焚书坑儒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9、“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意义: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针,对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区别(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以法代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22、汉代的学校管理⑴太学的管理:①办学目标:为朝廷培养各种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向导作用。②教师的管理:汉代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之首称为祭酒,③学生的管理:太学的学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由太常选送的。(正式生)二是有郡国县官选送的。三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

而入学者。四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正式生)④教学管理:Ⅰ、儒家经典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Ⅱ、太学没有修学年限的规定。Ⅲ、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Ⅳ、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子代为讲授。Ⅴ、太学注重考试,考试有太常主持,通过者委以官职,次为“学选”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⑵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①传授儒家经典②推行地方教化⑶私学的管理:⑴类型,蒙学、专经研习⑵名称,蒙学私学的名称“书馆”“乡塾”。研习专经的私学的名称“经馆”“经舍”“经庐”⑶教材,蒙学私学的教材《急就篇》《苍颉篇》。研习专经的私学的教材《五经》⑷研习专经的私学的传授方法,“次相授传”“转相传授”

24、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⑴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⑵统一了教育的目标⑶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以《五经》为教材。

25、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⑴、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①实行察举选士制度②规范经学内容⑵、规范经学的内容:①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东汉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主持召开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撰成《白虎通》一书。经学有了同意的标准,官学和私学也有了规范的教学内容。②刊刻石经。汉灵帝准奏,蔡邕便令人将自己手书的经文刻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碑。熹平石碑,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教科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最初是封建国家加强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后来则成为国家重视教育、独尊儒术的象征。⑶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

26、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⑵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⑶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⑷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27、九品中正制的含义“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32、科举制产生的原因(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⑴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⑵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

⑶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为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37、隋唐的学校系统:隋朝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在大理寺设有律学。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观。38、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标志:⑴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中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职,并对其职责做出了明确划分。⑵入学资格的规定。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

⑶教学管理制度。①教学计划②考试制度③统一教材。⑷教师的管理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唐代对教师和教育行政官员与国家其他官员一样还实行定期考核。⑸学生的管理。束修制、假期、待遇和奖励制度、学生守则

40两宋时期的三次兴学运动:⑴ 庆历兴学。①代表人物:范仲淹。

②背景:庆历三年(1043年)他任参知政事(丞相)。针对当时科举泛滥、学校不兴的弊病,范仲淹主张把兴学育才与科举选才的改革结合起来,“教以经济(经国济世)之业,取以经济之才”他认为只注重科举而不兴教育,犹如“不务跟耕而求获”。③教学内容:以“六经”为主。④具体措施(在那些方面进行改革?):Ⅰ诏令州县兴学。Ⅱ改革科举Ⅲ创设太学,整顿国子学⑤教学模式:苏湖教法⑥意义:虽然庆历兴学随新政失败而结束,然而其影响是深刻的。如何把兴学和科举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和选拔“明体达用”人才,始终是北宋教育改革的目标。明体达用思想影响了一代学风。⑵熙宁、元丰兴学。①代表人物:王安石。②兴学内容:王安石从兴学育才入手,建立“教、养、取、任”的配套制度。Ⅰ教之之道Ⅱ养之之道Ⅲ取之之道Ⅳ任之之道③具体措施(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Ⅰ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Ⅱ整顿地方官学Ⅲ增设专门学校Ⅳ明定教学内容Ⅴ改革科举制度⑶崇宁兴学。。①代表人物:蔡京。②兴学内容:Ⅰ诏天下兴学贡士,推行三舍选考法。Ⅱ增设画学、道学,复办书学、算学。Ⅲ废止科举,代以学选。

42、苏湖教法的含义:胡瑗在苏州、湖州教学时,实行分斋教学,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成绩卓著闻名天下。分斋教学方法也被称为“苏湖教法”。

43、“苏糊教法”的主要特点?①“明达体用”是“苏糊教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明达体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

用”②分斋教学是苏糊教法的核心。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分斋教学实行分科教学和主副科制度,在教育史上有开创意义。此外,苏湖教法还包括实行讨论、游学、直观教学等一系列内容。

44太学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由太学教官主考),岁一公试(初场经义、次场策论,由降敕差官主考)。合格者升为内舍。学习两年。合格升为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

45、宋代的官学管理的发展:⑴建立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宋代经三次兴学运动,官学制度更加完备,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⑵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崇宁二年(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始。⑶创行“学田制”⑷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地方官学教师实行考试选差。宋代官学还实行定期考核。⑸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①放宽了入学等级②制定了严格的学规。⑹ 教学管理的发展。“四书”的地位上升,与“五经”并列为钦定教材。“三舍法”“积分制”的实行。

46、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之名,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主要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皇家图书馆)。唐朝后期,逐渐演化成学者讲学说书、学子读书求学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这就是民间最早的书院。

47、书院的特质(书院特点?)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②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

③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山下等。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

48、宋代著名书院的名称:①白鹿洞书院:唐贞元年(785--805 年)。洛阳人李勃、李涉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创建。后朱熹修复。②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办书院③应天府书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邑人曹诚在河南商丘建学校。范仲淹曾就学于此。④嵩阳书院:(太室书院)在河南登封太室山麓。程颢、程颐先后讲学于此。⑤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李宽读书于此。⑥茅山书院:在江苏金坛三茅山后,宋仁宗时侯遗创建的。

49、书院的管理:⑴书院的管理体制。书院最主要的负责人是山长,(院长、洞主、主洞、堂长)还设有副山长、助教等。⑵书院管理的制度化。书院的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教条》规定:①明确规定要以“明人伦”为学习的目的,②指出学生修身、待人接物的要领。③规定了学习的次序和方法。〈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后世书院学规的范本。⑶教学的组织管理。书院的教学,多采用自由讲学的形式。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会讲(书院有时还礼聘院外名师来做专题讲座,这是升堂讲学的一种形式)。著名的会讲有“天鹅湖会讲”。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考课,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制度。展礼,是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⑷图书与经费管理。宋代书院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学田的田租。学田的来源:一是有朝廷或官府赐给。二是靠私人捐赠。

51、辽金元书院官学化的主要表现(特点):⑴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⑵掌握书院的领导权⑵加强书院经费的管理⑶加强对书院

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52、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⑴尊孔崇儒,推崇理学⑵网罗世人,禁锢思想。朱元璋还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以朱元璋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53、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常科只有进士一科,三年进行一次。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⑴乡试:第一名为解元。⑵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⑶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应试者被正式赐出身,进士。分三甲。一甲第一“状元”;一甲第二“榜眼”;一甲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赐出身,进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54、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严重的败坏了学风。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55、明清时期教育行政机构(或官员)的名称:⑴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⑵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强调地方行政长官。⑶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

57、明清时期教师的管理:⑴对教师的要求与监督。明清时期教育的目标:培养“忠君”的官僚。对教师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⑵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又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还有平时的考核。

58、明清时期学生的来源:⑴教育对象的范围大大放宽了。分为:一为“荫监生”(官生)。二为“贡监生”。三为“举监生”。四为“例监生”。⑵明初规定学生的名额,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⑶明初规定,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由学校出身,童试又分为“县考”“府考”“院考”。

60、(明清蒙学的类型)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分为三种:⑴教师在自己家里。称为“门馆”“家塾”⑵由一族一村延请教师择址建馆教⑶由富裕人家独

自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称做“做馆”“教馆”。

61、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⑴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有前代传下来的: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北宋时编写的《百家姓》、南北朝时梁周兴的《千字文》。⑵.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清朝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⑶诗歌类教材。《千家诗》《神童诗》、清朝孙洙编写的《唐诗三百首》⑷综合知识类教材。唐朝李翰的《蒙求》、《龙文鞭影》、清朝邹圣脉在明人程登吉《幼学须知》基础上增订的《幼学琼林》。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材料

62、清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提出。晚清文教政策的核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在 1869年4月的《匡时策》一文中。。⑵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确立。1895年5月,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⑶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63、“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的影响: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64、新式学堂的创建与管理的意义:这些学堂的创建与管理,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上为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6、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名称:⑴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⑵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⑶技术(实业)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申报学堂、湖北矿务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江南储才学堂等

70、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的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75、教育部建制的特点:(民国初年教育部建制特点)⑴重视成人教育⑵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⑶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⑷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机构。总之,民国初年教育部的建制,比清代末年的学部有长足的进步,可以称作是近代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76、《壬子----癸丑学制》较《葵卯学制》的进步性(《壬子一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不同点)⑴学程缩短了三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⑵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胃学堂

⑶废止了按学校等级奖励给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⑷女子教育取

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⑸取消了当时占课时最多的读经讲经课⑹打破了清末只允许私人办中等以

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一律允许私人开办等等

77、《壬子----癸丑学制》的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这个学制也有许多不足,中学阶段的问题最为突出。

78、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⑴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管理:①办学体制:初步建立了普通学校分级管理体制。初等小学有城乡设立,高等小学由县设立,中学由省设立。②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学校的行政负责人一律称校长。中小学校长以下,设立教务主任、训务主任及庶务、会计、图书管理员、书记(管理文书挡案)③教师的管理:民国初年小学教员有正教员和副教员之分。小学教师继续施行清末创建的教师检定制度。④教学管理:逐渐接近国际近代中小学课程。⑵高等学校的管理:《大学令》规定大学实行分科制,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农科、工科、医科、以文理为主)大学设校长1名,各科设学长1名。教师称教授、助教授、讲师。学校设立评议会和教授会等组织。1913年1月公布的《大学规程》有规定:大学科下设门(相当于现在的系),门下有类(相当于现在的专业)。⑶师范学校的管理: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的承担者,主要是师范学校(省立)、高等师范学校(国立)。

81、《壬戌学制》与《壬子——葵丑学制》相比:⑴缩短了小学修业的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⑵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⑶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兼顾升学和就业。⑷注意地区差别,给地方伸缩余地。

82、《壬戌学制》的意义(正确的评价“六三三”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搬。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

83、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普通学校的管理:小学的课程与前段的课程相比变化较大的是⑴推行语体文和国语⑵初小增加社会、自然;增加公民、卫生,废止修身⑶改图画、手工为功用艺术和形象艺术。许多中学还实行选科制和分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普通中学出现了综合性高中。

84、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高等学校的管理的基本措施: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革。⑴明确提出了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⑵又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络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⑶再学校管理体制上,他则推行校长和委员会结合的制度,成立了评议会为立法机构。⑷开放女禁。这些管理制度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教授制校”。蔡元培根据“沟通文理,废科设系”的思想,对学科设置进行了改革。为了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他实行“选修制”,等等。

85、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措施的意义:⑴经过改革的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近代高等学府,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⑵许多改革的思想和措施被吸收到《国立大学条例》等新立的法规中,促进了高等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86、教育独立运动的主要内容⑴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提出政府应拨固定教育专款,不得移作他用⑵要求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须设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教育行政长官必须是具有教育素养的人担任,教育总长不可随政局的变动而频繁更换⑶要求教育思想、内容独立,执行一定的教育方针,不受政党与宗教的干涉,反对基督教育

87、大学院制的内容: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的建议,实行大学院制,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构。实行大学院制,要求划分大学区。每一个大学区内设国立大学一所,设校长1人综理大学区的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

88、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明确提出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89、民国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普通学校的管理:⑴学校领导体制。1929年7月开始实行训育制度。⑵校长的资格、任用制度。这是第一次对校长的资格、任用体出管理。大多为“委任制”少用“聘任制”。

⑶教师管理。国家普遍实施了教师检定制度。公私立学校的教员均实行聘任制,(聘期为一学期)⑷教学管理。课程的管理,1928

年12月教育部就着手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1930年上海教育局开始试行毕业会考制度。⑸导师制的推行。1938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通令中等以上学校实施导师制。

⑹教育部经费的管理。1927年以后,普通学校的教育经费逐渐形成了分级拨款与多途集资的格局。

90、民国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普通学校的教学管理:1935年《中学规程》对校内考试作了如下规定1.中学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成绩三项2.学生成绩考查分 4种: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3.学生成绩的平定办法:平时成绩由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组成,前者占各科成绩的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 4.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考试

91、苏维埃教育文化教育总方针和具体措施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

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92、土地改革时期中央苏区政府相应的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文教政策:⑴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⑵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⑶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⑷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

⑸依靠社会力量办学。

95、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内容:⑴教育为抗战服务。具体要实行以下几项文化教育政策:①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②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③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④ 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⑵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⑶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⑷坚持“干部教育第一”

96、抗日战争时期教师的管理:抗战时期,各边区政府都曾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根据建立文化教育统一战线政策,吸收、教育和改造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任教,要求他们要一面教书、一面学习,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其次,任用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或过去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任教,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他们的水平。再次,大量[培养新师资。

97、抗日战争时期具体要实行以下几项文化教育政策:⑴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⑵创设并扩大增强各

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⑶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⑷ 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6、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制度:古希腊的教育制度主要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⑴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特点①斯巴达的教育是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其目的是培养武士和统治者。

②斯巴达人是国家的。军事教育的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③斯巴达人也重视女子的军事教育。培养的目的:一是培养健壮的母亲,可以生育健康的儿童。二是在男子外征时保卫本土。

7、斯巴达教育的影响:斯巴达作为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国家,教育服务其政体,实行的是国家强迫的统一的学校制度。这对西方国家强迫统一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尤其是柏拉图的统一强迫的教育管理思想和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立法的主张,产生了重要影响。

8、雅典的教育特点:⑴雅典的教育也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⑵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⑶教育内容:身既体育,心既德育,智育、美育。比斯巴达丰富。

10、雅典的教育影响:雅典作为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家,注意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孕育出西方的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积淀至今。雅典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多元化的学校类型及公、私立学校并存的教育体制等通过古罗马曾影响西欧教育达千年之久。

11、古罗马教育:⑴共和前期的教育:基本性质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农夫--军人的教育。共和前期基本没有学校,教育普遍由家庭来承担。⑵共和后期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如下教育制度:①文法学校(拉丁文法学校、希腊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文以希腊文学为主,逐渐增加拉丁文和拉丁文学。②修辞学校是以培养演说家为目的的,学习的科目有:修辞学、哲学、法律学、希腊语、数学、天文学、音乐。③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的变革:公元30年,罗马共和国政体结束进入帝国时期。帝国为了进一步通过教育加强控制,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变革,首先,加强对私立初等学校和私人教师的视察和严格监督;第二,将高一级的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该为由国家统一管理;第三,废除教师的奴隶身份,该教师私人收费讲学为国家官吏。

13、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在纪念传奇英雄阿加德谟的花园里开办了学园“阿加德米”。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有《理想国》《法律篇》。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典型地体现了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特征。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是柏拉图在继承和综合斯巴达、雅典、埃及等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14、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哲学王、等级与和谐教育(注意个人的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名词):教育应该为政治统治服务,就应该为造成社会的这种和谐状态而努力。柏拉图教育理想中的最高培养目标是哲学王②国家统一强迫的学校教育的思想:柏拉图继承了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中国家统一强迫的学校制度的思想。

17、亚里斯多德教育管理思想与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在本质上的异同: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管理思想是亚里斯多德在希腊文明衰落时期对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

18、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⑴教育立法的思想。亚里斯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国家教育立法思想的。⑵自由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自由教育(名词):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利性相对立的。具体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和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⑶教育心理化思想。亚里斯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具体措施。在道德教育上强调“中庸”的美德。

19、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为自己、为朋友,为事业本身之完美的教育,是针对偏狭的、功利的职业教育而言的。自由教育又称(普通教育、通才教育)这是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的开端。

20、昆体良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昆体良的专著《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他极力主张办学校教育。提出分班教学、几科同时并进、因材施教及早期教育的思想,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教授法学者。

37、中世纪大学的意义: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⑴他打破了过去主要以个人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⑵中世纪大学开始突破教会教育、学术和思想

的控制。⑶中世纪大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学位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为西方近代大学奠定了基础。

40、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活动是儿童的天然愿望。身体的关节活动如:打、拿、掷、推、挥动、角力等,是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力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数”“形”“语”。43、教学的教育性:赫尔巴特特别重视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赫尔巴特的教学的教育性的内涵非常丰富。通过教学形成学生的性格;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遵守秩序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力,即综合的审思和判断能力,能将附近的部分与遥远的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广阔的思想范围;

46、人文主义教育主要特征⑴充分相信人性,以培养人为教育目标

⑵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式学校⑶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⑷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50、 1868年英国提出的三类中学体现了教育的双轨制度:一类中学;为大资产阶级子弟开设的,注重古典学科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升大学,学生可读到18岁。二类中学;为中产阶级子弟而设,注重现代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主要培养医学、法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可读到16岁。三类中学;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而设,注重计算及书写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职员、文书之类的人才,学生只需读到14岁。

58、然而,工业革命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的发展,必然会丛根本上对中世纪大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建立新型的世俗化的大学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59、 19世纪,近代科学与民主的高等教育体制终于建立起来。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欧美各国先后颁布了教育和教会分离的法令,对大学的管理,欧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法国采取了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德国和美国的各州政府对高等教育拥有基本的控制权;英国基本上沿袭着大学自治的传统,教育科学部与地方教育行政机关都无权干涉高等教育。

60学位及考试制度是大学的基本制度。中世纪时,学位一般由教皇代表授予,学位授予是教皇的特权,到近代,这种特权被打破。1642年美国哈佛学院由学院自己向毕业生授予学位。学院自授学位使大学在摆脱教会控制,走向世俗化、近代化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牛津和剑桥大学时这种学位制度的等级变的明显。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在中世纪要得到学位必须通过辩论这种口试形式。到近代,笔试开始成为大学考试的主要形式。伦敦大学不仅有授予校内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位,而且有权接纳全国其他学院为自己的附属学院,并给这些学院的学生颁发学位。这样使伦敦大学拥有了众多的学生和学院。

61、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在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课程是神学及古典人文学科。到了近代自觉科学课程以及包括哲学在内的学的世俗的人文学科课程逐渐进入大学。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传统的讲解典范课本的教学开始被系统知识的传授所取代。随着民族主义的运动的开始,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改用本国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通过师生一起上研究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的教学方式。

62、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重视科学研究,也是大学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近代以前,科学研究基本是一种个人活动。科学家们不得不在这些大学之外成立起自己的组织,如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等。开始重视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新的人文科学。这样,科学与大学、科学家与教学联系在了一直,在近代大学出现了由教授集体共同决策的具有较为广泛的专业的设置的基本单位——系,和同样由教授集体组成的研究所(部分从属于系)。这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研和学术自由。

63、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⑴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都是由多所学院组成的。在为学生提供寄宿等生活环境和导师指导等学习环境方面形成传统,在经济经营上具有独立自治意义的学院。导师制是牛津和剑桥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两所大学的招生人数在17世纪30年代曾超过4000人。这两所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和神学。文科课程一般教学全部用拉丁语教学。学生学习4年后,通过考试,就可以被授予学士学位。再学习3年可以得到文科硕士学位。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1687年的《数学原理》,确立了数学在大学文理课程中的地位,确立了剑桥在此领域中的传统优势。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⑵牛津和剑桥之外的高等教育:1666年在牛津郡的内特勒贝德建立了一所高等专门学院。这些高等专门学院最初是私人办的,甚至是秘密边办起来的,通常只有一个导师在自己家里教人数很少的一组学生。学校的数量也不多。当牛津和剑桥拒绝科学的时候,科学却通过俱乐部、学会和私人赞助而繁荣起来。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5年,出版了《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报》。1768年成立了皇家艺术学会、不列颠博物馆,使伦敦成了世界上最大图书馆所在地。

⑶、伦敦大学的教育与管理:1926年制定《伦敦大学法》。伦敦大学不仅有权授予校内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位,而且有权接纳全国其他学院为自己的附属学院,并给这些学院的学生颁发学位。目前约有36所。伦敦大学通过统一的公开的学位考试既控制了各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质量,有能够允许各种不同教学计划的存在,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源。伦敦大学在比旧大学广得多的社会范围吸收学生,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职业提供课程。按规定,每座城市可以设立一所大学,于是,19世纪下半叶,成立了一些新的大学,这些学院是由有钱人捐助创办的或在公众的赞助下创办的。大部分市立学院与工业和科学团体有密切关系。新大学越来越多地从中央政府的资金中得到资助。

64、法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⑴巴黎大学:法国最大的大学是巴黎大学,创建与1150年,是中世纪先生大学的代表。巴黎大学设神、医、法、文4科,是科目最齐全的一所大学。⑵高等专门学校:1794年创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后来改名为巴黎理工学院。1800--1830年,法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新中心。从此,高等专门学院享有比较高的地位。⑶中央集权的管理:1806年,拿破仑创建帝国大学并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定了中央集权的大学管理体制。帝国大学并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而是掌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利的领导部门。帝国大学之下,全国划分27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个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

区总长同时又是大学校长。大学有授予学位的权利。

65、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德国大学基本上以巴黎大学为典范。

⑴新大学运动: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德国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发源地,也使德国成为新大学运动的先行者。梅兰希顿是当时领导者之一。主张,教义必须与科学相结合。魏丁堡大学是新教大学的重要代表。这些大学不仅讲授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家的名著,不仅讲授基督教与非基督教作家的名著,还讲授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著作。

66、 17世纪,在法国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大学有开始了一场倡导理性精神、追求学术自由的新大学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近代哲学和科学的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科学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原理普遍的受到承认,并被列入大学的基本法;教学方法也有了改变(解释标准课本被科学系统的讲授所取代,传统的辩论逐渐被课堂研究所替代);教授在做报告时开始采用德语;新人文主义意义上的古典作品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

67、柏林大学:建于1810年,当时的教育部长洪堡德接手了他们的建议,并在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的亲自帮助下创办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和学术研究学术自由

的精神是从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开始的。他们主张讲座,开展自由讨论,提倡师生研究,鼓励新的建树。德国柏林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欧美长大200年的高等教育“冰河期”。

68、美国近代高等教育与管理:⑴美国高等教育的移植。美国高等教育是从移植英国高等教育开始的。北美第一所高等学校、1636

年创办的哈佛学院就是移植的产物和典型。威廉`玛丽学院与1700年成立,耶鲁学院于1701年成立,新泽西学院1746年成立,费城学院1755年成立,罗得岛学院1764年成立,昆士学院1766年成立,他们的创办目的都是为各自的教会培养教士。⑵州立大学的建立:1776年美国独立后,政府开始过问和整顿殖民地时期原由的学院。哈佛学院1780年该名为大学。整顿遭到强烈的反对。达特茅斯诉讼案是这一斗争的最高峰。1819年,经联邦最高法院审理,州议会败诉,达特茅斯学院恢复。州立大学开始主要出现在南部和西部。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大学的发展。一方面向大学颁发特许状。另一方面,政府还采取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控制大学的办学方法。1862年国会通过了“毛雷尔法案”,法案公布后,州立大学迅速增加。杰裴逊针对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倡大学自由。

70、新教育要求培养的是合乎资本主义精神的、能干的、足智多谋的事业家、统治人才或大批受过特殊训练的劳动力。这种要求促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成为欧美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开端。

71、阿波茨霍姆学校: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波茨霍姆学校是1889年由雷迪在英国的阿波茨霍姆创办的。雷迪坚信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领导者。在他的学校里学习们过着一种在严酷纪律约束下的艰苦生活,严厉和艰苦的生活将磨砺出未来的创业者、开拓者。学校即不应成为一块人工造成的地方,应成为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儿童能在该处发现自己的小世界。雷迪培养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手脑并用、全面发展、能够自由应付困难的开拓者、领导者。阿波茨霍姆的课程由五部分组成:手工劳动和体育、艺术教育、现代语言、自然科学、集体教育、道德教育。雷迪的新学校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要求,有一种追求实际的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在雷迪的思想中,有古代与现代的融合,有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体现了资产阶级在形成时期的过度性特征。

72、新兴资产阶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⑴乡村寄宿制学校。欧洲第一批新兴资产阶级学校都是乡村寄宿学校⑵为资本主义社会培

养领导人。他们必须是智慧和体力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新学校又从不放松对学生的精神陶冶,使之养成合作、平衡、宁静、服从等心理习惯。在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最早体现在资产阶级领导者身上。⑶注重实际。锻炼身体是为了有强健的体魄去应付创业的一切困难险阻:学习语言要学习现代语言:学习知识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注重实际使新学校已具有了“新”的内涵,同时,注重实际也反映了贯穿于新学校中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观点。⑷民主和自由新学校在管理上大都实行学生自治。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给他们以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友谊建立。在教学上,课程设置较多地考虑到学生兴趣、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家庭式教育是新学校的共同特征之一体现了教育的民主自由。⑸肯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新学校是新教育思想的实验园地,也是新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和推广者,为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73、乡村寄宿制学校的优点:⑴新学校设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之中,能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智慧和体力的发展。⑵乡村寄宿制学校有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的优势。⑶各校师生拥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很民主和自由。

75、德国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和“公民教育”:凯兴斯坦纳的根本目的是:使得学生个人习惯于把他的职业当作不仅是对他自己的福利而且是对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利益的责任,是使学生逐渐产生为社会做贡献,使社会向理想状况进步的愿望。

77、夏山学校: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是一所国际私立寄宿制学校,尼尔于1921年创办的。学校的基本宗旨是:学校应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学生在学校里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教育信念:需要的是一个坚定的信念:孩子天性是善良而不是邪恶的,孩子生来是聪明的。夏山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当然是安全基础上的自由学生有决定自己饮食起居、学习内容和方式及各种管理制度的权利,(学校有学生自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改造社会,而是给孩子带来幸福。夏山学校作为一所自由学校,其倡导的使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已通过长期实践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对于如何给学生自由即自由的尺寸,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争议。原因是学生可以三个月不上课,但他一旦上课,就不会是在走,可能是在跑和飞。

78、德国大学中的“自由小鸟”:德国兴起的艺术教育运动开始于1890年,领导人是阿尔弗雷德`利希瓦克。1904年,浪漫主义和新人文主义教育的中心柏林大学的大学生和学者发起、组织“自由小鸟”着意追求乡野情趣和田园风俗。但自由小鸟的年轻人大都学会了艰苦生活和自我控制,他们将复兴祖国的历史使命承揽在自己身上。

79、新教育原则共7条:1、一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儿童在他的生活中体会到精神的至高无上。2、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个性的培养只有通过纪律。纪律不是压抑,而是使儿童的精神得以自由释放。3、一切学习,或一切为生活做准备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兴趣自由基础上。4、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个人和集体课程都应由学生和老师协商而定。5、自私的竞争必须从教育中根除,取而代之的是合作。教师要教学生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6、合作教育并不意味着对不同的性别的学生采用同一方法。7、新教育不仅应把儿童培养成对邻里、国家、人类负责的社会人,而且要使他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格。

80、“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著名女教育家铂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点1.工作课程:学生都是来自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工作者。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需要,设置工作课程可以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课程被划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个单元,称为“工作单元”。“工作”的设置应经过全体教师商讨决定。每一个单元有一主题思想2.工作间和实验室取代教室:比如地理课中的地形单元有一个工作间。也叫学术工作间,里边有书籍、尺子和仪器,另外还有一间实验室,这里挂满了各种图片3.年级划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年级设一导师,但几个年级常常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互相交流思想4.工作合同:每个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有一本工作合同手册。手册上铅印着某科、某日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工作手册上回答问题。课程采用单独进行。道尔顿计划的本质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按其自己的速度取得,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的内容被彻底地吸收5.教师是导师:教师的教学贯彻在与学生的讨论中。讨论以个别讨论为主,也可以出简报,约某部分或几个学生讨论。道尔顿制的工作课程、个别教学、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很具体,因而在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尔顿制的特点是工作课程和个别教学合同

81、终生化教育?以往的教育大都是阶段性的。人的一生一半为学习,一半为劳动1.学习、教育不能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而应当是终生的、连续的2.从终生的观点出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序曲,教人学会学习,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学生在校的逗留时间要缩短;从终生的观点出发,任何人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失败,现存的统一的终结性的考试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更为重要的是,终生教育要求教育重新认识“人”,并以个人的连续的、完满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组织原则

82、教育的民主化?在西方教育民主化历程中,“教育民主化”的含义在不断丰富、深刻。教育民主化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它经历了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等、学前教育及校外教育机会均等、学校选择权均等、个人教育经费均等、教育内容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等过程。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基本观念是儿童观:儿童观也经历了儿童是家庭的财产、儿童是国家的财产、儿童属于他自己的认识过程。教育民主化还体现在教育管理的具体放权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多上,经历了政府、地区、校长、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的权利不断下放

1.1.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答: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教政策思想。《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神论断。(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3)关于学制的构想。《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4)关于视学制度。《学记》中,高度重视视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作了详尽的描述。(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6)教师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

1.2.春秋战国,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答:儒家在其具体的私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如下:(1)招生原则。儒家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投师门下者,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地域、族类,来者不拒,都给予同样的教育。(2)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删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作为教材,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经常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研讨、切磋,并注意记录、整理研讨成果。(3)经费管理。儒家私学经费没有固定来源,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4)教师与学生管理。儒家私学,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门要交纳束惰,以示尊师。学习中,学生要自觉主动,并积极参与私学的管理,承担一定的劳务。

论述

一、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1)察举制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2)察举制实施。察举科目可分为两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包括孝廉、秀才。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3)察举制教育管理功能。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

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汉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2)刊刻石经。西汉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走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二、科举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对教育管理有何影响?答:第一、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察举制发展的结果(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2)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第二、唐代科举依汉代察举制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制举为天子特诏举行,以求非常之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生徒”,是各类官学的学生。“乡贡”是“生徒”以外的志愿报考的读书人,也就是私学的学生和州县自学的士人。生徒和乡贡的报考过程不尽相同:生徒要首先通过冬季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者报送中央尚书省礼部,即获得参加礼部试的资格。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使复核,然后举行“乡饮酒礼”隆重欢送其去中央,准备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每年10月,乡贡随地方贡送粮税进京。生徒和乡贡分别被报送至尚书省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经户部审查后,再将名册送至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即“省试”。省试一般在春季三四月举行。生徒和乡贡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的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其考试的方法,不外乎帖经、墨义、对策、诗赋四种。帖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填空。墨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简答。对策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论述。诗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作文。第三、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科举制是选士制度的巨大进步,它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实行公平竞争,优胜淘汰,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不仅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有效地笼络了士人,提高了吏治水平,而且加强了对教育的宏观控制功能,对教育管理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具体可分为(1)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选士制度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2)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制以功名利禄为诱饵,以公平竞争为推动力,激发了世人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发展,同时,它也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制犹如一根具有神奇力量的指挥棒,使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无一不与科举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是为了应举。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学生课业的考绩等,都与科举的要求完全一致,即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这样就使教育活动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活动,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机关,成了科举的附庸

三、柏林大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他们的特征对我们教育管理有何借鉴意义?答:柏林大学建于1810年,当时正是德国民族和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学术自由的精神是从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开始的。不过,那两所大学主要还是强调以教学为主、科研为次。而柏林大学则是以专门的科学研究为主要的追求,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授课作为次要的问题考虑。学校不再以博览群书、熟读百家为目标,而是要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从事具有创建性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校规定,大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担负科学研究的工作。为此,他们主办讲座,开展自由讨论,提倡师生研究,鼓励新的建树。他们聘任黑格尔讲授哲学、冯特讲授实验心理学、斯塔尔讲授法律学、穆拉讲授病理解剖学,并请专家讲授实验化学。当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荟萃柏林大学讲坛,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学风,保证了教学的最优质量。黑格尔后来曾任柏林大学的校长。马克思也在该校学习,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柏林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欧美长达200年的高等教育“冰河期”,也使德国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可以说,柏林大学是新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新大学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典范。

四、杜威对学校普遍存在的“浪费”的分析是什么?以及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杜威所痛心的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浪费”1.杜威认为一切浪费都是因为组织问题,而组织背后是一种动机和观念,核心是隔离2.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的隔离,使学生不能自然地接受教育,造成浪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使学生不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造成浪费3.将儿童的学习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克服这种浪费的惟一办法。这种浪费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说:1.物质资源(1)器材。学校为了更好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实际性和操作性,购置了大量的器材,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有很多的器材都不能很好的运用给学生。造成了浪费(2)规划、设备。当今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大量的改造工程,大量的购买设备,占用了很多的土地,规模很大,可学生并不多,这种规划也造成了浪费(3)外交方面。例如我们学校现在办学有很多地方要打点,上级来考察了要吃饭,办什么事情要请客,打红包等等。这种浪费更为严重。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可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个学校师资力量应根据学校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来配备。如果师资力量比较强,可学生不多,那就造成了师资的浪费。即教育者的浪费。如果学生要学的很多,可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那就造成了学生的浪费。即受教育者的浪费

五、试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分

析表明,这一变革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就官学衰败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随之也散落于诸侯和民问;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弃学。这些表明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其衰落是必然的。其次,就私学的兴起而言,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民间,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社会变革使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争相养士用士,或委以重任,或给以优厚的待遇让其充当智囊,士人受到举世青睐。于是社会上人人争相从学,使私学有了广泛的生源,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人们逐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综上所述,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史载五帝时期的“成均”、虞舜时期的“庠”即为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其名称有“序”和“校”之别。商代除继承了前代已有的庠、序外,还创设了“瞽宗”和“学”。西周则形成了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的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

二、“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

“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其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即官师合一,教师由在职官员或辞职官员兼任;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即学校与官府合一。“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由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三、教育教学管理

在“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吏,乡学还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夏、商、西周虽然都重视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各朝又都有所侧重:夏朝“为政尚武”,更为注重军事教育;商朝在开展军事教育的同时,更为重视宗教教育,同时礼乐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西周的教育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西周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主要是通过建立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来进行的。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教育体制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和官府之中所藏的“书”、“器”流落于民间或诸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弃学。私学兴起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思想和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儒家的教育管理

1.1.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材料摘自《管子》中的《弟子职》)上述一段文字节选自我国先秦时期著作《管子》中的《弟子职》一文。《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请问它是哪所学校的学生守则,并对这段文字展开分析,从中概括出这个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的丰耍内容。

1.1.答:《弟子职》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从材料中可以分析看出,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如“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如学生要“温柔孝悌,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3).规定了学习的规则。如“朝益暮习,小心翼翼”等。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答案解释完整版同名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答案解释完整版同 名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4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l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宋涂均无分。 1.根据考古材料的证实,中国有大学、小学教育机梅的分设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2.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是《管子》中的篇章 A.《劝学》 B.《劝学篇》 C.《学而篇》 D.《弟子职》

3.汉代太学的学生有正式生和非正式生之分,其中正式生称为“博士弟子”,而非正式生被称为 A.“诸生” B.“弟子” C.“生员” D.“附学生”4.南朝宋文帝时期设立了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四馆”,这“四馆”分别是玄学、史学、文学和 A.律学 B.医学 C.儒学 D.书学 5.曹魏时期出现的集人才研究之大成的着作《人物志》的作者是 A。刘劭 B.曹操 C.周兴嗣 D.刘毅 6.汉代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其重要转折的标志是东汉顺帝时期的改革,通常称之为 A.阳嘉改制 B.元嘉新政 C.熙元新政 D.嘉佑变法7.唐代地方官学中除设有儒学性质的府、州、县学外,还设有专科性质的崇玄学和 A.律学 B.医学 C.书学 D.算学 8.洋务派最早创立的军事学堂是 A.福建船政学堂 B.江南水师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湖北武备学堂 9.明朝地方官学有着严厉的学规,禁止生员结交地方宫、妄言军国政事等,其中于洪武年间颁布的“卧碡”是 A.《训士卧碑文》 B.《卧碑八条》 C.《学校禁例十二条》D.《训士八条》 10.《癸卯学制》规定师范学堂划分为两级,即初级师范学堂和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考前辅导 一、考试题型及要求 单项选择题(选择其中的正确选项。) 名词解释题(正确阐述该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定义、基本内容及简要评价。) 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的要点。) 论述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要根据提问展开论述。) 二、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中国近代化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迈开第一步。 3.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P65)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 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 6.九品中正制(P29—30) 7.科举制度(P32) (二)中国古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1.孔子“道之以德”的含义(P225)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3.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32) 4.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42) 5.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P243—244)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练习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取消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奖励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答案:C 2、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 A.汉代的太常寺 B.北齐的国子寺 C.隋代的国子监 D.唐代的国子监 答案:B 3、科学管理理论促成美国教育管理朝着成绩测量和()的方向发展 A.心理测量 B.行政 C.量化 D.提高效率 答案:D 4、到19世纪末,法国已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答案:A 5、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答案:A 6、到20世纪初,英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答案:C 7、英国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44年颁布的()。 A.费舍法案 B.工厂法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答案:D 8、美国建国以来,教育以升学与就业并重,逐渐形成了以()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答案:B 9、法国于1833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又名(),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A.费舍法案 B.基佐教育法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答案:B 10、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 A.壬寅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戍学制 答案:A

11、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A.1902年 B.1904年 C.1905年 D.1906年 答案:C 12、卢梭以小说体裁反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A.社会契约论 B.忏悔录 C.新爱洛绮丝 D.爱弥儿 答案:D 13、在计划经济和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前苏联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答案:A 14、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A.理想国 B.大教学论 C.忏悔录 D.普通教育学 答案:B 15、柏拉图是()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A.古希腊 B.古罗马 C.中世纪 D.古印度 答案:A 16、1786年,俄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 A.国民学校章程 B.国民教育法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答案:A 17、开放系统学说认为,影响学校组织的发展有着()变量和内部变量两个因素。 A.学生 B.教师 C.家庭 D.环境 答案:D 18、1843年,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于考察德国教育回来后,发起了(),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 A.国民学校运动 B.国民教育法 C.公立学校运动 D.巴特勒法案 答案:C 19、1870年,英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令是()。 A.初等教育法 B.中等教育法 C.高等教育法 D.职业教育法 答案:A 20、宋代掌管一路州、县学政的机构是()。 A.提举学事司 B.提学使司 C.社学 D.提学官 答案:A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2020年4月浙江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自考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课程代码:100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面哪两家并称为显学?() A.墨家与儒家 B.墨家与道家 C.道家与儒家 D.儒家与佛家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A.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 B.统一了教育目标 C.规范了教学的内容 D.统一了经学的标准 3.汉代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中央官学?() A.太学 B.经馆 C.宫邸学 D.鸿都门学 4.下面哪本书不属于识字类的蒙学教材?() A.三字经 B.蒙求 C.千字文 D.百家姓 5.下面哪一所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A.京师同文馆 B.上海广方言馆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机器学堂 6.下面哪一项不是苏区制定的文教政策?() A.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 B.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 C.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 D.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7.《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的作者是谁?() A.费希勒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卢梭 8.日本的东京大学是效法下面的哪个国家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特别重视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并举。()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下面哪一项不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A.现代化 B.民主化 C.理性化 D.专业化 10.下面哪一个是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第一个普通教育法令,也是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第一 1

个法令?() A.大学章程 B.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C.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D.高等学校规程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0分) 1.儒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 2.汉代官学有从事蒙学一类的机构,当时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官学中进行的。()3.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生徒与乡贡两类,两类考生的报考过程是完全一样的。 ()4.辽金元的统治者大力推行“汉化”的文教政策,尊孔崇儒,兴学设教是这一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 5.元代的教育行政呈现政出多门的特点,中央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6.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张之洞。() 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这是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8.被称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伦敦大学。() 9.《今日美国中学》的作者是贺拉斯·曼。() 10.1804年,彼得一世政府颁布了《大学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齐国齐王设立了养士之所_____________,招揽天下名士。 3.汉代设置_____________,它是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 4.对魏晋“耻学于师”、“师道之不传久矣”等的不良风气,_____________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一文。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6.明清时期的书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书院,另一类是官学化的书院。 7.1898年5月,张之洞发表《_____________》,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 8.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在《_____________》提出的。 9.德国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是_____________。 10.“中央集权”是_____________现代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九品中正制 2.教育独立运动 2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三、单项选择题: 1、注重评价的信息作用、教育目标,价值判断是B观点。 A、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 B、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 C、克龙巴赫 D、斯塔弗尔比姆 2、泰勒对有关课程与评价的研究进行了D年。 A、2年 B、4年 C、6年 D、8年 3、人类最初的教育评估形式是B。 A、测量 B、口试 C、笔试 D、评判 4、最早用笔试替代口试的国家是C。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5、享有教育测量之父声誉的著名人物是C。 A、费舍 B、莱斯 C、桑代克 D、麦柯尔 6、世界上最出名的智力测量表是B。 A、美国桑代克的量表 B、法国“比纳——西蒙量表” C、英国弗舍的《量表集》 D、德国学者的量表 7、教育评估发端于教育测量运动,它的科学的概念是在C提出来的。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8、教育评估的“应答模式”是由C提出来的。 A、斯里克芬 B、格拉泽 C、斯塔克 D、斯塔弗尔比姆 9、“CIPP”评估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C、成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A、形成评价 B、效率评价 C、过程评价 D、综合评价 10、强调参与者的意图的目标游离模式对B的模式进行了修正。

A、“CIPP”模式 B、目标行为模式 C、应答模式 D、对手模式 11、顾巴、林肯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第一代为桑代克、第三代为斯塔克、第二代为C。 A、布鲁姆 B、克拉斯沃尔 C、泰勒 D、克龙巴赫 12、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强调的是C。 A、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重视价值的多元化、过份地依赖科学的范式 B、批评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不侧重量,而侧重质 C、反对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注重评估价值的多元化,既要重视量的评估,更要重视质的评估 D、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价值的多元化,既要重视量的评估,更要重视质的评估 13、中国的科学取士制度始于C。 A、1905年 B、600年 C、606年 D、1906年 14、新中国的教育评估的兴起以1984年加入C为基点。 A、国际进步教育协会 B、联合国评价联合会 C、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D、国际教育评价标联合委员会 15、第一次提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概念源于我国C。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16、“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出自B的名言。 A、泰勒 B、桑代克 C、推孟 D、布鲁姆 17、著名学者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包含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其中情感领域的分类是由C完成的。 A、布卢姆、克拉斯沃尔、辛普森 B、布卢姆、哈罗、马西亚 C、克拉斯沃尔、布卢姆、马西亚 D、基布勒、布卢斯、哈罗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45)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最早的学校“序”和“校”创立于 A.原始社会束期 B.夏朝 C.商朝 D.周朝2.我国古代视学制度的创立,最早可以溯至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汉代3.在施教原则上,强调以“强说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对“农与工肆之人”进行说教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4.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是兴太学、重选举和 A.独尊儒术 B.以法为教 C.无为而治 D.三教并用 5.史籍记载,我国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始于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北魏6.唐代具体负责地方官学管理的行政长官是 A.三老 B.司徒 C.长史 D.教谕7.王安石主持熙宁一元丰兴学时期,为整顿太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实行 A.“三舍法” B.升斋等第法 C.学官考课法 D.升斋计分法 8.清代阮元曾经创办了两所讲求实学的书院,它们是诂经精舍和 A.漳南书院 B.南洋公学 C.时务学堂 D.学海堂9.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西学包括 A.西艺、西政 B.谣政、篮史 C.西文、西艺 D.西文、

2004年至2012年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历年试题

2004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 0445) 5、15、18、21、25、2 6、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 】p5 A.“六艺” B.《四书五经》C.“七艺” D.“七技” 2.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所专科学校是汉代的【 b 】p25 A四姓小侯学 B.鸿都门学 C.太学 D.郡国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是【】p38 A荐举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 4.唐代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 d 】p50 A.崇文馆 B.弘文馆 C.礼部 D.国子监 5.宋代蔡京主持的兴学运动是【】62 A.崇宁兴学 B.熙宁兴学C.元丰兴学 D.庆历兴学 6.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是【】P17 A《弟子职》 B.《弟子规》C.《劝学篇》 D.《学记》 7明清时期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是【】99 A.《蒙求》 B.《幼学琼林》 C.《小儿语》 D.“三、百、千、千” 8.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9.维新派创建的新式学堂是【】111 A.万木草堂 B.南洋公学 C.浦东中学堂 D南开中学堂 10.民国初年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教育家是【】134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范源濂 11.制定《白鹿洞书院教条》的教育家是【】68 A.王守仁 B.吕祖谦C.朱熹D.陆九渊 12.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又称【】148 A.壬子学制 B.壬戌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寅学制 13.抗日战争时期,驰名中外的一所高等军事学校是【】 A.鲁迅艺术学校 B.延安大学 C.陕北公学D.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4.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是【】196

中外教育管理史

1.西周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书,数,御) 2.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产生于何时:隋唐 4.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理想中最高的目标:培养哲学王 5.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明确的提出教育立法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6.19世纪西方新大学运动最光辉的榜样是:柏林大学 7.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普鲁士) 8.北美第一所高等大学是:哈佛大学 9.欧洲近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0.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具有影响的大学是:莫斯科大学 11.俄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汉堡协定》 12.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点:学在官府 13.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14.辽金元官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给学田和钱粮 15.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学制 16.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趋势: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 17.在教育对象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孔子 简答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华夷,扩大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并且在经济上,时间上有条件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这打破权力制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简答孔子对”学而优则仕”主张???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概括了孔子教育的目的,主张把官职与学习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受过教育,受教育的人应该得到官职,这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为平民开拓了重振的道路,有利于改革社会政治,但也有消极影响,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从入学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名利思想。 18.稷下学宫创办的时间是:战国 稷下学宫学生守则的名称叫《管子》中的《弟子职》。主要内容是:1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要有修养。3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19.中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开始于:魏晋 20.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 21.我国对小学教师施行教师资格检定制度开始于:清朝末年 22.古罗马的修辞学校培养目标是:演说家 23.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出现在:法国 24.在西方义务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17世纪 25.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人是:赫尔巴特 26.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人 27.斯巴特教育制度的性质是:军事专制 28.在欧美中等教育中最典型的学校是:文法学校 29.提出教育管理的纯粹性原则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30.采取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对大学进行管理的国家是:法国 31.东汉时期察举制改为:推荐和考试相结合 32.德国现代教育制度中地方分权行管理制度比较典型

Y984-作业与答案-《中外教育管理史》作业

《中外教育管理史》作业 一、填空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上的重大变化表现为______。 2. 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以及选用贤能。 3. 唐朝所有学校中以______和______等级最高,为贵胄学校,学生多为皇族宗亲、外戚及宰相 等大臣子弟。 4. 儒家经学典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__》、《__》、《诗》、《礼》、《书》。 5. 朱熹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他所编写的教材中,《____》成为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蒙学教材。 6.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我国建立了新的教育行政三级管理体制,中央设______;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县 设______。 7. 古希腊有一种专门招收18岁以上青年的军事预备役学校,这种教育机构称为______。 8. 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______和______。 9.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罗伯特?雷克斯创办的主要招收贫民子弟的学校称为______ 10. 1833年法国教育部长基佐主持制定了《______》,并于同年向全国颁布实行。 11. 中世纪大学出现的时候并没有采取学校的形式而是借助了______的形式,这样做是为了抵御教会与政府 的压力,保证学术的自治和自由。 12. 中世纪大学有两种教学基本方式:______和______。 13. 601年,英国颁布《______》,该法令硬性规定贫穷儿童必须充当学徒,这是英国在国家管理教育与劳动问题上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14. 1898年在法国设立的______,是法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15. 荀子提出了_________与_________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组织原则。 16.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并用。 17. 中国古代的书院兴盛于宋朝,它有三项基本任务,即讲学、________和_______。 18. 明代的社学带有民办公助的私学性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办学性质。 19. 1912年,教育部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前清的学堂为_________,监督、堂长一律改称为_________。 20.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体格健壮、_________、_________的军人。 21. 欧美近代大学的教学基本上有两种形式:_________和_________。 2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阶段。 23. 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有中央集权型、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三种。 24. 先秦儒家提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____________”。后世称为“五伦”或“五常”。 25.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为____________。 26. 汉代私学学生分做两种,称为:____________。 27. 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颁布的主要学制有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__和壬戌学制。 28. 蔡元培主张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____________。” 29. 在____________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创了成绩测验及量表。

中外教育管理史-填空题(有答案)

三、填空题 1、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贤贡士制度。 3、既是中国又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的是《学记》。 4、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 5、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8、博士弟子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9、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监管。 10、汉代广为流传并留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是《急就篇》。 11、汉代太学中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考试方法称为射策。 12、《白虎通》一书的撰写者是西汉的班固。 13、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14、我国开始建立郡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朝代是北魏。 15、《颜氏家训》是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作者是颜之推。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页脚内容1

17.《五经正义》呗确定为唐朝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其撰写者是 孙颖达。 18.隋炀帝在606年设置进士科,它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19. 进士科在唐代各科中最受重视,及第者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 20.在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21.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为“生徒”。 22、既是宋代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的是兴文教。 23、庆历兴学是在范仲淹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24、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也被称之为“苏湖教法”。 25、我国开始设立提举学事司作为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朝代是宋朝。 26、宋代书院常礼聘院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称为会讲。 27、宋代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称为展礼。 28、我国书院官学化始于元朝。 29、成为元朝官方意识形态,意味着元朝已经比较彻底地完成了“汉化”过程的是理学。 30、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 31、“贤才,国之宝也”,说这句话的明朝皇帝是朱元璋。 页脚内容2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时期 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得学校,名称有(序)与(校) 商朝除继承已有得(庠)与(序)外,有创设了(瞽宗)与(学) 又称学术官守,就是夏、商与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得共同特点。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能力兼求得特点。 ,尤其要重视仁得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得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得人以受教育得机会与权利。 就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得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得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再由她们分别去教其她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西周继承与发展了夏、商得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得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等。乐就是与礼得教育密切配合得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得作用。射与御为军体训练。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与科学文化知识得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得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与能力兼求,这就是西周政治、经济与文化得发展在教育上得体现,也就是对教育得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就是天子象征性得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二就是督导性得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得内容都包括德行与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得原则,逐渐提高考查得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得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得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与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就是我国最早实行得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得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得产物。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得物质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得子弟,才有受教育得权利。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官师代代相传。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加之,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得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得“书、器”,这就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根本原因。 1、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得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得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创办得,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但就是学宫得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 3、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得原则。 4、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得环境与氛围。但并不就是毫无规矩。稷下学宫得学则—《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得行为规范作了全面、详细得规定。一就是,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二就是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得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三就是规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201604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45)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周时期官师不分,兼任各级乡学最高行政长官的是 A.大司乐B.大司徒C.乡大夫D.师氏 2.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腐》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重选举和 A.兴太学B.禁私学C.无为而治D.三教并用 4.我国流传至今最早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 A.《颜氏家训》B.《太公家教》C.《教子家训》D.《家范》 5.唐代中央官学的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是 A.博士B.博士祭酒C.司业D.国子祭酒 6.北宋时期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 A.范仲淹B.王安石 C. 司马光D.蔡京 7.元代各行省设置的统管诸路、府、州、县学祭祀、教养、钱粮等事的行政机构是 A.长史B.提督学攻C.儒学提举司D.劝学所 8.明朝地方官学有着严厉的学规,禁止生员结交地方官、妄言军国政事等,其中于洪武年间颁布的“卧碑”是 A.《训士卧碑文》B.《卧碑八条》 C.《学校禁例十二条》D.《训士八条》 9.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A.中体西用B.西体中用C.扬中抑西D.扬西抑中 10.《癸卵学制》规定师范学堂划分为两级,即初级师范学堂和 A.高级师范学堂B.中级师范学堂C.高等师范学堂D.优级师范挚堂 11.明清时期,既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的是 A.礼部B.国子监C.太学D.尚书省 12.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 A.教授B.教习C.博士D.先生 13.只有婆罗门教僧侣才能教授《吠陀经》的文明古国是

(完整版)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201104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 00445) 1、2、6、10、11、12、15、16、17、19、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教育部设立的教育行政视导机构名称为【】132 A.视学室B.视导处C.督学处D.督导室 2.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大学名称为【】3 A.上庠B.頖宫C.乡学D.辟雍 3.在教育对象方面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4.稷下学宫创办的时期是【】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5.汉代太学中执掌经书教授弟子的教师称为【】 A.教授B.博士C.直讲D.先生 6.中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始于【】37 A.西汉B.东汉C.魏晋D.唐朝 7.唐朝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是【】 A.六经B.四书五经C.五经正义D.三经新义 8.我国古代的学田制创行于【】 A.唐朝B.宋朝C.隋朝D.元朝 9.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 A.外国语学堂B.军事学堂C.技术学堂D.师范学堂 10.我国对小学教师施行教师资格检定制度始于【】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 11.我国普通学校校长资格等级制创立于【】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 12.苏区时期小学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乡教委领导下的【】192 A.委员会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 C.党支部书记负责制D.指导员负责制 13.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而设立了【】 A.职官学校B.宫廷学校C.书吏学校D.寺庙学校 14.古希腊城邦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性质是【】 A.民主制B.共和制C.寡头制D.军事专制 15.古罗马的修辞学校的培养目标是【】223 A.教士B.演说家C.商人D.教师 16.西方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是【】228 A.古埃及人B.古印度人C.古希腊人D.古罗马人 17.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出现在【】

华师在线2015年《中外教育管理史》100分作业

华师在线100满分作业1.第1题 骑士教育属于()的教育 A.教会 B.教皇 C.军队 D.世俗封建主 答案:D 2.第2题 民主人际关系学说促成()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繁荣 A.科学管理 B.科层管理 C.量化管理 D.行为科学 答案:D 3.第3题 到19世纪末,法国已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答案:A 4.第4题 自拿破仑执政以来,法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答案:A 5.第5题 清末设立的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名称是()。 A.教育部 B.学部 C.提学使司

答案:B 6.第6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演说家的培养 B.忏悔录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答案:C 7.第15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答案:D 8.第16题

1870年,英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令是()。 A.初等教育法 B.中等教育法 C.高等教育法 D.职业教育法 答案:A 9.第17题 为形成一个促成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孔子主张()。 A.道之以德 B.以法为教 C.顺自然 D.重科举 答案:A 10.第23题 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推崇的管理原则是()。 A.因人情,反民性 B.以法为教

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案:A 11.第24题 规定取消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奖励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答案:C 12.第25题 高度军事化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A.雅典 B.斯巴达 C.古罗马 D.中世纪 答案:B

《中外教育管理史》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现实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今天的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又是对中外历史传统的选择和扬弃。因此每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应具备中外教育管理史学的素养。 具体来说,学习者应熟练掌握中外教育管理的历史制度、事件及思想,并能给予正确的历史评价。这又要求学习者能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用现在的眼光,根据当前的问题来审视过去的中外教育管理传统及其影响 五、学习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9) 2.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体现出怎样的特点?(16) 3.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 (48-49) 4.民国元年的教育宗旨(65) 5.如何评价民国元年的教育宗旨?(65) 教育体制 6.学在官府(18) 7.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呈现着怎样的特点?(27) 8.“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52-53) 9.1922年学制(77) 10.1922年学制体现了什么新特点?(80-82) 11.1922年新学制的七项标准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是否具有借鉴意义?(78 选士制度 12.察举制(28) 13.九品中正制(29) 14.科举制度(32) 15.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32) 1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效 应?(38-39 (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教育管理思潮 1.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是什么?(225)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如何贯彻“齐之以礼”的教学管理原则?(229-231) 3.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具有什么启示意义? 4.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主张如何发展人的自然本性?(243-244) 5.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244-245) 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6.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70) 7.中国近代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80) 8.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303) (三)欧美国家古代和近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 1.简述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区别(3-10) 2.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6-18) 3.欧洲中世纪大学能够享有哪些自治权利?(32-33)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34-36) 5.导生制(53) 6.近代欧洲教育管理发展主要呈现着怎样的变化? 7.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呈现着怎样的趋向? (四)欧美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 1.夸美纽斯(40) 3.洛克(64) 2.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0-45) 4.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有哪些主张?(65-66) 5.洛克的“白板说”对教育管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64-65) 6.《爱弥儿》 7.如何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观?(96-97) 8.赫尔巴特(119) 9.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为什么特别强调管理的作用? (120-121) 10.赫尔巴特为什么要在教学管理中强调教育性教学原 则?(122) 11.杜威(188-189) 12.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189-190) 13.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191-193) 14.科学管理理论从哪些方面影响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 展?(239-243) 15.民主人际关系学说怎样影响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249-251) 16.科层组织学说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254-258)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201007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 00445) 1、2、3、10、11、12、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据历史记载,我国虞舜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名称是【】 A.庠 B.序 C.学 D.校 2.“学在官府”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而“学在官府”又主要表现为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和【】 A.官师合一 B.政教一体 C.学术官守 D.学校与官府合一 3.孔子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和【】 A.游于艺 B.践于行 C.立于志 D.形于义 4.据郭沫若、闻一多等先生考证,齐国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是【】 A.《弟子职》 B.《学记》 C.《士礼》 D.《仪礼》 5.汉代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宫邸学和【】 A.国子学 B.四门学 C.鸿都门学 D.画学 6.东汉时期根据左雄对察举制度的改革,儒生考以儒家经典,同时要求解经必须【】 A.信守师法 B.遵守家法 C.注重章句训诂 D.不守章句 7.我国大学院制的创立者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严复 D.蔡元培 8.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批高校内迁、合组,其中合组为西南联大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A.复旦大学 B.南开大学 C.北京师大 D.北洋工学院 9.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经费管理,一般是由各边区政府财政部门或行(专)署【】 A.统筹统支 B.定额拨款 C.自筹自支 D.自筹统支 10.抗日战争之前,我国中等学校在管理上普遍实行【】 A.班主任制 B.级主任制 C.辅导员制 D.导师制 11.唐代经学教育方面官方指定的标准教材是【】 A.《白虎通》 B.《四书集注》 C.《五经正义》 D.《十三经注疏》 12.我国最早规定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以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13.人类最早的学校大约产生于公元前【】 A.4500年 B.3500年 C.2500年 D.1500年 14.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国家统一强迫的学校制度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5.创办“古儒学校”的文明古国是【】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罗马 16.德国19世纪新大学理想的代表是【】 A.波恩大学 B.柏林大学 C.慕尼黑大学 D.布莱斯劳大学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 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 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 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 的潮流。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 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中国近代化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迈开第一步。 3.民国元年教育宗旨(P65)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 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 6.九品中正制(P29—30) 7.科举制度(P32) (二)中国古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1.孔子“道之以德”的含义(P225)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3.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32) 4.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42) 5.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P243—244) 6.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P270) 7.中国近代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P273—274) 8.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86) 三、外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一)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 1.简述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区别(P3—10) (1)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 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 尚武成为斯巴达的灵魂,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斯巴达实行的是国家强迫的统一的学校制度。 (2)雅典的奴隶民主制下民主和谐的教育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